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4 10:35:2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7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一个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同学们观看校园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学校生活经及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的词语,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读音,重点读准“琴”和多音字模。

  4、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

  2、哪些词语是图画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1、同学们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2、教师范写,同学们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乍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钢;金字旁的.起笔不要超过第二横。

  第二个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自已读词语,如有不会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

  3、检查同学们认读词语的情况。

  二、诵读词语

  1、教师范读。

  2、同学们评说老师的范读,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要边读边想象,读每个词语都要读出一个画面来。要读出词语的韵律来。

  3、同学们有滋有味地练读词语。指名读第一行词语,相机评议,最后齐读。

  4、自主读后三行词语,边读边做动作体会。指名读,喜欢读哪行就读哪行,同学们读后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为什么要这样读?

  5、男女生比赛读。

  三、指导写字。

  1、同学们观察描红。

  2、教师范写同学们临写。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太长,竖弯钩要舒展开。

  弹:左窄右宽,左右相等长。

  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扁一点,下面的人字要舒展开。

  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

  四、读读说说

  同学们先读一读课后的题目的意思,再来个生字开花。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多,从理解词语中积累词语。

  五、实践拓展学校还有哪些活动?把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案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丁丁、冬冬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丁丁和冬冬,他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语文呢!结合扉页《写给小朋友的话》,了解语文。

  2、大家知道什么是语文了吗?谁来说一说?指名谈一谈对语文的认识。

  3、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从今天起就要开始过学校生活了,学校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请翻开课本第二、三页,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丁丁、冬冬在干什么?

  二、观察画面,练习自我介绍

  1、我们从校门口开始看起,看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们互相问好)。

  2、他们真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啊!我们愿意像他们一样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吗?让我们来试试看,好吗?师生练习见面后相互问好的情景。

  3、丁丁、冬冬走进校园后在说什么呢?学生猜一猜,教师读一读丁丁、冬冬的话。原来他们在自我介绍呢!对呀,我们同学之中还有很多都不认识呢!我们互相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4、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5、谁想让全班的同学都认识你?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让几个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

  6、全班同学一起认识了这些同学,还有些同学大家还不认识,我们可以等到下课以后再互相介绍。我们来看看图,校园里的同学在干什么?请学生指图说,老师注意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7、教学楼是学习生活的地方。快看看,这里的同学在干什么?学生小组里说一说。

  8、冬冬和丁丁生活的校园多美啊!我们快点去看看我们的校园吧!

  三、参观校园。

  四、畅谈感受。

  1、你在学校看到了什么?

  2、你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

  五、小结。

  让我们把今天在学校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上学了》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时,我先出示丁丁、冬冬的图片,激趣导入,告诉同学们冬冬和丁丁要和我们一起学习语文了,再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练习自我介绍,师生相互问好的情景,接着参观校园,最后畅谈感受。

  本来,我想以组织、引导、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通过自我介绍、参观校园、畅谈感受,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引领学生跳出课堂,走向生活,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孩子们在入学的第一天就亲身感受到环境的优雅,老师的亲切,小伙伴的友好,激发他们对老师、学校、同学的热切。

  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再加上学生初入学,课堂纪律不好,注意力分散,为了维持课堂秩序,顾此失彼。丁丁、冬冬的形象特点让学生观察得不够,以致后来有的学生问:老师,哪一个是丁丁,哪一个是冬冬?参观校园占去了课堂一半的时间,走走停停及我的.讲解,加上天气炎热,学生排队时推推挤挤,打小报告,效果不太好。让学生畅谈感受的时间太少了,而且一进教室就乱哄哄的,说:凉快多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节课,这两方面的课标精神我都处理得不够好。我想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一个个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丁丁和冬冬的头发、服饰的不同来认识他们。课前成立校园探密队,先让学生观察校园,课堂上再汇报交流,课后让探密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去看一看,走一走,课堂时间的安排得比校充裕,课标精神会体现得更好。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感受同义词的异同,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指导学生认读数量词,想象理解词意及用法,帮助学生积累。

  3、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背诵中体会、感悟名言警句,并练习书写。

  4、能将短文读正确,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并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5、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学重点:

  在读中积累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具准备:

  词卡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每组词语,边读边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认读词语

  3、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4、 让学生选词填空

  5、 齐读词语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师:赶快来读读这些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待会儿问问小组的同学。

  2、小组交流,扫清生字障碍。

  3、指名读,齐读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看到这些词时,你眼前分别呈现出一些怎样的'景象?

  5、指名说

  6、问:你觉得可以用其它的数量词来代替吗?为什么?

  7、全班齐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小组读格言,交流讨论,不懂的问老师。

  3、全班交流。

  4、反复朗读,再读中体会、感悟。

  5、比比谁写的棒

  6、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读短文,要求正确、流利。

  2、小组互读互听互纠正

  3、齐读短文,思考:这篇短文和我们以前读地课文有什么不同?

  4、读了这封信,你知道了什么?

  5、同桌交流,指名说

  6、再读短文,问:写信要注意什么?

  7、你能试着写封信吗?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 指名读题,理解要求。

  2、 齐读例句。

  3、 自读句子,观察图片,想想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4、 小组说

  5、 指名说,比一比,哪位同学说得棒?

  6、 你还观察到水的哪些作用?

  7、 扩展升华:指导了水的这么多作用,你想说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反复朗读,理解寓言的含义。

  能力目标: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情感目标: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

  教学用具: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反复朗读《白兔和月亮》,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二、朗读《白兔和月亮》,整体感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掌握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由地散读,讨论理解寓意。

  思考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第二问,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思考2: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围绕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不鼓吹一无所有。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讽刺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

  思考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正确面对得失,把握人生态度。

  思考4:由你读到的这个故事思考:什么是寓言?

  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短小而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中,就叫寓言。

  基本特征:象征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四、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五、感知语言: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让学生试着仿写,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2、 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3、 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5、 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6、 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六、作业:查字典、词典,注音:

  皎洁,慧心,嬉戏,风韵,慷慨,撤销,禀告,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归属,险象迭生 ,

  阴晴圆缺

  解释词语:审美,闲适,窖,得失之患,泯,举世无双

  七、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 心旷神怡地赏月 ↘

  白兔和月亮 转折1:诸神赏赐

  (得失之患)↘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转折2:请求撤销

  第2课时:

  反复朗读《落难的王子》,理解寓言的含义,体会其情节的巧妙。

  落难的王子

  周国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寓言导入。什么是寓言?寓言的基本特征?

  同学回答,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征。

  二、朗读《落难的王子》,整体感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三、学生自由地散读,讨论理解寓意。

  思考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思考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构思巧妙)

  思考3:“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思考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四、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五、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六、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七、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作业1:查字典、词典,注音:

  厄运,折磨,行乞,掳去,正色,落难,流落

  作业2:解释词语:厄运,多愁善感,天灾人祸,突如其来,异国他乡,

  作业3:(可选择)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九、板书设计:

  落难的王子

  周国平

  寓意:厄运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对比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突出教学重点。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启示。另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体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语文教案-我的母亲...。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的母亲...》。”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一只小鸟和一只一直住在井底的青蛙争论天究竟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要眼界开阔,不要受自己已有经验的局限,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和反映问题。否则就会像青蛙那样目光狭小,却自以为是。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至三段讲小鸟落在井沿上,青蛙问他从哪儿来,小鸟说他从一百多里外的天上来。四至七段讲青蛙和小鸟因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青蛙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小鸟请他跳出井口看一看。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知道故事说明的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读中讨论交流、读中帮忙找原因、读中实验,从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读中悟,悟中读,用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去体验感悟文章寓意所在,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个道理。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3、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初步理解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坐井观天》板书:13、坐井观天

  2、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读了这个题目,读懂了什么?(观—看)

  3、那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在文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并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住它的样子;看到喜欢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看谁把课文读得最正确、通顺。

  2、再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A指名带音节读生字。

  B指名不带音节读生字。

  C说说记忆的好办法。

  D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2)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小鸟和青蛙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板书小鸟青蛙天有多大?(田字格中范写,记住“蛙”,学生练写。)

  过渡: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怎么会和小鸟发生争论呢?请小朋友找一找,是怎么回事。

  三、学习第1小节

  1、指名读:明白了什么?请你边说边在图上指一指给同桌看。(结合插图理解“井沿”,并拓展“沿”,比如桌沿、边沿等)

  2、请你边读边找青蛙和小鸟的动作。看谁圈得最快!(板书:坐落)引导体会“落”。

  3、引导:是啊,你看,第一段就是要告诉你青蛙和小鸟的位置不同,看谁能把这个消息准确地告诉同桌。互相读一读,对对话。

  过渡:我们来看看坐在井底的青蛙和停在井沿上的小鸟是怎么对话的?

  四、学习第一次对话

  1、自由读,找找他们对了几次话,用不同的标记划出他们的话。

  2、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请两个小朋友读读2、3小节。

  (2)你知道了什么?(“一百多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说明天无边无际,大得很;“渴”方法同上)谁试试读读这句话,读出天很大很大的感觉。

  (3)当时青蛙觉得怎么样,表情怎么样?谁来当青蛙也奇怪地问问小鸟呢?

  (4)同桌对话

  过渡语:小朋友们都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写字指导

  1、出示:信、沿、抬、际、错、蛙(已写过)

  2、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该注意什么呢?

  3、写字。每个字写1个或2个。

  4、评议,指导

  板书:

  13、坐井观天

  小鸟落

  天有多大?

  青蛙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引读1-3节

  2、语境复习生字词:青蛙坐在(),小鸟在()的天上飞,它落在()上,青蛙()看见了小鸟,它们争论了起来。

  3、过渡:他们为了什么争论起来呢?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4、5小节

  1、青蛙和小鸟各有各的看法。说说,有哪两个不同的看法?(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板书)

  2、是啊,可是,青蛙却认为小鸟说的这些话都是大话。(出示课件)你知道什么是大话吗?

  3、是啊,他们看法不同,争论起来肯定很激烈是吧?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读青蛙说的话,一个读小鸟说的话,你们也试着争论一下!(出示课件)

  4、请两位小朋友读,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大家听听他俩的争论。

  5、学生评议,谁读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6、全班小朋友来学习青蛙和小鸟争论一下天有多大。注意,男生读青蛙的话,女生读小鸟的话。这次看哪边读得好。

  三、感悟找原因(学习6、7小节)

  (一)给小鸟找原因

  1、这回,我们更清楚了它们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那你认为谁的看法是对的.?(小鸟)

  2、小鸟对了,那青蛙的看法肯定是——错的。青蛙为什么会说错呢?小鸟为什么会说对呢?我们一起来帮小鸟和青蛙找找原因。先请小朋友读读小鸟说的话,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小鸟为什么会说对!

  3、谁来帮小鸟找找说对的原因?根据小朋友的看法,老师总结一下,小鸟说的对是因为它飞的地方多,见多识广。诶,它都见过什么呢?请你看看(出示课件)

  4、小鸟都飞过哪些地方,见到了什么?

  5、学生反馈

  6、小结:是啊,小鸟飞过了这么多地方,都不知道天的边在哪里,这就是——无边无际。(拓展说话,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的?)

  (二)给青蛙找找毛病

  1、那青蛙为什么错了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也可以做做实验,再读读青蛙说的话,想想它的话错在哪?做实验,把书卷成筒看看天……(出示课件)

  2、老师从你们的话里知道了,坐在井底的青蛙被井壁挡住了视线。你还能从青蛙说话的表情和他的话里,再帮青蛙找一找它还有什么错吗?

  3、小朋友们真聪明。从你们这儿,小青蛙就知道了,它因为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有多大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错了。

  (三)帮青蛙治病

  1、青蛙这么孤陋寡闻,什么都不知道,你能当当医生,帮青蛙治治病吗?你可以给它开个药方,或者给它提提增长见识的建议好吗?

  2、你瞧,小鸟带着小青蛙去环游世界了,哇,小青蛙都看到了什么?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呀!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四、感悟再读

  1、同桌小朋友再读读,一个当见多识广的小鸟,一个当见识少又自以为是的小青蛙。这回你一定能读得更好!

  2、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对读)。

  3、上节课,老师讲过,这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青蛙作在井里看天之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再动动脑筋,想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要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4、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多用耳朵去听,多用心去感受,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

  五、写字

  1、出示:(还、答)注意什么?练写、同桌互评

  2、出示:小鸟青蛙朋友坐井观天

  看见井沿抬头无边无际

  4、学生抄写,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板书:13、坐井观天

  √小鸟无边无际见多识广

  ×青蛙只有井口大自以为是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生字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歌语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语调、韵律、节奏等)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仿写一两小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图片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重点句子朗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 教学评价设计:

  1、 检查预习,找出生字词认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圈画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朗读感受,激发学生自豪感。

  3、 借助拓展小练笔,仿照这首诗第2至6节写一到两节。

  四、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

  教师:

  1、 有关祖国的多媒体课件

  2、 查看学生的预习单

  五、 教学课时 2课时

  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情境,导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祖国锦绣山河,人文风情图片并欣赏配图歌曲《我爱你,中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读题。

  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写,积累词语。

  多媒体一一出示

  (1)、认读生词,读准翘舌音“妆、硕”,平舌音“瓷”。

  组词再读,直至全面认读。

  (2)、认真观察笔画、结构,指导学生书写。“脊”上面收紧,“瓷”上小下大等。

  (3)、认真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怎样写才最美。

  集体交流:“渺”不要写太宽。“脊”上面的部分要收紧,“人”的两笔之间要宽大、罩住下面的“月”字。师示范书写。

  学生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4)、检查对描写景物的词语的识读与应用:

  出示词语:巍峨 银装素裹 清奇俊秀 云雾飘渺

  绚丽 盎然春色 浓妆淡抹 波澜壮阔

  a、正确识读,你认为哪个词描绘的景色美,为什么?

  b、你能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说一段话吗?试一试。

  2 检查朗读课文

  (1)、分小节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重点读好2-6小节的总起句,这一句要有感情。

  (3)、学生再练读几遍。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

  (2)、你对这首诗歌感受特别深的是什么?

  (3)、拿出你收集祖国图片,你在图片后写的一段对祖国产生的认识的话是什么?(先同位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4、播放课文录音,感受全文的感情基调。

  (1)、请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2)、从文中你都感受到哪些?

  (3)、全文可分为哪三个部分?说说理由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 理解想象 研读真情

  1、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

  (2)、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

  找出“东海、帕米尔、北国、南疆”的位置,并结合诗句感觉到什么?(祖国幅员辽阔)

  过渡语:

  祖国疆域广大,这值得我们引以为豪,教师引读本小节,特别是读好“啊,我们爱你,中国!”

  2、详细指导第二小节

  (1)、指名朗读,正音,再练读。问;山河有何特点?圈词思考

  (2)、一一出示课件:

  借助桂林、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最具特点图片,围绕“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讲讲这里的美景,说几句话。

  (3)、学生想象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同位互说。(教师适时出示桂林、西湖资料)

  板书:山河壮丽

  (4)、指导朗读 并背诵

  “桂林山水、杭州西湖”要读的轻柔点,“黄山、庐山”读的神秘些,“长江、黄河”读的高亢有力。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互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最后在朗读与感悟的基础上背一背。

  (5)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展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3、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1)、出示学习要求:

  a、从3--6小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读读,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有些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b、几个人一小组交流彼此的感受或想法。

  (2)、引导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相互补充。)  教师有选择性地参与到某个小组的交流中。

  (3)、读你喜欢的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

  4检查自学情况

  (1)、 物产丰富(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你能介绍一下吗?适时出示课件)

  多样民族(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

  傣族 藏族 蒙古族 喜欢哪个民族?

  灿烂文化(编钟,还有吗?)

  伟大成就(介绍你知道的)

  (2)、你最喜欢读哪个小节?读给大家听听。你觉得他读的如何?你认为应如何读?比一比,赛一赛。

  (在吟诵与感悟中,注意朗读的节奏美,韵律美。如3、4小节找到朗读的语感,注意每一小节的起句)

  (四)、品读 体味 升华真情

  (1)、爱祖国要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因此,作者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唤——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

  (2)、怎么做?如何“奋发”“开拓”呢?举例说一说

  (3)、小结;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4)、学生热情朗读。

  要把你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到文字中。

  个人读、小组读,挑战赛读。

  试背:选一节试着背下来。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从--------、---------、----------、---------、----------、个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六)、

  除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仿照诗中的句式以“我们爱你”进行仿写一到两节

  我们爱你------

  【教学总结】

  本文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热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一、在朗读中感受“爱”。

  教学本诗,主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感情。学生首先通过学习,了解到课文的中心是抒发对祖国的的热爱之情。一开始,通过歌颂祖国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接着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歌颂祖国,分别是“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族多样,成就辉煌”等五个部分。最后,表达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决心。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去理解,然后,再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联想,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读出感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在联想中理解“爱”

  教学这篇课文,我还注意了联想,通过联想,使学生去体会课文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教学桂林的山水,杭州的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时,让学生联想祖国优美的名胜及其特点。很多孩子能结合诗句: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教学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时,让学生联想我国著名的物产,在教学傣家竹楼时让学生联想各民族的民族特点等等。

  通过联想,更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祖国,更进一步地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在仿写中体悟“爱”

  学完了这课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来写一首《我们爱你啊,中国》。学生兴趣浓厚,除了课本中出现的“壮丽山河”、“驰名特产”、“民族特色”等,学生已冲出了课本,描写了“四大发明”、“民族乐器”、“四大名著”、“民族英雄”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