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8 08:49:5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知识点梳理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不行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28、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课后反思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1. 指名认读字词。

  2. 朗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思考:

  (1) 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

  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 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a. 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 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

  2. 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 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4,练习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三. 作业

  1. 朗读课文。

  2. 口述故事。

  3. 学习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第三课时

  一. 指名认读生字词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程度

  1. 理解“吃力“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2. 指名做“盯”的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河两岸,要求指出“对岸”。“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把“安”换个说法,怎么说?演示动作。

  三. 各自想办法记住生字

  指名学生说说各字的记法。

  着重指导“安”的写法。

  四. 总结谈话

  1. 鲁班怎么发明橹板的?

  2. 讲述故事《锯子是怎样发明的》

  五. 作业

  抄写生字。

  主要板书:

  看 竹篙 撑 吃力

  盯 想鸭子 蹼、拨水轻快

  (有什么办法)

  圆形

  找削 橹板 扁形 省力快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生字、口述故事。

  课外: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2、生字词卡片(或课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

  你知道了什么?

  3、揭题,引入课文。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2、口头填空: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的白鹅。

  3、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

  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认知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小卡片

  课时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土、儿”。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

  2、你们喜欢在家里干什么?

  二、看图了解图意

  1、有四个小伙伴也想找到自己的家,他们是谁呢?

  2、投影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

  3、白云的家在哪儿呢?谁来帮助它找到家?小鸟的家在哪儿呢?谁来把它送回家?鱼儿呢?种子呢?

  4、揭示课题:家(正音,分析字形)

  三、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课文里的每个字音。

  2、自由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看课文里有几句话?

  3、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行?有几句话?

  (2)分句指读,评议。

  (3)齐读课文。

  4、再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四、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送回了家。那么它们在家里生活的好吗?生活的快乐吗?下面我们一起去问问它们。

  2、多媒体演示:蓝天白云图。

  (1)白云在家里快乐吗?为什么?

  (2)指导朗读。

  (3)蓝天还是谁的家呢?

  (4)说话提示:蓝天是白云的家,也是()的家。

  3、多媒体演示:鸟儿在树林中飞翔、觅食、筑巢。说说鸟儿在家里快乐吗?

  (1)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说话提示:树林是鸟儿的家,也是()的`家。

  4、引导学生观看动画,自读三、四行,读后交流。

  (1)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2)练习说话。朗读。

  5、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一句话,这一句话比较长,我们连起来把它来读好,注意连贯和停顿。

  (1)这句话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比成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该是多么幸福啊!小朋友,你们能把这句话背诵出来吗?

  (2)自由背诵,指背。

  6、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出示:祖国)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祖国的名字叫什么?

  (3)投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地形图里有景色。

  (4)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5)引导交流:祖国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7、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都生活在祖国这快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8、齐读第二句话。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土儿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量词短语,认识“辆、匹、册、支、铅、棵、架”7个汉字,体会量词在生活中的使用。

  2、进一步巩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能熟练地对应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

  3、拓展相同部首的汉字,并比较相同部件在不同结构汉字中的写法。

  4、在其他课本中识字,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春晓》,大致理解诗意。

  6、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外阅读量,理解阳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1、图片、录音和视频结合。

  2、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老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2、积累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量词学习,积累新字新词,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进一步巩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能熟练地对应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

  教学难点

  1、积累古诗,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习惯,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点读、齐读,借助拼音,把字词读正确。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老师个别指导。

  (1)朗读指导:“辆”的声母是边音,“册”是平舌音,“支”是翘舌音。

  (2)书写指导:“匹”第一笔是横,第二笔是撇。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

  “册”上面的部分不能连写在一起。

  “架”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注意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想一想:这些词语我们平时说过吗?

  (1)这些词语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我们把这样的词语叫作数量词。

  (2)明确“量词”的含义,学会运用。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如“尺、斤、个、支、只”等。量词经常和数词一起用,如一个人、一辆车、一匹马等。

  3、看一看:引导学生发现量词运用中的不同。

  明确:我们发现,车、马、书、铅笔、树、飞机等事物前所使用的量词都不一样。

  4、说一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达到正确运用量词的目的。

  示例:一个人、一台电视、一把茶壶、一扇门、一块黑板、一把椅子、一碗饭、一个文具盒、一块橡皮。

  二、字词句运用

  1、找一找,连一连。

  (1)背一背:引导学生复习背诵字母表的内容,点名背诵,按顺序背诵,巩固大写字母表。

  (2)读一读:点名学生读或是齐读,分组读,把题目中上排和下排的大小写字母读正确。

  (3)连一连:让学生自主学习,试着自己先连一连。看看下排的小写字母与上排的哪个大写字母是对应的,然后连起来。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适当指导。

  (4)看一看:对照大写字母表检查是否连正确了,不正确的要马上改正。

  明确:N-nR-rD-dT-tA-aB-bG-gH-hE-eQ-q

  2、读一读,想一想。

  (1)读一读:点名读生字,引导学生把这些生字都读准确。

  (2)看一看:观察左右两组生字,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或是特点。

  明确:左边一组字都含有“日”,“星、早”两个字中的“日”在上面,“明”字中的“日”在左边,而“阳”字中的“日”在右边。可见,“日”这个字和其他偏旁部首或字组成生字时,可以在字的上边、左边、右边。右边的一组字都含有“寸”,可见,“寸”和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不同的生字,意思也不一样。

  3、说一说:引导学生多说几个带有“日”和“寸”的生字,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示例:日--晨、暖、晴、旺、易、旦、春、显,寸--付、讨、忖、射、寻、导、夺、封。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二)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三、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

  教师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___分钟)

  教师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学生活动: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学生活动: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学生活动: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六、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二)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这些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天地教案04-26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