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时间:2024-04-28 10:35:48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囫囵吞枣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1

  【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2

  【词目】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基本解释】囫囵:指整个儿的东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相关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偏正式。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偏重于不求甚解。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1]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死心眼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故事】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分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寓意】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3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另一则>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吞枣的解析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释义]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语出]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正音]囫;不能读作“wù”。

  [辨形]枣;不能写作“束”。

  [近义]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惯通

  [用法]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偏正式。

  [辨析]~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不能。

  用囫囵吞枣造句

  1)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

  2)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3)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

  4)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6)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7)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8)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9)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10)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11)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12)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13)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14)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15)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16)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17)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18)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19)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4

  囫囵吞枣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成语故事: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安全工作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搞好安全工作。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5

  释义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语出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正音

 囫;不能读作“wù”。

  辨形

  枣;不能写作“束”。

  近义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剥

  反义]

  含英咀华 细嚼慢咽 融会惯通

  用法]

  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囫囵吞枣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囫囵吞枣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囫囵吞枣不能。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作为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

  造句:

  1,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2,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4,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5,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6,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7,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8,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9,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10,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11,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

  12,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13,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

  14,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6,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2-16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9

成语故事11-13

成语故事02-25

成语故事经典11-07

出尔反尔的成语故事11-05

最新成语故事11-23

成语故事范文11-24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