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2 08:13:41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工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百 合花的形象及其蕴涵的深层意义

  2.领悟文章所蕴涵的深意,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朗读并说说其中的含义。

  (成功要付出努力;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今天我们就带着对这首诗的理性解读,来看一朵开在人们心田上 的花,看看它开花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故事。

  二、读课文

  全班齐读 课文

  问:这是一株成功的花吗?你从哪里能看出这株百合花成功了?

  答:“到处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几十年后,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开”,“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师:人们从远处赶来欣赏百合花,因为百合开花了,它成功了,人们赶来看它现时的明艳。

  那当初它的芽儿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下面我们就来仔细阅读课文。

  三、读懂百合

  出示问题:仔细阅读文章,结合具体语句思考

  1.在百合开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困苦,它又是凭借什么战胜这些困难的?

  2.百合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在断崖边上开出了洁白的花,你 觉得它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明确:它遇到了环境的阻挠,客观上,自然环境极其恶 劣,“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这一切都成为百合开花的自然阻力。其次,人文环境的不协调:野草蜂蝶的嘲笑、讽刺、鄙夷、挖苦,也给百合花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自身的弱小、不起眼也给它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面对这一切,百合丝毫不动摇,它以坚定的信念,不畏讥讽的自信,坚忍不拔的毅力,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时刻不懈的努力对抗着来自断崖、来自野草蜂蝶的阻挠,最终以开花来证明自己 的存在,以开花宣告了自己的胜利。

  值得,开花能达成自己的心愿;能装点大自然,将美奉献给世界;完成了大自然赋予的使命,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感悟百合

  师:伴随着百合花一路走来,我们了解了一株特殊的百合,它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不懈努力,战 胜了来自外界和自身的阻力,成 功地开出 了明艳的花,以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存在。面对这样一株百合,思考它成功的过程,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迪呢?能不能用一 段话说说你的体会?

  出示:聆听百合开花的心路历程,你有什么人生感悟?请说一说你的体会。

  要求:1.语言简洁流畅

  2.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任意选择角度谈体会

  例:内因决定成功的重要性;创造和谐社会,给他人发展提供舞台,鼓励支持他人;要实现个人价值就要做回自己,坚守本性等。

  五 、赞美百合

  师:经过大家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株身处恶劣环境下的百合,看到了一株遭受他人嘲讽的百合,看到了一株弱小而不起眼的百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株坚强的百合,一株自信的百合,一株执著的百合,一株有责任感的百合,一株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的百合,一株开在我们心田里的百合。这样一株百合值不值得我们赞美呢?那我们就来给这株百合唱一曲赞歌。

  出示问题:以“心田上的 百合花开”为题,创作一首赞美诗,形式不限。

  要求: 1.能鲜明地突出百合花的形象

  2.可任意选择百合花精神品质的某一方面

  3.可适当选择文中的句子或词语

  先谈谈诗歌的特点:简洁、短小;语言生动含蓄;感情真挚;节奏鲜明;分行书写等。

  师先做示范:你,断崖边上的一株百合,/弱小而不起眼。/但你坚强、自信,/你以微笑回答他人的鄙夷,/你以开花证明你的价值。/断崖因你的存在而美丽,/生命因你的绽放而精彩!

  学生写作,交流, 评价

  六、齐读课文

  看了大家的赞美诗,看得出大家对百合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份对百合的喜爱,一起再来感受一下百合的魅力。齐读文章。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株开在断崖边上的百合花,相信经过大家的解读,这株百合花也一定开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上。最后,送给大家一株百合花,祝愿你早日开出属于自己的成功的花朵。

语文教案 篇3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丑小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出世以后,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词汇丰富,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意会。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想象、表现欲强是我班学生另一显著特点。但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细致,读起书来往往留于形式,没有深入到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启发式、讨论式、以读代讲式。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即:面对别人的嘲笑不要灰心、不要自暴自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2、从丑小鸭出生后的不幸遭遇,理解为什么丑小鸭会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丑小鸭图片、白天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们看,是谁来了?(出示丑小鸭图片1)

  生:丑小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丑小鸭》(揭示课题课件2),板书课题,齐读。想知道他的故事吗?

  生:想。

  师:不过,有许多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挡住了去路,只要同学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给我们让路,有这个信心吗?

  生:有

  师:瞧,丑小鸭带着字宝宝来了(复习生字课件3)。

  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生词宝宝也说了,只要你们记得它们的名字,它不但要给你们让路,还要送给你们一个个漂亮的`气球(复习生词课件4)。分组读,指名读。

  生:读词语,并找出特殊读音。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丑小鸭悲惨的命运。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闯关成功,我也等不及了,现在就来听听丑小鸭的故事吧!(动画朗读5)

  2、学习1、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读第1、2自然段。(课件出示6)找一找,哪个自然段介绍了丑小鸭的样子?

  生:第2自然段

  (出示丑小鸭样子课件7)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师:你们能读出他的丑模样吗?

  生读: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我会说”(练习课件8、9)

  师:(出示课件10)为什么大家叫他丑小鸭呢?

  生:交流回答。

  3、师:(课件出示11)丑小鸭来到这个世上,他的处境如何?读3—4自然段。请用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词句。

  (出示课件12、13)哥哥姐姐咬他,咬他的哪?丑小鸭疼得———;公鸡啄他,公鸡的嘴怎么样?尖尖的,这就相当于公鸡的嘴,我们来啄啄自己的手臂,你感觉怎么样?如果是一群公鸡,一个劲地啄,那会怎样?养鸭的小姑娘会怎样对待他?一天天过去了,一月月过去了,丑小鸭浑身都是伤,他心里该有多难过呀?谁能读好这句话?

  想象一下,除了书上写的,还可能会有谁怎么欺负丑小鸭?

  为什么大家都讨厌它,只有鸭妈妈疼爱它呢?

  生:交流讨论。

  师:鸭妈妈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无论孩子有多丑,妈妈总是疼爱自己孩子的。可是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丑小鸭,丑小鸭此时此刻,除了身上有伤痕,还有哪里有看不见的伤痕?

  生:心里。

  师:是呀,自己的心被深深的伤害了,这时的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

  师:受到这样的遭遇,它有了什么想法?它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14)

  生:就钻出了篱笆,离开了家(出示课件15并理解篱笆)。

  师:如果你就是这只被人欺负的丑小鸭,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能用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生:指名读第3自然段。

  师:郑老师听出来了,你很同情这只丑小鸭!

  师:是啊,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啊!让我们再次感受丑小鸭孤独的心情吧!(齐读)

  2、指导学习第4—6自然段:

  师: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幸福的,温暖的。可是丑小鸭在家里受人欺负,难以生活下去了。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可他离开家以后的生活好吗?

  生:不好。(出示课件16)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师:(出示课件18)想一想,这时丑小鸭感到很孤单,你们什么时候感到过孤单?在孤单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交流讨论。

  快速朗读第四自然段,去感受一下。谁来读?(指名读)

  师:“讥笑”什么意思?

  生:讥笑就是嘲笑

  师:你能想象小鸟是怎样在讥笑他吗?

  生:能!

  师:你来演一演!

  生:唧唧,快来看啊,这只鸭子真丑!

  生:你真是一只丑鸭子!﹍﹍

  师:这样的讥笑会让丑小鸭的心里————生:更加难受!

语文教案 篇5

  单元理解:

  本单元以“鸟儿”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介绍或叙述了有关鸟儿的知识和特点,这些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本单元的学习,可使学生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做好。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翠鸟》、成语故事《惊弓之鸟》、阅读课文《一只小鸟》和自读课文《鹰》。

  2、 学习生字33个,写字26个。

  3、 让学生了解有关鸟的知识和特点。通过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4、 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揭示“翠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翠鸟,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交流:相互交流翠鸟的资料。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观察翠鸟,了解翠鸟。(揭示课题)

  二、课文初读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①读准字音。

  ②读一读:

  f 腹部 jí 疾飞 dǎi 逮住 jǐn 尽管 鲜艳

  s 饲养 陡峭 小巧玲珑 荡漾 逃脱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三、学习交流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预习。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4、出示重点语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指名读句子。

  ②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③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④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⑤出示图片,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四、指导朗读

  1、自读。

  2、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翠鸟的外形描写,了解了翠鸟的外形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

  二、学习交流

  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

  2、抓住重点句、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②指名读句子。

  ③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②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①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②指名读有关句子。

  ③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 )开苇秆,像箭一样( )过去,( )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 )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 ),水波还在( )。

  这两句写出翠鸟 。

  ④讨论括号里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⑤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小鱼是那样( ),只( )地把头( )出水面来( )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 )翠鸟( )的眼睛。

  这一句写翠鸟 。

  锐利:a.目光尖锐 b.锋利 c.尖而快

  三、 拓展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有关句子。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指名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让学生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又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 练习

  1.多音字组词。

  尽 jǐn ( ) jìn ( )

  2.抄一抄。

  鲜艳 荡漾 陡峭 小巧玲珑

  3.试着用以上词语造句。

  4.比一比,用一用。

  愿望 失望 希望

  1我有一个美好的( ),( )能乘着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

  2我一直( )能亲眼看到孔雀开屏,可是今天在百鸟园等了半天也没看到,真让人( )。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民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

《(热门)语文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精选]语文教案10-03

语文教案(精选)10-28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精选】08-18

(热门)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工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百 合花的形象及其蕴涵的深层意义

  2.领悟文章所蕴涵的深意,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朗读并说说其中的含义。

  (成功要付出努力;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今天我们就带着对这首诗的理性解读,来看一朵开在人们心田上 的花,看看它开花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故事。

  二、读课文

  全班齐读 课文

  问:这是一株成功的花吗?你从哪里能看出这株百合花成功了?

  答:“到处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几十年后,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开”,“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师:人们从远处赶来欣赏百合花,因为百合开花了,它成功了,人们赶来看它现时的明艳。

  那当初它的芽儿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下面我们就来仔细阅读课文。

  三、读懂百合

  出示问题:仔细阅读文章,结合具体语句思考

  1.在百合开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困苦,它又是凭借什么战胜这些困难的?

  2.百合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在断崖边上开出了洁白的花,你 觉得它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明确:它遇到了环境的阻挠,客观上,自然环境极其恶 劣,“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这一切都成为百合开花的自然阻力。其次,人文环境的不协调:野草蜂蝶的嘲笑、讽刺、鄙夷、挖苦,也给百合花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自身的弱小、不起眼也给它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面对这一切,百合丝毫不动摇,它以坚定的信念,不畏讥讽的自信,坚忍不拔的毅力,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时刻不懈的努力对抗着来自断崖、来自野草蜂蝶的阻挠,最终以开花来证明自己 的存在,以开花宣告了自己的胜利。

  值得,开花能达成自己的心愿;能装点大自然,将美奉献给世界;完成了大自然赋予的使命,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感悟百合

  师:伴随着百合花一路走来,我们了解了一株特殊的百合,它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不懈努力,战 胜了来自外界和自身的阻力,成 功地开出 了明艳的花,以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存在。面对这样一株百合,思考它成功的过程,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迪呢?能不能用一 段话说说你的体会?

  出示:聆听百合开花的心路历程,你有什么人生感悟?请说一说你的体会。

  要求:1.语言简洁流畅

  2.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任意选择角度谈体会

  例:内因决定成功的重要性;创造和谐社会,给他人发展提供舞台,鼓励支持他人;要实现个人价值就要做回自己,坚守本性等。

  五 、赞美百合

  师:经过大家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株身处恶劣环境下的百合,看到了一株遭受他人嘲讽的百合,看到了一株弱小而不起眼的百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株坚强的百合,一株自信的百合,一株执著的百合,一株有责任感的百合,一株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的百合,一株开在我们心田里的百合。这样一株百合值不值得我们赞美呢?那我们就来给这株百合唱一曲赞歌。

  出示问题:以“心田上的 百合花开”为题,创作一首赞美诗,形式不限。

  要求: 1.能鲜明地突出百合花的形象

  2.可任意选择百合花精神品质的某一方面

  3.可适当选择文中的句子或词语

  先谈谈诗歌的特点:简洁、短小;语言生动含蓄;感情真挚;节奏鲜明;分行书写等。

  师先做示范:你,断崖边上的一株百合,/弱小而不起眼。/但你坚强、自信,/你以微笑回答他人的鄙夷,/你以开花证明你的价值。/断崖因你的存在而美丽,/生命因你的绽放而精彩!

  学生写作,交流, 评价

  六、齐读课文

  看了大家的赞美诗,看得出大家对百合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份对百合的喜爱,一起再来感受一下百合的魅力。齐读文章。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株开在断崖边上的百合花,相信经过大家的解读,这株百合花也一定开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上。最后,送给大家一株百合花,祝愿你早日开出属于自己的成功的花朵。

语文教案 篇3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丑小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出世以后,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词汇丰富,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意会。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想象、表现欲强是我班学生另一显著特点。但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细致,读起书来往往留于形式,没有深入到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启发式、讨论式、以读代讲式。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即:面对别人的嘲笑不要灰心、不要自暴自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2、从丑小鸭出生后的不幸遭遇,理解为什么丑小鸭会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丑小鸭图片、白天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们看,是谁来了?(出示丑小鸭图片1)

  生:丑小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丑小鸭》(揭示课题课件2),板书课题,齐读。想知道他的故事吗?

  生:想。

  师:不过,有许多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挡住了去路,只要同学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给我们让路,有这个信心吗?

  生:有

  师:瞧,丑小鸭带着字宝宝来了(复习生字课件3)。

  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生词宝宝也说了,只要你们记得它们的名字,它不但要给你们让路,还要送给你们一个个漂亮的`气球(复习生词课件4)。分组读,指名读。

  生:读词语,并找出特殊读音。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丑小鸭悲惨的命运。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闯关成功,我也等不及了,现在就来听听丑小鸭的故事吧!(动画朗读5)

  2、学习1、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读第1、2自然段。(课件出示6)找一找,哪个自然段介绍了丑小鸭的样子?

  生:第2自然段

  (出示丑小鸭样子课件7)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师:你们能读出他的丑模样吗?

  生读: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我会说”(练习课件8、9)

  师:(出示课件10)为什么大家叫他丑小鸭呢?

  生:交流回答。

  3、师:(课件出示11)丑小鸭来到这个世上,他的处境如何?读3—4自然段。请用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词句。

  (出示课件12、13)哥哥姐姐咬他,咬他的哪?丑小鸭疼得———;公鸡啄他,公鸡的嘴怎么样?尖尖的,这就相当于公鸡的嘴,我们来啄啄自己的手臂,你感觉怎么样?如果是一群公鸡,一个劲地啄,那会怎样?养鸭的小姑娘会怎样对待他?一天天过去了,一月月过去了,丑小鸭浑身都是伤,他心里该有多难过呀?谁能读好这句话?

  想象一下,除了书上写的,还可能会有谁怎么欺负丑小鸭?

  为什么大家都讨厌它,只有鸭妈妈疼爱它呢?

  生:交流讨论。

  师:鸭妈妈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无论孩子有多丑,妈妈总是疼爱自己孩子的。可是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丑小鸭,丑小鸭此时此刻,除了身上有伤痕,还有哪里有看不见的伤痕?

  生:心里。

  师:是呀,自己的心被深深的伤害了,这时的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

  师:受到这样的遭遇,它有了什么想法?它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14)

  生:就钻出了篱笆,离开了家(出示课件15并理解篱笆)。

  师:如果你就是这只被人欺负的丑小鸭,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能用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生:指名读第3自然段。

  师:郑老师听出来了,你很同情这只丑小鸭!

  师:是啊,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啊!让我们再次感受丑小鸭孤独的心情吧!(齐读)

  2、指导学习第4—6自然段:

  师: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幸福的,温暖的。可是丑小鸭在家里受人欺负,难以生活下去了。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可他离开家以后的生活好吗?

  生:不好。(出示课件16)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师:(出示课件18)想一想,这时丑小鸭感到很孤单,你们什么时候感到过孤单?在孤单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交流讨论。

  快速朗读第四自然段,去感受一下。谁来读?(指名读)

  师:“讥笑”什么意思?

  生:讥笑就是嘲笑

  师:你能想象小鸟是怎样在讥笑他吗?

  生:能!

  师:你来演一演!

  生:唧唧,快来看啊,这只鸭子真丑!

  生:你真是一只丑鸭子!﹍﹍

  师:这样的讥笑会让丑小鸭的心里————生:更加难受!

语文教案 篇5

  单元理解:

  本单元以“鸟儿”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介绍或叙述了有关鸟儿的知识和特点,这些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本单元的学习,可使学生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做好。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翠鸟》、成语故事《惊弓之鸟》、阅读课文《一只小鸟》和自读课文《鹰》。

  2、 学习生字33个,写字26个。

  3、 让学生了解有关鸟的知识和特点。通过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4、 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揭示“翠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翠鸟,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交流:相互交流翠鸟的资料。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观察翠鸟,了解翠鸟。(揭示课题)

  二、课文初读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①读准字音。

  ②读一读:

  f 腹部 jí 疾飞 dǎi 逮住 jǐn 尽管 鲜艳

  s 饲养 陡峭 小巧玲珑 荡漾 逃脱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三、学习交流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预习。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4、出示重点语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指名读句子。

  ②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③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④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⑤出示图片,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四、指导朗读

  1、自读。

  2、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翠鸟的外形描写,了解了翠鸟的外形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

  二、学习交流

  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

  2、抓住重点句、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②指名读句子。

  ③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②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①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②指名读有关句子。

  ③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 )开苇秆,像箭一样( )过去,( )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 )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 ),水波还在( )。

  这两句写出翠鸟 。

  ④讨论括号里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⑤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小鱼是那样( ),只( )地把头( )出水面来( )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 )翠鸟( )的眼睛。

  这一句写翠鸟 。

  锐利:a.目光尖锐 b.锋利 c.尖而快

  三、 拓展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有关句子。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指名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让学生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又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 练习

  1.多音字组词。

  尽 jǐn ( ) jìn ( )

  2.抄一抄。

  鲜艳 荡漾 陡峭 小巧玲珑

  3.试着用以上词语造句。

  4.比一比,用一用。

  愿望 失望 希望

  1我有一个美好的( ),( )能乘着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

  2我一直( )能亲眼看到孔雀开屏,可是今天在百鸟园等了半天也没看到,真让人( )。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民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