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优美的句子。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难点: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小组教学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用他们那颗敏锐的心灵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今天我就要和同学们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领略春天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春》
2、关于作者: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朱自清的文学常识,一名同学作记录。一个小组展示,其他组可以补充,同学们选感兴趣的'记到自己的资料卡上。
3、朗读课文:
A、初读课文,把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字和词画出来。
B、小组交流解决画出的字词。
C、听课文朗读。
D、自由朗读。
E、男女生各为一组,以段为单位朗读课文。
4、课件显示,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
A、生字读音义:
涨(zhǎng 水位升高)烘(hōng 衬托)薄(báo 厚度小)
应(yìng 呼应) 散(sàn 分散)
B、词语:
1)工夫―功夫:都是名词,常互换使用;表时间多用“工夫”,表本领、能力多用“功夫”
2)盼望―期望―希望:都可做动词,“盼望、期望”含有殷切等待的意思,语意较重,只能对别人涌对自己,“希望”只是一般的想想,语意较轻,对别人,对自己都可以用,“盼望”只作动词,后两都还兼做名词。
3)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4)“吹面不寒杨柳风”:见注释⑤,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一年之计在于春”:见注释⒀。语出萧绎的《纂要》其中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5、梳理课文结构:
同学们:看看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了春天优美的景物?那么,我们就来给这部分内容取个诗意的名字吧!(画春、绘春、绣春等)。
同样,我们也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取个名字吧!
6、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把我们带进幽深把、美好的境界。
写好后小组交流,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限三组。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春草中漫步,闻着春花的芳香,沐浴着春风,淅沥的春雨相随,
张开臂膀迎接这美好的春天,不知不觉中这节课即将过去,美好的时光总是走得太匆匆,带着这份回味,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的春天吧!
8、作业:课下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试着赏析文中的一幅画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初步认识提高阅读速度的意义。
教学重点:
如何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难点:
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准备:自读例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初读例话。
请同学们轻声读例话。同桌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反复阅读,理解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明白阅读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速度。
2.默读第二自然段,明确提高阅读速度的两点要求。
3.默读第三自然段,明白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做到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步提高。
三、讨论:
例话主要讲了什么?
提出了哪些要求?
四、小结
要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的速度,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做到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步提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重点: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具: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
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 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 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 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 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 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师: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 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 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 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为一座 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 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 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播放幻 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 魅力。
2.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读完这篇游记的初 步感受,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质文明的两面性。
三、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 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大家阅读 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便于全方位、立体地层示纽约市 的面貌。
3.师: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两种方法,如第1段中写 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 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静态 描写。第4段写纽约市的交通状况, '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 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则是动态 描写。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并分 析其作用。
4.总结。静态描写作用:勾勒出纽约景 物的轮廓,使读者较清晰而完整地看 到纽约市的真实面貌。动态描写作 用:将景物写活,充分表现出城市的活 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四、宇词积累
指导学生准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释义、 造句。(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字词积累
烙印 伟岸 喧嚣 倏地 超尘脱凡 柳暗花明 横空出世 摩天
分道扬镳 风风火火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认识多音字“难”,重点指导“尊、善”的写法。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积累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3. 通过想象画面、比较句子等方法,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4. 抓住语言描写中的标点变化及否定词的运用,进一步体会年轻人一次比一次坚定的态度。
5.体会年轻人哈默自尊自强的品质,懂得什么是尊严;学习杰克逊大叔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尊严。看老师来写课题,“尊”是这一课的生字,里面的一短横一定不要丢掉,下面的长横要写舒展。齐读课题。
同学们,结合预习,知道什么是尊严吗?看,这是尊严在字典中的意思,(出示:1.尊贵庄严。2.可尊敬的身份和地位。)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对尊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先来看看大家对词语掌握的怎么样。
第一行:课文中啊,出现了几个外国的地名和人名的词语,谁来读一下?沃尔迅是南加州的.一个小镇,来,一起读一下。
第二行:逃难 善良 款待 例外 捶背 赞赏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难,谁会组词?出示。
看这个字比较难写,善良的善,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下。
第三行: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几个四字词语,你看,这几个词语都是写的人物的——外貌。
还有一个词语:一起读。(出示:狼吞虎咽)
仔细看这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吞,咽。是,词语中含有近义词。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来吗?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读一读吧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老师发现,刚才读的词语中,有一部分也可以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内容,试试看。(出示:沃尔逊 逃难 款待 狼吞虎咽 例外 赞赏)
指名交流:师点拨,小结:看来借助关键词语来归纳课文内容,是个很好的方法。
2.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四、深入探究。
(一)探究外貌描写。
1、同学们,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和其他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来画出描写他们相同表现的句子。
若生先说外貌,评价:对,他们是同样的饥饿,同样的疲惫等。还有吗?提示:相同表现的句子。
学生找到两个“狼吞虎咽”的句子。
自己读一读,从他们相同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逃难的人啊?(背井离乡,躲避灾难)想象一下,他们在路上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们被饥饿所困,被疲惫所困,被焦渴所困,所以课文中是这样来描写他们的。刚才我们说到了,这里是对他们的——外貌描写。【板书:外貌】来,带着感受读出来,一起读。
小结:通过这样的外貌描写,(指黑板)我们体会到了年轻人和所有逃难的人一样,此时最需要——(生说),然而,他并没有选择这些,而是选择了——先劳动。
过渡:下面的课文啊,作者着重为我们描写了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同学们,来默读一下课文2-4自然段,把这几次对话找出来。
(二)探究语言描写。
1、出示3组对话。让我们把目光先聚焦到这位年轻人的语言上,读一读,看看每一次语言中,他都想表达什么意思啊?引导学生表达意思,适时引导读好3次语言。
师:看来大家明白了,年轻人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同学们,再来仔细读一读,看看这3次语言描写有什么不同吗?来,不着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A标点不同。
B 含有否定词。
出示第三句,(“不”变红,哎同学们,注意这个词的位置了吗?
对啊,用在句子开头, 而且是简短的一个字。(范读)不,你读出什么来?小结:否定词的运用就让我们感受到年轻人内心一次比一次坚定。
C 杰克逊大叔一次次地让年轻人先吃饭,都被他这样坚定的拒绝了。同学们,这拒绝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呀?(尊严,骨气)
D 配乐情境朗读:让我们来到这个寒冷的冬天——
疲惫不堪的年轻人急需食物充饥。可是当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却真诚地请求说——(生读第一次语言)
当杰克逊回答他没有活儿需要做时,年轻人坚决拒绝说——(生读第二次语言)
当杰克逊大叔答应让他先吃饭,后劳动时,年轻人毅然拒绝说——(生读第三次语言)
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年轻人的语言,【板书:语言】体会到他维护尊严的坚定决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描写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特点,感受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
E作者啊,还刻画了年轻人的动作哪【板书:动作】注意看,年轻人第一次说话时——第二次——第三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变化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说说你的想法。(落到“尊严”)
杰克逊大叔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让年轻人为他捶背,之后把食物递给了年轻人。年轻人——(出示)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两个句子,你们看,同样是狼吞虎咽的吃,现在发现了吗,有什么不同呢?
其他逃难人得到的是施舍,年轻人得到的是劳动的报酬。这正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呀!(说的慢一些)
五、点明中心句。
面对这样一位年轻人,杰克逊大叔是怎样评价他的呢?指名读。
“他什么都没有”,他没有什么呢?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却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
师小结:是啊,他虽然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却永远最尊贵的人格啊,所以说他是——生读:百分之百的富翁!
正如杰克逊镇长所言,哈默凭着自己的骨气和毅力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石油大王。
课件出示:哈默资料
亚蒙·哈默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被称为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课文学到这里,你从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杰克逊大叔身上又学到了什么呢?
六、全文小结:
学完课文,你是不是对尊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呢?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课下请大家查找一下有关尊严的名言和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惴栗(zhuìlì) 榛莽(zhēn)
衽席(rèn) 灏气(hào) 颓然(tuí) 冥合(míng)
2.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记,文体的一种。 (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 (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 (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 (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 (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 (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1)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2)缘染溪:缘,沿着。
(3)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4)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5)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 (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8)岈(xiā)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 (9)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0)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 (11)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 (12)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 (13)萦青缭白:青山和绿水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 (15)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 (17)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 (18)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20)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 (21)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25)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26)故为之文以志:为,写。志,记,记叙
4.请学生整篇翻译。
四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①未始 古义未尝,从来没有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②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积累
③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于是 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更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 古义拨,拨开。到则披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 古义接近颓然就醉。今义就是
⑧向 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朝
⑨志 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 古义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 自余为僇人。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 就 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 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 模范 榜样 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 连接 外与天际。 B 介词 和 悠悠乎与颢气俱 。
C 连词 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其 A代词 我的 日与其徒上高山 。 B代词 那些 其高下之势 。 C 代词 它的 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 其如土石何?
E 代词 这种 专其利三世矣!
7 而 A 连词 表修饰 则施施而行。 B 连词 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 表承接 卧而梦 D 连词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 才 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
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
1 箕踞而邀 名词作状语 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 每天
(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 “我有”即“为我所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字,略知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提问:请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
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
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
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
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最后):抒发感受。
3.提问: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讨论并归纳: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提
4写法借鉴
1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从多角度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2借景抒情:如文章开头写以往游览,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
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出自己高洁的人格。
四.欣赏品味:
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讨论并归纳:。
(1)“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叠词连用,描摹生动。
(2)“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散句、短句。运用顶针,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出游未能真正的投入,并照应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
(4)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短句、将主观感受融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描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并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长短句搭配抒写作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五、作业:
1熟读成诵全文。
2完成必修一教材第94页“积累与运用”第4题,积累“而”“乎”“其”“且”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读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艺术因素的童年的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但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像猫还是像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诀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大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大阳像个小刺猬。理由是大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像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猫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目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0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端倪。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使用建议: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表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 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 “神游” “以……为……”(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8
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
2.通过活动懂得不乱扔垃圾。
准备:木偶(小兔,小猴)糖若干
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宝宝:你想到那里去玩?妈妈带你去(幼儿自由讲)
2. 律动:跟着妈妈走走(边开边自由讲讲看到了什么?可讲教室环境)
公园到了,我们到草地上坐会。
(二)基本部分
1. 小朋友猜猜,今天会有什么小动物到公园里玩?幼儿自由讲各种动物
2. 木偶表演
a.小猴“今天,天气真好,到公园去玩,这个香蕉真好吃”(吃香蕉,随手一扔,下场)
b.小兔“公园真好玩,唉呦!谁扔的香蕉皮呀?摔交
提问:a 小兔怎么了?
B 怎么会摔交的.?
(快帮小兔揉揉)幼儿自由对小兔讲讲安慰的话
C 是谁扔的香蕉皮?
D 那,香蕉皮应该扔那?
快把小猴叫出来对他说(小猴,不要乱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幼儿学说,幼儿教案《语文教案-不乱扔垃圾》。
木偶表演
现在小猴怎样了?(不乱扔垃圾了)
3. 分糖 幼儿每人一颗 观察是否有幼儿将糖纸扔到地上
(三)结束部分
不早了,我们开汽车回家了
音游《汽车开来了》。
语文教案-不乱扔垃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