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一、要求:
1.使幼儿知道鼻子可以呼吸和嗅气味,教育幼儿要保护自己的鼻子。
2.培养幼儿积极运用感官的习惯。
二、准备:
装有香水、醋、麻油、黄酒、酱油、水、可乐等容器每组一份,并贴有标签,涂有鼻血的娃娃一个,手帕一条。
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鼻子的功用,学会保护自己的鼻子。
难点:学会保护自己的鼻子及利用感官辨别物体。
四、流程:
以教室内的气味,引发幼儿讲讲鼻子的用处--讨论怎样保护鼻子--结束
五、过程
(一)以教室内的气味,引发幼儿讲讲鼻子的用处
(带领幼儿进教室入座,桌上放好容器)
1.啊呀,教室里有什么气味呀?(如不理解“气味”一词,可提醒有什么味道)
2.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闻出来的)用什么闻的?(鼻子)
3.鼻子长在什么地方呀?上面有什么?(鼻孔,幼儿互相观察)
我们用鼻孔可以怎么样?(闻气味、呼吸)
如幼儿不能讲出“呼吸” 继续提问:捏住鼻子,我们有什么感觉呀?(闷)
4.对,捏住鼻子有“闷”的感觉,所以鼻子还有“呼吸”的'本领。
5.桌上有许多杯子,用我们的小鼻子闻一闻,说说杯子里装的是什么?
提问:闻一闻,几号杯子里是醋?醋闻起来是怎么样的?(逐一提问)
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一样的气味,我们的鼻子能告诉我们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它能辨别出不同的东西。
(二)讨论怎样保护鼻子
1.出示娃娃:你们看,这娃娃怎么了呀?(鼻子出血了)
那你们知道鼻子为什么会出血呀?(启发幼儿说出使鼻子出血的可能) 怎么办呢?(请小朋友帮它擦)
2.流鼻血的时候呀,我们捏住鼻子,还可以在额头上放一条冷毛巾降温,所以呀,我们不能用手指挖鼻孔,不把异物塞进鼻孔里面;活动的时候注意不要撞到鼻子;玩热了要脱衣服。
3.除了出鼻血使鼻子很难受之外,我们在什么时候还会觉得鼻子很难受?(感冒)
4.感冒的时候鼻子怎么样?(流鼻涕)
真聪明!我们在感冒的时候要正确擤鼻涕,用一只手指摁住一个鼻孔轻轻地擤,然后用小手帕轻轻地擦,保护好自己的鼻子。(教师示范)
(三)结束
现在,大家都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处了吧!我们的小鼻子本领可大了,谁也离不开它,所以我们要保护好鼻子,不然它就不愿意和我们做好朋友了。
科学教案 篇2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认识盐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初步了解盐,提供了盐的科学活动教案给老师们借鉴!
活动目标:
1、乐于实验,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活动准备:
1.大小芋头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的故事。死海的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师: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幼:沉下去
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是使它不沉下去,浮在水面上吗?
幼儿讨论,说各自的办法。
2、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两只杯子,一杯装满自来水,一杯装满盐水。
师:我把芋头放在两个杯子里,小朋友观察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呢?
自来水杯里的芋头沉了下去,盐水杯里的芋头浮了起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芋头会浮起来吗?
幼儿摇头。
二.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盐能使芋头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盐,糖还有味精,这三种东西有一种可以使芋头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小组合作来做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还有味精分别舀进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他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芋头块,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会发生呢?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者符号纪录在这张表格上。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3、汇总
师:刚才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抒发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芋头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芋头块浮起来了。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盐能让芋头浮起来吗?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芋头才能浮起来,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经验拓展:死海的故事
有关“死海”的介绍。
师: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幅画: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而这片海名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吗?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幼儿各自抒发看法。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用更多的东西来做实验,看看每种沉下去的东西需要多少盐才能浮到水面上来。
科学教案 篇3
知识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示范性方案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小百科:水,化学式为H?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可饮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孩子们对于民间艺术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在绘画大阿福的过程中,他们被大阿福胖嘟嘟可爱的形象深深吸引了。因此,在本次活动中借由“大阿福”的形象开展本次活动。
在日常的活动中会运用到更对涉及到简单的加减法,对幼儿来说有些困难,但纯粹的计算活动会很枯燥无味。如何让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及解决当前急需的问题,所以我们将以给泥娃娃跳舞排队型的形式展开活动,在摆摆、写写中锻炼、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泥娃娃的特征,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泥娃娃一套、记录纸、记号笔、黑板。
活动过程:
一、认识泥娃娃—了解大阿福的特征
关键提问:
1.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大阿福?
(大阿福造型很可爱,也有着美好的`寓意,所以我们中国人都很喜欢它。)
2.今天我们请来了几个大阿福朋友来我们班做客?(出示6个不同的娃娃)
3.这些大阿福都长什么样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原来大阿福的造型都不一样,有着自己的特征,有的大阿福头上有红点点,有的大阿福手里抱着东西,还有的带了手环脚环等等。
二、泥娃娃表演—尝试用算式来表示队形
关键提问:
1.6位泥娃娃被邀请去表演舞蹈,他们要分成2个队伍,请你们想想可以怎么分?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引导幼儿按照泥娃娃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用语言清晰的表达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类后两队的数量。(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取出相对应的泥娃娃)
2.我们学着用算式的方法来表示,中间这个“+”表示什么意思?旁边的“=”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小结:原来在等式中这个“+”表示“和”的意思,这个“=”表示“总共,一共“的含义。
3、 关键提问
1.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给大阿福排排队?
(幼儿二次操作)
2.原来用不同的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方法。
三、幼儿操作——看图列式
关键提问:
1.师:现在请你们两个朋友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来给6个泥娃娃排队型,并用算式的形式记录下来。
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
2.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教师把预设的完整分类结果展示出来。
小结:你们的算式有的是按照性别来分的,有的是按照有无配饰,还有的是按照服饰的不同来分的。原来你们的算式题目所表达的意思都不同。
四、巩固提升
关键提问:你们很能干,泥娃娃非常喜欢和你们做朋友,想和你们一起来跳舞。下次我们在小舞台表演的时候也可以试试用不同的队形来表演。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01-16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10-19
科学教案【经典】09-09
(经典)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精选)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