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时间:2021-03-10 15:01:28 教案 我要投稿

力的教案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力的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的教案4篇

力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我国的经济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各经济结构的地位、作用,提高学生比较辨别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忆一忆: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其中,最后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生答,师归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一句话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议一议:这个总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可以分为哪几个?它们各自是什么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个总目标可分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方面。其含义请看投影1: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富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民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文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教师:这三个小目标就是我们第四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请阅读教材目录,了解第四课的主要内容:

  放投影2:

  第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怎样的经济?该如何建设?下面我们就先学习第一节第一个框题。

  学习新课: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板书)

  同学们在语文课里学过这样一篇文章:—位女青年夜校放学后骑车回家,路上车胎爆了,又急又怕的她终于在一对青年夫妇开的修车铺里获得了热情的帮助,车修好了,焦虑和恐惧的心情也被这对夫妇的热心化开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家修车铺的存在,有什么意义?20xx年国家在西部开发中,新开工12个重点工程,总投资3000亿元。其中长达1118公里的青藏铁路开工,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交给上面修车的这对年青夫妇来完成,行不行?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分析)

  修车铺的存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解决了这对夫妇的就业,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我国,有许多这样性质的小修理铺,它们都具有这些作用。但是,他们的技术和设备不可能去完成像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这些工程就交给了大企业和大公司。可见,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小不一、各具特点的多种经济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现阶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有的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家庭拥有,像修车铺那样,有的归外商所有。但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

  (一)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板书)

  忆一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的基础是什么?

  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放投影3:

  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

力的教案 篇2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 {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

  (附图 {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 这时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 {图})

  想:

  (附图 {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 {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 {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 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 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 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 {图})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 —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 ”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 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 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 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形、数义、数序、大小比较及数组成的理解。教 材按着数的自然顺序,采用在原数上再增加1得出新数;新数减少1就得原数,使学生获得新数大于原数,原数 小于新数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建立了基数的概念,又增强了对数序的认识,对“增加”、“减少”含义的理解 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材从认数2后运用图的直观作用,让儿童在“相等”的基础上认识“不等”,同时认识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号(=、>、<)并用符号表示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数的大小 及顺序的理解。从认数7以后出现了式与数大小比较,从图到式、从式到数使学生感受到式与数、数与式大小的 比较是数与数大小比较的发展,式只不过是表示数与数间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对加强数的认识,渗透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极有利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起点。

力的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

  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材料:纸、铝片、小钉子(大头针)、小木棍、铁丝、剪刀等;演示材料:风向标、电风扇、风力发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制作风车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

  让学生说一说放风筝的经验,学生这时可以说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来等。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

  二.探索新知

  1、制作风车。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

  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

  1)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

  2)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①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②哪一种风车转动快?③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去探究,否则,实验只能成为学生玩风车的机会。如果学生所做的风车不能转动,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3两个问题,对第3个问题,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风力、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研究问题;

  3)回教室后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也要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呢?

  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

力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力的教案4篇】相关文章:

1.力的教案3篇

2.力的教案8篇

3.执行力的宣传标语

4.保护视力的提示语

5.有感染力的安全口号29句

6.《草》教案

7.《计算》教案

8.《对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