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8 11:44: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汇总(10篇)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如: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4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就应珍惜青春年华,脚踏实地去奋斗,而不应该有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为了一时的满足和荣耀,她为此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与俄国的契科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19世纪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体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又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识记字词:

  寒伧(chen) 肴(yáo) 鲈(lú) 褶(zhě)

  觑(qù) 秽(huì) 赁(lìn) 誊(téng)

  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2.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由交流后,抽查回答。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1)提问:

  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痛苦、伤心”。

  (2)提问:本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

  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

  “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

  “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梦想”华贵的壁衣;

  “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

  “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马蒂尔德自恃美丽动人,渴望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希望被男人追求,被女人羡慕。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她只能在梦想中得到一时的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是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3)提问:

  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

  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即从“然而,有一天傍晚”至“不过你得把这件长衣裙做得好看些”。然后思考:

  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提问: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连用“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

  4.提问:

  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学生思考:

  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7.教师小结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

  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

  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再者,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用“她一生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四、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

  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士”(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辨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

  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

  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

  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已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五、布置作业

  1.从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

  (1)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注意心理描写。

  (2)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

  2.自由讨论,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可写成书面稿,供下节课讨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中区分同音字的含义。

  2、诵读与积累中赏析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明确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3、写好钢笔字。

  4、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注意采访的注意点,以及采访的具体要求。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及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语文与生活

  目的.:同音词的辨析

  1、 读题目要求

  2、 回忆“开心辞典”节目,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思考为什么选择此答案,同桌交流。

  4、 自己独立完成第二题的内容,将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朗读,分析句子的意思。

  5、 同学互相订正答案

  6、 学生朗读完成的题目。

  7、 学生互相出题,在互动中完成思维训练。

  诵读与感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反复诵读。

  3、 讨论理解。第一节讲“我”给予后不期望回报;第二节讲“我”乐意作装点湖水的堤岸和山岭的青草;第三节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4、教师总结:

  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5、写好钢笔字。

  提醒学生:字应写在每行的中间,标点符号占一个字的位置。

  6、写好毛笔字。

  学生观察字的共同点

  7、总结书写要点:

  右边的部首写得略小些,左边的部分可以写得大点,但右边的部首却可以写得长些。

  8、教师示范。

  9、学生模仿书写。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 读题

  2、 播放电视采访录像,学生讨论采访时的注意点

  3、 总结概括采访的注意点:

  (1) 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那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

  (2)确定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的内容。

  4、 作好采访的准备,在班级开展一次采访活动。

  5、 请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互相指出优缺点,评出“最佳采访者”。

  6、 课后可进行拓展,采访各行各业的人。

  7、 写出采访记录。

  总结:

  布置作业

  课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

  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霞》鉴赏文章见备课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七.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读懂课文,并能很流畅的读。

  2、能根据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3、能对课文中的描写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

  4、了解对山市的科学的解释。

  二、重点和难点:

  1、第2、3、4点为重点。

  2、第3、为难点。

  三、课时安排:共四课时(本教案主要为第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对鬼的认识:

  1、世界上有没有鬼?

  2、鬼是什么样子的?

  3、你看过鬼没有?

  4、为什么称之为鬼?

  ——————在黑板上板书《鬼市》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见教材全解

  三)、文意疏通(预计三个课时)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学起来难免会有些吃力,所以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详细,最好能把重要字词的解释都板书在黑板上(具体见课本)。此过程非常重要,一定要强化和深化

  E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吃惊疑惑不解心想附近,近处

  一切乌有

  通“无”没有

  第四课时 -

  1、什么叫山市?

  ——————山里面的海市蜃楼

  2、谁知道海市蜃楼是怎么产生的?

  ——————(这一问题应该很少有同学能回答上来)

  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应该是很难解释的,我们想想远在好几百好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知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了?——他们不知道,不明白海市蜃楼象产生的真正的原因,如果硬要他们来解释的话这种现象的话,猜猜

  他们会怎么解释——————鬼神在作怪————所以在古代人们又把海市蜃楼叫做“鬼市”。

  鬼市:古时的人们由于科学知识不够全面法解释山市等大自然的现象,总以为是鬼神在作怪,所以把这些解释不了的现象称做“鬼市”

  海市蜃楼产生的现象:海市蜃楼,是大自然中一种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首先要明白为甚么光线在空气中会被折射。原来,不同温度的空气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许多不同的介质一样。靠近地面的空气较热,折射率较低。我们可以把空气想像为许多层的介质,而每一层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内反射。如果光线微微倾斜地从玻璃射进空气,一部分的光线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会被折射,从玻璃中走出来。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较空气高,所以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越来越大,被折射的光线便会越来贴近空气与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度,光线便只会被反射,而不会折射出去。这个现像叫做全内反射

  3、(海市蜃楼不是每天可以看到的,但是因为他的神奇和变换,它仍然被评为县里的八大景观之一,作者在写孙公子他们看到的山市时也写得非常的详细,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课本,)

  作者笔下的.山市是怎么样的?

  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消失

  4、作者一共写了山市的六种景象,这五种景象都是同时产生的吗?它们是按照一种什么顺序来写的了?

  ——————不是,时间顺序

  忽见————无何————未几————继而————逾时————倏忽

  (一词多义)

  文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然: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尘气莽莽然(。。。。。。的样子)

  数:然数年恒不一见(数词,几)层层指数(点数,计算)

  5、海市蜃楼变换多端,数年都见不到一次,大家想想孙公子他们看到山市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要答出变化)

  疑惑————明白————惊叹————惊奇————可惜————可惜

  相顾紧疑——始悟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楼一座——渐小———不可见

  6、小结: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给人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也有此种妙处。同学们不妨开阔视野,看看这些作品。

  7、作业:(学习指导第六、七大题P45)

  六、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孙公子与同人)相顾紧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

  七、初生阶段:孤塔宫殿

  发展阶段:城郭

  高潮阶段:危楼

  消失阶段:常楼高舍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8、板书:

  山市————————————鬼市

  山市变幻: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消失

  时间顺序:忽见————无何————未几————继而————逾时————倏忽

  心情变化:疑惑————明白————惊叹————惊奇————可惜————可惜

  相顾紧疑——始悟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楼一座——渐小———不可见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和背诵对子,能够读准韵脚,读出节奏。

  2、理解短文内容,了解作者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开始积累运用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读背背

  1、请大家看看今天读读背背的内容是什么?(出示读读背背的内容)请你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2、学生发言,互相交流。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些句子有个名字叫做对子。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每组的前两对对子:

  来对往,

  去对回。

  潮涨落,

  月盈亏。

  来-往,涨-落都是意思相反的词。

  每组的后三对呢?

  雨雪对风雷,

  松梢对竹叶,

  草舍对柴扉。

  暮色对朝晖,

  窗前莺共语,

  帘外燕双飞。

  雨雪-风雷,草舍-柴扉是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而暮色-朝晖,窗前-帘外是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进行配对。

  4、指导朗读:对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请大家试着在相对的词语处停顿,读出对子的节奏。

  5、背诵:请大家熟读这两组对子,看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

  三、阅读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短文──《四季的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文章描写了四季中哪些美丽的景物。

  2、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汇报。

  3、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物最美?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春──早晨的朝霞

  夏──萤火翩飞的夜晚

  秋──乌鸦归窠、大雁齐飞的黄昏

  冬──落雪的早晨

  4、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呢?

  5、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短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可以小组讨论后发言。

  6、教师总结:短文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每一个季节一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并列,每个自然段都是先总写结论,后分写原因。

  7、同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比如同《高大的皂荚树》相比,两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呢?

  8、同学发言,教师总结:两篇文章虽然同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但是《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是针对皂荚树一种景物来写的,而本文是写了四季的不同景物。

  四、扩展

  你认为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最美呢?请仿照《四季的美》写成一段短文。

  【板书】

  积累·运用四

  四季的美

  春──早晨的朝霞 夏──萤火翩飞的夜晚

  秋──乌鸦归窠、大雁齐飞的黄昏 冬──落雪的早晨

  并列 先总后分

  第二课时

  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能组织好语言,有针对性的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美丽、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却不是每个人都在为美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那么,你想知道我们都面临着哪些问题吗?今天,老师先请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录像:《认识我们的环境》

  2、教师:通过这段录像,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们的环境,那么,你能具体地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现象吗?

  3、同学自由发言。

  4、老师:是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不一样。那么,针对你们刚才说,我们选出几个急待解决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5、小组讨论、交流。

  6、学生推选发言,大家护评。看哪个小组把情况说得最清楚,提出的建议最可行。

  三、拓展活动

  从学生提出的最可行的建议中选出一个,开展一次环保活动。

  【板书】

  怎样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认识我们的环境

  二、周围现象:垃圾 污水 噪音

  三、怎样保护: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解题

  1、谈话导入

  2、揭示课题,解题。板书:将心比心

  3、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将心比心的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2、汇报、交流。

  三、感悟课文

  1、学习文中的第一个故事。

  (1)、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出示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品味:沉重、一直、才)

  (2)品读句子:“我的妈妈和……也有人为她开门。”

  ①指名读。②师指导朗读 ③师引导

  2、学习第二个故事

  (1)出示:“一天,……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①移情体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②感悟“平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①引导理解 ②指导读,读出平静。

  (3)学生读护士的话,要求读出紧张感。

  (4)出示:“这是我的.女儿……宽容和鼓励。”

  ①指名读 ②师指导读 ③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1、过渡

  2、出示:“是啊,如果我们……和理解”

  3、全班激情朗读

  五、回归文本

  1、(板画出心)如果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心,学了全文后,为了勉励自己,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六、课外延伸

  以日记的形式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例:公共汽车上一位红领巾让座;在校园里帮同学打扫卫生……

  【板书设计】:

  关心 宽容 理解 尊重

  鼓励 关爱

  将心比心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⑴学会前鼻韵母 an、en、in、un、vn 和整体认读音节 yuan、yin、yun ,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⑵准确拼读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 v上两点省写规则。

  ⑶认识 8 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和儿歌。

  ⑷能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画面、认识事物,乐于表达。 课前准备

  前鼻韵母和本课整体认读音节卡片,生字卡片,田园风光图:制作有关指导学生练习拼读音节和学习生字的电脑课件。

  第一 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⑴谈话激趣:(出示美丽的小树林画面)在美丽的小树林里,住着我们的老朋友,请大家和他们打声招呼。(电脑出示复韵母 ai、ei、ui、ao、ou、iu、ie、ve、er)

  ⑵开火车复习 9 个复韵母。

  过渡:今天小树林里更热闹了,又来了几个韵母伙伴,它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出示前鼻韵母 an、en)

  二、学习前鼻韵母 an、en 的读音

  ⑴了解学情。

  问:谁认识它们?你是怎么认识的?(在学生交流后,教师 引导:可以借助一些事物来读准它们的音)

  ⑵借助图画学习前鼻韵母 an 。

  a、出示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知道天安门?给大家说说。学生充分发言。如:天安门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真大。我爱北京天安门。

  b、指导读准“天安门”一词,告诉学生,天安门的“安”的读音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前鼻韵母 an 的读音。

  c、老师范读 an ,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型。

  d、学生模仿,交流发音的方法。

  e、老师小结 an的发音的.方法。

  f、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⑶、学习前鼻韵母 en

  a、创设情境:明明今天生病没来上课,咱们去探望他。到了明明家门口,咱们该怎么做?(出示图,让学生自由说。如:咱们摁门铃,通知屋里的人。)请大家做“摁门铃"的动作。

  b、拓展:我们用手还可以“摁”什么?(如:摁手印,摁图钉,摁住胸口)指导读准“摁”,告诉学生,“摁”是第四声,它的第一声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前鼻韵母 en 的音。

  c、练习读 en 。教师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⑷、学习 an、en 的四声。先按顺序抽读,再打乱顺序抽读。

  三、识记 an、en 的字形,指导书写

  ⑴识记an、en 的字形。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如:编顺口溜“a 哥哥前面跑,n弟弟后面跟。”也可以启发学生与复韵母 ai、 ei 进行比较。)

  (2)指导书写:学生自己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学习拼音。

  ⑴谈话: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前鼻韵母 an、en 。它俩能跟哪些声母交朋友组成音节呢?(出示相关的音节课件或图片)

  ⑵学习声母 d、t、n 与 an,声母 zh、ch 、sh 与 en 拼成的音节。

  a、学生自己试着拼读。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b、指名当“小老师”带读。

  c、做“听音找朋友”游戏。

  ⑶学习声母 g、k、h 与 u —an,j、q、x 与 v — an 拼成的三拼音节。

  a、出示 g —( )— an — guan 和 q — ( )— an — quan,问:它们是什么音节?中间的介母是谁?(引导学生发现“ quan ”中是 v 而不是 u )

  b、复习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及 v “脱帽”的规律。(念相关儿歌)

  c、小组合作,练习拼读 guan、kuan、huan、juan、quan、xuan。

  ⑷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yuan 。

  a、借助圆圈图,引导学习发准 yuan 的音。

  b、联系生活用语,练读 yuan 的四声。如:yuan (远方、遥远),yaun (心愿 医院)。

  五、做游戏,复习巩固

  ⑴激趣:咱们开火车带着新朋友欣赏欣赏美丽的小树林吧!

  开火车,认读卡片 an、en、yuan 及其四声。

  ⑵做游戏,复习两拼音节:春天的小树林里到处都是蘑菇,小兔可高兴了,来采蘑菇了,还邀请小朋友来帮忙呢!同时请几位带小白兔头饰做采蘑菇游戏:认读两拼音节 dan、tan、nan、zhen、chen、shen 。(配儿歌:春天到,春天到,小树林里真热闹,蘑菇艳,蘑菇香,大家快帮小兔忙)

  ⑶做游戏,复习三拼音节:小河对岸的桃子又红又大,小猴想去摘来孝敬妈妈。可是桥上有“拦路虎”—三拼音节。谁来帮助小猴把“虎”赶跑?指名做过桥游戏:认读三拼音节 guan、juan、quan、xuan 。(先出示一只“虎”;再出示两只“虎”;最后一起出示)

  六、拼读练习

  ⑴两拼音节:ban、pan、man、fan、gan、kan、han、zhan、shan、zan、can、san、ben、pen、men、fen

  ⑵三拼音节:jian、qian、xian、zhuan、chuan、shuan、zuan、cuan、suan

  第二课 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⑴谈话激趣:(再次展示美丽的小树林画面,画面上贴着背后写着前鼻韵母 an、en 及带调整体认读音节交了朋友,现在它们在跟我们捉迷藏呢!来看看它们都藏哪里了?

  ⑵指名找音节。(采蘑菇、摘花朵)找到后带读,复习前鼻韵母an、en及yuan的四声。

  ⑶激趣:今天小树林里又来了新伙伴。(出示:in、un、vn)它们是谁呢?我们该怎么认识它们呢?(请学生说说学习方法)

  二、学习前鼻韵母in、un、vn的读音

  ⑴出示3幅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图“解说员”,介绍图上的事物。

  ⑵读准in、un、vn及四声。

  ①学生根据前鼻韵母的发音规律,把in、un、vn分别贴到相应的图下。

  ②练习发音,同桌互相读。

  ③交流。指名读,师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⑶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①识记字形。问:你怎么记住它们的样子?

  ②练习书写。自己练写,四人小组互评。

  三、拼读练习

  ⑴学习拼读部分声母与in、un、vn组成的音节。

  ①指导学生看书,自己拼读。

  ②举办拼读音节擂台赛。

  ⑵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①读准音。出示yin、yun和in、vn。

  ②认清形。鼓励学生编儿歌记忆yin、yun 。

  四、看图读拼音

  ⑴活动激趣:老师今天学当营业员。(出示文具图片)你们看,我负责卖的是什么商品?(文具)

  ⑵说说图上有哪些文具。

  ⑶学习拼读音节词。

  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拼读音节词:zidian、zhuanbidao、wenjuhe、qianbi、yuanzhubi、xieziben。教师巡视、指导。 ②做给文具贴商标的游戏。

  五、复习巩固

  ⑴互动:听音举卡片。

  ⑵做“猜谜”游戏。(复习相关音节)

  六、扩展训练

  拼读音节词练习:an quan hai tun xue ren shu lin yan zi wo men lan tian lun chuan gao shan tian ye wen zi shou juan guan men huan xi yuan xin yuan quan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⑴谈话激趣:小朋友们,秋高气爽心情好,老师要带大家去田间瞧瞧。不过有几个“小伙伴”也要跟我们去,我们开列火车把它们接来吧!

  ⑵开火车读前鼻韵母 an、en、in、un、vn 。

  ⑶激趣:出去玩还要带点什么?瞧,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食品,谁能读出写在它们身后的音节,这些食品就归谁。

  ⑷出示写着带调音节 pian、shan、tian、yun、ta、zuo、you 的可乐、薯条和汉堡图片。学生取下自己喜欢的食品图片,带读图片后面的音节。

  ⑸过渡:(出示田园风光图)瞧,田野到了,快仔细看看,把这儿的风景夸一夸。

  二、看图认识事物,学习词语,练习朗读句子

  ⑴学生自由夸田园风光的美丽。教师相机出示词:一座座山、一块块田、一片树林、一座果园、远处、近处、左边、右边。

  ⑵理解词语。

  a、看图比较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问:为什么不说“一座山”和“一块田”?

  b、看图贴词语,感知词的意思。问:“一座座山”在哪里?“一块块田”又在哪里?你能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远处”和“近处”贴在图上吗?

  c、练习词语搭配。初步感知“一片”的意思。问:“一片”还可以跟谁交朋友呢?

  d、用“左边”“右边”说话,学习应用词语。

  ⑶学习朗读短句。

  a、生练练;指名读;师生评价。

  b、师范读;生评师;四人小组互读。

  c、表情朗读。

  三、朗读儿歌

  ⑴出示图画,谈话激趣:这里的风景真迷人,不仅吸引了我们,还吸引了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看图回答)

  ⑵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韵文,圈出学过饿音节。

  ⑶师领读;齐读;表演读。

  四、学习生字

  ⑴这两个小朋友登上高山看到了更美的风光,甭提有多高兴了!咱们也来登山,不光欣赏美景,还要挖宝藏呢!不过咱们得先补充营养,行吗?

  ⑵读准 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自由取图片带读:做”摘果子游戏“巩固生字的读音。

  ⑶记忆字形。问:哪些字是你以前认识的 ?是怎么认识的?其他的字该怎么记?

  五、复习巩固

  ⑴老师风趣地说:我看同学们的“营养”都补充好了,那咱们就出发吧!

  ⑵做“登山挖宝”游戏,在具体的语境中,识记生字,积累语言。

  读词语:白云、云朵、左手、左边、右手、右边、大山、上山

  读句子: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山下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他是我的朋友,她也是我的朋友。

  小雨轻轻地洒在绿油油地田野里。

  小结:教an时,老师示范,让学生注意老师的口形变化,尽量放慢点,明显点,注意口耳相授,讲清发音要领,这对学生掌握发音很重要,同声母n比较,在比较中说明前鼻韵母中韵尾n和声母n 的不同。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能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平白质朴的语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知道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能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平白质朴的语言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1-2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准备课堂交流。

  2、阅读三篇文章: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之女)的《居里夫人传(节选)》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堂交流学生预习时整理的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

  要求:

  1、 学生发言要尽量做到口述,避免照本宣科,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事迹给予简评,以使学生初步形成对人物个性人格的了解。

  同学们,我相信通过课前的整理的资料,你们都已对居里夫人这位伟大女科学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生执着投入科学事业却淡泊名利的女科学家,学习她的文章《我的信念》,更深入感受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猝然 问心无愧 受益匪浅 逆来顺受

  三、整体感知文章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品质,为与他对话做准备。

  2、学生再读课文完成老师的出示的问题

  ⑴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信念那么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明确: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⑵信念如此重要那么我的信念是因何而产生出来的?

  第2段居里夫人说,这些蚕执着的,勤奋的工作,我感到我和他们非常相似,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她终于因蚕们的.启迪而明白并确定了自己的信念。

  ⑶我如何在我的信念支撑下生活工作?

  第3段到第6段因为有了信念所以①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②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③做一个不追求财富而只被事业吸引的梦想家④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⑷因为坚持我的信念达到怎样的成就?

  第7段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

  3、梳理文章的思路,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段 指出我的信念的含义

  第二部分:2段 交代我的信念的来历

  第三部分:3段6段指出我在信念的支撑下生活工作的情景

  第四部分:7段指出坚持信念所达到的成就

  四、质疑探究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某种力量是指什么?

  讨论后归纳:指对真理的探讨,献身科学的使命感。

  2、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和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二者矛盾吗?孤独和美好各指什么?

  讨论后归纳:孤独指单身一人,独租一间小阁楼,远离喧闹的人群,潜心研究。快乐指大学时读了许多书,收获很大,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是快乐的

  3、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现在许多人都爱钱,而她为什么这样做哪?

  讨论后归纳:这正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说明他淡泊名利,不中财富。她发现了镭,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是纯粹的研究,是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和伟大使命。

  4、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和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二者是否矛盾?他们各是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二者不矛盾,讲究现实指通过工作获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离不开物质金钱。梦想家是指为研究而研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取物质上的利益,他们为理想而研究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

  5、最后一段中为什么说科学家也应是一个小孩?

  讨论后归纳:对于热爱科学的人来说,科学本身是很美的,魅力无穷,这种美犹如童话故事一般,科学就像小孩子一般沉迷其中,如痴如醉。这表现了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五、归纳居里夫人形象:

  坚忍不拔,执着勤奋,专心致志,心境宁静,兴趣浓厚,沉静温和,勇于克服弱点,战胜困难。

  六、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与居里夫人有关的资料,能加深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把握和精神世界的探寻。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每个同学都能感到居里夫人她伟大的精神品质,学习后你认为怎样才能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请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小作文。

  板书:

  我的信念含义

  我的信念来历

  我在信念支撑下的生活和工作

  坚持信念达到的成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