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23 08:34: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集锦[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板书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 (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完成《名家指路》练习。

  三、阅读第1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四、阅读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阅读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八、板书设计:

  百丈山记

  登山三里 险奇

  山门前后 幽静 移步换景 不畏艰险

  瀑布峰峦 雄壮 定点换景 热爱自然

  记游目的 导游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景物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案 篇3

  执教思路: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作者刻画的形象让人终身难忘: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醒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人感动,令人敬佩。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琳达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围绕“永生”将本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调查,搜集信息,铺垫情感。

  由于本课涉及到的器官捐献的背景学生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或根本不了解,所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做好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这样,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的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深感受到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于器官捐献的需求。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环节:以信入境,质疑永生,启动情感。

  共同阅读课文最后的那封信。理解 “角膜移植”一词,顺势呈现出角膜捐献调查结果汇总表,同时补充相关资料。通过器官捐献在社会上难以被人们接受的现状与琳达一家主动捐献角膜的对比,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并板书。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围绕“永生”一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启动学生的情感。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理清线索,激发情感。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琳达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 母亲 父亲 温迪。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品味永生,深化情感。

  我抓住“课文中谁的眼睛永生了?”这一关键问题,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母亲或父亲或温迪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这些猜测不定的答案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永生”的含义。而琳达的情感态度变化是贯穿其中的。从母亲捐献时的坚决反对到父亲捐献时的遵从遗愿到捐献温迪角膜时的主动,最后收到来信时的骄傲。这一情感变化是文章中的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带领学生品味出“永生”的含义。因此,围绕这一主线将这个环节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 看母亲,体验情感。

  2、 看父亲,品两段话。

  3、 看温迪,体会骄傲。

  4、 想琳达,感悟永生。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在即将结束本课时,围绕器官捐献这一话题,让学生说说你还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延伸,从自身的,亲人的,社会的多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做的事情。)

  2、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

  写一封信,向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将眼睛的永生升华为精神的永生,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关键点处理:

  鉴于本文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文章又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的目的。

  我关键点的处理共有两处;

  第一处:品读父亲的话。

  1、 母亲去世时,琳达对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表现出不理解和坚决反对。是父亲的话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的。在品读父亲的第一段话时,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琳达的情感,用对比的方法,抓住“振聋发聩”一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伟大心愿的。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文章,注意在捐赠母亲的眼角膜时,“我”和父亲的不同表现。用“——”画出琳达的,“浪线”画出父亲的,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引读琳达的表现,让学生极力表现琳达内心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琳达,母亲去世了。你心里感觉怎样?学生会说很难过。想到妈妈去世后竟然还要被人肢解你有会怎么想?学生会说很残忍,无法接受。就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进行朗读。以深入体验琳达当时的不理解。在学生朗读后,教师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他们居然要肢解妈妈,真是让人难以接受,想到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却不能完整地离去,内心有多痛苦啊!此时,学生就是琳达,他们完全能体验到琳达当时的心情:她坚决反对别人这样做,甚至为此愤恨父亲。再让学生的朗读时,学生自然能表现出痛苦难忍。这时,教师再以平静的语气引读父亲的说的第一段话。这看似普通的话语,琳达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

  抓住“振聋发聩”体会父亲说的话。让学生说说“振聋发聩”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它的含义:声音很大,都可以听的见。然而实际上学生并没有领悟到这段话能给琳达心灵上带来些什么触动。因此,让学生再读这段话,结合课文说说“振聋发聩”的意思,并画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在引导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最珍贵的”和“有意义”的来感受父亲的伟大心愿。让学生说说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在交流中,学生可以意识到许多东西送人了,自己没有了,想再拥有还可以拿钱再买回来。但人自身的一部分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拥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体会到这份礼物的珍贵。不过,还不能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心愿。鉴于这一点的.考虑,我从已学课文的人物入手。让学生回顾一下《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她要在音乐家的演奏中想象月光洒在海面上的景象,《语言的魅力》中的盲老人在莺飞燕舞的春天里,眼前仍是一片漆黑。对他们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眼角膜。因为有了这份礼物,他们就可以看到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了。但是,谁肯送给他们呢?再看父亲的这段话,谈自己的认识。学生会说:“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知道父亲会把眼角膜送给他们的,因为他的心愿是帮助他人恢复健康。”还有的学生会说:“父亲会很高兴地去做这件事,因为他认为帮助别人是有意义的。”这时,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无私,心愿的伟大。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教师给予这样的点拨:一位多么无私的父亲啊!他有着多伟大的心愿啊!点拨后让学生再一次朗读这段话,感受父亲的高尚品德。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自然就理解了琳达当时为何感到“振聋发聩”了。

  2、 品读父亲说的第二段话,这段话是父亲想引导琳达从盲童、盲童的父母、捐赠者亲人这几个角度感受器官捐赠的。我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并进行感情朗读的。

  先引导学生感受盲童的快乐,抓住第二段话中“多么美妙”,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盲童重见光明后的美妙感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会描述出这样的情景:一位双目失明的孩子,他从来没有见过这多彩的世界,现在终于看到了,他内心充满了激动,他会说:“妈妈,我真高兴,你看那匹马多漂亮啊,我要将它画下来。”然后再感受盲童父母的快乐。抓住“多么自豪”让学生想象。学生又会说:盲童的父母见到孩子的作品,他们很自豪。他们会表扬自己的孩子:“孩子你真棒,你一定会有更优秀的作品的。” “看到这番情景,同学们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太激动了,他终于看见了。”“我真替他们高兴,他们再也不用那么痛苦了。”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父亲的感受。父亲是为之感到自豪的。让学生说说 “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啊?”学生就会说:“是一位善良的父亲,因为他想着把盲童的眼睛治好。”“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他想到盲童会快乐,盲童父母也快乐,自己就高兴。”……这样类似的话语。言辞中可以看出学生正被父亲的话感动着。让学生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动自己,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第二处:品味“骄傲”一词

  骄傲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几次,温迪为外公和妈妈骄傲,妈妈为女儿和父亲骄傲。它所影射出的正是这个家庭所营造的爱的氛围。温迪是受着家庭的熏陶和感染才成为一个心中有他人、品德高尚的孩子的。所以,温迪的思想和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引导学生从温迪入手找到骄傲,再谈骄傲,最后读出骄傲。

  由于阅读时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体会,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入“骄傲”这一问题。当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第二段话时,教师问:“你捐赠了眼角膜内心真的感到愉快吗?”此时,学生已深入到父亲的内心深处,受人物高尚情操的影响。他们就如同小温迪一样受到了感染,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这时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温迪你为什么热泪盈眶?我看到你紧紧拥抱住了外公,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他们会说:“外公关爱别人、心中有他人,他的心愿太让我感动了。”“孩子,当你看外公死后,妈妈真的捐赠了外公的眼睛时,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随着老师的问题学生能够找出这两处句子:

  1、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作的一切感到骄傲。

  2、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也象外公那样做?学生会说:“因为捐赠了外公的角膜,那个失明的人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了,他就不会再痛苦了。”这时追问:“真的令你骄傲吗?”答案是肯定的,语气是坚定的。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读出骄傲。象这种有骄傲色彩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让学生再读读书,找出其他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想想都是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在这几处骄傲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两处骄傲:

  1、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2、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的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学生能说清楚的是琳达为父亲骄傲,琳达为女儿骄傲。但讲不清楚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而这正是琳达情感得以升华的根源。在教育著作《讨论式教学法》中提到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琳达的情感由最初的坚决反对到现在的骄傲,是什么影响她的思想的?讨论后学生就会谈到父亲的做法,女儿的表现影响了她,这正是一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对琳达的影响。追问学生:“你认为这种精神会磨灭吗?”“当然不会。” 那永生的究竟是什么?“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此时,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再读出这两处骄傲,并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关爱他人,在资料的补充中,学生看到了由于器官的供体紧张,致使许多人在器官等待中死亡。他们就会想要向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时事新闻:丛飞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他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最令人感动的是20xx年他就查出患有胃癌,食物都已难下咽。而他仍以顽强毅力坚持演出,参加了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还将用于治病的1.5万元钱捐出。为给贵州的孩子们送学费,他还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20xx年4月20日因胃癌晚期溘然长逝,年仅37岁。他在生前还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他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们可以看到接受他角膜捐赠的小女孩正高兴地与他家人通电话呢。他们走了,可是留下一双眼睛注视这个美丽世界。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

  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在音乐声中带着学生一起读外公的话):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的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孙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鲁滨孙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研读探究

  教师导学: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思考题: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孙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朗读第1~3段,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

  学生朗读4~9段,考虑鲁滨孙为了生存作了哪些事?

  学生朗读10~12段,鲁滨孙怎样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生存的心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人没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鲁滨孙说服自己要顽强地活下去,这需要很的的勇气,他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体验反思

  联系自己的生活,把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造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教师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识建字底;读写“应该”等10个词语,会用“应该”写句子。

  2、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第四段浪娃娃推动机器发电的学习。

  教学难点:

  朗读指导2、3段;字型:懂、建、器。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细读1、2两节,学会用句式“……多得数也数不清”说话。

  教学过程:

  一、看图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你知道电是怎么来的呢?发电站是怎么发电的呢?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讲人们利用大海的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

  2、出示课题:31 浪娃娃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2、读通课文。

  3、交流:

  1)、指名分节读课文,并正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填空:浪娃娃是()的孩子,他们原来(),后来听了(),去给人们()。科学家让他们()。

  4、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三、学习1、2两节:

  1、反复朗读这两节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试着解答刚才的疑问。

  2、交流:

  1)、根据问题,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补充具体:

  浪娃娃很多。(多得怎么样?)

  浪娃娃老是贪玩,(),这可不好啊。(浪娃娃怎样贪玩?)

  浪娃娃不应(),应该()。(海妈妈叫浪娃娃应该怎么做?)

  2)、句式训练:海**的孩子多得数也数不清。

  天上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海面上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海里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多得数也数不清。

  3、学习生字:数、整、贪、应、该。

  尝试用“应该”说一句话。浪娃娃应该学会什么?你应该学会什么?

  4、指导朗读:谁来做海妈妈,想想**的话怎么读?

  5、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浪娃娃怎样贪玩。

  三、指导抄写生字:

  1、卡片读生字,并说说注意点。

  2、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课前,我利用录象做了课件。上课时,学生看课件说话,能很好的说出浪娃娃的贪玩,理解了第一节内容,并解决了自学时的疑问,为什么说浪娃娃是海**的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3、4两节,学会生字:奔、哗、懂、建、推、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生字,口头组词。

  2、完成课后题1填空,并纠正。

  3、齐读1、2两节。说说浪娃娃是个怎样的孩子?

  海妈妈教育浪娃娃应该怎么做?

  二、学习3节:

  1、出示课件(浅海区波涛汹涌)说说听了海**的话,浪娃娃是怎么做的?

  2、自由读一读第三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

  1)、理解“海岸、奔跑”。

  2)、从哪儿看出浪娃娃很高兴学做好事?

  3)、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自由准备,指名读一读,并齐读。

  4)、练习说话:浪娃娃听了海**的话(),非常高兴,他们一边奔跑,一边欢叫:“哗哗,哗哗,我们学做好事来啦!”(浪娃娃听了海妈妈什么话,他们怎么高兴?)

  5)、结合学习生字“奔、哗”。

  三、学习第四节:

  1、出示课件:海边发电站。

  2、自由读一读这一节: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

  1)、科学家们听懂了浪娃娃的什么话?他们怎样帮助浪娃娃做好事?看图说说这是上什么机器?(认识发电机、推动)

  2)、学习生字:懂、建、推、器

  3)、朗读这一节,自由读,齐读

  四、朗读全文。

  小结:浪娃娃真不错,听了**的话,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给人们做好事——推动机器发电。

  五、指导作业:

  1、卡片读生字,说说“懂、建、器”的结构。

  2、抄写生字,并评议。

  3、自由朗读全文。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根据课后及作业本作业,设计了两次学课文句式说话的练习,边学边说。这样效果较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完成扩词练习,作业本题3。

  3、看拼音写词语,完成作业本题2。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读。

  3、完成按课文内容填空,作业本题4。

  4、尝试背诵第四节。

  5、听写这一节。

  6、小结:

  1)、浪娃娃原来怎样贪玩?后来学做什么好事?

  2)、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3)、介绍: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此外,有的发电机是用火力发电,还有的用核发电,如我省的秦山核电站。电给人们带来光和热,有了电,人们的生活、工作就很方便了。

  三、作业指导:

  1、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1)读例句,说说补充什么?

  2)、尝试做,并交流。

  2、完成课后题3。

  3、用“数也数不清”写一句话。

  4、完成课后题4。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俺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夜莺的歌声》(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谁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捍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考虑: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

  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商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考虑:“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协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小朋友?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冷静冷静的小朋友。

  ⑴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寂静。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从“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机警的小夜莺已经发现了敌人,经过考虑,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⑵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小朋友坐在河岸边……(说明小夜莺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⑶ 小朋友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小朋友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十分镇静、坦然。)

  ⑷ 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俺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俺一个!”(小朋友故意打岔,防止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发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小朋友的冷静、机智、冷静。)

  ⑸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从容不迫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小朋友泾渭分明,前一句维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小朋友,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身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⑹ 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溺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小朋友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⑺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俺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小朋友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⑻ 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方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商游击队消灭敌人。)

  ⑼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⑽ “小朋友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送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沛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3、指导朗读对话。

  4、大家想一想,小朋友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捍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干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5、“小夜莺”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应变自如、毫无惧色,是因为他热爱自身的祖国,憎恨那些杀害他的同胞,侵占他的祖国的德国法西斯。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小夜莺说啊!同学们,你们又想对这个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四、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

  你从哪看出来的?(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俺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安排作业

  1、把《夜莺的歌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理解梦想

  (一) 板书“梦想”。什么是梦想。

  1.教师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源于梦想。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 的实现作出努力。

  2.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 激情入文

  教师: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感知梦想

  (一)请走进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并读一读。

  (二)说话练习,整体感知

  1.出示文中重点词:非洲 水井 额外 水泵 钻井机 瑞恩的井

  攒钱 募捐 流泪 放弃 簇拥 辛辛苦苦

  指名读词、纠音 齐读!

  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⑶出示文字资料:非洲缺水资料

  ⑷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三)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1)筹集70块钱(板书)

  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a.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

  b.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2)筹集20xx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xx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xx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除了瑞恩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还靠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4.回顾梦想实现的经过

  四、设身处地,升华题义

  1.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村里的5000个孩子一起出来欢迎他。人们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

  2.齐读句子,出示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

  3.感受: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1)读14 ~17自然段,找出具体的事例。

  (2)学生交流。

  4.写话练习

  出示: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的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

  五、课堂小练笔。

  如果瑞恩被推选为“感动世界”十大人物,向全世界征集颁奖词时,要求你为瑞恩写颁奖词,你该怎样去写?现在就让你心中涌动着的敬意和感动喷薄而出吧!练笔—交流!

  六、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师总结: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更是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与其说是瑞恩筹钱挖井,还不如说是瑞恩在凝聚加非人民的心。这正是梦想的力量!

  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宽,天空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精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同学们,为实现我们的梦想而努力吧!

  七、作业(伴随着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元

  为非洲的孩子挖井 筹集20xx元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与辨微的方法,对所学四个剧本在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和情节安排

  方面在表中列出它们的不同点。

  2、分别说出四个剧本中的感人之处。

  3、能说出台词美在哪里,并能恰到好处地读出来或指导别人准确朗读学。

  4、改编其它文学样式作品为剧本,根据自己生活进行短小剧创作。

  教学重点

  概括戏剧主题;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比较与辨微的方法,在在表中列出四个剧本在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和情节安排方的不同点。议议四个剧本中的感人之处。能品味台词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饱食了一顿剧本大餐,品味并亲身体验了剧本之美。戏剧,它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同样作为真、善、美的载体,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并亲身去创作,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同学之中也产生几位著名的戏剧大师呢!

  二:戏剧的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三:比较辨微

  第一步:在回顾剧本内容的时候,同时填写下表。

  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一厘米

  主题

  矛盾冲突

  人物性格

  台词特点

  第二步:组织讨论、交流。

  第三步:学写剧本。

  生活中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请把近期生活中的一件有趣的事改编成三五分钟的短剧。要注意设计安排一些道具,用一个场景。

  四:课堂小结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五:推荐作业

  完成课本55页练习题

语文教案 篇9

  十四秋天何其芳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天地教案04-2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01-09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