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19 08:59:2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10课《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10课《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0课《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翻译,积累文言字词。

  2、体会文章意境,感受三峡之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学会抓住特征、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文章节奏鲜明的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2、感受三峡之美,学会抓住特征、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视频欣赏(播放三峡风光视频)

  2、导入新课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

  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进行一次三峡之旅。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郦道元(466年~527年),字善长,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范阳涿州人。

  郦道元访求水道,四处游历,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他用毕生心血写成 《水经注》。当时南北对峙,一些南方的地貌郦道元没法实地考察,就通过广泛查询他人资料、经过自己的加工来完成。

  2、作品简介

  《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三、活动一:读文章之韵

  1、听读课文(播放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朗读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绝巘多生怪柏(yǎn)

  飞漱其间(shù) 林寒涧肃(jiàn) 属引凄异(zhǔ)

  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2)用“/”标注下面三组句子的停顿

  一组: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小结: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领起词”后要停顿)

  二组: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结: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四字词语的节拍主要是二二节拍)

  三组:

  沿/溯/阻绝 清/荣/峻/茂

  小结: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3、朗读展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四、活动二:明文章之意

  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1)理解加点字词

  甲组: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不见曦月(日光,指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冲上)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白色)

  良多趣味(甚,很) 晴初霜旦(下霜)

  属引凄异(延长) 空谷传响(回声)

  乙组: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清澈)

  三:巴东三峡巫峡长(确数,三) 猿鸣三声泪沾裳(概数,多次)

  2、翻译下列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附全文译文: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航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1200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到了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活动三:识文字之趣

  在文中圈一圈带“山”旁、 “氵”旁的字,结合文章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1、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出示投影)

  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 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 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 峻:jùn,高而陡峭。

  2、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出示投影)

  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素湍绿潭 湍:tuān急流的水;潭:深水池。

  悬泉瀑布 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

  飞漱其间 漱:shù冲荡。

  林寒涧肃 涧:此指峡谷。

  猿鸣三声泪沾裳 沾:浸湿。

  六、朗读总结

  第一节稍慢,读出雄伟气势。第二节略快,读出奔放气势。

  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识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翻译词句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良多趣味(甚,很)

  飞漱其间(冲荡) 空谷传响(回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2、背诵课文

  二、活动一:赏三峡之美

  1、推荐美景

  情境创设:

  朗读《三峡》之后,同学们被三峡美景所吸引,班级准备利用假期组织“大美三峡”研学活动,班级同学推荐你做好旅游攻略,推荐三峡之美景。

  具体任务:

  请根据《三峡》内容,为同学们推荐一处三峡美景,完成表格。

  (要求:设计景点名称,说出景点特点、适合旅游的季节、游览感受等。)

  推荐景点(名称)

  一线天

  文中相关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景点特点

  山峰高峻

  适合游玩季节

  一年四季

  预期感受

  感受到山峰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高峻,体会自然的神奇。

  预设1:

  景点名称:“山无阙”

  相关语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景点特点:群山连绵

  适合游玩季节:一年四季

  预期感受:感受三峡群山的绵延

  预设2:

  景点名称:“白帝漂流”

  相关语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景点特点:水流的湍急、奔放。

  适合游玩季节:夏季

  预期感受:感受到乘奔御风、一泻千里、惊险紧张的快感。

  预设3:

  景点名称:“倒影潭” “怪柏瀑”

  相关语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景点特点: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适合游玩季节:春季(或冬季)

  预期感受:感受三峡的诗情画意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预设4:

  景点名称:“听猿亭”

  相关语句: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景点特点:凄婉、悲凉。

  适合游玩季节:秋季

  预期感受:感受三峡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氛围。

  2、归纳特点

  试着用一个字概括三峡景物的特点。(要求:不能重复)

  三峡之景,山水各异,四季分明,各具情态: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谓(广),“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谓(高)。三峡的山显示的是一种雄壮之美。

  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谓(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谓(急)。三峡夏季的江水显示的是一种奔放之美。

  春冬:“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谓(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谓(幽)。三峡的春冬之季显示的是一种清幽之美。

  秋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谓(凄),“高猿长啸,哀转久绝”可谓(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谓(悲)。三峡的秋季显示的则是一种凄婉之美。

  三、活动二:品写法之妙

  1、品析句子写法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郦道元所写的山水文章到底妙在何处呢?请同学们品析下面的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明确: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连”的特点,侧面烘托山高用“隐天蔽日”。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明确:通过正面侧面相结合、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夏水的水势浩大,迅猛湍急的特点。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明确:视角变化:俯视:“素湍……倒影”;仰视:“绝……飞漱其间”;动静结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明确:渲染猿鸣凄异、山谷空旷,既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渔者歌”以其凄凉写猿鸣。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索凄凉的气氛。

  2、厘清写作思路

  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峡”的意思就是面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开笔写山,实则为写水设置条件。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群山。山高,则水落差大;山连,则水不得泄;峡窄,则水流湍急。故因山才有水。

  作者为水作注,自然重点写水,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最后则写秋景的萧瑟清冷。

  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四、活动三:悟作者之情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不仅美在流淌的文字和文章的结构,而且美在作者流露的情感。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有关三峡的诗,说说与郦道元《三峡》的异同点。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歌

  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相同点:3篇名文都写到了三峡两岸山多、水流速度之快及连续不断地猿啼。

  不同点:体裁不同,《早发白帝城》《三峡歌》为诗,《三峡》为游记散文。《三峡》则突出了一种悲伤的气息。诗人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朝发白帝城》是以景物衬托自己的心情好,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陆游的《三峡歌》将三峡两岸的幽深秀丽、千姿百态刻画得生动万分。可以领略到峡中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的惟美意境,令人浮想联翩。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郦道元的《三峡》,其景色之美,其语言之畅,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三峡高峻的山峰,湍急的江流,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不禁心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我们的祖国奇山异水,山河锦绣,我们为生长在这样的祖国之上而骄傲自豪!愿三峡的美丽风光永远停留在你我心间,愿《三峡》的铿锵音乐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播放歌曲《三峡》)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

  2、请根据郦道元的《三峡》,为三峡写1篇精彩四季山水导游词。

【第10课《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07-05

《三峡》教案(精选)07-05

《三峡》教学反思10-19

《三峡之秋》教案03-09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案09-30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05-18

幼儿教学教案设计10-26

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08-22

《三峡》教案[实用15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