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8 08:35: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实用【8篇】

语文教案 篇1

  提起现在大多数供语文老师参考的教案,不得不感到无奈。好不容易遇到优秀的语文教案,那就照抄照搬吧。如果这样做就忽视了教育的实情,结果必然惨败而回。

  为了上好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我找了很多资料,更把一篇优秀教案里的设计环节照抄不误。当我抱着一大堆参考资料和怀揣着这篇优秀教案走进课堂时,心想将有一堂好课可上了。可是让学生借助收集来的经典爱情故事阐述什么是爱情时,竟然没有学生积极地回答,这实出我的意料之外。这一环节打开得相当艰难,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在我心平气和地等待下,总算有几个同学生硬而害羞地讲了《坦泰尼克号》和梁祝的故事。虽然下一步让学生谈谈名人是怎么看待爱情的,这个步骤比较顺利,但从整堂课的总体情况来看,无疑是一堂失败的爱情教育课。课堂上没有学生流畅的个性表达,没有学生激情飞扬的真情吐露,没有师生其乐融融地相互交流,我似乎始终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局外人,没有融入到学生中间,平等地和学生探讨爱情观,交流人生观,追问价值观。

  我在课后记中写道,语文教育需要心平气和,更需要激情。语文教育需要切合实际,否则就会枘凿相斥,吃力不讨好。

语文教案 篇2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四、作业:

  板书:

  小记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充分的理由劝阻别人不要伤害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3.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以及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出课: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话题。

  2.明确话题要求,自主选择话题。

  (1)指名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每一个话题的具体要求。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说,做好交流准备。

  3、指导口语交际:

  话题一

  (1)老师讲一个动物故事。学生听后说说自己印象深的`部分,或者说说对故事角色的认识。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故事。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故事?在众多的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就讲哪一个故事。(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交流内容:一是自己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二是亲戚朋友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三是从阅读的书籍报刊中知道的动物的故事;四是从电视或网络中看到的动物的故事。)

  (3)在进行话题一的交际时注意把故事介绍清楚,小组内的成员可围绕这个故事进行评议和讨论。

  话题二:

  (1)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样劝说爸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理由进行劝说:一是自己知道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朋友的故事;二是伤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三是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四是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五是动物也是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大地的话》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抒写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诗歌语言通俗,学习难度低,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更好地体味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语言情趣,也能够继续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称向所有她想与之对话的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就是能够做到仿照文本,继续文本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多学生能够在自学中掌握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词。我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能够针对课文中的某段话、某个词发表自己有个性的感受,并随手写在书上以备与他人讨论交流。我班学生特别喜欢诗歌,因此在教学中不必给学生做过多琐碎的讲解,学生就能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完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然后组织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蕊”的写法。

  2、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够仿照诗歌续写,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练习配乐朗读 投影:生字 学生准备:课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教师直接板书“大地”,激活学生思维,思考: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个十分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着板书完课题,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将课文读通

  2、生字 出示生字、词

  吐蕊 一嘟噜 枝丫 筑巢 驱赶 嫌 宝藏

  学生“开火车”领读生字。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说说大地在和谁说话?

  三、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读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自己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内容,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后记

  优点: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缺点:个别学生不会搜集研究资料。

语文教案 篇6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目标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法指导

  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一、重点、难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解决办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梳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煞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的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大致了解剧作及课文节选的这一折戏。

  2、重点赏读【端正好】、【一煞】、【煞尾】和【叨叨令】等几支曲词,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

  二、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长亭送别》也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哪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欣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梳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据此可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曲子句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写得极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人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煞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煞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时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惘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煞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妙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典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典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进一步赏读其余曲词。

  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一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至【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附: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一、(【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二、(【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三、(【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四、(【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煞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与前一课时的内容相结合,本课时重点赏析课文二、三部分的曲词,进一步把握曲词的艺术特色,并对莺莺这一形象作分析评价。

  二、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寓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驾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华美典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中的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了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人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形成与坚守。)

  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改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书笔记。(李文原载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xx年度中国散文》等文集)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二.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三.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四: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天地教案04-26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