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2 08:18:3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集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到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品质。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随即板书课题:雪孩子。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然后播放动画片: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

  2、翻开书,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雪孩子什么事情?

  三、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出示文中八张图片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四、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五、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1、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引导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提问读了这个自然段里,你知道什么?

  (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

  ⑵“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录问题的答案,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

  ⑶指导学生读出雪大的感觉。

  2、阅读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相应的课文内容,体会小白兔玩得开心的心情,抓高兴一词体会。

  3、阅读理解四到八自然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⑴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⑵议论:

  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

  (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⑶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雪绒花)、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六、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再放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雪孩子听到小兔子的呼喊,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由于烟熏火燎,雪孩子的身躯开始融化,雪水慢慢地流下来。他站不稳了,身子摇晃起来。当他看到房梁已经掉下来,小兔子还在火海中,他又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抱起小兔子往外走。他身上、头上的雪水哗哗地流下来,落到小兔子的身上。他坚持着奋力跳上窗台,破窗而出。一步,两步,三步……他再也走不动了,脚下已经淌了一大片融化的雪水。他的眼睛掉下来了,他跪倒了,这时他才把小兔子慢慢地放到地上,他也慢慢地化成一汪纯净的雪水。我们的雪孩子不见了。

  他明明知道自己遇到火会融化,甚至连烤火都不敢,但他还是几次冲进火海中救小兔子,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板书:

  舍己救人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读、演课本剧等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八、课堂作业

  1、抄写你最喜欢的句子。

  2、用可爱一词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雪孩子舍己救人可爱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神话故事《西游记》。

  二、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古时侯的人们往往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话故事,那么美丽的神话能否变成现实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9课去验证一下吧!

  2、读题质疑,理解词语“呼风唤雨”、“世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新词。

  ⑵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⑶ 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怎样呼风唤雨?)

  4、过渡:

  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导入学习第2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⑴ 齐读第2自然段:

  说说读懂了什么?

  ⑵ 结合理解设问句,区别“发现”和“发明”。

  ⑶ 过渡:

  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那么在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呢?

  3、指导学习3、4自然段:

  ⑴ 默读3、4自然段:

  重点词句圈圈划划,同桌交流。

  ⑵ 集体交流:

  说说20世纪前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理解“依赖自然”、“农耕社会”。)

  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如果让你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你愿意吗?

  过渡: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而古时侯的人们只能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话。

  ⑷ 结合课文说一说:

  古时侯的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理解“千里眼”、“顺风耳”。)

  猜一猜:

  古时侯的人们还会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

  想一想:

  当时这些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

  过渡:

  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⑸ 看课件展示(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⑹ 同学们交流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⑺ 出示一组老师收集的资料,交流:

  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齐读第4自然段。

  ⑻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4、总结朗读:

  同学们,此刻,我们回过头来朗读第1自然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过渡:

  20世纪,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21世纪,我们人类还将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

  2、畅谈: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会创造出哪些奇迹呢?

  3、赠言,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语文教案 篇3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A. 仿造类比法。例如: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A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A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A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B1.成分残缺。例如: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B2. 成分赘余。例如: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准备:①挂图。②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故事篇幅较大,但内容通俗易懂,情节曲折有趣,能抓住孩子的心。主要讲述了卡罗尔想要一只小猫,爸爸为她登了广告。别人送来了许多小猫,为了解决小猫太多的问题,爸爸又登广告把小猫送人。当卡罗尔见不到小猫伤心不已时,惊喜地发现她最喜欢的小猫留了下来,终于有了自己的小猫。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识“卡”“罗”“尔”等15个生字。

  2.采用分层默读法,指导学生学习默读,了解默读的方法。

  3.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卡罗尔对小猫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认识十五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乐趣。

  教学难点:

  感受卡罗尔随着小猫来来去去而起伏变化的心情,触摸她喜爱小猫的童心,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调整

  一、认识伙伴,揭示课题。

  1.出示小女孩图片:图中的小伙伴名字叫——卡罗尔

  板书:卡罗尔

  2.亲切地喊喊小女孩的名字——卡罗尔。

  识字:读准“卡”“罗”“尔”。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中的哪个字?(如:罗汉果、卡车、偶尔……)

  3.卡罗尔十分喜欢小猫,想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小猫。最终她有没有得到呢?

  4.补完课题,齐读——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一)轻声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软垫 绒线团 舒适 橱柜 厨房 抽屉

  滑稽 糊涂 多余 端出 一碟 点心 免费

  待在家里 黑白相间 滴滴答答(多音字带拼音)

  (1)同桌互读,正音。(2)开火车读。(3)齐读。

  2.出示课文生字条,学生认读。介绍自己最得意的识字方法。 可以用这些方法识字:

  猜谜识字:不上不下——卡;兔子丢了小尾巴——免。

  形近字比较认识:热—垫、兔—免。

  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的方法识记:苗—喵、曾—蹭;萝—罗、橱— 厨。

  用动作演示记“蹭”字。

  三、分层默读,交流体会。

  (一)介绍默读。

  今天,老师和大家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课文。(板:默读 )什么叫默读?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悟。

  (二)第一次默读。

  1.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全班交流,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

  (三)第二次默读。

  1.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为什么?边读边用“——”画出来。

  2.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想想有趣在哪里。

  3.全班交流,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读一读。看谁说得有趣,读得有趣!

  主要是以下几段,可随机出示:

  ▲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进来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个衣袋里都有一只小猫。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

  (1)说说什么地方最有趣,也可以读出来。

  可以引导学生:小猫把叔叔的口袋当成什么了?(温暖的.小床、免费旅行……)

  (2)展示课文插图,师小结:瞧这些可爱的小猫,它们会跑去做些什么呢?

  (3)多么滑稽啊!齐读这一小节,重点读好“扑扑地、一个个、一……就……”

  ▲打这以后,门铃一直响个不停,好多小猫都来了,什么样的都有。

  (1)说说会有怎样的小猫来到卡罗尔家?(可引导学生从小猫颜色、大小、神态等各方面展开想象。)

  (2)想象说话:好多小猫都来了,什么样的都有。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晚上可不得了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衣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

  (1)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让自己发笑的地方。

  可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小猫在抽屉里、衣柜里干什么?谁会

  被门后的小猫吓到,吓成什么样?小猫还会干些什么有趣的事?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出有趣)

  ▲爸爸从自己的每只拖鞋里都捉出一只小猫来。

  (1)自由交流感悟。(2)齐读。

  过渡:小猫那么有趣,那么顽皮可爱,所以卡罗尔非常喜欢小猫。

  (四)第三次默读。

  1.从那里可以看出卡罗尔喜欢小猫?边读边用“~~”画下来。

  2.四人小组交流:读读找出来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3.全班汇报。

  ▲卡罗尔一直想有一只小猫。

  ▲卡罗尔端出一碟牛奶,还有一碟点心。她又把旧的软垫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待在家里等起小猫来。

  ▲小猫喵喵叫着,卡罗尔说:“别难过,我会照顾你的。”卡罗尔让小猫喝牛奶,吃点心,还让它玩绒线团。

  ▲卡罗尔很伤心,整整一天,她都在和小猫告别。

  ▲卡罗尔眼泪都流出来了。屋里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

  ▲卡罗尔高兴地叫了起来:“啊!是伯洛!”

  ▲卡罗尔终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

  4.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卡罗尔心情的变化。

  板书:一直想要期待 终于有了 高兴 伤心 惊喜

  (五)总结全文,提出希望:让学生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关注周围环境,学会和谐相处。

  四、作业。(允许学生选择1—2项)

  1.学习写广告。

  小猫的得失直接影响着卡罗尔的心情,卡罗尔多么喜欢小猫啊!而小猫的得失都是通过“登广告”,广告的作用可真大。你想要什么小动物吗?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2.说说默读的方法,建议用默读的方法课外阅读:童话《内尔罗和爱犬》或老舍的《我们家的猫》。

  3.自己觉得有趣的句段把它积累到本子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因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三种不同场合的歌会。

  2、品读作品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感悟积累。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构思: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5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完成导学案二、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请认真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2、完成导学案二、三。

  附:导学案

  二、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 )西 譬( )喻 淳( )朴 蹲踞( )

  忌讳( ) 酬( )和( ) 铁箍( ) 熹( )微

  龙吟凤哕( ) 即物起兴( )

  B、释意:

  悠游自在:

  熹 微: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文本拓展

  东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二、三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五组: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语言

  2、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作者、题目。(课前播放音乐《彩云之南》)

  师:同学们,“彩云之南”是哪里?

  ——

  今天,就让我们和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风光旖旎的云南,领略生面别开的云南歌会。

  板书:题目、作者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示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师:你怎样获取了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释、查资料、上网搜索等等。

  师: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这种自学的方法。老师也想补充一点,沈从文曾在云南生活长达8年之久,他像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爱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小组展示

  师:预习课同学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今天就分小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有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结合原文说一下你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2节人物描写;B组仿写3节人物外貌描写。请A、B组的同学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你能否把这种高超的技艺、轻松的心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

  2、师:“一连”“三个”“逼”是轻读还是重读?为什么?“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读时要注意什么?

  示例:“一连”“三个”“逼”需重读,可以体现年轻女人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语速要舒缓。

  3、指导学生诵读“那次——去了”部分,老师倾听,相机点拨,指导,再让学生齐读。

  4、师:你认为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能否结合原文来说?你们小组在仿写时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写时应注意这些。

  5、师:你知道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6、师:范读3节,提醒同学进一步体会工笔描绘的特点。

  7、师小结:山野对歌,虽然是剑拔弩张的比赛,沈先生却着重渲染了它的轻松与快乐。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展示的形式是A组朗读加表演,B组语言赏析。

  A组示例: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读,其他模拟动作或唱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而成的”写出了花的可爱。“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

  示例: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广东本地有没有这种山歌呢?与山歌相比,广东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粤剧

  3、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杰方能

  人灵。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云南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云南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A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对村寨传歌的解读,B组同学用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

  A组同学黑板展示简笔画,并对简笔画的内容解说、介绍。(如代代相传的特点、热情无私的精神等)

  B组同学一生朗读“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引

  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

  2、师: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

  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

  3、师:如果朗读这一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

  4、自由朗读:“集会表面——原来如此”部分,注意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5、师小结: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

  6、师: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请第5小组的同学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三种场面的相同点。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你认为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师小结:在云南的歌会上,有轻松愉快、有淳朴自然,更有热情与真诚,就是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课文的开头就以总领全文的两句话,表达了这种赞赏之情,请齐读课文第1节体会,注意读出赞美之情。

  3、生齐读课文1节。

  三、拟写副标题

  1、师:通过以上的品读、分析,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否从不同角度,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传达自己学完本文的独特感受?请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书出来,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答案,激励思维火花的碰撞)

  示例:“云南韵”“不同的歌会,同一种美”“情动云南”等等。

  师:以上同学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触动了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而透过这些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质朴热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这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板书)

  四、课堂释疑

  1、师:预习环节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1-2个,大家共同释疑。(先请提出人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引导、点拨。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导思考,探讨)

  ——

  2、师:最后,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

  图,本单元是民俗单元,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证实,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 《格萨尔》,目前也面临濒危抢救的问题;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目前“铁杆”戏迷只有20xx多人。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师的一样沉重。所以老师特别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声音我们不能遗忘,虽然时间让它们沉下历史的河床,但当伴着田间嗒嗒的马蹄和奏响在山野村落的鸟鸣,民歌、腰鼓、戏曲、民间艺人悠扬的二胡,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们的耳畔隐约传来的时候,同学们,让我们驻足、欣赏,让这些天籁之音,把我们的智慧之灯点亮,让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五、布置作业

  师: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

  ——

  请课下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

  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

  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竖钩。掌握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2、自主积累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儿童们登上天安门时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竞赛法、游戏法、表演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天安门)这是哪里?

  2、你去过天安门吗?你看到了什么?

  3、揭题、板题:天安门

  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划记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纠正发音。

  3、范读——跟读——齐读——小组内读。

  4、男女生竞赛读。

  5、全班配乐朗诵。

  6、激情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三、识字学词。

  1、今天你学习了哪些新词语?你在哪句话中认识它的?你能读出来吗?

  2、齐读——开火车读词语卡。

  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城楼、站在

  3、(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你会认哪些字?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

  4、师领读——组词读——齐读。

  5、同桌两人互帮互读。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踩石过河”的`游戏识记生字。

  3、读生字挑战。

  4、你能用动作表示哪些生字?(跑、跳、站、桥、)

  5、你会给哪个字找朋友?

  二、拓展练习。

  (出示词语卡)你会用拿个词说话,就摘下来,说一句话。老师及时表扬鼓励。

  三、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范读——领读——齐读——小组竞赛读。

  2、指导背诵。

  师引读——师引背——自由试背——配乐朗诵。

  3、表演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开火车读——指名读。

  2、找朋友。(扩词)

  二、练习写字。

  1、(出示字卡)认读“小、水、支、开、升、言”

  2、认识“竖钩”。书空。

  3、课件演示书写:小、水。指导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4、学生练习写两个。

  5、课件演示书写:支、开、升、言。

  6、学生练写。每个字写四个。

  三、编儿歌

  1、读了这首儿歌,你能编一首儿歌吗?

  2、教师范编。

  泰山小学

  走过大雕塑,

  穿过升旗台,

  来到植物园。

  看看桂花树,

  摸摸龙爪槐。

  站在园内高声呼,

  啊,我爱泰山小学。

  3、学生自由试编。

  4、指名朗读自己编的儿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的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优秀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23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11-12

语文教案【经典】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