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并从中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2. 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
2.难点: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讨论
四、教学准备: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两遍。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维吾尔风情图片和维吾尔民歌)
从刚才大家观看大屏幕专注的眼神,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对新疆地区、新疆的维吾尔人浓厚的好奇心,那么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新疆有关的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翻到127页,《和田的维吾尔》
2.解读标题: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昨天回家看过课文的同学举手。读过三遍的同学举手。读过五遍的同学举手。(检查预习,表扬!)
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认为“和田的维吾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 呢?
明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维吾尔人的民族特色也在渐渐消失,只有在最边远的南疆农村和田地区,还保持着浓郁的西域特色和维吾尔民族风情!这里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指原汁原味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3.初步感知: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说:只有披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尘的和田维吾尔人才能展示出原装的“西域货”,你们认为哪些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原装的西域货?
沙土、花朵、谜、歌舞等,你们是在哪里很快发现这些事物的?
明确:通过文章的小标题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研读文本:刚才我们借助小标题很快地把握了所谓的原装“西域货”的内涵,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1).如何理解“土一样的维吾尔”中的关键词“一样的”呢?
明确:维吾尔人生活的'环境充满了沙土——沙尘暴肆虐;维吾尔人的生活离不开沙土——穿戴、食物;晾晒衣服。
土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纯朴、豪放、粗犷)
维吾尔人对沙土怀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热爱,崇拜、眷恋,即使面对沙尘暴,展现出的也是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语言品味:铺天盖地、撕扯、嘶、迎风引吭、热烈激昂、寂寞单调、平添、韵味
结论: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着 土 一样的质朴、粗犷和豪放。
2).为什么“花”也可以作为和田维吾尔人的一种象征呢?
明确:爱花是和田维吾尔人的天性,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姑娘的服饰上。姑娘有着花一般的名字和美丽的容貌,她们美丽的外表下更隐藏着坚韧的毅力,即使狂风也吹不散。
结论: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着 花 一样的美丽、幽香、情调、自信。
3).快速浏览第三、第四两个标题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和田的维吾尔人好似 谜 一样的神秘、不可思议、耐看。
和田的维吾尔人好似 歌 一样的潇洒、豁达、乐观。
5.深化主旨: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下面哪位同学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呢?
明确: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是什么?这样使用矛盾么?
明确: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在沙土弥漫的自然环境中的确是苦的,然而他们凭着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着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现着美,所以,心里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6. 随机讨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苦”与“甜”相生相伴的往事或感受呢?
六、布置作业: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题目《维吾尔印象》。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后记
优点: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缺点:个别学生不会搜集研究资料。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介: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秋天的快乐,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鳅、赏菊花、秋游等活动。
习作的形式是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课前要布置学生准备一幅画,这幅画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图画。所选的图画一定要和秋天有关,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
我的发现提供了形式相同的四组词语,每组都是以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打头,接着在这四个词的后面,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的新的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的是对对子,对子里所讲的事物都和秋天有关。
我会填的目的是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短语前面的词是状语,要求补充动词www.jiaoanba.com。
趣味语文安排的`是读绕口令。这个绕口令描写了彩霞映照大地,一群花花绿绿的鸭子在水中好戏,水花和霞光相融的美丽而有趣景象。
学习目标:
1、愿意将秋天中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给大家听。
2、乐意将自己所选图画的内容写下来,并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3、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4、进行词语积累。注意词语搭配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让学业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让我们走进秋天,去寻找秋天的快乐吧。
二、交流秋天里的趣事。
1、小朋友,通过我们一周的调查,访问等方式,我们收集了不少同学们在秋天里做过的有趣的一些事,让我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推选一人为代表进行汇报/soft/
要点:哪些趣事(说具体)有什么感受
2、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⑴提出要求:认真倾听
适时补充
说出感受
⑵交流评议。
三、综合性活动。
1、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
(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留住秋天。
3、同桌交流、评议、修改。
4、全班展示、交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三,语文园地三-好棒教案第一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用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评论别人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用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能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评价别人的作品。
难点: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所拼的图画,并能对别人的图画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
学生:大小不同的彩色圆纸片、剪刀、胶水、白卡纸一张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看图说话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你们看。
2.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说话。
(1)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小白兔、大熊猫、小猪。)
(2)谁能说说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做的?(是小男孩用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拼出来的。)
(3)请小朋友们先认真看这些小动物,自己说一说它们都是怎么拼成的。注意把话说完整。(可以按照小动物的身体结构顺序说:"用一个图纸片做小白兔的头,用一个长长的半圆做小白兔的耳朵,用一个大半圆做小白兔的身体,用两个小半圆做小白兔的腿脚,用一个小小的圆纸片做小白兔的尾巴";也可以按照拼的顺序说:"先用一个大半圆做小白兔的身体,再用一个圆纸片做小白兔的头,然后用一个长长的小半圆做它的长耳朵,用两个半圆做它的腿脚,最后在它的屁股上贴一个小图纸片,做它的小尾巴,这样,小白兔就拼好了。")指名说。
二、发挥想像,练习拼图
1.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是用简单的小圆片拼出来的,这个小男孩的手可真巧啊,老师相信小朋友们的'小手一定比他还要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会拼图》(指读课题)。除了这位小男孩拼出的这几个小动物之外,大家开动脑筋想想用图纸片还能拼什么?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圆纸片拼出来?(指名说,强调用"我能拼……""我想拼……"说话。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像,特别注意不能局限于拼小动物,还可以鼓励拼植物、玩具、建筑、食物、日用品等。及时表扬能想出不同图形的学生。)
2.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说明你们平时都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说得这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拿出圆纸片,自己动手把自己喜欢的图形拼出来,在拼图的时候,要一边拼一边说说是怎么拼成的。
3.学生自由拼图,边拼边说。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怎么拼成的?(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给别人的作品提提意见。根据别人的建议把自己的拼图调整好之后粘贴在白纸上。每组选出最好的一幅作品。
2.师:现在每小组都推荐了一幅最好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拼图,听一听他们的介绍,每个小朋友都要认真看,仔细听,等一会儿给提提意见。
每组介绍自己的作品"我拼的是……,我先……然后……再……最后……"(如介绍得不完整,小组内其他成员可补充说明。)
3.师:每一小组的作品我们都欣赏完了,现在谁愿意跟图画的作者交流的看法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调整。可以说"我觉得你拼的……";可以说"我看到你拼出来的……,让我想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你为什么要用……来做它的……呢?";也可以提出好的建议"如果把……改成……,我认为会更好一些"等等。拼图的小作者要给予别人适当的解答。)
4.评出拼得好的作品和说得好的小朋友。
5.师:还有哪些小朋友也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拼图?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互相帮助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各自开动小脑筋,用圆纸片拼成了各种各样可爱而又美丽的图形,还学会了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大家拼得好,说得更好。今天回家,小朋友们就把自己拼的图介绍给爸爸、妈妈,好吗?(作者:安徽省芜湖市三园小学 王晓莹 )
语文教案 篇5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语文,讲的是一位盲妇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巴黎的街头乞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没人给她施舍,一位诗人在木牌上加了一句“春天到了”,情况就完成不同了,各种各样的人都慷慨解囊,因:为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引起了人们对盲妇人的同情,[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从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课插图的投影片
学生:前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六、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②③④⑤⑥⑦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