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8 10:38: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精华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规矩、笑逐颜开、桅杆、倒霉、无恶不作、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等词。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指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渔夫的故事》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三、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1.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

  读第十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明白:魔鬼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它净做坏事,是不会懂得报答别人的。另外,杀人是魔鬼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理解“无恶不作”。

  2.面对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读第十六至第二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渔夫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镇定下来的渔夫知道了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只有用智慧,才能战胜魔鬼。理解“恩将仇报”。

  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至第二十五自然段,读出魔鬼的凶残和渔夫的智慧。

  巩固延伸

  四、理清脉络,复述课文

  1.理清脉络,借鉴提纲。

  2.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情境之一:(多媒体播放渔夫和妻子在家门口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情境之二:(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听的人又会说什么?

  3.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五、布置作业

  1.将《渔夫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读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他故事。

  六、板书设计

  32*渔夫的故事

  魔鬼渔夫

  凶残、狡猾、愚蠢从容、镇定、聪明

  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教学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面前,谁是谁非?孩子们回答,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语文教案 篇2

  复习内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目标:学会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体会祖国语言文化的精妙。

  复习重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难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准备:小黑板,收集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复习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二、复习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

  1、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2、说比喻句有什么特点。个别说。

  3、生总结:比喻句的特点--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

  4、拟人句有什么特点?

  5、说拟人句有什么特点。个别说。

  6、生总结:拟人句的特点: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有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感情。

  7、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区别?

  8、小组讨论。

  9、个别发言

  10、师生总结: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拟人句利用事物与人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拟人句的最重要的标志。

  三、随堂练习。

  1、说出下面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2、造比喻句、拟人句。

语文教案 篇3

  本册教材主体课文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第一篇是儿歌,第二篇是比较适中的文章,可以找到一定的重点段、重点句或词语训练,第三篇是比较浅显比较有趣的文章,篇幅较长。

  第一单元“亲情”,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开卷有益”《奶奶最喜欢的铃儿》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浓浓的“亲情”,读来非常感人,使学生会产生细腻的情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亲人,更加关注自己身旁的人,初步认识到亲情的重要。三篇文章都很有朗读训练点,可以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教师要设置各种朗读情境,引导学生读进去,并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谈出自己的感受。

  《礼物》

  1.课前要拓展,想想自己曾经受到的礼物及其意义;课后要延伸,仿写一段儿歌。

  2.加强朗读,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亲人送的礼物的含义,从而初步理解自然、生命、世界、生活的意义(不要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否则是讲不清楚的)。

  3.本课的难点是最后一句,要通过联系上文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其含义。

  4.生字:懂(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合理安排);套(不要少写一横);润(不要多写一点)。

  《平分生命》

  1.本课应该精讲(精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体会男孩的勇敢以及他对妹妹的无私的.爱;再结合朗读体会男孩的内心感情变化。

  2.采取“质疑--默读--交流--朗读--情感升华”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

  3.词语方面,“相依为命”、“犹豫”、“颤抖”、“震撼”、“郑重其事”几个词语要根据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去理解。课中要插入“日积月累”中的“读一读,比一比”。

  4.生字:惟(与“唯”比较);颤(音、左边笔画)。

  《妈妈的葡萄》

  1.这篇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进行讲解分析,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讨论、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孩子伟大、无私的爱。

  2.可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小狐狸”的话,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打算怎样回报妈妈。

  3.练习复述课文。

  4.启发想象狐狸被猎人追赶时的情景。

  5.生字:摘(右边字形);嗓(左右结构,各部分书写时的比例)

  《语文天地》

  1.“畅所欲言”可以与“开卷有益”结合起来一课时完成。

  2.“笔下生花”要提前布置,最好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做好准备。不必放在作文课中做,双休日完成,回来后找时间检查,反馈、展示、交流。

  3.利用本单元“金钥匙”,鼓励学生建立摘抄本。

  第二单元“春天的脚步”

  《梦已被染绿》

  1.以自读为主,适宜独自吟诵。读上几遍,自我陶醉后,让学生谈感受,然后再通过朗读,背诵把这首儿歌融化在心底。

  2.最后一句与题目是相互照应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相互照应,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如果能够用轻柔的音乐、简笔画或课件创设情境,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本单元没有安排习作,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儿歌形式写几句话。

  5.生字:嘱(最后三笔强调)

  《理想的翅膀》

  1.本文比较容易理解,初读课文后,找一找谁放的是什么样的风筝,引导读出喜欢的感情。

  2.结合回答课后第二小题,找到全文“概括句”,然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落,就不难理解题目的意思了。

  3.课中要插入“读一读,比一比”的第一小题。

  4.重点是默读、朗读和解决课后问题。

  5.生字:舞(字形);棒(右下笔画)

  《春天的雨点》

  1.本课课文很长,也较难理解。一课时可能讲不完,可分在两个课时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2.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找出描写乌罕娜老师言行的语句,抓住这些语句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3.难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通过朗读、讨论、感悟来体会它的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间细腻、真挚的情谊。

  4.生字:溜、忍(不要少写一点);蒙(不要少写一横);蓬(上下结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用部首查字法查字,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查字典,提高查字典的速度。

  2、通过组词练习,使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进行辨析,扩充词汇量。

  3、通过写出与带点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使学生通过找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4、通过给意思完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把不完整的补充完整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一句话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明白“谁(什么)怎么样”,“谁做什么”等。

  5、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这短文,了解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为本单元的综合实践作准备。

  6、通过围绕“产品说明书”这样一个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产品说明书,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介绍说明书,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进行查字典、积累词语等方面的`练习,扩大词汇量。

  教学难点:通过收集、阅读产品说明书,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介绍说明书,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用部首查字法查字,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查字典,提高查字典的速度。

  2、通过组词练习,使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进行辨析,扩充词汇量。

  3、通过写出与带点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使学生通过找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练习查字典,扩大词汇量。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找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实践活动2。

  二、查字典。

  1、回忆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的步骤。[s1]

  2、学生用部首查字法独立查字典,并填写答案。

  3、订正答案。[s2]

  4、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组词练习。

  1、独立完成,组词。[s3]

  2、集体订正。

  3、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发现。)

  四、写出反义词。

  1、指名读句子,读加点的词语。

  2、说出反义词,独立填写。

  3、扩展练习。

  五、课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搜集几组反义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给意思完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把不完整的补充完整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一句话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明白“谁(什么)怎么样”,“谁做什么”等。

  2、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这短文,了解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为本单元的综合实践作准备。

  教学重点:写完整话的训练。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练习,了解产品说明书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进行写完整话的训练和阅读短文的练习。

  二、写完整话。

  1、指名读句子。

  2、问:谁(什么)怎么样?做什么?

  3、结合实际说一说。

  4、给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三、阅读训练。

  1、自由读,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

  4、默读,思考:短文写了电饭锅“使用说明”的哪几点?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在课文中画一画。[s4]

  5、汇报。

  6、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读懂说明书有什么作用?如果不认真读说明书会出现哪些现象呢?(自由发言。)

  四、作业:搜集产品的说明书,从说明书上你都了解了什么?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

  教学目标:

  1、通过口头的形式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说明书,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2、能够以售货员或推销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这种产品。

  3、评选“最佳售货员”或“最佳推销员”。

  教学重点:能够以售货员或推销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这种产品。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老师安排了一项任务,大家都搜集了哪些说明书啊,介绍一下。

  二、新授:

  1、介绍自己都搜集了关于哪些方面的说明书。[s5]

  2、读一读自己的说明书。

  3、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份,再次阅读,想想介绍其中的哪些内容,怎样介绍?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s6]

  4、以售货员或推销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这种产品。(指导学生从中选择一两个内容介绍即可。)[s7]

  5、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

  三、评选。

  1、根据刚才的介绍,评选“最佳售货员”或“最佳推销员”。

  2、最佳售货员或最佳推销员对其余同学进行培训。

  四、作业:想想怎样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写下来。

  第四课时综合实践活动(2)

  教学目标:

  1、能够把自己介绍的产品说明书中的一两个方面的内容写清楚。

  2、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介绍的内容写清楚。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按照上节课介绍的产品说明书,下面把它写下来把,能把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写清楚就可以了,注意语句的完整、通顺。

  二、。

  三、评改。

  1、指名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自己发表见解。

  2、全班同学帮助修改。

  3、独立修改。

  四、作业:向自己的家人介绍自己写的说明书。

  [s1]个别省说说查字典的步骤。

  [s2]小组订正。

  [s3]根据个人情况小组进行比赛形式,鼓励多组词。

  (1)[s4]边读边画出使用说明书的几个方面。

  (2)把你画的和同组共同分享。

  (3)全班交流。

  [s5]分组介绍,分类汇报。

  [s6]默读、思考、讨论。

  [s7]小组内练习说然后每组选出一名推销员介绍自己的产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

  2、学生准备:

  广泛搜集长城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民间故事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资料共享

  1、师:据报道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斯特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辩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的工程。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项是我国的一项伟大的工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长城)

  关于长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请大家展阅和简介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长城的资料和信息。

  2、师:大家的课前准备工作令老师相当满意。对于长城,你们都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我们来读一篇专门描写长城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板书课题:

  长城

  二、充当导游,感知课文

  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明白处做记号。

  2、组织学生谈读后感。

  3、师:看来大家的感受和老师一样,这篇《长城》真是景奇文美呀,稍作加工,便能成为绝佳的解说词。大家知道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游览这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作。谁愿意充当小导游,把长城介绍给大家?

  (在学生试着解说时,教师提醒其注意生字、新词读音,并帮助其梳理解说词的结构,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材料的能力。)

  4、请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练读课文:

  初步读出语言的灵魂感,然后在全班自由展读,互评提高。

  三、观察远景,感受雄壮

  1、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请大家看这张图,试着用一句话来描述。

  (学生描述长城的.雄伟时,教师提示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和更有吸引力。)

  2、师:这张图是在飞机上拍摄的,从中可以看出长城从远处看的一个大概模样。同学们的描述各有特色,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长城从远看的模样,并让学生对照图片体会“蜿蜒盘旋”的意思。

  4、让学生思考:

  作者说长城像条龙,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从“龙”字中体会出作者对长城的敬重之情。)

  四、近看长城,剖析结构

  1、在飞机上鸟瞰可长城后,作者又来了长城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我们接着看课文,思考一下: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学生读书后回答。

  2、课件出示长城近景图:

  让学生走上讲台,对照图介绍课文第2段的内容。师生共评,归纳出长城各建筑的特点。对于跺子、了望口和射口这三个部分,学生可能认识不够清楚,教师可以用图示来讲解。

  3、讨论: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构造的?

  作者先写整个长城高大坚固,再写城墙顶,接着写城墙顶上的跺子,垛子中的射口和了望口,这是先整体、后部分的说明顺序。

  4、让学生就这一段内容发表感想,体会长城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b p m f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拼读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 p m 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二、教学重点

  1.学会“b p m f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拼读音节的方法。

  3.学会拼读“b p m f”与“u、o”组成的音节。

  三、教学难点

  掌握拼读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字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出示a o e i u 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能不能按字母顺序摆一摆,再按顺序读一读。你们记得真清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2、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位新朋友。

  二、看图说话,初识字母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的图

  (1)引导学生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问:这个字母念什么?学生试读“b”。

  (3)讲:听广播的“播”读得轻短些,发音时,把两片嘴闭合,把气憋住,然后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双唇就是“b”的音。

  (4)教师范读。

  (5)学生学读,体会发音方法。

  (6)开火车读。

  (7)忆字形。启发学生看图:b像什么?b的一竖像收音机拉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读顺口溜:我听广播b b b。

  2、学习b和a的拼法。

  (1)指导学生看拼音图,从“推卡片”这一动作来想拼读方法,尝试拼读。

  (2)课件演示声母b和韵母a相拼成音节ba。

  (3)小结拼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4)做“找朋友”游戏。

  3.指导书写b

  (1)讲:我们先认识一个字母基本笔画:“丨”上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字母“b”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学生说笔顺、位置,教师范写,强调“b”的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到第三条线停笔。

  (4)学生书空笔顺。

  (5)学生在拼音本上抄字头。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二)、学习“p”的音形(方法同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b、p。(集体练,个别读。)

  2、拼读ba、pa的第二和第三声。

  二、教学声母m。

  1、看图说话引出m。“摸”声母是m,(出示“m”的图)

  (1)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做过摸人的游戏吗?

  (2)这个字母怎么读?

  (3)教发音方法。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方法。

  (5)开火车读。

  2、记住字形。

  (1)看图说说怎样记住它的形?

  (2)顺口溜:两个门洞m m m。

  3、指导书写。

  4、教学m和单韵母的拼音。看课文上的图,拼读mu、ma。

  三、教学声母f。

  1、看图说话引出f。

  2、教学f的发音。

  3、学习“f”的形。

  4、指导书写。

  5、教学f和单韵母的拼音。

  四、巩固练习。

  1、读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2、猜字谜。

  3、听音取卡片。

  4、用卡片认读声母和音节。

  五、学习小结,课后激励。

  1、今天我们认识了声母家族的四个朋友b p m f。同学们回家要读给家人听哦。

  2、把学会的拼音拼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教案(经典)11-12

【经典】语文教案11-12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