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4-02-25 06:54:32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

  【成语】:图穷匕见

  【拼音】:tú qióng bǐ xiàn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近义词】: 真相大白、 东窗事发、 原形毕露

  【反义词】: 显而易见、 扑朔迷离

  【成语故事】:

  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成语故事2

  【成语名字】讹以滋讹

  【汉语拼音】é yǐ zī é

  【近义词】:以讹传讹、三人成虎

  【反义词】:以正视听

  【成语出处】清·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而无如市井仓皇,讹以滋讹,几于三人成虎。”

  【成语解释】把本来错误的东西加以传播,越传越错。

  【讹以滋讹造句】大家不要继续讹以滋讹,谣言止于智者,事情的真相自在人心。

  【讹以滋讹的`成语故事】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是侯方域以其父侯恂名义劝阻左良玉进驻南京的信。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左良玉因惧怕李自成起义军,以“清君侧”讨伐马士英为名,率兵东下,驻扎九江,又声言军队缺粮,将就食金陵。此时大批官绅商贾皆避起义军和清兵之难集于南京,怕左军一到肆行劫掠,而马士英之流更怕左以兵夺权,在这种局势下,侯方域的信就关系重大了。此信一开头就赞扬左良玉忠诚不二,国家倚重,再述旧情,言外旧部报效朝廷就是不忘老夫。有了这两层以义以情的铺垫,再进入劝喻,逐条驳疑所谓进京理由,最后以历史名臣武将事迹重申劝喻之意,丝丝入扣,情、义、理兼熔。据说当时熊明遇是请侯亲自去九江面说左的,似当即在熊的官署挥笔而书,付信使驰送左,左得书乃止,可见此信的说服力。

成语故事3

  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2、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3、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4、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成语故事4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

  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成语故事5

  【注音】duàn hè xù fú

  【典故】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

  【解释】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揠苗助长

  【同韵词】孳蔓难图、拔毛连茹、言笑自如、黄公酒垆、激贪厉俗、遁世离俗、心满意足、以毒攻毒、重手累足、开门受徒、......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

  【成语示例】断鹤续凫,娇作者妄;移花接木,创始者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

成语故事6

  【拼音】bù láng bù yǒu

  【出处】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诗经·小雅·大田》

  【释义】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没有发展前途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不郎不秀

  【押韵词】永传不朽、捉衿见肘、吹唇唱吼、狗咬狗、移花换柳、余香满口、留犂挠酒、糖舌蜜口、摧枯拉朽、拉家带口。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一首反映西周农事生活的.诗篇《大田》,诗人抒发风调雨顺带来丰收的喜悦心情:“谷粒长了皮壳,长得坚实完好,没有稂草莠草。除去青虫、丝虫等虫害,不让它祸害我的庄稼。稷神有灵,快把它们投进大火。”

  【成语示例】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耽误了人家女孩儿,岂不可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成语故事7

  [成语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成语解释]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成语故事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成语故事8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后来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成语故事9

  【注音】qiáng gōng jìn nǔ

  【典故】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

  【释义】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装备精良

  【近义词】强弓硬弩

  【同韵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妍皮裹痴骨、轻重九府、伶仃孤苦、寒气刺骨、鸾回凤舞、事不师古、含羞忍辱、物归原主、观者如堵、......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到韩国去游说韩王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韩王接见了他,他分析了韩国有利的地势,还有强弓劲弩、坚甲利兵,训练有素,十分英勇,如果西面事秦,那就只有让世人耻笑。韩王听后激动地说:“寡人虽死,必不事秦!”

  【成语示例】前后多是强弓硬弩,兵马如林,都被射转。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六回

成语故事10

  【注音】tiān bīng jiǎn zào

  【出处】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释】增加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押韵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燃糠自照、安良除暴、渺不足道、移樽就教、东窜西跳、情文并茂、行之有效、覆盆难照、见势不妙、......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请魏王残害师弟孙膑。被砍了双腿的孙膑逃到齐国做大将田忌的`军师。魏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田忌采纳孙膑的围魏救赵、添兵减灶计,迫使庞涓撤军并追至马陵道齐军的埋伏圈自杀身亡

  【成语举例】则你是添兵减灶齐孙膑,唤雨呼风蜀武侯,将巧计亲传授。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

成语故事11

  【成语名字】无头无尾

  【汉语拼音】wú tóu wú wěi

  【近义词】:没头没尾

  【反义词】:有始有终

  【成语出处】

  1、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这官司无头无尾,那贼人难捉难拿。”

  2、王杏元《天板蓝蓝》:“金枝听丈夫无头无尾捅出这么一句,就瞪着眼问起什么事。”

  【成语解释】没有线索;没有来由。

  【无头无尾造句】这没头没尾的几句话把大家都说糊涂了。

  【无头无尾的成语故事】

  《后庭花》第三折:你道是不曾见他女娇娃,这的'是谁人题下这首〔后庭花〕?须不把你来胡遮剌,莫不我双眼昏花?(云)再看这首词咱。“无心度岁华,梦魂常在家。不见天边雁,相侵井底蛙、妄自尊大。碧桃花,鬓边斜插,伴人憔悴杀。”词寄〔后庭花〕。翠鸾女作。(正末再念科)(唱)我从头儿再念咱,(带云)“不见天边雁,相侵井底蛙”?(唱)我这里口店详罢,(云)“不见天边雁,相侵井底蛙”!嗨,这女孩儿那得活的人也!可怜,可怜!(唱)这孩儿敢死在黄泉下。这官司无头无尾,那贼人难捉难拿。

成语故事12

  【注音】huī mù tǔ cān

  【出处】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下归德。 《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

  【释义】指礼贤下士。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握发吐哺、吐哺握发

  【押韵词】狼狈不堪、杳无人烟、触地号天、拄颊看山、不识马肝、扑地掀天、一柱承天、萁豆相煎、喉舌之官、落纸云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周时期,周成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分封诸侯,他封伯禽为鲁侯,周公向兄弟伯禽祝贺,说:“你以前是鲁国的有名能士,你到任后不要忘记你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你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爱惜人才。”

  【成语示例】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下归德。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高彪》

成语故事13

  【注音】sǎo nì shū yuán

  【典故】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黄雀伺蝉、碧瓦朱檐、任人唯贤、太璞不完、口耳相传、扣人心弦、屈尊敬贤、毒手尊拳、鹦鹉能言、缄口无言。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成语举例】帝曰:‘子坐父立,礼乎?’对曰:‘嫂溺叔援,权也。’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

成语故事14

  【成语】: 天夺之魄

  【拼音】: tiān duó zhī pò

  【解释】: 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4年,狄人(赤狄)丞相丰舒执政后杀了他的国君潞子婴儿的夫人,又伤了潞子的眼睛。潞子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因此,晋国在同年夏季出兵攻打赤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灭了赤狄。

  丰舒逃亡卫国,卫国人怕殃及自己,把他缚送晋国,晋景公下令把他杀死。晋国派大夫赵同(赵国国君的先人)去向周朝的天子进献俘虏的狄人。赵同依仗晋国强大,对周天子表现得很不恭敬,很傲慢。周天子的儿子刘康公看了很不高兴,骂道:“不及10年,原叔(即赵同)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意思是说,要不了10年,赵同必定遭到大祸,老天爷已将他的魂魄夺走了。“天夺之魄”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已离死期不远了。

成语故事15

  【注音】shǒu kǒu rú píng

  【典故】唐·道世《诸经要集·择交部·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引《摩诘经》富郑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语。 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

  【释义】守口:紧闭着嘴不讲话。闭口不谈,象瓶口塞紧了一般。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说话谨慎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讳莫如深、秘而不宣

  【相反词】信口开河、口若悬河

  【押韵词】素不相能、割襟之盟、鹄峙鸾停、望云之情、如影随形、日坐愁城、坐拥百城、鹰头之蝇、百岁之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年代】古代

  【灯谜】嘴严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年轻有为的富弼经范仲淹的推荐,宋仁宗任命他为河阳判官,因他政绩突出,后来升为宰相,他与王安石主张变法不合,就辞去宰相之职,回到故乡隐居。他从不随便表示自己的喜怒,办事公正,主张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成语举例】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五回

  【成语造句】

  ◎ 还好,高丰文一改过去守口如瓶的'习惯,豁然大度,有问必答。

  ◎ 但写小说的人坏就坏在酷爱道听途说,要是他们对什么都守口如瓶当然就写不成小说。

  ◎ 举报人对何力说:"你要守口如瓶呀,我冒着生命危险呢!"何力知道事关重大,亲任专案组长,经过调查核实,按法律程序将偷税者收审10天,责令其补税10万余元。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经典11-07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9

成语故事11-13

经典成语故事02-16

古代成语故事02-08

中华成语故事02-09

实用的成语故事11-14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11-26

实用成语故事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