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11-10 03:12:45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合集15篇

成语的故事1

  “喂,你们想不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大脑?”放学回家时小猴跟几个好朋友走在一起提议说道。听到他这样说,大家都异口同声应道:“好啊,好啊!”

成语的故事合集15篇

  “20除以3打一个成语。”

  山羊就想了:三七是二十一,又超过了二十,而三六十八又余下2,到底哪个成语中用到这些数字呢?想了一会没想出来。

  小猪本来就不大爱动脑,只是碍于跟大家在一起要面子。现在想想这个成语还真的实在想不出来。

  看着大家的冥思苦想的样子,小猴就提醒道:“20除以3得到多少?”这次小猪很快算出“6。666666……,后面是无数个6呀!”

  “对呀,就从这里想开去。”

  六连续不断的,用哪个成语呢?突然一个成语闯入山羊的脑袋,对就叫陆续不断。

  “不错嘛!”小猴轻轻轻轻地捣了一下山羊,“来再猜一个,12345690猜一个成语。”

  小猪再搜肠刮肚,突然脑子一灵光,记得早上出门时自己落下了书在家的,妈妈拿着追出来,说自己做事丢三落四的。问题是这里是丢了7和8,总不能说丢七丢八呀!突然小猪一蹦老高叫道:“叫七零八落。”

  “真有你的啊,还有两下子的么!”小猴冲着小猪赞道。

  “不要以为只有你有猜成语的谜语,我也有的。”因为平时大家都觉得小猪懒,整天就是吃睡、睡吃,不晓得动脑子思考。小猪说道,“昨晚我爸还给我猜一个数字成语的,我也让你们来猜猜。喏,13579猜一个成语。”

  噢哟,这下可难倒了山羊和小猴。这时一直在一边没说话的`小牛突然开口说道:“不就是没有双数嘛!就叫天下无双。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来考考大家。”小牛接着说道,“24680又是什么成语呢?”

  “这呀,额,就叫无独有偶,就跟天下无双相对应啊!”小猴想了一会就想出来了,这可是归功于他平时喜欢看课外书的功劳啊!小猴想着自己曾看到过的有关猜成语的谜语就说了:“333555 3。5 023456789知道分别是什么吗?”

  “就是三五成群,不三不四,缺衣少食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山羊想起以前曾看过这些成语谜语的,“你们能用千和万说成语吗?”

  小牛一口气就说了好几个“千山万水、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真万确、千言万语、千秋万代。小牛一下就像个饱读诗书的人,让大家对他都刮目相看了。这可是多大的光荣啊,平时都是默默无闻的。

  他们一路走着,一路猜着成语,不知不觉快到家了。大家准备分头回家时,小猴提议:“请大家开动脑子用数字七八想想可以有哪些成语?明天上学时来说啊,看谁说得多哦!”

  “没问题!”大家愉快地答应着一蹦一跳各自回家了。小朋友你会想到哪些含有数字七八的成语呢?脑子越用越灵活哦,赶快开动你的脑子哦!

成语的故事2

  【成语】反求诸己

  【拼音】fǎn qiu zhū jǐ

  【解释】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近义词】引咎自责、反躬自问、严于律己、闭门思过、反躬自省

  【反义词】怨天尤人、怨天怨地、苛求于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典故】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君王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迎击,结果伯启战败。部下们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反倒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民如子,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后,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成语的故事3

  【汉字书写】:柳暗花明

  【汉语注音】:liǔ àn huā míng

  【成语出处】:宋.陆游《游西山村》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柳暗花明的意思】:指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比喻经过一番挫折以后,会出现新的大好局面,要满怀希望。多指由逆境转变为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顺境。

  【柳暗花明的近义词】:山清水秀、绝处逢生、美不胜收、花红柳绿、枯木逢春、豁然开朗;

  【柳暗花明的反义词】:穷途末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柳暗花明的故事】

  南宋时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当时他的诗满怀抗金情怀,很得孝宗的赏识。并且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是他生性耿直受到朝中投降派的百般排挤,不仅对他冷嘲热讽,还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不务正业,终日赏花吟诗。皇帝最终听信谗言,将他罢免回乡。陆游气得怒发冲冠,他回到了故乡山阴,闲居三年,一直靠读书来打发日子。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外出游览西山,他顺着崎岖的山路往前走,翻过一山又一山,绕过一道又一道弯,一边走一边欣赏着醉人的春色。走着走着,他看前面似乎到了尽头,没有路了,可是拐一个弯,不远处处又出现一座山,在绿叶的掩映中,还露出一个小村庄来。他走进村子,村里人非常热情地招待他,这里淳朴的民风使得陆游十分感动。他感动之余诗兴大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但描绘了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的希望意境。一步一个景,三步一重天。繁花似锦的春天是充满变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当面临困难时,我们要想到,所有的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孜孜不倦的努力,前面就会有光明等着我们。

  【柳暗花明例句】

  唐.李商隐《夕阳楼》诗:“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唐.武元衡《摩诃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他时欲寄相思字,何处黄云是陇间。”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六回:“武四思早已不;但见柳暗花明,山青水碧,遍地芊眠芳草,骏马骄嘶。”

  【柳暗花明造句】

  交流思想要尝试举一反三,换个角度常常可以打开新的思路,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我们面对困难的时侯要学会忍辱负重,只要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语的故事4

  【沐猴而冠的故事

  秦朝末期,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天下大乱。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便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有很多得力助手。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然而,项羽比较刚愎自用,爱独断专行,不喜欢听别人的逆耳忠言。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巧妙安排进攻路线,受到的军事阻力较小,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行军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怒气。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部下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听完后有点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没有一点都城的样子!于是,更加怀念起故乡来,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此言不虚哇!孰料,这些话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火冒三丈的项羽立即派遣手下人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后来,人们将那句讽刺项羽的话简化为沐猴而冠。

  《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的意思】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活学活用】刘备之子刘阿斗后来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却是沐猴而冠!

  【妙语点拨】项羽虽然能征善战、霸气十足,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刘邦虽出身贫寒,用兵打仗的本领也不及项羽,但后来项羽身边的很多能人志士都跳槽到了刘邦门下。项羽为什么流失大量人才,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结局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其实是项羽自己一手造成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那种能倾听来自四面八方声音,且能斟酌损益,采纳良言的人。那种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家伙最终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

  【近义】虚有其表、沐猴衣冠、华而不实

  【反义】名符其实

成语的故事5

  【注音】hè hè yǒu mí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扬州刺史何武为人仁厚,喜欢举荐有才能的人,他反对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如果要任命下属时,均采用公开公证的方式选择,因此选拔的人大都没有赫赫的名声与靠山。他的上司大司农何寿要他推荐他的侄子扬州长史,他没有推荐这个平庸的人。

  【出处】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

  【解释】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声名等

  【近义词】举世闻名、大名鼎鼎、扬名天下

  【反义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无声无息

  【成语造句】

  ◎ 这两个孩子,一个是赫赫有名的蔡和森,一个就是我们的'蔡大姐,蔡和森是蔡大姐的哥哥。

  ◎ 其间日本学界赫赫有名的东洋史学家白鸟库吉起了先驱作用,奠定了日本在中国大陆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基石。

  ◎ 江苏扬州的何园当然赫赫有名,被公认是中国晚清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

  ◎ 这条小街曾因当年义和团在此围攻各国使馆并最终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成语的故事6

  【成语】与虎谋皮

  【拼音】yǔ hǔ mou pi

  【释义】与老虎商量,要谋取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一定不能成功。现多用来形容跟恶人商量,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出处】《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近义词】海中捞月、枉费心机、水中捞月

  【反义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

  【故事】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成语的故事7

  【拼音】天经地义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主人公】游吉

  【近义词】理所当然

  【反义词】天理难容、岂有此理

  【成语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成语的故事8

  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成语的故事9

  【注音】zhuān xīn zhì zhì

  【成语故事】从前,棋坛高手弈秋收了两个学生,他给他们细心讲解和分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个则心不在焉,观察窗外的天鹅。弈秋让两个学生对弈。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有序,那个三心二意的学生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

  【典故】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聚精会神

  【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

  【相反词】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

  【歇后语】王羲之看鹅;姑娘绣荷包

  【英文haveeyesonlyfor

  【其它使用】

  ◎ 人家是如何把抽屉拉出的`?我旁边一位梳短辫的姑娘,正专心致志地在查卡片。

  ◎ 他把死老鼠往墙边一扔,脱下大衣,挂在椅子背上,然后就专心致志地看起文件来了。

  ◎ 在他专心致志努力一种工作的时候,他会把其他的一切都给忘掉,他常是这样的。

  ◎ 为了提高识记的敏捷性,在识记时应尽可能集中注意,专心致志。

  ◎ 你路经一楼的学生餐厅时放慢了脚步,你专心致志,步履细慢,留神着脚下湿滑的油渍。

成语的故事10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成语的故事11

  解释:意思是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出处:清·蒲松龄 《与张历友书》:“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

  字里字外:

  秋雨绵绵寄伤怀

  一叶落,便知天下秋,何况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霾冰冷的日子,凛冽的秋风裹挟着细细雨丝,敲打在玻璃窗上,窗外,望去便是满眼枯黄的草叶,让人深感秋韵的肃杀。在这种时候,人最容易感伤与时间的流逝。然而该消逝的终将消逝,该到来的必将到来。既然寒蝉凄切的日子已然临近,倒不如以面临世事无常的淡定,清赏眼前的鸿飞霜降……

  “鸿飞霜降”,嗯,刚想要形容当下的心情,这个词语变攸然浮现在脑海,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郁的秋日,最适合的,便是讲点史上的轶事以做遣怀了——

  今天成语的创造者蒲松龄先生是我最为推崇的中国古代文学家,没有之一。他擅长通过对物候、天气现象的描写抒发对飞逝时光的怀恋情愫,表达了对人的思念情感。在给同窗好友张笃庆(字历友,淄川人,清初文学家)的通信中,“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的`排比,更是文思隽永,真情实感流露处,力透纸背。

  说到他与张的交集,要追溯顺治十五年,时年十九岁的先生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均居榜首,中秀才。他的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施闰章、字上白,清初著名文学家)的赞赏。一时名声大振。为求取功名,蒲松与好友李友梅、王鹿瞻、以及这位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研究文学。

  也许是太过攻于文学的艺术性吧,蒲公毕生追求功名却始终未能中举。历史记载有六次章丘之行。最后一次应试,57岁的蒲松龄与张历友结伴于重阳节游览了章丘女郎山,题了两首诗,其中之一曰:“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连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就用倒了前面所提的寄情于物候的修辞手法。

  我在想,当日,年过半百的蒲松龄不正如这日益肃杀的秋么?行走在秋的山野,他在思索着什么?“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岚迷蒙,空山的幽径里尽是深入骨髓的无可奈何的悲凉。这个注定被诅咒的秋,注定被诅咒的人生呵……不去提它吧,好在眼下还有一生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快,接过这杯满斟的苦酒。管什么功名沉浮,管什么家国天下,让我们持螯把酒,共赏秋之“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成语的故事12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成语的故事13

  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西汉初年的楚国人季布是个信守诺言的人。季布因为是项羽的部下,在刘邦与项羽交战胜利后,刘邦就命人抓捕季布,只要能抓得到就给他一千两黄金当赏金。但是没有人举报,甚至有人因季布人品好而将他藏起来。故有俗语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说明季布是个有信义的人,只要答应做的事情,尽管遇到最多的问题,他都义不容辞。

  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宋朝时期杨时和游酢这俩学者特别好学,自己的学识已经很高,但当他们知道程颐是极有学问的人就马不停蹄地赶去嵩阳书院。不巧,赶去的那会儿程颐先生坐着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到他,俩人就站在门外。天公不作美,慢慢地飘下了大雪。俩人不舍得立刻回去,只要在雪中等着。过了大半天,程颐先生终于醒了,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都变成“雪人”了。“你们怎么还没走?”但看着杨时和游酢这两位求知的眼神,一切都知道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李广。李广是个将军但一点将军的架子也没有,虽然身经百战,战功了得,但每次只要皇帝因他打了胜战给他奖励的时候,他也总会把这恩泽光照到自己的士兵们。在打战时候碰到困难了,他也是跟士兵们一同受苦,共度难关。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士兵们都肝胆相照,只要听他一声下令士兵们愿意肝脑涂地。所以这一位受人爱戴的李广将军逝世的时候,士兵们都伤心欲绝。司马迁因此对他的评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就跟桃树一样,不擅长说话,但是开着花、接着果,也吸引了很多人。现在形容人只要品行好,就能感动别人。

成语的故事14

  成语名称:老当益壮

  成语拼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老年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强壮。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成语造句:邹韬奋《抗战以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老当益壮的伙伴。”

  老当益壮的'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老字开头的成语

  老来有喜 、 老龟刳肠 、老龟煮不 、 老骥伏枥 、老而不死 、 老牛舐犊 、老当益壮 、老马识途 、 老生常谈 、老妪能解

  包含有老字的成语

  老而不死 、 老骥伏枥 、 人老心不 、少壮不努 、无面目见 、 无颜见江、 老龟煮不 、老龟刳肠 、 老来有喜 、 老生常谭

成语的故事15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得到消息后,怕他过分优伤,便跑去劝慰,谁知一进门就见庄子屈着两膝蹲坐在院中,手捧一只瓦盆边敲边唱着,似乎并不哀戚。惠子生气地说:“你们夫妻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生儿育女的,总该有些感情吧!怎么她死了,你一点也不悲伤?不哭也罢子,竟唱起歌来,真太绝情了}庄子说:“不,你错了。世上的人都是悲死乐生的`,对于她的死,我哪能不悲呢?妻子刚死时我也悲痛过,可转念一想,人当初没生时,也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之前,也就没有气,到孕育造化出了阴阳二气,二气又凝成形,这就从无生命而变为有生,因有生而又有了死,如此生生死死,循环变化,也就像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换一样。既然如此,人死了为什么还要为之悲伤呢?人死后在大地上长眠,他们的亲人却要为他们悲痛欲绝,我认为这是不懂得自然造化的道理。所以我不再哭了,而是捧着瓦盆和着节拍为之歌唱。”

  惠子见他说得有理,一也就没再说什么了。

  故事选自《庄子·至乐》。文中有“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之句。后用“鼓盆”或“鼓盆之戚”代指丧妻。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04-19

经典成语故事02-16

有关成语的故事02-22

成语故事经典11-07

成语故事02-25

经典成语故事04-28

成语小故事11-10

成语《如鱼得水》的故事11-06

成语典故故事06-25

经典成语故事(精华)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