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7 11:18:2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本文既简明精炼,又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论断。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教学流程

  (一)观看恐龙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课前先一起开看一段恐龙的录像,去感受一下几亿年前恐龙的形象吧。(观看视频)

  刚刚我们都被这壮丽的画面和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所震撼了。那么有谁知道恐龙这个2.5亿年前的世界霸主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却销声匿迹了呢?从恐龙的灭迹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去一探究竟。(板书课题)

  (二)走进课文,理解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一〉发现问题

  师:请谈谈对课文题目《恐龙无处不在》的理解。

  师:南极也有恐龙吗?你有什么证据吗?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二〉寻找答案

  当作者用联系的眼光观看问题,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后,有没有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也就是说“恐龙无处不在”是什么造成的?——“板块构造”理论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请大家先来看看“板块构造”理论的示意图,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下面,我们看到课本,文章中又是如何来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呢?再读课文6——11自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对刚刚同学的口述点评,看看作者在说明“板块构造”理论时是怎么样来将这个有点绕口的概念讲的`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呢?

  〈三〉得出结论

  作者用简明精炼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和“板块构造”理论之间有什么联系?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结构文章的?

  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检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é)漂移(piāo)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liàn)

  两栖(qī)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zhòu)

  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chú)

  衍射(y?n)携带(xié)

  3、理解词义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2、美国的杜威先生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设想为出发点的。”那么请看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学内容:这篇课文是事理说明文,文章深入浅出,把深奥复杂的科学原理向读者介绍,普及科学知识。文中以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作依据,证明大陆漂移使地球上的恐龙灭绝。本课的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认识到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分析:本文是第四单元内容较深的课文,它突出的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本文的重点是了解所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1、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所说明的内容,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分析:

  (1)学生通过查阅字词典,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积累生字词。

  (2)通过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归纳文中主要的事件。

  (3)让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

  三、教学问题分析:

  学生考虑问题很单一,课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因此,让学生领悟这短文所说明的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㈠教学基本流程:导入新课—作者作品介绍—读课文疏通字词—把握文意—目标检测—小结

  ㈡教学情景:

  1、导入: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

  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2、问题与活动:

  活动1: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籍犹太人,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后来他投身写作,并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文学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他创作的作品有《基地》系列、《我,机器人》系列、《九个明天》系列另有《钢穴》《终极答案》等其他作品。其中《基地》《我,机器人》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师生活动:教师讲解,学生做简单记录。

  活动2: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师生活动:教师检查学生是否预习好,指名学生朗读。

  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chú)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tiānyīwúfèng)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活动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讨论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问题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讨论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问题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的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教师根据情况点拨。

  活动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问题4: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教师根据情况点拨。

  问题5:本文的说明顺序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

  明确: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问题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根据情况点拨。

  明确: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

  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2-22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5-25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6

小学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11-26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理想的风筝06-01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03-12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月光曲》04-09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的主人06-08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