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2 08:44:01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了解课文内容,根据批注,学会在阅读中体会词语的表情达意功能。

  3、自主阅读,学会批读,会读书。

  4、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人狮情深”,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情感。

  5、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了解奴隶安德洛斯的善良与勇敢,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浓厚情感。

  教学难点:根据旁注,体会人救狮子,狮子救人的两个动人场面,能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这两个场面的动人描写。

  教学准备:

  1、有关的挂图或幻灯片或光碟等。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收集有关古罗马、奴隶、斗兽方面的情况介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昨天,你们都收集到有关古罗马、奴隶、斗兽的哪些情况?

  抽生说,从哪儿知道的?

  2、师生共同交流查阅的有关奴隶、古罗马的资料。

  3、出示古罗马斗兽场的光碟或挂图,学生看画面,师解说:在古罗马的斗兽场上,一个手无寸铁的奴隶面对一只凶猛的狮子,眼前一场血淋淋的惨剧就要发生,可是,奇迹发生了,狮子竟然温顺地舔着奴隶,全场欢声雷动。《奴隶和狮子》反映的就是古罗马发生的事情。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识生字:(1)学生互助互学(强调“奴隶”的声母);

  (2)交流检查识字效果(重点指导“隶”、“德”的笔顺笔画)。

  3、(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你能读吗?自己大声地读一读,把它读正确。

  4、多种方法调动读书,引导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5、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再看看课文,用比较简单的语言说一说。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部份,用括号括出来,读一读。

  2、把让你感动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一听,交流你们的读书体会。

  3、全班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入重点段的学习)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安德洛斯给狮子包扎伤口的画或幻灯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从安德洛斯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什么?(板:善良、勇敢……)把你的'体会写在批注栏。

  (4)我们还学过写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文章吗?翻翻前面学过的课文《雪儿》,想想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人与动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应该互相关爱和谐相处,你能通过朗读来赞美这位关爱狮子的奴隶吗?自己练一练。(抽读、范读、齐读)

  (6)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动情,我们仿佛看到了安德洛斯倚在狮子身边,幸福生活的情景。安德洛斯的行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故事还有哪些地方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动呢?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狮子趴在地上舔安德洛斯的画或幻灯片。

  (2)能把你们的感动用朗读告诉我吗?自己练一练。

  (3)谁来读?从他的朗读中,你们听出了什么?(抽读,评价。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出狮子从咆哮到温顺,安德洛斯从绝望到激动的动人场面。找一找这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4)师范读,生齐读。

  (5)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狮子,多么可敬的狮子,它知恩图报,用自己的行动救下了安德洛斯。人与狮子之间(生接)——情深意重。板:知恩图报,情深意重。

  让我们深情地一起读。“观众席上爆发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一个故事总是能带给我们一些启迪。今天,我们学习了《奴隶和狮子》,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和同桌说一说。抽生说。

  2、你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吗?

  3、课后阅读老师提供的《奴隶英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方法设计

  1 观察想象,口头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交流。

  正 确目视,学会临摹。

  敢于放手,留下拓展思维的空间。

  一、导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范读课文:边听边想泉水从哪来?最后又到哪去了?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并把它画下来。

  3、出示生词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5、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写字: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2、范写,重点指导:出示骨、鹃、股、脆:读读这些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生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塔:右下是合,中间的横短不能少。

  一、《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欢声,洒下一路爱心。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文章里去,感受到泉水的快乐,分享泉水的幸福,泉水乐于助人,奉献为乐的精神也如泉水般浸润学生的心田。

  二、开课,伴随着叮咚的泉水声,教师深情描绘:叮咚,叮咚,是谁在山上弹琴?是一股清泉从石缝中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然后指导学生读出泉水的.冲劲,引导学生想象泉水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看到了什么。音乐的渲染,朗读的感受,导语的创设,让学生初步走进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

  三、精读课文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以读文本,读中对话,移位体验,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股泉水。

  1、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泉水的几句话,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

  如,山里姐姐那一部分,教师当作姐姐,和学生对话,学生很快进入泉水的角色,热情地招呼姐姐“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体验,孩子们的思维也活跃了。

  2、质疑:“天然是什么意思?”其他孩子纷纷发表意见“就是大自然”“是自己流出来的”

  确实,从孩子们的只言片语来看,他们确实能悟到天然的意思,能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来谈,

  一、谈话导入

  师:丁冬、丁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是谁在唱歌,泉水流动的声音……

  师:同学样的想像真丰富。请同学打开书,从书中找到作案好吗?

  生:丁冬,丁冬,是一股清泉石缝里冲出来

  师:噢,的确是泉水姑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位泉水姑娘。板书课题:泉水

  二、整体感知

  师:泉水姑娘从哪里来?都去过哪些地方?

  生:泉水姑娘从石缝里来,她去过水池地、果园、山坡、山谷。

  三、熟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已喜欢的词语。

  生:喜欢“丁冬”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好像听到泉水姑娘欢快的唱着歌儿从山上跑下来。我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丁冬,丁冬”。

  师:全班同学和他一起来感受好吗?

  生:齐读“丁冬,丁冬,”并放在句子里读。

  生:我喜欢“冲出来”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感觉到泉水的力量很大,也感受到了泉水姑娘想来到这个阳光明媚的世界

  泉: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脆:右下是横折钩,竖弯钩,不要写成巳。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四、快速读第一自然段

  1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

  学生讨论得出: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2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轻声读第二——五自然段,把答案画在书上。

  学生边读边画。

  3自由读六、七自然段,练习填空:

  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他们互相问候:()。他们互相约定()。

  五、总结:

  1读完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像泉水学习呢,说说你打算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

  3把你喜欢的段落读或背给你得好朋友听。

  很可贵的。教师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个生成的资源,让孩子们对天然有更完整,更具体,更清晰的理解。

  3、再如读到果园那一部分,让孩子们想象果树喝了泉水后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作为泉水的那种自豪,那种付出的快乐自然表达得淋漓尽致。

  4、读到为画眉鸟伴奏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泉水很美,再读出来。学生听后纷纷回答老师,很美。这个设计是好的,能帮助学生进入课文,体验情感。可是由于现场音乐声开得过大,放出来的声音不仅谈不上美,反而很刺耳,学生却异口同声附和很美,让人感觉是这堂课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xkb1.com

  急切心情。我要用动作来表达个词语。(学生边读边用手比画)

  生:我喜欢“阳光灿烂”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景色。

  2、教师引导学生想,读一读,再读一读。

  生:我体会到泉水姑娘是高高兴兴来到这个世界上。

  生:因为泉水想快点看到美丽的世界……

  3、学习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读一读描写泉水姑娘流过的地方的自然段。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生:都写了泉水流进什么地方,泉水流进不同的地方都在帮助别人。www.xkb1.com

  生:小组交流: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抓住重点词语。 4、整体感悟。生:全班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她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的格式来完成。

  师: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去自由创作吧!

  生:小组交流:这节课不仅感受到泉水姑娘的美丽,更深深的体会到泉水美好的心灵。

  板书设计

  泉水

  山腰 姐姐 多

  平地 杜鹃花 清

  果园 果树 甜

  山谷 画眉鸟 美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解读:《回旋舞》采用了欧美近代以来诗歌创作的一些代表性的表现手法,法国象征主义和美国的意象派。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懂得把握诗歌的意象;

  (2)把握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借助意象来把握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4、 教学方式:

  比较阅读、拓展阅读

  5、 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大洋那一边的欧美近代诗歌,让我们在中外不同风格的诗歌海洋中“荡起双桨”吧……

  (二)解读诗歌——《回旋舞》

  1、 作者简介: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32卷之多,有名的《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福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 保尔福尔被戴望舒称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21cnjycom

  2、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3、整体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www.21-cn-jy.com

  4、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回旋舞》中少男少女拉起手来围着大海跳舞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

  明确: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这首诗是诗人在20世纪前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的向往和平安宁的愿望。 21教育网

  (2)如何理解前两节提出的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明确: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21cnjy.com

  (3)赏析本诗的艺术形式,请一至两个同学说说他们的分析

  明确:整首诗以三个假设的排比句铺排来,诗歌的主旨在重复的吟唱中不断地得到了强化。全人类不分男女、种族、肤色、国家差别,一起跳同一种舞蹈,借用法国常见的民间舞蹈,唱出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诗人希望全人类破除一切隔阂、猜忌,共同创造“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和乐观精神。末句“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手起来”呼应首句:“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手起来”,首尾相接、回环往复、浑然天成。

  (三)课后作业

  1、运用意象分析以下几首古诗: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教学总结】

  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这首诗是诗人在20世纪前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的向往和平安宁的愿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丰富语言的积累。

  3、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语言的乐趣。

  4、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5、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希望学生能用打比方的句子来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丰富语言的积累。

  3、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语言的乐趣。

  4、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5、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希望学生能用打比方的句子来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

  1、进一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语言的乐趣。

  3、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希望学生能用打比方的句子来进行表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a)进一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b)丰富语言的积累。

  c)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语言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a)进一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b)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一说。

  15、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反复读一读韵文。

  16、生说一说“闷、闻、问”这几个字分别是由哪两个汉字组成的,合在一起后表示什么意思。

  17、师出示写有构成会意字的那些独体字的卡片,将它慢慢放入“门”中,让学生将两个字合起来说说“闷”字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闯、闹、闪、闲”这四个会意字,让学生根据字的构字特点,想办法记住这些字。

  二、读一读

  1、诵读词语。

  i.左边色块中的词语,都是用来描写天空中的景色的。

  ii.右边色块中的词语,都是用来描写林间的美景的。

  2、学生通过这些词语联想到一幅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并学习运用语言。

  三、大家一起来编有趣的句子

  1、由例句入手,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感受句子的有趣:人们明明听到的是小鸟的鸣叫,可想到的却是“小鸟在枝头歌唱”。这是因为人们听到小鸟的叫声时,心中十分愉快,所以才会这么想,这么写。

  2、教学中,教师不必向学生提及相关的术语。只要从表达的趣味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i.丰富语言的积累。

  ii.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语言的乐趣。

  iii.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教学重、难点:

  5、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语言的乐趣。

  6、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与发现

  7、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8、说一说画中的白云像什么?

  9、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二、写字练习

  6、让学生观察一下,上边三个字的“折”在哪一笔,注意横折、竖折、撇折的不同写法。

  7、观察下边三个字的“钩”在哪一笔,注意右向钩、斜钩、卧钩的不同写法。

  8、学生从字型的整体进行观察,互相说一说,怎样写“折”和“钩”才好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