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捕蛇者说》》。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踠(luán wǎn)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巧妙的构思。
学习难点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耸肩()倔强()卷帙() 滑稽()脉搏()不屑()
2、解释下列词语。
赫赫英名: 兴高采烈: 窃窃私语: 心不在焉: 漫不经心:
3、知识链接。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两人皆是古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1613年,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宗教裁制所的审讯。
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3、地球的潮汐。《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著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天”是关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是关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是关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这一巨著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一、导入:
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2、课文是否就写了伽利略这一个发现?
3、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4、那么根据课文内容,课题要不要修改为“伽利略传”等?
三、再读课文,自主思考:
1、课文为什么要介绍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2、认真阅读课文。假如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恰当的评语。
提示: 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速读8——12段,明确:(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四、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的 构思巧妙在何处?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记叙的写法?哪些地方采用了描写的写法?
3、对下列描写性语句,从描写的方法或角度进行赏析。
(1)、第二段:“链条……似乎……,那盏……似乎……,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加点字说明了什么?
(2)、第五节“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
(3)、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何用作?
五、拓展。
1、收集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及伽利略生活的时代背景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搜集有关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说说他们成功的经验。
3、请运用“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默默无闻、一劳永逸、兴高采烈”等5个成语扩展成一段话。
六、作业 以自己的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或者创造发明为内容,写一篇350字左右的短文。同时附上一篇总结成败经验的小汇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练习使学生巩固学会的'g、k、h、j、q、x、z、c、s、zh、ch、ri。
2、能读准以上音节的发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以学音节的读音。
1、跟老师读一遍,学生齐读一次。
2、自己和同桌同学互读,并互相检察。
3、老师抽察。
二、完成练习
1、我会连。
看图把正确的音节连到相对应的图片上。
2、我会读
(1)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十四不是四十。
(1)读一读,写一写
p-qd-qz-zhn-hq-gü-yu
三、我会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认识“评、访、记”等七个生字。
2.正确读词语,初步理解感受春天的美景。
3.正确读写句子。
4.熟练地读背短文,了解短文的意思。
5.唱一唱,说一说,画一画美丽的春天,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两种识字方法,认识七个生字,正确读词语,读句子,会看拼音写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或资料。
2.学唱有关春天的歌曲。
3.春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听互读,互相鼓励说出自己的发现。
3.指名读,说出上面三行和下面两行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两种字,在学生自主归纳的'前提下,引导其发现两种识字方法。)
4.小组赛读。
5.出示含有“评”、“访”、“记”等七个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词句的过程中识记生字。
二、日积月累
(一)我会读
1.开火车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对又好。
2.出示春景图课件,感知词语大意,可以鼓励学生选词语说句子。
(二)我会写
1.自由拼读,读后工整书写。
2.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秀者在班内展览。
3.全班齐读书写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2.指名读,说说短文写了什么?
3.教师出示花园、果园图,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背诵。
4.自由练背。
5.小组赛背。
三、课外延伸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优美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1、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板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请自由的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二、初读感悟。
1、自由读文。(第一次读文。)
2、指名填空。(提示:使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附带指点榷字的写法。)
3、课文中还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请你用你的笔快速的把它框画出来。一边读一边画。(第二次读文。)
(过程中提示学生找词也要有方法,得按顺序来。如: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办法特别好,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找,这样就不会手忙脚忙了。)
4、汇报:找好了吗?老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来说说自己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如果没有你得帮他补充。(抽丝剔骨,抓要点读文。)
(课堂堂不是属于一两个学生的,课堂当归还于学生,当面向群体。)
5、自由练读课中的四字词。(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6、指名读。
7、齐读四字词语。
8、读课文内容。(一男生,一女生,与班里的男生、女生分读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一出问题立刻纠正。(第四次读文)
三、课堂小练习。
1、按老师的要求把书折好,只看书中的图画。
2、看图说词。
(要求:如我看到他被风吹得飘飘摇摇的样子,就想到了年老体弱这个词。按老师的说法来说,你能吗?)
3、将词写在图画的旁边。(快速思考,不看书你能想到几个词?看谁想的多。)
4、展示结果。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 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 生评;
3. 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 生评,师随机点拨;
5. 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 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 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 汇报探究结果;
3.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 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 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 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意思。
二、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三、掌握文中多音字和异读字的读音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意思。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教学方法:指导自读。
教具:小黑板
教时: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正音释义(出示小黑板)
jī
犄角:文中不是指牛羊等兽类的角,而指桌子的一角。
pēng
怦怦:心跳的声音。
dǎi
逮着玩:捕捉。(dài)捕:捉拿(罪犯)
chà
树杈:植物的分枝(chā)子:长柄一端有两个以上长齿的农具。
zhàn
寒颤:发拦。(chàn)抖:颤动、发抖。
二、范读课文,要求了解课文内容。
分段。
通过讨论,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查问木雕
(二)赠送木雕
(三)取回木雕
(四)永远友好。
三、朗读课文。
分四名学生轮读,要求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读后评议。
四、讨论课文的中心意思,启发提问: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最谁?为什么?
妈妈——严厉
爸爸——沉着
奶奶——慈爱
万芳妈妈——直爽
万芳的风貌,主要是通过换破裤子的情节表现出来的,这一部分她讲了一三句话(找出来),这些语言、动作和神态说明了什么?(“多么仗义”,“一些也不自私”。)后来,在“我”去取回羚羊的时候,万芳先是感到奇怪,意外,接着感到不解,但还是把羚羊拿走了。最后,当我以为“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无精打采地往回走时,万芳却喊着追了上来,“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短短一句话,说明她不仅很快地理解了“我”的处境,而且用行动来表示对友谊的真诚,反映出了她崇高的境界。
文中的`“我”处在矛盾的焦点之中,心情十分复杂。在对妈妈的查问,开始时想瞒,后来不得不说出实情,当爸爸妈妈都要“我”去取回羚羊时,起先想顶一下,后来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取回木雕。到了万芳家,“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说话“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些动作神态,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我”无奈而伤心的心情。
2.由此可见,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有人说,这文章主要是写爸妈怎样逼“我”取回已经送给好朋友的木雕。使“我”变成“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有的人说,这文章主要写“我”和万芳俩深厚而牢固的友情。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说明理由。
五、分角色朗读
六、问题讨论
1.爸爸把贵重的羚羊送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2.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3.“我对朋友后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七、语言训练
复述课文。
作业:给小黑板上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预习:
1.你读过朱自清的文章吗?知到哪些?
2.从预习提示第2段,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A.初步了解克隆知识及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常见的说明方法。
B.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
B.有机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充分讨论辩证地思考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领悟“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深层内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的处于生物科学前沿的克隆知识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上一单元说明文知识的学习训练,已使学生对说明常识有了初步把握,他们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且通过一年多的训练,他们已养成了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教法、学法
为使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将做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对克隆人的看法展开辩论,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哲学家的名言)“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谈对这句话的认识……现代科技的发展却使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现在就让我们随同我国生物学专家谈家桢的脚步,走进《奇妙的克隆》去领悟克隆的“奇妙”。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学生根据个人阅读喜好,或朗读、或默读、或略读、或精读、或跳读、或连读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1.根据小标题,感知文意。(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整体把握克隆的“奇妙”在何处?
注:结合学案预习内容,整体把握文意,即“什么是克隆”,“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依据课本或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克隆的“奇妙”。教师适当引导生活中的实例,如扦插类植物:吊兰、月季、富贵竹、桂花、土豆、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还如俗语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三)研读探究
为了把克隆的“奇妙”说明白了(说明文的艺术是把事物说明白的艺术——叶圣陶语),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说明的?
1.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研读。(多媒体展示竞读内容)
第一小组探究内容: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又有什么好处?
第二小组探究内容: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清晰条理地说明了克隆的“奇妙”?
第三小组探究内容: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教师在整个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过程中适当点拨引导。并针对各组表现情况加以点评
3.班内交流,展示各组探究成果,教师予以适当点评(以鼓励为主,有争议的问题班内研讨,师生共同明确)。
(四)拓展延伸
1.克隆如此奇妙,有何妙用,又有何弊端?(学生结合文本提取筛选关键信息,为下一步的辩论做铺垫)
2.针对克隆的利弊问题,由作者的“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展开辩论。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辩题是“克隆技术能为人类造福”,反方辩题是“克隆技术不能为人类造福”。以课本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课内外所了解的事例、数据、故事等作为论据,展开激烈地辩论。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随同谈家桢体验了克隆的“奇妙”,了解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掌握巩固了说明文体的“说明白了”艺术,也为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所感动,更为作者“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话语所震撼。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同样,克隆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应在向前飞奔的时候,抽空看看头上的这把利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