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1 07:11:50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美术字和平面设计基本规律,了解海报宣传的基本特征而设置的。

  海报是一种信息传送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它的社会功能在于告诉人们确定的信息,以引起人们的相应反应,它常以内容和时、形式生动、活泼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社会生活中。

  海报设计必需有相当的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要调动形象、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它的画面应有较强的视觉中心,应力求新颖、单纯;还必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特点。

  在学校里,海报常用于文艺演出、运动会、故事会、读书会、展览会、欢迎会、家长会等。

  海报设计总的要求是使人一目了然。在具体创作上,要引导同学注意构图要相对集中,不宜太散;形象和文字选择要恰当,要和主题内容相统一;形象、文字比例要适度。

  一、参考教学设计

  课业类别:工艺设计课。

  教学目的:让同学了解海报设计的特点和构思、构图、绘制的一般过程。运用所学过的美术字、图案和色彩知识完成一个海报设计。

  作业要求:自定设计内容,并根据主题进行构图,确定最理想的方案,画在正式纸上,也可以采用剪贴方法。

  教学重点:海报设计的原则和实践。

  教学难点:构图形式问题。同学往往把一些形象进行简单的罗列,画面零散,应指导同学把图案形象和文字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画面完整、文字突出。

  学具准备:铅笔、尺子、橡皮、16开草稿纸二张、蜡光纸、剪刀、旧挂历纸、调色盘、笔洗、水粉颜料、毛笔。

  教具准备:范图四幅(一幅以剪贴为主、一幅以图案为主、一幅以美术字为主、一幅美术字参考图)。

  教学过程:

  按常规进行。

  二、讲授新课

  1.宣布课题并板书“海报设计”。要同学打开课本欣赏海报设计例图。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运动会、杂技节、新影片上映、戏剧节、书展、灯展、花展、音乐会等,除了用电视、广播、报纸、吉祥物等立体的、平面的、静止的、运动的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外,海报也是一种静止的宣传形式。

  海报的特点是利用静止的形象与文字发明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繁华地段,面对广大的空间与流动的人群。所以大效果要突出,使人一览无余,不费思索就留下深刻印象。

  提问: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见到过哪些活动是通过海报把信息传送给大家的?

  同学回答:杂技节、渡江节、大运会、亚运会、农运会、迎新会、文艺演出、读书会、“六一”游艺会等。

  2.海报设计的具体要求:(板书)(结合课本中范图讲解)

  ①主题明确。活动名称、时间、地点要书写清楚。海报中,名称是最重要的,应放在显要的地方,字体要大。纹样装饰要防止喧宾夺主,应突出主题。

  ②形式引人。在构图上应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或严肃、或活泼,力求新颖、新颖。

  ③色彩鲜明。应根据海报的特点,在明度上、色相上、底色与浮纹上、底色与海报名称上作适当的对比。如底是深色,海报的名称应该是浅色。这样,海报的名称就能突出。

  ④构图单纯。海报主要是远看,所以画面上的`形象要突出、单纯,才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切不可面面俱到、琐碎零乱。如画乒乓球赛的海报,画上许多人在观看竞赛,效果一定不好。不如就画一个球拍,一个乒乓球,加上文字,效果就较强烈。

  海报制作技法多种多样,除水粉外,可用剪贴、喷刷、贴沙、压印等技法。也可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海报。

  3.海报的设计步骤:(板书)

  ①确定主题。同学选择一个和自身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如音乐会、运动会、主题班会或者交通、绿化、庆“六一”文艺演出等为题,设计一幅海报。

  ②构思构图。先在草稿纸上画几个小构图,把想法简单地画出来。

  ③空虚完善。定下构图后把图放大到16开草稿纸上,再加以完善,形象可以参考其它书籍,美术字可参考教师范画。

  4.着色要求:

  ①确定色调,根据画面主题确定色调,明确以什么颜色为主,颜色种类不宜太多,一般以三种为好。

  ②着色时应注意的问题。可先画一个色稿,只画色块,确定色彩关系,防止在正稿上反复涂改。要注意着色顺序。

  5.过稿要求。

  把16开铅笔稿与16开水彩(水粉纸)对齐,对大头针四角固定,用硬铅笔或圆珠笔沿着草图的设计轮廓用力画一遍,不要用橡皮。

  6.剪贴要求:剪贴应以草图轮廓为依据,根据画面需要确定选用废挂历纸哪几块,剪下后贴在正稿的相应地方。

  三、同学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了解同学的构思,启发同学思路,可协商同学完成构图,可建议同学采用剪贴与着色方法。根据同学作业进程,对有共性的问题不时提出解决方法,争取当堂完成作业。

  四、小结

  作品展览,师生讲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美丽的景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 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初读课文 ,观察看图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 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 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 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 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 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 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 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 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 和“召”一样长。

  3、师范写

  4、生临摹

  5、展示写得比较好的同学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池- 课堂实录小池- 教学设计,小池-教案,小池-教学实录,小学语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三、学习新课

  (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衣襟嘴馋玫瑰玩腻了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

  (二)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主题,体会诗歌热烈真挚的情感。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3、明确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

  说明:

  这首诗歌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最基本的。同时由于诗人在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从诗歌采用的统一的意象上来理解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站在五四运动和今天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理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体会本诗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分析诗歌的丰富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时代背景和本诗主题的关系。

  说明:

  在诗人的笔下,人与地球的关系成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想象的艺术境界。因而通过诗歌中既多样又统一的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想象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这首诗歌的产生并不是诗人单纯的个人理想,而是社会理想的体现,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民主平等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一个难题,并且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视角来阅读诗歌,使优秀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曾经读过关于母亲的诗歌吗?然后引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导入本课的学习。快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思考学过的关于母亲的诗歌,同时学生可以互相补充。温故而知新,快速熟悉诗歌写作的对象。

  朗读品味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熟悉诗歌,进入诗境。同时在倾听教师的朗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真挚情感。激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同时为正确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重点把握

  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诗人将我和地球的关系想象成谁和谁的关系?

  2、地球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在诗歌丰富的意象中却变得单纯统一,为什么?学生在诗歌中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可以明确多样的意象却有一个形象的核心,这使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变得单纯,这是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的体现。

  学生充分体会诗歌想象的艺术境界。

  难点讨论

  1、诗人强调人是地球之子,是大自然之子,通过这种关系的描绘,他最终要在诗歌中表达什么主题?

  2、这样的主题和五四运动的思想有何关系?

  3、如果从今天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歌,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主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等形式逐渐使各问题迎刃而解。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广度。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比较,体会三首诗歌的不同主题。拓宽阅读面,提高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自由。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郭沫若的诗歌特色;同时与艾青、舒婷的诗歌进行比较教学,理解在这些诗歌中母亲的不同含义、诗歌的不同主题也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诗人将地球称为“我的母亲”有什么深刻含义?

  2、郭沫若的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

  3、对这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性的评论。字数3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知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同学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同学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俺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掌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一起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同学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俺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俺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俺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分、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俺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俺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俺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身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7

  【指导思想】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在要善于在“对话教学”中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断要提高对话素养,增强语文教学的对话意识。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3)渗透阅读中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走进、读懂”的阅读方法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我们高一(8)班的同学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这一篇。

  (二)解决字词

  学生齐读 〈投影字词〉

  嗥(há)叫:号叫,大声叫(多指豺狼等)。

  驯(xùn)服:顺从;使顺从。

  拾遗(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堪(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tuān)急:水势急。

  饿殍(pi):饿死的人。

  艾(ài)蒿(hā)

  教师明确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你们对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第一印象?

  2、一篇怎样才算读懂呢?怎样才算真正读进去呢?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

  读出自己——从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读到引起自己共鸣或打动自己的一段话,一个词。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对,需要质疑,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

  〈投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触动心灵的地方。

  读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四)朗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朗读,拿笔做两件事。

  把能打动你的某句,某词勾画,特别触动你的语句,可以勾画下来。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认为作者写得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

  (五)交流“读出自己”

  交流“读出自己”: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1、“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作者猎杀狼的段落

  温馨的场面,垂死时的绿光——对比

  (六)读出问题。

  欣赏之外,还要读出问题,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回答,

  1、狼嗥叫的内涵:·对人类捕杀的抗、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唤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

  2、为什么只有山能听懂狼的嗥叫?

  客观的。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的思考。

  3、像山那样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怎样思考?

  人怎样处理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

  4、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七)师总结

  1、忧与爱 从“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狼、人)深深忧患和深沉的热爱。

  联想:加拿大政府允许东部沿海猎杀海豹。几十万至上百万头血迹将大海染红,冰面上留下长长的血痕,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藏羚羊是我国独有的动物,1986年,3—5头/公里2,90年代初0.2头公里2,现在,几近灭绝,一批批残忍而贪婪的偷猎者猎杀藏羚羊获取它的羊绒。

  2、危机 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赤潮)。用牺牲无可挽回的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眼前安全,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投影图片>伤害自然也就是伤害自己。

  3、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学会像山那样的思考,平等的、客观的对待自然中的万物。珍爱自然就是珍爱自己。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投影图片>然而,我们对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断绝迹,不断消失的生命无动于衷。什么时候人类能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视自然的价值,珍视天地生灵。我们也渴望有苍郁的群山,茂密的树森,湛蓝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吗?——平等观

  ——像山那样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联系作者沙郡岁月,适时渗透。)

  (八)延伸拓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齐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九)推荐书目:

  周晓枫《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十)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则。当我们面对一株草,一棵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红彤彤”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气氛,体会生活的快乐幸福。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太阳、晚霞图、日落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们看,这是谁?(出示“太阳”图)

  2、是啊,今天太阳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咱们也热情地和太阳打声招呼吧!

  3、有人说太阳是个神奇的魔术师,也有人说太阳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家,还有人说太阳是个辛勤的园丁。在诗人的眼中,太阳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关于太阳的诗歌。题目就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意境很美,咱们先来听听吧。(听课文录音)

  2、听后,你们想读吗?(想)读是有要求的,请你们仔细把课文读两遍:第一遍要把字音读准;第二遍争取把句子都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开始练习读吧。

  3、检查生字词

  (1)、课件出示:彤、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

  (2)、指名读,师检查正音。

  重点指导:a、“红彤彤”的“彤”的变调,“彤”在平常情况下读二声“tóng”,组成“abb”式叠词时就得读成“一声”了(红tōng tōng),谁来读一读?

  b、“彤”在字典里解释就是红,你想三个表示红的字连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一起读出它的味道来。

  c、读到“红彤彤”这个词,我会想到“红彤彤的晚霞”,你会想到什么呀?(红彤彤的苹果、红彤彤的脸蛋……)

  d、“浪花”要读出它的儿化音(师范读),这样读显得多亲切多有味道呀!(师领读两遍,强调诗歌中的“鲜花”也要这样读)

  (3)、齐读生字新词。

  4、这首诗歌一共四小节,请四名同学分小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要做个认真的小听众,看他们是否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了。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了,可以吗?我读第一小节,请你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用心想象,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我也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瞧!(课件出示“晚霞图”)

  3、太阳让西天边上的朵朵白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成了————(引读),多美哪!

  4、噢,原来优美的诗句还能变成美丽的`图画 ,谁来读一读第一小节的前两行,读出它的美来!(指名读)

  5、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了,眼前的这一切美好都将会消失(课件出示“日落图”),此时的你会有什么感受?(舍不得、留恋……)

  6、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咱们一起读三、四两行。

  7、师:优美的诗句能变成美丽的图画,看到美丽的图画就会想起优美的诗句。现在,你看着这两幅图能想起第一小节的诗句吗?(看图试背)

  8、指名背。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太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享受,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关怀,看看他一天中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

语文教案 篇9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导学、启发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

  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

  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内容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优秀教案08-30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11-04

【经典】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经典)01-09

语文教案(经典)11-12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