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4-11-23 07:13:3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1

  第二节 分子的极性

  【学习目标】

  1、理解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规则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复习]

  [练习]指出下列物质中的共价键类型

  1、O2 2 、CH4 3 、CO2 4、 H2O2 5 、Na2O2 6 、NaOH

  活动与探究[实验1]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新授]

  1、分子极性的分类及其概念

  极性分子: 。

  非极性分子: 。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

  极性分子:AB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非极性分子:AA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1)空间构型法

  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可以转化为物理上受力平衡问题来思考。判断中心原子是否受力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则ABn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极性

  课本P75-4:孤对电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无孤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对电子则是极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无孤对电子,是非极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

  练习:请判断PCl3、CCl4、CS2、SO2分子的极性。

  课本:P73-[交流与讨论] P75-5学生完成

  总结: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含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决定因素 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 1. 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

  2. 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3. 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

  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

  说明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练习巩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凡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2、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

  3、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4、非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5、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极性键。 6、凡是含有极性键的一定是极性分子。

  7、非金属元素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 8、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

  [实验2] 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A.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

  B.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

  相似相溶规则: 。

  思考:请例举化学中常见情况。

  C.极性分子在电场或磁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偏移。

  课堂小结:

  1、分子的极性: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空间构型法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相似相溶规则

  【课堂练习】

  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电的玻璃棒接近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 ( )

  A.CCl4 B.C2H5OH C.CS2 D.CH3Cl

  2.CO2、CH4、BF3都是非极性分子,H2O、NH3都是极性分子,由此推测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正确的是 ( )

  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B.分子中不含有氢原子

  C.在AB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D.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

  3.判断XY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主要依据是 ( )

  A. 分子中存在极性键 B. 分子中存在离子键

  C. 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为1800D. 非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小于1800

  4.能说明BF3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的理由是 ( )

  A. 任意两个B—F键之间的夹角为1200 B.B—F键是非极性键

  C.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 D.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距离相等

高中化学教案2

  作为老师想要把一节课上好,那么就需要课前做相关规划,那就是教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化学老师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教案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

  2、初步学会计算酸碱的pH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值的互算

  3、掌握pH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的几个规律

  教学重点:有关pH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有关pH的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什么叫水的离子积?影响水的离子积因素?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及pH的关系?溶液pH的计算?求0.1mol/L盐酸溶液中的[OH-]?(25℃)求0.1mol/LnaOH溶液中[H+]?

  ②关于pH相同的酸(含强酸和弱酸)

  (1)溶液中c(H+)相等(填“相等”或“不等”)。

  (2)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强酸弱酸(填“”或“”)。

  (3)耗碱规律:pH和溶液体积均相同的HCl、H2SO4、CH3COOH与碱完全反应时,消耗碱物质的量最多的是CH3COOH。

  (4)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1/m,强酸中c(H+)变为原来的1/m,但弱酸中c(H+)减小小于(填“大于”或“小于”)m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于强酸。

  ③pH的有关计算:

  (1)求酸或碱溶液的pHa先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求强酸或强碱稀释后的pHb若为酸性,先求出c(H+)后

  (3)求混合溶液的pH由pH=-lg{c(H+)}求pH

  ①两种强酸(碱)混合若为碱性,先求c(OH—)后

  ②强酸与强碱混合由Kw=c(H+)c(OH—)

  (4)pH+pOH=14求c(H+),再求pH

  板书:三、有关溶液pH的计算

  (一)强酸、强碱自相或互相混合(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1)酸I+酸II[H+]=

  (2)碱I+碱II[OH-]=

  (3)酸I+碱II

  完全中和:[H+]=[OH-]=1mol/L

  酸过量:[H+]=

  碱过量:[OH-]=

  (二)溶液酸碱性pH计算经验规律

  (1)两强酸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pH=小的+0.3

  (2)两强碱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pH=大的—0.3

  (3)当按所给反应物质的量之比计算时,酸碱不论强弱,谁大谁过剩,溶液呈谁性。

  (4)酸碱等体积混合①pH=2某酸与pH=12某碱混合pH难定②pH=4某酸与pH=10NaOH混合pH≤7③pH=4H2SO4与pH=10某碱混合pH≥7④0.01mol/LpH=2一元酸与0.1mol/LpH=12一元碱混合pH=7

  (5)pH减小一个单位,[H+]扩大为原来的10倍。PH增大2个单位,[H+]减为原来的1/100

  (6)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1/m,强酸中c(H+)变为原来的1/m,但弱酸中c(H+)减小小于m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于强酸。

  例1、求下列溶液的pH:

  (1)某H2SO4溶液的浓度是0005mol/L①求此溶液的pH②用水稀释到原来体积的100倍

  ③再继续稀释至104倍

  (2)pH=3的盐酸与pH=5的硫酸等体积混合

  (3)pH=10和pH=12的两种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4)pH=12的NaOH和pH=4的HCl等体积混合

  解析:(1)①c(H+)=0005mol/L×2=001mol/L,pH=-lg10-2=2

  ②c(H+)=001mol/L÷100=10-4mol/L,pH=-lg10-4=4

  ③pH=7(强调酸稀释后不会变成碱!)

  (2)c(H+)==5×10-4,pH=-lg(5×10-4)=4-lg5=33

  (强调10-3是10-5的100倍,所以10-5可以忽略不计)

  (3)因为溶液呈碱性c(OH—)==5×10-3c(H+)==2×10-12

  pH=-lg(2×10-12)=12-lg2=117

  (4)NaOH中c(OH—)=10-2mol/LHCl中c(H+)=10-4mol/L二者等体积反应,碱过量,反应后溶液呈碱性。所以反应后c(OH—)==5×10-3c(H+)==2×10-12pH=-lg(2×10-12)=12-lg2=117

  例2、某温度下纯水的C(H+)=2.0╳10—7mol/L,则此时C(OH)为多少?若温度不变,滴入稀H2SO4,使C(H+)=5.0╳10—4mol/L,则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多少?

  答案:;。

  例3、常温下,将pH的`NaOH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最接近(D)A.B.

  C.D.

  例4、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1:1B、9:1C、1:11D、1:9

  答案:D

  例5、常温时某溶液中,测得由水电离出的C(H+)为10-11mol/L,则对此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D)

  A、一定是酸溶液B、一定是碱溶液C、可能是pH=3的酸溶液D、可能是pH=11的碱溶液

  例6、将pH=5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为(C)

  A、等于8B、等于7C、接近7又小于7D、大于7而小于8

  例7、有PH相等的盐酸和醋酸(),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

  解析:经分析可知一为强酸(盐酸),强电解质,另一为弱酸(醋酸),弱电解质。利用二者在电离过程中的区别,可用稀释相同倍数后测pH的方法进行鉴别。

  答案:取相同体积的两种酸,加水稀释10倍,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稀释后两种酸,点在PH试纸上,稍后与比色卡比较,其中PH较小的为醋酸,另一为盐酸。

  练习:

  1.在250C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13mol/L,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CD)

  A.该溶液一定呈酸性B.该溶液一定呈碱性

  C.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D.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3

  2.250C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什么?(pH酸+pH碱=15)

  3.在800C时,纯水的pH小于7,为什么?(因为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右移,使c(H+)=c(OH—)10—7mol/L,所以pH小于7)

  4.pH=4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1000倍、10000倍,pH值各为多少?

  5.在0.01mol/LHCl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为多少?

  6.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1╳10—10mol/L,则该溶液的pH值可能是?

  7.某盐酸中1╳10—xmol/L,某氨水的pH为y,已知:x+y=14,且y11,将上述两溶液分别取等体积,充分混合后,所的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8.pH=5的强酸与pH=11的强碱溶液混合至pH=7,求酸碱的体积比?

  课堂练习1:

  1.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OH-)为()。

  (A)1.0×10-7molL-1(B)1.0×10-6molL-1(C)1.0×10-2molL-1(D)1.0×10-12molL-1

  2.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1,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3.纯水在25℃和80℃时的氢离子浓度,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前者大(B)相等(C)前者小(D)不能肯定

  4.某温度下,重水(D2O)的离子积常数为1.6×10-15若用定义pH一样来规定pD=-lg[D+],则在该温度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的重水中,pD=7(B)1L溶解有0.01molDC1的重水溶液,其pD=2

  (C)1L溶解有0.01mol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2

  (D)纯净的重水中,[D+][OD-]1.0×10-14

  5.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H+][OH-]乘积不变(B)pH增大了(C)[OH-]降低了(D)水电离出的[H+]增加了

  6.常温下,下列溶液中酸性最弱的是()。

  A)pH=4(B)[H+]=1×10-3molL-1(C)[OH-]=1×10-11molL-1(D)[H+][OH-]=1×10-14

  7.某酸溶液的pH=3,则该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一定大于0.001molL-1(B)一定等于0.001molL-1

  (C)一定小于0.001molL-1(D)以上说法均欠妥

  8.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的电离度a=10-10/55.5(%),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10(C)4(D)3

  9.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少于7的是()。

  (A)pH=3的HNO3跟pH=11的KOH溶液(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和10mL0.1molL-1醋酸与中和100mL0.01molL-1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不同

  (B)等体积pH=3的酸溶液pH=11的碱溶液相混合后,溶液的pH=7

  (C)体积相等,pH相等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中,H+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D)pH=3的甲酸溶液的[H+]与pH=11的氨水溶液的[OH-]相等

  11.今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

  (1)在同体积,同pH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体积、同浓度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的三种酸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如果取等体积的0.1molL-1的三种酸溶液,用0.1molL-1的NaOH溶液中和,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以上均用酸的序号填写)。

  12.在25℃时,有pH=a的盐酸和pH=b的苛性钠溶液,现取VamL盐酸用该苛性钠溶液中和,需VbmL苛性钠溶液。若a+b=13,则Va/Vb=____________。

  13.将pH=3的弱酸溶液稀释100倍,该溶液的pH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1答案:1CD,2AD,3C,4B,5BD,6D,7D,8AC,9D,10CD。11.(1)cb=a。(2)ba=c。(3)cab。bc=a。12.1:10.13.3pH5。

  课堂练习2:

  1.将pH为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c(SO42—和c(H+)之比约为()。

  (A)1:1(B)1:2(C)1:10(D)10:1

  2.向VmLBaCl2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0.05mol/L硫酸溶液,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且反应后溶液的pH为3.0。则原BaCl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5.05×10-4molL-1(B)5.05×10-3molL-1(C)1.01×10-4molL-1(D)1.01×10-3molL-1

  3.在一定温度下,将pH=3的硫酸溶液与pH=9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在该温度下NH3H2O的电离度为()。

  (A)2%(B)1%(C)0.5%(D)0.01%

  4.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平均每n个水分子中只有1个水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是()。

  (A)1×10-14(B)55.6×107(C)107(D)55.6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甲基橙试液变黄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B)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使甲基橙试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D)使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的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

  6.下列试纸使用时,不宜先用水润湿的是()。

  (A)pH试纸(B)红色石蕊试纸(C)淀粉碘化钾试纸(D)蓝色石蕊试纸

  7.将质量百分比浓度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1molL-1的稀硫酸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使之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a%,物质的量浓度为c2molL-1,则c1和c2的关系是()。

  (A)c2=2c1(B)c22c1(C)c22c1(D)c1=2c2

  8.从植物花中提取一种有机物,可用简化式HIn表示,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下列电离平衡,故可作酸碱指示剂:HIn(溶液红色)H+(溶液)+In-(溶液黄色)。在该水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指示剂显黄色的是()。

  (A)盐酸(B)碳酸钠溶液(C)硫酸氢钠溶液(D)过氧化钠

  9.已知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步电离程度,第二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三步电离程度………今有HA、H2B、H3C三种一元、二元、三元弱酸,根据“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HA+HC2-(少量)=A-+H2C-②H2B(少量)+2A-=B2-+2HA③H2B(少量)+H2C-=HB-+H3C

  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

  (2)A-、B2-、C3-、HB-、H2C-、HC2-6种离子中,最易结合质子的是___,最难结合质子的是___。

  (3)判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填写标号)_______。

  (A)H3C+3A-=3HA+C3-(B)HB-+A-=HA+B2-(C)H3C+B2-=HB-+H2C-

  (4)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H3C+OH-(过量)=_______________。(B)(过量)+C3-=________________。

  10.250mLpH=12的某一元强碱(MOH)溶液与250mL0.025molL-1的硫酸溶液相混合,假设混合后液体体积为500mL。试求:(1)混合液的pH;

  (2)若原250mL一元强碱中含溶质0.1g,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

  (3)若给混合液中分别滴入几滴甲基橙、无色酚酞、紫色石蕊试液,则溶液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11.在25℃时,有pH为a的盐酸和pH为b的NaOH溶液,取VaL该盐酸,同该NaOH溶液中和,需VbLNaOH溶液,填空:

  (1)若a+b=14,则Va:Vb=____________(填数字)。

  (2)若a+b=13,则Va:Vb=____________(填数字)。

  (3)若a+b14,则Va:Vb=_____________(填表达式),且Va_________Vb(填:、、=)(题中a≤6、b≥8)。

  课堂练习2答案:1C,2A,3B,4B,5BC,6A,7B,8B。9.(1)H2B。(2)C3-、HB-。(3)B、C。(4)H3C+3OH-=C3-+3H2O,2HA+C3-=2A-+H2C-。10.(1)pH=1.7;(2)Mr=23;(3)变红色、变无色、变红色。11.(1)1;(2)0.1;(3)10a+b-14。

  1、常温下,将pH的NaOH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最接近

  A.B.

  C.D.

  2、pH=5的强酸与pH=11的强碱溶液混合至pH=7,求酸碱的体积比?

  3、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A、11:1B、9:1C、1:11D、1:9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和10mL0.1molL-1醋酸与中和100mL0.01molL-1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相同

  B、中和10mLPh=1醋酸与中和100mLpH=2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相同

  5、在25℃时,有pH为a的盐酸和pH为b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1)若a+b=14,则溶液呈性(2)若a+b=13,则溶液呈性

  (3)若a+b14,则溶液呈性

  6、250C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什么?

高中化学教案4

  高二化学教案:《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

  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

  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 = K·c(H2O) ,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 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

  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高中化学教案5

  高二化学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案

  高二化学学案第15课时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四),习题孙源清

  [例1]在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1,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例2]在25℃时,将某强酸和某强碱溶液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求混合前此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

  [例3]有两种pH都等于2的酸溶液,一种是强酸,一种是弱酸,现只有石蕊试液、酚酞、pH试纸和蒸馏水,而没有其他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来鉴别哪一瓶是强酸。

  (1)所选用的试剂是

  (2)采用的方法是

  (3)所依据的原理是

  [练习]

  1.pH相同的醋酸溶液和盐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至原体积的M倍和N倍,稀释后两溶液的pH仍然相同,则M、N的关系正确的是[]

  A.M﹥NB.M=NC.M﹤ND.不能确定

  2.常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硝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

  C.pH=3的硫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体会]

  3.在48ml0.1molL-1HNO3溶液中加入12ml0.4molL-1的KOH溶液,所得到的溶液呈[]

  A.弱酸性B.强酸性C.碱性D.中性

  4.重水(D2O)的离子积为1.6×10-15,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pD=--lg{c(D+)},以下关于pD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性溶液中pD=7

  B.含0.01mol的NaOD的D2O的溶液1L,其pD=12.0

  C.溶解0.01molDCl的D2O的溶液1L,其pD=2.0

  D.在100ml0.25molL-1的DCl重水溶液中,加入50ml0.2molL-1的NaOD的重水溶液,所得的pD=1.0

  5.pH=2的强酸溶液和pH=11的强碱溶液相结合,若要使混合后的pH=3,则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的体积之比约为[]

  A.10:1B.1:10C.1:100D.无法确定

  6.用0.1molL-1的NaOH溶液中和0.1molL-1的盐酸,如已正好完全反应时不慎多加了一滴NaOH溶液(一滴NaOH溶液的体积约为0.05ml),继续加水至50ml,所得溶液的pH是[]

  A.4B.7.2C.10D.11.3

  7.在6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pH分别为4、6、8、10的同体积的水溶液,所含H+和OH-微粒数之和最小的溶液是[]

  A.4B.6C.8D.10

  8.pH=5和pH=3的两种盐酸以1:2体积比混合,求该混合溶液的pH。

  9.80℃时,纯水中的pH小于7,其原因是

  。

  10.(MCE-20xx)25℃时,若体积为Va、pH=a的某一元强酸与体积为Vb、pH=b的某一元强碱混合,恰好中和,且已知Va<Vb和a=0.5b。请填写下列空白:

  (1)a值可否等于3,其理由是

  。

  (2)a值可否等于5,其理由是

  。

  (3)A的取值范围是,推导过程为

  高二化学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案2

  高二化学3.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大纲人教版

  [复习提问]常温下,溶液中的c(H+)和c(OH-)有什么关系?

  [生]乘积等于1×10-14

  [师]溶液的酸碱性由什么决定?

  [生]由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决定。

  [引入新课]既然溶液中H+和OH-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那么只要我们知道溶液中的H+或OH-浓度,就会知道溶液显酸性还是显碱性,如某溶液中H+浓度为1×10-9molL-1,我们一看就知道该溶液显碱性,但对于很稀的溶液,离子浓度小,用H+或OH-浓度来表示其酸碱性很不方便,因此,在化学上常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我们这节课就学习pH的有关计算。

  [板书]2.溶液的pH

  [师]我们已经知道,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溶液显碱性,pH<7溶液显酸性,那么pH与溶液中H+浓度有何关系呢?规定,溶液的pH等于H+浓度的负对数。

  [板书]pH=-lg{c(H+)}

  [讲述并板书]若某溶液c(H+)=m×10-nmolL-1,那么,该溶液的pH=n-lgm

  [师]请同学们根据pH的计算方法填写下表。

  [投影]

  c(H+)molL-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

  PH

  酸碱性

  [学生填完后,指定学生汇报结果,最后得出下列结论]

  c(H+)molL-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

  PH0[1234567891011121314

  酸碱性—————酸性减弱中性—————碱性增强

  [问]在上表中,c(H+)=10-3molL-1的溶液中c(OH-)等于多少?

  [生]10-11molL-1

  [师]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用水的离子积除以c(H+)。

  [师]请同学们做以下练习。

  [投影]1.求0.05molL-1的H2SO4溶液的pH。

  2.求0.5molL-1的Ba(OH)2溶液的H+浓度及pH

  [指定两个学生板演]

  答案:1.pH=12.c(H+)==10-14(molL-1),pH=14

  [师]如果我们已知某溶液的pH,怎样求该溶液的H+或OH-浓度呢?下面我们看一道题。

  [投影][例]:计算pH=2的H2SO4溶液中浓度及溶液中OH-浓度。

  [问]根据pH的计算公式,可推出由pH计算溶液H+浓度的公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c(H+)=10-pH

  [师]下面我们来算一下这道题。

  [副板书]解:c(H+)=10-2molL-1

  [以下师生边分析边板书]

  因为1molH2SO4电离出2molH+,所以c(H2SO4)=c(H+)=0.5×10-2molL-1=5×10-3molL-1

  因为c(OH-)=,所以c(OH-)=

  [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以下练习:

  [投影]求pH=9的NaOH溶液中的c(OH-)及由水电离出的c(OH-)水。

  答案c(OH-)=10-5molL-1c(OH-)水=10-9molL-1

  [问题探究]已知100℃时,纯水的离子积为1×10-12,此时纯水的pH等于多少?呈酸性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此时纯水中的但并不呈酸性,而是中性。因为此时水中的c(H+)=c(OH-)=10-6molL-1,和H+和OH-的浓度相等,所以水仍是中性的

  [师]那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100℃时,pH=7的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

  [生]因为100℃时,pH=6的溶液是中性的,pH6的溶液中,c(OH-)c(OH+),因而pH=7的溶液碱性的

  [总结]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常温下,才能说pH=7的溶液显中性,温度改变时,中性溶液的pH可能大于7,也可能小于7。

  [师]下面我们看一看溶液在稀释时pH有何变化。

  [板书]①溶液稀释后pH的计算

  [投影]1.常温下,取0.1mL0.5molL-1的硫酸,稀释成100mL的溶液,求稀释后溶液的pH。

  [师]请同学们先求一下稀释前溶液的pH。

  [学生计算后回答]pH=0。

  [师]稀释后H+的物质的量是否改变?

  [生]不变。

  [师]请同学们算一下稀释后溶液的pH。

  [一个学生板演]

  c(H+)==1×10-3molL-1

  pH=-lg1×10-3=3

  [师]碱稀释后如何求溶液的pH呢?下面我们再做一道题。

  [投影]2.pH=13的NaOH溶液稀释10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师]pH=13的NaOH溶液中c(H+)和c(OH-)分别为多少?

  [生]c(H+)为10-13molL-1,c(OH-)为10-1molL-1。

  [师]NaOH溶液中的H+来源于什么?OH-主要来源于什么?

  [生]H+来自水的电离,而OH-主要来自NaOH的电离。

  [讲述]NaOH溶液稀释时,由于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所以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也有很大变化,但由NaOH电离出的OH-的物质的量是不变的,所以稀释时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由水电离出的OH-可忽略不计)。在计算碱溶液稀释后的pH时,必须先求出稀释后溶液中的OH-浓度,再求出H+,然后再求溶液的pH。下面我们做一下第2题。[以下边分析边板书]

  解:pH=13的NaOH溶液中c(OH-)==10-1molL-1,稀释1000倍后,c(OH-)==10-4molL-1,所以c(H+)==10-10molL-1

  pH=-lg10-10=10

  [投影练习]

  1.常温下,将0.05mL1molL-1的盐酸滴加到50mL纯水中,求此溶液的pH。

  2.pH=10的NaOH加水稀释至原来的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答案:1.pH=32.pH=8

  [师]如将pH为5的HCl溶液稀释1000倍,溶液的pH为多少?

  [生甲]pH=8

  [生乙]pH接近于7但比7小。

  [师]酸稀释后可能变成碱吗?

  [生]不能。

  [师]所以甲的回答是错误的。[讲述]在上述的几道题中,实际上我们都忽略了水的电离。但当溶液很稀,由溶质电离出的H+或OH-浓度接近10-7molL-1时,水的电离是不能忽略的,忽略水的电离,会引起很大误差。下面我们共同计算pH=5的HCl溶液稀释1000倍后的pH.

  [副板书]

  解:设pH=5的HCl取1体积,水取999体积。

  则稀释后:c(H+)=≈1.1×10-7molL-1

  pH=7-lg1.1<7

  [师]同学们从以上的几道例题可以找出溶液稀释时pH的计算规律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a.pH=n的强酸稀释10m倍,稀释后pH=n+m;

  b.pH=n的强碱稀释10m倍,稀释后pH=n-m;

  c.若按上述公式算出的pH改变了溶液本身的性质,则稀释后pH一定接近7,酸略小于7,碱略大于7。

  [师]下面我们再讨论溶液混合时pH的计算方法。

  [板书]②溶液混合后pH的计算

  [投影]1.将pH=8和pH=10的两种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c(H+)最接近()

  A.×(10-8+10-10)molL-1

  B.(10-8+10-10)molL-1

  C.(1×10-4+5×10-10)molL-1

  D.2×10-10molL-1

  [分析]两种性质相同的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浓度可根据溶质和溶液体积分别相加后,再重新求解,要求碱溶液的pH,必须先求混合液OH-浓度。

  [副板书]解:因为pH=8,所以c(H+)=10-8molL-1

  则c(OH-)==10-6molL-1

  又因为pH=10,所以c(H+)=10-10molL-1

  则c(OH-)==10-4molL-1

  等体积混合后:

  c(OH-)=≈×10-4molL-所以c(H+)==2×10-10molL-1

  所以答案为D。

  [投影]2.常温下,pH=4的HCl和pH=10的NaOH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液的pH。

  [启发学生思考]酸的c(H+)和碱的c(OH-)分别为多少?盐酸和NaOH以等物质的量反应后生成什么?

  [结论]混合液pH=7。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pH=5的盐酸和pH=10的NaOH等体积混合溶液显什么性?

  pH=3的盐酸与pH=10的NaOH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什么性?你从中可找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强酸和强碱等体积混合

  [讲述]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pH的计算方法,从pH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看出,当H+或OH-浓度大于1molL-1时,用pH表示溶液酸碱性并不简便,此时pH会出现负值,因此,对于c(H+)或c(OH-)大于1molL-1的溶液,直接用H+或OH-浓度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溶液的pH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综合科目考试的热点,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以下两题:

  [投影]1.人体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适量的CO2可维持这个pH变化范围,可用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H2O+CO2H2CO3H++HCO。又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体积分数约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以导致碱中毒。(pH过高)

  B.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导致酸中毒。(pH过低)

  C.太浅的呼吸可导致酸中毒。(pH过低)

  D.太浅的呼吸可导致碱中毒。(pH过高)

  答案:AC

  2.生物上经常提到缓冲溶液,向缓冲溶液中加少量酸或少量碱,pH几乎不变。举例说明生物上常见的缓冲溶液加酸或加碱时pH几乎不变的原因。

  答案:常见的缓冲溶液:①Na2CO3与NaHCO3②NaH2PO4与Na2HPO4③NH4Cl与NH3H2O等。

  以NH4Cl与NH3H2O为例说明:在NH4Cl与NH3H2O的混合溶液中,NH4Cl====NH+Cl-,NH3H2ONH+OH-,加酸时NH3H2O电离出的OH-中和了加进去的H+,使NH3H2O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溶液pH几乎不变。加碱时,溶液中的NH与OH-结合,生成NH3H2O,使溶液pH几乎不变。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二三、2

  ●板书设计

  2.溶液的pH

  pH=-lg{c(H+)}

  若c(H+)=m×10-nmolL-1,则pH=n-lgm

  ①溶液稀释后pH的计算

  a.pH=n的强酸稀释10m倍,稀释后pH=n+m;

  b.pH=n的强碱稀释10m倍,稀释后pH=n-m;

  c.若按上述公式算出的pH改变了溶液本身的性质,则稀释后pH一定接近7,酸略小于7,碱略大于7。

  ②溶液混合后pH的计算

  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

  ●教学说明

  本节的重点是溶液pH的计算,但在给出pH的计算公式之后,求出H+浓度,再代入公式求pH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本节课在教学中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在使学生掌握pH的简单计算的同时理解以下几个问题:①pH≠7的溶液不一定不是中性的;②要计算碱的混合液的pH,必须先求OH-浓度,再求H+浓度,最后再求pH;③溶液稀释,混合时pH的计算规律。从而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认识pH。

  参考练习

  1.某溶液在25℃时由水电离出的H+的浓度为1×10-12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O、HS-、HPO等离子在该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B.该溶液的pH可能为2

  C.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片后,一定能生成H2

  D.若该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它一定是酸或者是碱

  解答提示:“由水分子电离出的H+浓度为1×10-12molL-1,这是水的电离平衡被抑制的结果。抑制水电离的物质,可能是NaOH等碱,也可能是HCl等非强氧化性酸,还可能是HNO3这样的强氧化性酸,另外也可能是NaHSO4这样的盐。”

  答案:AB

  2.25℃,NaOH溶液pH为a,某酸溶液pH为b,a+b=14,a≥11,将两种溶液按等体积混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混合溶液的pH必定为7

  B.混合溶液pH≤7

  C.向混合溶液中加入Cl2溶液,可能生成Mg(OH)2沉淀

  D.混合溶液中可能有两种溶液

  解答提示:酸溶液中的酸可能是强酸,也可能是弱酸

  答案:BD[

  3.在25℃时,若10体积的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溶液的pH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高中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记住化合价一般规律和常见元素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

  教学重点:

  化合价原则。

  教具:

  小黑板投影机、胶片。

  教学方法:

  异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写出Nacl Hcl Mgcl2 H2O几个化学式,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教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堂辅导).

  ⒈x是元素化合价。

  ⒉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等于x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等于x。

  3.化合物中通常氧显x价,氢显x价,金属一般显x价,非金属一般显x价。

  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x。

  5.一种元素是否只有一种化合价?

  6.单项化合价为x。

  四、师生共学.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2、4课。

  2.下列化学式是否正确,错的改正

  A.氧化铜CuO2 B.氧化锌Zn2O C.氢氧化钙CaOH

  D.氧化钠E.碳酸钠NaCO3

  3.重铬酸钠(Na2Cr2O7)是一种强氧化剂,求元素Cr化合价。

  4.含碘盐中常含有碘酸钠(NaIO3)求碘元素化合价。

  5.下列各组中硫元素化合价相同一组是()。

  A.H2S、SO3 B.S、Na2S

  C.SO2、Na2SO3 D.SO2、H2SO4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㈠化合价概念:

  ㈡口诀:金正非负单质零,氢为正一氧负二。

  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

  条价不同价不同。

  ㈢顺口溜:正一氢钠钾银,二钙镁钡锌

  三铝四碳硅,五价氮和磷。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价硫齐全通常氧是负二价。

高中化学教案7

  氨、铵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中化学教案8

  【学习目标】盐类水解的应用。

  三、盐类水解的应用

  1.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2.判断溶液中离子种类、浓度大小

  3.判断离子是否共存

  4.配制易水解的盐的溶液

  5.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6.加热盐溶液

  双水解问题

  某些盐溶液在混合时,一种盐的阳离子和另一种盐的阴离子,在一起都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对方的水解,水解趋于完全。可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水解生成的难溶物或挥发性物质可加“↓”、“↑”等。

  例如:将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和大量气体,离子方程式为:

  Al3++3HCO-3===Al(OH)3↓+3CO2↑

  能够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常见的离子间发生双水解的有:Fe3+与CO2-3、HCO-3等,Al3+与AlO-2、CO2-3、HCO-3、S2-、HS-等。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规律

  1.大小比较方法

  (1)考虑水解因素:如Na2CO3溶液中

  CO2-3+H2OHCO-3+OH- HCO-3+H2OH2CO3+OH-,所以c(Na+)>c(CO2-3)>c(OH-)>c(HCO-3)

  (2)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的影响程度。如在相同的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各溶液中①NH4Cl ②CH3COONH4 ③NH4HSO4溶液中,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③①②。

  (3)多元弱酸、多元弱酸盐溶液

  如:H2S溶液:c(H+)>c(HS-)>c(S2-)>c(OH-)

  Na2CO3溶液:c(Na+)>c(CO2-3)>c(OH-)>c(HCO-3)>c(H+)。

  (4)混合溶液

  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要注意能发生反应的先反应后再比较,同时要注意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混合液的体积等于各溶液体积之和。高考试题中在比较离子浓度的大小时,常常涉及以下两组混合溶液:

  ①NH4Cl~NH3H2O(1∶1);②CH3COOH~CH3COONa(1∶1)。一般均按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考虑。

  如:NH4Cl和NH3H2O(等浓度)的混合溶液中,c(NH+4)c(Cl-)c(OH-)c(H+),CH3COOH和CH3COONa(等浓度)的混合溶液中,c(CH3COO-)c(Na+)c(H+)c(OH-)。

  2.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之间存在着三种定量关系

  微粒数守恒关系电荷数平衡关系水电离的离子数平衡关系

  (1)微粒数守恒关系(即物料守恒)。如纯碱溶液中c(Na+)=2c(CO2-3)未变化=2c(CO2-3)+2c(HCO-3)+2c(H2CO3);NaH2PO4溶液中c(Na+)=c(H2PO-4)未变化=c(H2PO-4)+c(HPO2-4)+c(PO3-4)+c(H3PO4)。

  (2)电荷数平衡关系(即电荷守恒)。如小苏打溶液中,c(Na+)+c(H+)=c(HCO-3)+2c(CO2-3)+c(OH-);Na2HPO4溶液中,c(Na+)+c(H+)=c(H2PO-4)+2c(HPO2-4)+3c(PO3-4)+c(OH-)

  注 1molCO2-3带有2mol负电荷,所以电荷浓度应等于2c(CO2-3),同理PO3-4电荷浓度等于3c(PO3-4)。

  (3)水电离的离子数平衡关系(即质子守恒)

  如纯碱溶液中c(H+)水=c(OH-)水;c(H+)水=c(HCO-3)+2c(H2CO3)+c(H+),即c(OH-)水=c(HCO-3)+2c(H2CO3)+c(H+)。

  质子守恒也可由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相加减得到。

  1、用物质的量都是0.1mol的CH3COOH和CH3COONa配制成1L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H3COO-]>[Na+],对该混合溶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OH-]B.[CH3COOH]+[CH3COO-]=0.2mol/L

  C.[CH3COOH]>[CH3COO-]D.[CH3COO-]+[OH-]=0.2mol/L

  2、草酸是二元弱酸,草酸氢钾溶液呈酸性,在0.1mol/LKHC2O4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K+)+c(H+)=c(HC2O4-)+c(OH-)+c(C2O42-)

  B.c(HC2O4-)+c(C2O42-)=0.1mol/L

  C.c(C2O42-)>c(H2C2O4)

  D.c(K+)=c(H2C2O4)+c(HC2O4-)+c(C2O42-)

  盐类水解的应用(第四课时)导学案

  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盐类水解的应用(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能用盐类水解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第79页

  (1)分析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2)思考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类似的反应?

  【课堂学习】

  版块一、化学实验中的盐类水解问题

  (1)配制和保存易水解的盐溶液

  【问题1】:为什么用热水配制CuCl2溶液,溶液会出现浑浊?怎样配制澄清溶液?

  配制CuCl2溶液,为防止出现浑浊,应加少量的。

  【问题2】:用热水配制硫酸铁溶液时,同样会产生混浊?怎样才能用热水配制出澄清的硫酸铁溶液?

  配制Fe2(SO4)3溶液,为防止出现浑浊,应加少量的。

  【小结】:配制易水解的金属盐溶液应加少量的______________

  (2)试剂瓶的选用

  【问题3】:说明盛放Na2S、Na2CO3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的原因,NaF溶液能否用玻璃瓶?(写出三者水解方程式后说明)

  (3)加热蒸发可水解的盐溶液

  【问题4】:把FeCl3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5】:Al2(SO4)3溶液加热蒸发后得到固体是什么?

  【当堂练习】分析下列盐溶液蒸干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写出化学式,并简要说明理由。

  1、碳酸钾的水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是,原因。

  2、亚硫酸钠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是,原因。

  (4)除杂

  【问题6】:除去KNO3溶液中少量的.Fe3+离子可用加热的方法吗,说明理由?

  【当堂练习】:为了除去氯化镁酸性溶液中的Fe3+离子,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氧化镁B.氢氧化钠C.碳酸钠D.碳酸镁

  版块二、农业生产中的盐类水解问题

  【问题7】:化肥的使用——草木灰不能和铵态氮肥混合使用,为什么?

  【练习】:为了同时对农作物施用分别含有N、P、K三种元素的化肥,对于给定的化肥:①K2CO3②KCl③Ca(H2PO4)2④(NH4)2SO4⑤氨水,最适合的组合是()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

  版块三、日常生活中的盐类水解问题

  【问题8】:明矾(KAl(SO4)212H2O)能够用来净水的原理。

  【问题9】:为什么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油污效果好?

  【交流与讨论】消防灭火中的盐类水解知识

  药品:Al2(SO4)3溶液、NaHCO3溶液;原理:

  版块四、工业生产中的盐类水解问题

  【问题10】:金属镁与水反应比较困难,若加一些NH4Cl马上产生大量气体为什么?

  【问题11】:“焊药”—金属焊接时常用于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常用ZnCl2、NH4Cl。

  【问题12】:不能在溶液中制取Al2S3,只能在固态时制取。

  【问题13】:加热蒸发FeCl3溶液如何得到无水FeCl3?

  【练习】要制得较纯的FeS沉淀,在FeCl2溶液中加入的试剂是()

  A、Na2SB、NaHSC、H2SD、(NH4)2S

  版块五、化学解题中的盐类水解知识

  应用1、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和比较盐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时,通常需考虑盐的水解;

  [练习]:相同条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Na2CO3、NaClO、NaAc、Na2SO4、NaHCO3、NaOH、(NH4)2SO4、NaHSO4等溶液,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应用2、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当有弱碱阳离子和弱酸阴离子之间能发出双水解,则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SiO32-、AlO2-等,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练习】:常温的某无色溶液中,在滴加甲基橙后溶液呈红色,则下列各组离子肯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K+、NO3-、MnO4-、Na+B、Cl-、CH3COO-、Ba2+、K+

  C、HCO3-、NO3-、Al3+、Ba2+D、K+、NH4+、Mg2+、SO42-

  应用3、比较盐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时,当盐中含易水解的离子,需考虑盐的水解。

  如:25℃时,在浓度均为1mol/L的(NH4)2SO4、(NH4)2CO3、(NH4)2Fe(SO4)2三种溶液中,若测得其中c(NH4+)分别为a、b、c(mol/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cB、cabC、bacD、acb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高中化学教案9

  【学习目标】

  1、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3、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4、通过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5、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

  1、你能解释下列事实吗?

  (1)、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时,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

  (2)、电解水制H2 、O2时,为什么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或H2SO4?

  2、电解质——在能够导电的。如等;

  非电解质——在都不能导电的。如:等。

  3、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①铜

  ②氨水

  ③CuSO45H2O晶体

  ④盐酸溶液

  ⑤石墨

  ⑥酒精

  ⑦碳酸钠

  ⑧蔗糖

  【课堂教学】

  为什么我们电解水制H2 、O2时向水中加入的是少量的NaOH溶液或H2SO4,而不是氨水或醋酸呢?

  分析可能原因,设计实验、讨论方案。

  【活动与探究】

  1.我们将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来举例,根据经验,你认为它们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

  2.若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请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①测量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盐酸和醋酸的pH;

  ②在两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

  盐酸和醋酸的性质比较

  醋酸盐酸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溶液的pH

  与镁条的反应

  【重点剖析】

  1、金属与盐酸等酸溶液反应的'本质是金属与反应;

  2、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金属镁反应,与镁的反应速率明显较快;

  【学生归纳】

  当两种不同强度的酸浓度相同时,是不同的。

  【阅读课本后分析】

  第59页的图盐酸与醋酸在水中的电离示意图

  实验研究表明,有一些电解质(如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等)在水溶液中能,而有一些电解质(如醋酸、一水合氨等)在水溶液中只能。

  【归纳总结】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学生归纳】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定义

  电离程度

  存在形式

  化合物类型

  【问题探究】

  (1、)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吗?

  (2、)难溶物一定是弱电解质吗?

  (3、)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于弱电解质溶液吗?

  (4、)CaCO3、Fe(OH)3的溶解度都很小,CaCO3属于强电解质,而Fe(OH)3属于弱电解质;CH3COOH、HCl的溶解度都很大,HCl属于强电解质,而CH3COOH属于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有无必然联系?怎样区分强弱电解质?

  【学生归纳】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标准:(关键是)

  【课堂巩固】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__,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 __。

  a、铜丝b、金刚石

  c、石墨

  d。NaCl

  e、盐酸

  f、蔗糖

  g、二氧化碳

  h、浓硫酸

  i、硫酸钾j、醋酸

  k、碳酸

  l、碳酸氢铵

  m、氯气

  n、硫酸钡

  【问题解决】

  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氨水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完成下表。

  实验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高中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

  2、学会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重点:

  元素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应用、

  教学过程:

  1、口答: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量

  引入新课: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

  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12,此外还有6

  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13,还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14,它们核内中子

  数虽不相同,但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引出元素定义:

  讲授新课: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类原子,指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原子总数、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

  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

  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由几种元素组成(追问四氧化三铁呢氯酸钾呢)、

  2、元素的分类:

  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元素,可将它们分为:

  阅读P36图四,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种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3、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

  P38表2–3、讲解元素的名称、(象形),元素符号的`读法(看偏旁),

  写法(一大二小)、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5、--元素1--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6、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提问: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N2,Cu,Fe,He,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SO2,KMn04,等、

  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如:H2O,CO2,Fe3O4,SO2,等、

  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化合物

  相同点都是纯净物

  不同点同种元素组成不同元素组成

  说明: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单质、

  如:O3和O2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但含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

  是化合物、如:H2和O2的混合气体含两种不同元素,但不是化合物、

  归纳物质的分类:

  元素及元素符号

高中化学教案11

  【学习目标】

  1.理解盐类水解现象和实质,并能解释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学习重、难点】

  1、盐类水解的实质2、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课前预习】

  一、盐溶液的酸碱性

  1.任何一种盐都可以看作是和反应的产物,按生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可以把盐分为:

  如NaClKNO3用pH试纸检验水溶液呈性

  如Na2CO3CH3COONa用pH试纸检验水溶液呈性

  如NH4ClAlCl3用pH试纸检验水溶液呈性

  2、以NH4Cl、CH3COONa为例分析盐溶液显酸性、碱性的原因。

  【课堂学习】

  【归纳整理】根据课前预习的问题,归纳

  1、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______跟水所电离出来的_____或_____结合生成__________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水的电离平衡_________,从而使盐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性、碱性或中性。

  3、盐类水解的规律:

  (1)强酸弱碱盐溶液呈,原因:强酸弱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成弱碱分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使增大,减小,(浓度)溶液呈性。

  (2)强碱弱酸盐溶液呈;原因:因为强碱弱酸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结合,生成弱酸分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减小,c(OH—)c(H+),溶液显性。

  (3)弱酸弱碱盐

  【归纳整理】盐类水解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根据盐类水解的已有知识,讨论一下盐类水解有什么特点?

  小结:①只有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如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才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②盐类水解反应可以看成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于中和反应进行程度较大,因而水解反应进行程度较小,为可逆反应。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因而盐类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

  4、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注意事项

  (1)一般要写可逆“”,只有彻底水解才用“===”。

  (2)难溶化合物不写沉淀符号“↓”。

  (3)气体物质不写气体符号“↑”。

  2.书写方法

  (1)弱酸强碱盐

  ①一元弱酸强碱盐水解

  弱酸根阴离子参与水解,生成弱酸。

  例如:CH3COONa+H2OCH3COOH+NaOH

  离子方程式:

  CH3COO-+H2OCH3COOH+OH-

  ②多元弱酸根阴离子分步水解

  由于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多步进行的,所以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的水解也是分多步进行的,阴离子带几个电荷就要水解几步。第一步水解最易,第二步较难,第三步水解更难。

  例如:Na2CO3+H2ONaHCO3+NaOH

  NaHCO3+H2OH2CO3+NaOH

  离子方程式:

  CO2-3+H2OHCO-3+OH-

  HCO-3+H2OH2CO3+OH-

  ③多元弱酸的酸式强碱盐水解

  例如:NaHCO3+H2OH2CO3+NaOH

  离子方程式:

  HCO-3+H2OH2CO3+OH-

  (2)强酸弱碱盐

  ①一元弱碱

  弱碱阳离子参与水解,生成弱碱。

  ②多元弱碱阳离子分步水解,但写水解离子方程式时一步完成。

  例如:AlCl3+3H2OAl(OH)3+3HCl

  离子方程式:

  Al3++3H2OAl(OH)3+3H+

  (3)某些盐溶液在混合时,一种盐的阳离子和另一种盐的阴离子,在一起都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对方的水解,水解趋于完全。可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水解生成的难溶物或挥发性物质可加“↓”、“↑”等。

  例如:将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和大量气体,离子方程式为:

  Al3++3HCO-3===Al(OH)3↓+3CO2↑

  能够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常见的离子间发生双水解的有:Fe3+与CO2-3、HCO-3等,Al3+与AlO-2、CO2-3、HCO-3、S2-、HS-等。

  【试一试】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该盐能水解,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KF(2)NH4NO3(3)Na2SO4(4)CuSO4(5)Na2CO3

  【归纳整理】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的注意点。

  【课堂练习】

  1、下列溶液pH小于7的是()

  A、溴化钾B、硫酸铜C、硫化钠D、硝酸钡

  2、下列溶液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的是()

  A、碳酸钾B、硫酸氢钠C、碳酸氢钠D、氯化铁

  3、下列离子在水溶液中不会发生水解的是()

  A、NH4+B、SO42-C、Al3+D、F-

  4、氯化铵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NH4+、H+、OH-、Cl-B、Cl-、NH4+、H+、OH-

  C、H+、Cl-、NH4+、OH-D、Cl-、NH4+、OH-、H+

  5、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能水解的写出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aNO3、Cu(NO3)2、Na2S、FeCl3、NaClO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高中化学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中化学教案13

  实验目标:

  1、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用品:试管、烧杯

  蒸馏水、酚酞溶液、石蕊溶液、pH试纸、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土壤样品

  候课

  请同学们挺直脊背,端正坐姿,以饱满的精神迎接知识的挑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出示【投影01】)

  二、先学

  1.自学指导(15分钟)【投影02】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70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a熟悉实验目标,实验用品,实验步骤

  b回忆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后的颜色变化、

  c回忆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5分钟后比比看哪些同学完成任务的效果好。

  2.检查自学效果

  a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能否将试纸提前打湿?

  c怎样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三、后教

  1.部分同学一直将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的情况弄混,所以一定要同学们多加记忆。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若提前将试纸弄湿,则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大。

  四、学生开始实验(15分钟)出示【投影03】教师巡视指导P70

  教学反思:

  在九年级二班班上了《溶液的酸碱性》一节探究课,总体感觉还不错。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本课将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从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如何判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认识酸碱指示剂,探讨在生活中检验酸碱的方法,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其检验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从而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本节课我以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过程中,我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比如: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显什么颜色,和向氨水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显什么颜色,后说明了这些溶液显什么性,因为这些内容是上学期学过和知识,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然后,给学生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我准备了醋酸、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石灰水、碳酸钠、肥皂水等几种溶液,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对几种溶液进行酸碱性的测定,判定哪些物质显酸性,哪些物质显碱性。归纳总结出,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颜色变化规律,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

  然后,又给学生,对这些溶液进行PH的测定。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实验前,我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先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液体的pH范围进行猜测。在有了猜测、想法之后,再请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测正确与否。一方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酸碱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学完新知识后,我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查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情况与程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绿色的化学教育为宗旨,实现了学生探究,自主、合作与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尽管我在教学设计和实验安排、实施上作了努力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的问题,需要更加改进和完善:

  1、教学过程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对学生实际接受中的疑难挖掘不够,这也是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的表现,还需要用心去研究、体会、感悟。

  2、鼓动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实验的力度和强度、学生实验教程存在的错误及时的纠正现象得待于加强。

  3、用酸碱指示剂来探究溶液的酸碱性时。如果能利用魔术形式来导入,可能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为下文教学效果会更好。

  4、在讲授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时,有点杂乱。

  5、学生反思小结时,感觉时间有一点紧张,还可以详细一点。

高中化学教案1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

  写出1molH2 (g) 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 (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 在 101 kPa时,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 890 kJ的

  热量,CH4 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 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本节小结】

  【作业】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热241.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1 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4 kJ,则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kJmol-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O(g)+ O2(g)===CO2(g) ;ΔH=-282.9 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 kJ的热量,同时生成3.6 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 B.1∶2 C.1∶1 D.2∶3

  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

  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C.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4、已知CH4(g)+2O2(g) CO2(g)+2H2O(l);ΔH=-Q1 kJmol-1

  H2(g)+ O2(g)===H2O(g);ΔH=- Q2 kJmol-1

  H2(g)+ O2(g)===H2O(l);ΔH=- Q3 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单位:kJ)为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

  ③H2(g)+ 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6、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 O2(g)=H2O(1); △H= -285.8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1);△H= -2220 kJmol-1

  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 kJ,则混合气体中H2与C3H8的体积比是( )。

  A.1∶1 B.1∶3 C.3∶1 D.1∶4

  7、某短跑运动员的体重为72 kg,起跑时能以1/7s冲出1m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的葡萄糖提供,则该运动员起跑时冲出1m远将消耗多少克葡萄糖? 已知葡萄糖缓慢氧化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 mol

  【学习反馈或反思】

高中化学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声音来验证是氢气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让事实说话。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但要考虑一下钠在水里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收集时需要将其固定;还有钠与水反应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减慢反应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实验桌面上已经扎好小空的铝箔。

  【实验小组】进行验证性实验。

  【小组汇报】陆续有小组汇报验证结果:该气体就是氢气。学生乙的'推测完全正确!

  【类比过渡】钠与铁都属于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实验小组】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难熔物。钠这么活泼,可能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

  【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课本第11页的活动·探究来实验钠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教师巡视】有的同学看到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高兴的叫了起来。说和刚才看的录像上的颜色一样!

  【小组汇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归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并指出产物是氧化钠。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认为产物不应该是氧化钠,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气体产生。可是刚才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水,淡黄色固体上立即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与氧化钠的性质不符啊。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自己的错误操作,也不放过。当年我国化学家黄鸣龙也是因为自己操作错误,但没有立即否定实验结果,从而发现了制备同一物质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引起当时化学界的注意。大家可以回忆,刚切开的钠是银白色的,几秒钟后就变暗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物是什么?

  【讨论结论】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两者中氧的价态不同。

【高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分子和原子初中化学教案12-21

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10-30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范文08-26

高中作文06-20

高中的作文03-09

高中的日记05-12

家长给高中孩子的寄语优秀 高中家长寄语11-14

拼搏高中作文11-28

高中周记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