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的绿色音符、绿色歌谱批的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大自然绿的气息,使他们热爱大自然,从而萌生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绿化祖国作出贡献的良好意识。
4.认识数量词,读中感情量叠词的作用。多读,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的绿色音符、绿色歌谱批的是什么。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的绿色音符、绿色歌谱指的是什么。感受大自然绿的气息,使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的绿色音符、绿色歌谱批的是什么。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揭示课题(5)
1.教师出示儿歌,学生自由拼读。
2.学生齐读。
3.儿歌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4.你们种过树吗?谁知道咱们一般什么时候种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7)
1.小朋友们,请你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我听听哪位小朋友读得最准确最通顺。
2.你们想读好课文吗?
3.谁能来说一说,咱们可以用办法读好课文?
4.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检查反馈,认读生字(8)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学生评议后齐读。
2.引导学生用相应的生字进行扩词练习。
3.开火车认读。
4.小朋友在小组内认读生字,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5.集体反馈。
6.找朋友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四、朗读课文(8)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
2.学生自由读。
3.小组比赛读。
4.教师配乐示范读,小朋友们想像感悟。
5.学生配乐读。
五、学习课文一、二句(12)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用序号标出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
3.图中画的是什么?
4.你们觉得一棵小树像什么呢?一行小树像什么呢?
5.读一读,文中,作者说一棵小树像什么呢?一行小树又像什么?
6.反馈。
7.教师出示音符与歌谱,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小树像音符像歌谱?
8.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9.指导朗读一、二句。
六、指导写字(3)
1.出示“色、兴、声”三个生字。
2.教师明确本次写字的内容: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5.反馈书写情况。
七、布置作业(2)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幸”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拓展延伸,激趣谈话,培养学生保护小树、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绿化作出贡献的良好意识。
4.认识数量词,读中感悟量词叠用的作用,读中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感悟量词叠用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树被破坏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5)
1.复习本课生字词。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上节课咱们了解了小树除了它的样子有点像音符之外,还有一棵棵充满生命的小树,绿化、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心情愉快。
4.所以你觉得自己该为小树做些什么呢?
二、学习新课(25)
(一)学习三、四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三、四句。
2.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小鸟喜欢到小树家作客,而且还高兴地唱歌跳舞呢?
3.教师总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4.拓展思维:小树看到小鸟高兴地唱歌跳舞,他们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呢?
5.“种树啊种树,”谁在种树?
6.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说他们种下的是歌声,是幸福?
(二)联系实际,教育孩子保护树木。
1.教师:小树造福了千千万万的人,然而千千万万的人却也毁了小树。(出示挂图)
2.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是呀,老师和你们一起感到难过,为人类的破坏感到愤怒,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树呢?
5.总结,号召全体同学一起动起来,保护小树,为绿化作出贡献。
(三)读一读,感悟量词叠用的作用。
1.全班齐读课文。
2.自己评议读的情况下,纠正不足。
3.现在,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左右两边的词有什么不变化呢?
一棵小树 一棵棵小树 一行小树 一行行小树
一个音符 一个个音符 一串珍珠 一串串珍珠
4.学生自读中感悟。
5.反馈: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呢?
6.诵读,积累这些词语。
(四)指导写字
1.评议上节课书写的情况。
2.明确本节课要写的汉字,读一读并组词。
3.引导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反馈后,教师再强调。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三、巩固复习(8)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7)
1.抄写本课生字。
2.课下积累叠词。
语文教案 篇2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
奇怪闪光透明宝藏足迹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3、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从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角色选定。
熟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学生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布置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秘”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相关链接
1、中国化石网:
2、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将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今生物或现生物。大部分古生物已经灭绝,仅有少数古生物仍延续至今,称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后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3、化石与地层
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顺序发生某些变化。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地层一层层地重叠,像书页一样,保存着地球上生命世界的历史记录,化石就像这巨大历史书中的文字。人们根据地层中的岩石,可以分析出地层形成的年代,而其中的化石,就是推断当时生命世界的根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体会“虽然······但是······”在句中的意思。
3.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二。教学重点
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及人们居住的情况,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
准备:北京四合院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特点)
二.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了解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渎课文。
2.集体交流读课文。(指名读——自愿读——重点段齐读)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四合院的?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做批注划。
2.集体交流。结合查阅的资料。
3.师结合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1)北京老城区仍然保存着“四合院”这种老式住宅。
(2)介绍了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及大小规格。
(3)介绍四合院的发展变化。(由一家一户到一家多户,连外国都人仿着建设。)
4.看课件四合院课件。
四.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用法。(虽然······但是······)
1读句字体会前后分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段中和第三段中)
2.师小结。表达的意思不同,后一分句没有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意思改变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转折关系的复句。
五.读全文,对北京的古文产兴趣。
六。作业:1、继续阅读有关四合院的资料。
2、从学过的课文中摘录(虽然······但是·······)关系的句式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xkb1.com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三、精讲点拨。 (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 (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⑴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⑴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⑵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⑴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⑵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这个语文园地有七项内容,分别是巩固汉语拼音、认识反义词、复习要求认识的字、看图连词、读句说句、认读姓氏和背诵古诗。在本课时完成前四个教学内容,主要是巩固复习汉语拼音、生字词以及初步认识反义词。
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声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初步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3、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渗透分类排列的意识。
4、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再生活中独立识字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快乐有趣的`游戏氛围中复习汉语拼音、生字词以及初步认识反义词。
教学准备:
准备城门、生字词的课件;画有火车车厢的大小列车图,大小汉语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去一个神秘又好玩的地方——聪明城。聪明城里设有许多关卡,只有破解其中的密码,城主才会允许小朋友在里面痛痛快快地玩,怎么样?有信心吗?
二、复习声母、韵母
瞧,拼音列车来接小朋友了(出示列车图),哎,别急别急,列车长说了,刚才拼音宝宝为了接小朋友去聪明城,心太急,跑错了车厢。得请小朋友帮声母韵母找对车厢才能上车。但是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得找好车厢呢?
指名说说
好,就按照我们刚才讨论的办法帮声韵母找找车厢吧!
1、请两生上台板前分类(移动声母、韵母卡片),其余同桌合作在练习卷上分类
2、交流检查,带读声母和韵母
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声母宝宝和韵母宝宝都找到了自己的车厢,列车长请我们上车喽!呜——,火车开啦!(配乐《火车开了》)
三、初步认识反义词
呜,各位旅客请注意,前方停靠反义城,请下车的旅客做好准备。(出示城门图)哟,大门禁闭呢,瞧,来了两位门将。(出示两位门将,形象特征相反,可一男一女,一胖一瘦,一高一矮等)。小朋友都笑了,你们在笑什么啊?(指名说说)
两位门将说了,原来这正是他们反义城的特点,只有完全相反的人才能一起玩,才能成为好朋友。要想过城门,得找对朋友。
1、出示课件(写有字的花朵:出、左、上、大、天、黑、哭
下、入、小、右、笑、白、地)
2、由找对的学生带读
3、你还知道那些也是反义城的朋友?
四、复习、认读字词
穿过城门,哇,原来是个大型游乐场,那边好热闹,传来一阵阵笑声,小朋友快去瞧瞧吧!
1、划船比赛:
(1)单人赛(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小船)开小火车认读生字比赛。
(2)双人赛:同桌一人读字,一人组词
(3)我觉得“日、月、云”都在天上,我就把它们放在一起,你能学我的样给这些小船排排队归归类吗?(可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
(5)对啊,这样读起来又方便又好听,一起来读读吧!
2、荡秋千:(课件出示写有词语的秋千架)
(1) 认识秋千架(指名读词语)
(2) 坐上秋千架(图片和词语相对应)
(3) 荡秋千齐读词语
五、巩固复习字词
游乐场里真热闹,但时间不早了,小朋友该回去了。看列车长在向我们招手了。这回来得是识字列车,叫出字宝宝的名字才可上车哦!(开小火车认读已学的生字)
语文教案 篇7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写一次有趣的活动。
教学内容
分析《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歌曲《大海啊,故乡》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看图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希望在大家欣赏歌曲的'时候,能够仔细的观察画面,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
(播放《大海啊!故乡》,出示课文插图)
(相机板书:海)
2、海水退潮时,人们到海边去捕捉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人们称之为“赶海”(板书课题)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二、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听老师读文(师配音朗读)
2、解决字音:要读好课文,必须先扫清生字,大家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3、文中还有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兴假似将
4、自读课文了,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谁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优美的朗读?
6解决字形: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办法记住它吗?
7、解决字义: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扎根字词,把文章读通顺,试理解本课生字词。
三、理清脉络
1、你能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课文写的是哪时发生的事?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能用“每当……便想起……”说句话吗?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输理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写法,为下文“写”作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导初读,感受其“趣”
1、轻轻打开课文,读读2-4自然段,你觉得什么很有趣,动动笔,在旁边作上记号。
2、交流。出示句子和插图
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有的捡贝壳……”
(1)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2)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我们来边看图边想像,把它们找出来。
(3)趣事真多啊!谁来在横线上填上你最感兴趣的。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有的,有的……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既认识了省略号的作用,又利用插图,发挥想像,练习了说话。
二、精读课文,体验其“趣”2、引导学生交流。
(1)乐趣一:引导学生读出“我”兴奋的语气。小结:浪花回头,有趣;追赶浪花,更有趣。(板书:追浪花)
(2)乐趣二:引导学生抓住“咦”、“哦”来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武将”和“俘虏”的对比,及“伸”、“捏”、“只一……就……”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成就感。
(4)乐趣四:小伙伴捉螃蟹。交流、示句:“那边一个小伙伴――夹住了他的手!”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有趣的,最后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件事的有趣表达出来。
(5)乐趣五:满载而归。把句中的“战利品”换成其他内容,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可以怎么说?
3、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同来感受清凉的海风、一同来回味赶海的无穷乐趣吧。(《大海啊,故乡》、海浪声)创设情境,抓住关键段落,通过品读字词深入体验小作者赶海之趣,多角度把握,感受到文章是如何把这赶海之趣写活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