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

时间:2024-04-28 16:26:49 成语 我要投稿

经典成语故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知道经典的成语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1

  1、成语:一诺千金

  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2、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3、成语:管鲍之交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內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內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经典成语故事2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经典成语故事3

  【注音】hū gēng hū guǐ

  【出处】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

  【解释】庚、癸:天干的第七位和第十位,古时用作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

  【用法】作宾语;指向人借钱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庚癸之呼

  【押韵词】白山黑水、残汤剩水、天地经纬、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拖后腿、乞怜摇尾、穷山恶水、书符咒水、四郊多垒、名山胜水。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国大夫申叔仪向鲁国大夫公孙有山氏借军粮,大家不好直说,只好用隐语代替。鲁国大夫公孙有回答说:“高梁已经没有了,粗粮还有一些,到时登上山高声呼喊:‘庚癸乎!’我们就知道了。”

  【成语示例】况时逢丰穰,呼庚呼癸,一岁自兆重登。 明·张岱《杂著·失题》

经典成语故事4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的淝水之战,是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经典成语故事5

  1 天经地义的成语故事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部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123 天经地义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2 天经地义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tiān jīng dì yì

  【解释】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理;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理所当然 不移至理

  3 天经地义的成语故事点评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现在天经地义表示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问题。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经典成语故事6

  宋玉和登徒子都是楚国的大夫,跟楚王很亲近。登徒子嫉妒宋玉的才华,总是找机会在楚王跟前说宋玉的坏话。一次登徒子对楚王说:“宋玉长得相貌堂堂,很有学识,而且很好色,所以大王一定不要让他陪您到后宫去。后宫有那么多漂亮的嫔妃,见到宋玉可能会惹出麻烦来。”

  楚王于是召见宋玉,就登徒子的话向他求证。宋玉说:“我长得相貌堂堂,是天生的,我才华横溢,是因为我勤奋好学,至于说我好色,则是子虚乌有的事。”

  楚王问:“你怎么能证明你不好色呢?”

  宋玉说:“天下美丽的`女人,楚国最多,楚国美女最多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臣里。臣里最出名的美女就是我家的邻居。这位美女,增一分则太高,减一分则太矮。用了粉则显得太白,用了红脂则显得太红。她的牙齿、头发、一举手一投足,真是再美不过了。她微微一笑就迷倒了一大堆贵公子们。可是这位美女却常常透过她家的墙偷看我,足足有三年时间,我却不为心动,怎么能说我好色呢。实际上,登徒子才是一个好色的人。”

  楚王请他说出理由。宋玉说:“登徒子的老婆一点都不漂亮,可是登徒子一见她就迷上了,而且已经跟她生了五个孩子。大王您说,我们两个谁好色呢?”楚王听了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后来,人们从宋玉描述邻居之女的故事中引申出成语“邻女窥墙”。

  ——《登徒子好色赋》

  【邻女窥墙的意思】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活学活用】他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才华横溢,至今仍然孤身一人,以致发生了邻女窥墙的现象。

  【妙语点拨】故事中的登徒子,的确是一个谗巧小人,但倘若说其好色,则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登徒子嫉妒宋玉的才能,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好色,宋玉则以自己对容貌绝伦的东家邻女不动心为例,证明他并非好色之徒。接下来,又以登徒子妻奇丑无比,登徒子却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反驳说登徒子才是真正的好色之徒。其实呢,登徒子娶一个丑陋的女人为妻,并与之生子,恰能反映出登徒子是个感情专一的人。可惜,千百年来,世人却沿引宋玉之诡辩,以之作为好色之徒的代名词。

经典成语故事7

  铁杵磨针: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因他的诗歌造诣高深而被誉为“诗仙”。但是在他小的时候可是一个淘气包,天天不想读书逮到机会就溜出去玩。这天李白又想找机会外面玩。跑出了学堂,跑到了街上。这看看那看看,这个好玩啊,那个有趣啊。走着走着都把大半条街给逛完了。哇,这天气真棒啊!“太阳多温暖,微风多有情,摇曳的树枝多动人。呀,真是个美好的日子。还好我聪明溜出来玩了,不然就错过了。”

  “哧哧哧”,“哧哧哧”,这刺耳的声音哪儿来?闻声望去,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奶奶在河水边磨东西。“好像很好玩的样子,我得去看看。”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就撒开腿跑过去看。“奶奶,奶奶,你在做什么啊?”老奶奶没放下手中的活儿,“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怀疑自己听错了,“奶奶,你说你要磨什么?”“绣花针。”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现在手上的可是一个铁棍啊。这么大这么粗的一根啊,怎么能磨成针呢?那么细那么小的一根针啊!奶奶!”这是老奶奶停了下来,“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给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头滴穿了。总会变成一根绣花针的。”“奶奶,可是你头发都白了,这……”“如果我花的时间比别人更多的`话,那这就不是很大的问题了。”少儿时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纪这么大了都这么努力,那我还这么浪费我的时间。从今儿开始,我要开始用功学习。”

  只要你想做,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给自己一直找借口,这借口终会阻止你前进的。如果你觉得离目标距离太远了,就要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跟距离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确的认识。接着就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入手。坚持,努力,只要在对的方向上比别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经典成语故事8

  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虽位极台辅,而读书不辍。有刘三复者,长于章奏,尤奇待之。自德裕始镇浙西,迄于淮甸,皆参佐宾筵。军政之余,与之吟咏终日。在长安私第,别构起草院,院有精思亭,每朝廷用兵,诏令制置,而独处亭中,凝然握管,左右侍者无能预焉。东都于伊阙南置平泉别墅,清流翠筱树石幽奇。初未未时,讲学其中。及从官藩服,出将入相,三十年不复重游,而题寄歌诗皆铭之于石。

  李德裕,唐代赵郡人,字文饶,才华出众,历任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诸朝。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由淮南节度使升任宰相。执政六年,晋升为太尉,封卫国公。后来遭到异党打击,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死在贬谪的地方,时年六十三岁。

  李德裕自恃才能和业绩突出,我行我素,清高自傲,不同一般人来往。喜欢著书写文章,褒奖善良,嫉恶如仇,虽身居宰辅高位,仍然坚持读书。有一个叫刘三复的`人擅长写奏章,李德裕待他非同一般。自从李德裕镇守浙西时起直到在淮西任职,刘三复都是他的座上宾,参与议事。处理好军政公务之后,经常与刘三复一起吟诗咏文,终日不停。李德裕在长安私宅建起了一个起草院,院内设有精思亭,每当朝廷用兵、皇帝诏令筹划安排的时候,李德裕就单独住在精思亭里,凝神构想,手握笔管,禁止侍从打扰他。东都洛阳市南的伊阙之地,设有平泉别墅,那里清流翠筱,奇树怪石,异常幽静。

  当初,李德裕未当官时,在此地讲学。等到去离京畿较远的地区当官,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三十年间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而他题写的歌诗之类都铭刻在石头上。

经典成语故事9

  【成语名字】做张做势

  【汉语拼音】zuò zhāng zuò shì

  【近义词】:装模作样、虚张声势、装腔作势、做张做智

  【反义词】: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些有势有力的不肯出钱,专要讨人便宜。及至肯出几两银子的,女儿又嫌好道歉,做张做智的不肯。”

  【成语解释】装模作样,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做张做势造句】他那做张做势的样子很可笑。

  【做张做势的成语故事】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王九妈道:“我如今与你商议:倘若有个肯出钱的,不如卖了他去,到得乾净,省得终身担著鬼胎过日。”刘四妈道:“此言甚妙。卖了他一个,就讨得五六个。若凑巧撞得著相应的,十来个也讨得的`。这等便宜事,口何不做!”王九妈道:“老身也曾算计过来:那些有势有力的不出钱,专要讨人便宜;及至肯出几两银子的,女儿又嫌好道歉,做张做智的不肯。若有好主儿,妹子做媒,作成则个。倘若这丫头不肯时节,还求你撺掇。这丫头做娘的话也不听,只你说得他信。话得他转。”

经典成语故事10

  【注音】lóng xiāng lín zhèn

  【出处】麟振,鳞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语出《诗·周南·麟之趾》毛传:“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

  【解释】龙骧,昂举腾跃的样子。比喻将军恩威兼备。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恩威并用

  【押韵词】宫墙重仞、博学审问、玉石俱烬、铢两悉称、飘茵堕溷、打蛇打七寸、孝悌忠信、贪而无信、每事问、激起公愤......

  【成语故事】圣德之君周文王与圣女姒氏结婚,生下的孩子非常仁厚,被人们比作麟之趾。麟是吉祥动物,性灵仁慈、厚道。文王后妃德修于身,他们的子孙也受到圣德的'感化,子孙能成为有德行的君主,周文王开创的事业就能延续下去

  【成语示例】[邓艾]受命忘身,龙骧麟振,前无坚敌。 《晋书·段灼传》

经典成语故事11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经典成语故事12

  【拼音】jì fú yán chē

  【出处】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释义】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才不遇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怀才不遇

  【反义词】将遇良才

  【同韵词】偃革倒戈、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选舞征歌、倒持干戈、刚正不阿、偃武息戈、好吃好喝、豪末不掇,将成斧柯、铸甲销戈、照本宣科、......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有一匹千里马因为落在一个无能无知的主人手中,每天只能拉车与驮载重物,不能发挥他的专长,慢慢地衰老下去。碰巧在拉盐车的时候碰上了伯乐。伯乐花钱买下他,并经过精心喂养,半年后就成为真正的'千里马

  【成语举例】争奈尘埋,未逢鉴识,譬之剑沉丰狱,骥伏盐车。 明·吾邱瑞《运甓记·辞亲赴任》

经典成语故事13

  拔新领异

  成语解释: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成语繁体:拔新領異

  成语简拼:BXLY

  成语注音:ㄅㄚˊ ㄒ一ㄣ 一ㄥˇ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拔新领异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提出新异的观点。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标新立异

  成语例子: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傲不愿与支道林交谈。支道林默默地退出。后来王羲之外出办事见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谈起了《庄子·逍遥游》,没想到支道林的论述十分精辟与新奇,王羲之十分佩服

经典成语故事14

  刘秀南征北战大半生,称帝后20年才逐渐统一天下,晚年考虑百姓连年征战,苦不堪言,所以不轻易兴兵动众。

  刘秀本人也非常厌倦战争。

  有一次,太子刘庄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打胜仗,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春秋时期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过征战的学问,孔子说:‘关于祭礼、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多少明白一点,至于如何克敌制胜的学问,我不知道,无能为力回答你。

  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你将来要当皇帝,应留心怎样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军事问题你就不要多研究了,那是将军们的事情。

  ’” 刘秀称帝之后,百废待兴,朝政繁杂。

  每天都有急需处理的政务。

  为了及时批阅奏章,并当面指示重大政务的决策,刘秀每天都很早接见文武百官,与他们讨论治理天下的方法,一直到深夜才回寝宫休息,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皇太子见刘秀年近六旬,两鬓斑白,还如此不辞劳苦,勤于政务,心中非常担忧,便劝谏道:“父王有大禹和商汤王的英明,不过却忽视了像黄帝、老子那种讲究修身养性的长寿之道。

  您要注意身体才是啊!父王身体健康,也是天下百姓之福。

  ” 刘秀看看太子关切的目光,笑笑说:“我喜欢从事这些活动,并不觉劳累,你们不必担心。

  ” 刘秀在位32年,62岁时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言说:“我对百姓没有什么大恩德,死后丧事要从简,要像文帝那样,不许用金银器皿陪葬,用陶瓦器皿就可以了。

  各州的地方官吏也不必离职来京城吊唁,更不许派官吏或以奏书的`形式祭奠,要各司其职,这一点千万要记住!” 太子以及文武百官都深为感动,事后遵照刘秀所嘱咐的去做,汉光武帝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榜样。

经典成语故事15

  【拼音】fěi shí fěi xí

  【典故】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

  【释义】不是石,不是席。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意志坚定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柏舟之誓

  【押韵词】国无捐瘠、日中必移、多行无礼必自及、促忙促急、举如鸿毛,取如拾遗、断送老头皮、解惑释疑、听微决疑、力钧势敌、巨细无遗。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世子共伯夫妇感情十分恩爱,曾经山盟海誓他们的爱情至死不变。后来共伯去世,其父母想要他妻子共姜改嫁。共姜坚决不答应,就做一首诗《柏舟》来证明他们匪石匪席的爱情,让其父母打消这个念头.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11-13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9

经典成语故事02-16

成语故事经典11-07

成语故事02-25

实用的成语故事11-14

出尔反尔的成语故事11-05

成语故事大全07-22

中国成语故事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