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9 08:58: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全文讲述了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脱离苦海,不顾主神宙斯的反对,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火种,把火带给人类,教给人类用火取暖做饭的本领,让人类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他的做法激怒了宙斯,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在巨大的苦痛面前,他毫不退缩,不乞求仁慈,决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懊悔,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他不惜忍受痛苦,成为人类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本课篇幅较长,要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细致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抓准文章的主线索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成为人类心中的英雄?这一切入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神话故事,内容生动感人,情节起伏跌宕,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并能在阅读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印象最深的细节去体会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着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另外,学生已具备了查找,筛选,运用资料的能力,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认识本课11个生字,在课文中能正确认读,并做到正确书写,准确运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做法,感悟这位人类的英雄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雄的行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快速浏览课文中,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做法,感悟这位人类的英雄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课文中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雄的行为。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找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资料。

  通过翻阅书籍,了解普罗米修斯这一西方神话中的人物。

  制作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的教学,制作普罗米修斯受难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引入新课。

  1、(出示燃烧的火)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能离开火吗?火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如果生活中离开了火,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3、远古时代的人类就过着没有火的生活。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查资料,对当时人类的生活有哪些了解?

  过渡:此时,天神普罗米修斯来到了人间。(出示课题: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4、在这个故事中,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点评:在开课初,为学生创设燃烧的火焰这一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从而展开学习活动。特定情境的创设,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火是万万不行的。远古时代的人类就过着没有火的生活,很自然的引出天神普罗米修斯,引发学生思考,他能拯救人类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巩固生字。

  1、在预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想提醒大家注意?

  2、学生互相领读易读错的字词,为阅读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独立识字,并把自己学习中发现的易读错的字词提醒别人,互帮互学,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记住同学们的提醒,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课文,普罗米修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普罗米修斯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从整体入手注重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普罗米修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去思考,为下一步深入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四、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成为人们心中一位伟大的英雄?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

  (点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2、全班交流。

  (1)学生抓住相关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的悲惨生活,为了帮助人类寻找幸福生活,放弃神仙的生活,来到人间,鼓足勇气去向宙斯求火。是一位关心人类生活的英雄。)

  (2)出示句子普罗米修斯把长芦苇的一端触到火焰,绒髓点着了,慢慢地燃烧起来了。他端着那个宝贵的火种赶回出发前的地方。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体会到普罗米修斯发现绒髓可以点火,为了人类他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火种。真是位英雄。

  (3)他教给人类用火取暖,做饭的本领,教给人类制造工具的本领,让人类过上幸福的新生活,是一位教会人类生活的英雄。

  (4)抓住句子(出示):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普罗米修斯忍受了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声,决不乞求仁慈,决不对自己做过的事说一句懊悔的话。从中体会出普罗米修斯被捆在峭壁上,受到各种痛苦的折磨,但他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决不懊悔,决不屈服,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英雄。

  3、有感情朗读普罗米修斯受难的情景,此时的他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

  4、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的做法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天地神灵,他们是怎么做的?读读书中是怎么写的?

  (点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围绕着中心问题自主阅读,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层层深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从而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

  五、回归整体,升华感悟。

  1、再读全文,普罗米修斯的哪些英雄行为令我们敬佩?

  2、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英雄行为是怎样理解的?

  (点评: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环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既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们对英雄有了真正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6/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淼”等,注重对学生的积累。

  教具准备:

  地图、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看地图,解说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2、出示投影: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3、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体会有关词语的意思。

  (2)认真朗读课文,能大致说说南沙群岛美在哪里。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浩瀚:广大。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南沙群岛是祖国的 ,也是 。

  2、在课文中画出句子,齐读这几句话。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

  同桌互猜字,并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礁”和“域”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五、作业

  抄写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并相应板书)

  二、精读感悟

  1、过渡: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了什么?

  (2)还从哪儿看出岛屿的多?边读边想象,并找出重点的词语。

  (3)指导读1、2两句。

  (4)这段话还告诉我们什么?(指名说)

  (5)指导朗读第3句话。

  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

  4、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学,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2)四人一小组讨论。结合理解“蕴藏”“用之不竭”。

  (3)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生自由试读,再比赛读。

  5、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我们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2)这些句子你们都读懂了吗?试着用彩色笔画下来。

  (3)指导学生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4)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这样画?

  (5)指导朗读。

  (6)看图,试背第3自然段。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妙词佳句。

  2、仿段练习。

  以“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板书:

  难以计数

  物产丰富 用之不竭

  美丽的南沙群岛 蔚为壮观

  景色迷人 心旷神怡

  旅游胜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2)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字数:不少于200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介】

  《想他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誉的故事。从而教育同学要爱动脑筋,常想他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局部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⑴ 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⑵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⑶ 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⑷ 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他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

  2、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同学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经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由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衣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同学的回答,出示课题:想他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誉。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誉?)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身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誉?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誉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示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示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他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俺们再来学一篇。

  1、《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示出香的?

  2、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他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俺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誉,现在俺们要画大,俺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示。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俺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他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他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同学实际,俺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置:

  1、故事连故事,让同学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议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身学习”或“自由学习”。俺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俺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同学的兴趣。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同学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加知识,为同学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俺想,这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同学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2、文中留空白,让同学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俺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同学一次考虑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誉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好奇心理,发生急于补充教材的激动。而后,组织同学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身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誉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同学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同学的口才,又提高了同学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同学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俺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3、课后设拓展,让同学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俺交叉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俺想这对同学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假如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俺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布置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竞赛看谁骆驼画得多,俺们就来竞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竞赛,俺考虑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竞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竞赛,鼓起了同学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他人没想到的事。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这是一次专门训练听的能力的听说练习。侧重于训练学生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误,并帮助改正。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2.教材特点

  教材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听说要求。二是听说内容,先听句子,提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再听"老师和小明"的一段对话,指出小明说话中的错误,训练内容由句到段,由易到难。三是听说提示,指出在听别人说话时分辨出正误的具体方法:

  (1)认真听别人说话,养成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2)可从别人说话的内容中辨别;

  (3)可从别人说话的语句上辨别。

  二、教学目标

  1.能听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

  2.能从给出的一段人物对话中听出错误,并改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说话的内容有无常识性、性错误和说话的语句上有无用词不当、语句不完整、前后矛盾等这两方面听了别人说话的错误。

  教学难点:能听出一段话中说话人的错误,并改正。从而培养出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

  老师和小明的对话录音、事先录制好的句子录音。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揭题,明确训练要求及内容。

  1.指句读课题,明确《风雨之夜》是我们要听的一段话的题目。

  2.指名读"听说要求",明确这次听说训练以听为主。

  3.指名读"听说内容",明确训练任务。

  (1)我们可以分几步来完成这次听说任务呢?

  (2)交流后:先听单个句子,再听一段话。汪仅要听出错误,还要知道为什么错,并能改正。

  4.学习"听说提示",

  (1)学自"听说提示",思考:在听别人说话时,怎样才能分辨出正误?读读划划。

  (2)交流后归纳,并板书:

  ①养成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②从说话的内容上辨别(常识性、性错误)。

  ③从说话的语句上辨别(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不完整、前后予盾,意思重复……)

  5.练习听句子。

  (1)教师按顺序播放句子录音。学生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说说为什么错,然后改正。

  (2)归纳句子错误类型。

  6.练习听一段话。

  (1)听录音"风雨这夜"这一段老师和小明的对话,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本子上记录出错的地方。

  (2)逐句讨论。

  (3)归纳句子错误类型。

  (4)同桌练习,说一说正确的对话。

  (5)指名上台来演一演"风雨之夜",学生都来做评委,看哪一组同学对话中没有语病。

  7.,再次明确此次训练的要求,并回顾分辨别人说话正误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内蕴世界,读词析词,品词用词,激发情感,收获知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爱学语文,乐学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一种笔画,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3、了解城市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体会祖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观察图片,了解城市现代化的建筑与设施,体会祖国建设的成就。

  教学准备:城市风貌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们江阴是个怎样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美丽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漂亮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干净的城市。

  师:是呀,我们江阴是一座特别美丽的城市。今天,让我们跟随照相机的镜头再次细细欣赏一下我们江阴城的美景,好吗?(学生异口同声答好)出发前,让我们带上庆祝大会上放飞的气球吧!

  (投影出示气球,气球上是音节。)

  师:谁想来摘这些气球?

  (生踊跃朗读)

  师:带上摘下的气球,我们出发吧!

  (幻灯片放映图片)

  (由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将枯燥的拼音复习趣味化,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读准韵文,初步获得对城市的感性认识。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注意把话完整。(出示卡片:我看到了——)

  (生答略)

  师: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咦,老师发现识字6(板书)介绍的好像就是我们江阴城呢!不信,来读读吧!(出示韵文)

  (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慢慢欣赏。

  (照片采集的景点都来自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是他们熟悉的。这种熟悉感,进一步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大程度地激发起他们对韵文的学习兴趣。)

  三、品词习字,深入感受城市的美丽风貌。

  1、(出示喷泉图)师:这是——(生齐读“喷泉”)哪儿有喷泉?(出示卡片:有喷泉。)

  生:中山公园里有喷泉。

  生:文明广场里有喷泉。

  师:把“里”换一个字。

  生:文明广场上有喷泉。

  生:黄山湖里有喷泉。

  师:你们觉得喷泉喷射时的情景怎样?能不能用上这个句式来具体地介绍一下?(出示句式:喷泉喷射时的情景可真。那些水柱有的,有的,还有的。)

  (生答略)

  师:多有趣,多好看的喷泉啊!把它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生动情读词)

  师:那些向上喷射的水柱是什么颜色的?

  生:五颜六色的。

  生:白色的。

  师: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看了这个“泉”字就明白了。(放大“泉”字并变色。)上面是个“白”字,下面是个“水”字,向上喷涌的白色水流就是泉水。跟老师一起写一遍。

  (师生一同书写“泉”)

  师:那我们怎么会有彩色的印象呢?

  生:是因为有霓虹灯的照射。

  师:是的,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喷泉洁白、晶莹的水柱上,把水柱也映成了彩色。

  (精彩的图片为学生的说话练习提供了源泉,此时设

  计这样的环节,一方面为更好地理解词语、认识事物服务,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练习中出现的说话练习的延伸,还有一个目的是为识字服务。)

  2、(出示雕塑图)

  师:这是——(生开火车回答:雕塑)你们知道吗?雕塑不仅好看,还能带给人启发。你看得出这是什么吗?(生摇头)

  师:这是两个字,是“文明”这两个字。(板书)现在看出来了吧。(生惊喜地看着图片)耸立在文明广场上的这座雕塑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江阴市民什么呢?

  生:要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生:我们不能做不文明的事,不能乱扔垃圾。

  师:小朋友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我们镇中心,也有一座雕塑,谁来说一说?

  师:这就是雕塑,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还带给人启迪,他们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让我们记住它。(生齐读)

  (课上至此,一年级的学生会出现松懈,利用理解雕塑的象征意义进行说话练习,一为提高想象力,发展语言;二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出示音乐厅图)

  师:这是我们天华文化中心内的音乐厅。(出示词卡,生跟读)

  师:音乐厅里,人们干什么呢?(出示句式:人们在音乐厅里————)

  (生答略)

  师:是的,人们在音乐厅里欣赏美妙的音乐,觉得怎样?

  生:很快乐。

  师:(出示词卡)看,这“音乐”的“乐”还有一个读音,(生读)。

  师:看看这图,看看这生字“厅”,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大家记住这个生字,不写错呢?

  生:那音乐厅的屋顶是平平的,就像第一笔横。

  生:不对,那屋顶有一点向上斜的。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都很仔细,说得也都对。这音乐厅的屋顶和我们周围的房子的屋顶不一样,是平平的,不过,太平了也不好看,要有一点斜度。所以,我们在写这第一笔横的时候,要稍稍往上斜一点点。(师板书,生书空)这斜斜的撇就是从音乐厅里向外流淌的美妙乐声。这里面的部分谁有好办法记?

  生:里面是个“丁”字。

  师:音乐厅里有什么?

  生:有很多椅子。

  师:(边板书边讲解)看,这横和竖钩就像排得整整齐齐的椅子,椅子不能移动,牢牢地钉在地上,所以这最后一笔是竖钩。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像吗?(学生笑着拼命点头)那老师为什么把这横和撇分开了?能不能连住?为什么?

  生:要有走廊,连住了就走不进去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厅”写正确,写漂亮。(学生书写)

  (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生字,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联系生活进行想像,创造性地记忆生字字形。)

  4、(出示花坛图)师:这是——,(生读词)摆满——的花坛。好看吗?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介绍一下这图中花坛的美丽吗?

  生:花坛里的菊花好看极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他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5、(出示草坪图)师:这是——(生读词)怎样的草坪?(出示:的草坪)

  生:绿绿的草坪。

  生:美丽的草坪。

  (师手势比划)生:大大的草坪。

  生:平平整整的草坪。

  师:你想在这片草坪上干什么呢?(出示:我想在这片的.草坪上。)(生答略)

  6、还有什么美丽的事物呢?(生答后出示:林阴道)

  师:道,就是道路,怎样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林阴道呢?看看图,想一想。

  生:道路两边长满树。

  生:大树一棵挨着一棵。

  师:是呀,(边小结边板书“林”)宽阔的道路两边树木一棵挨着一棵。你记住这个“林”了吗?

  生:记住了。师:那“阴”又是什么呢?

  生:是树阴。

  师:(出示图)看,火辣辣的太阳当头

  照着,可在这林阴道上,绿阴一大片一大片,这样的道路就叫——生:林阴道。

  师:走在这林阴道上,看一看,(满眼绿色),闻一闻,(树木的清香扑鼻而来)。感觉怎样?生:高兴。愉快。舒服。

  7、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事物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记住他们,读好它们。(出示词语齐读)

  (通过想像,将思维放飞。使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语文课堂情境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享受美景,感悟城市的魅力,激发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

  四、图文结合,认识并体会城市的现代化。

  师:除了这些美景,我们江阴还拥有很多现代化的设施呢!

  1、(出示大厦图)师:这是——,大厦不就是楼房吗?我们的教学楼也是楼房,能称为大厦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教室里静默)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图中的大厦,你觉得它怎样?

  生:很高很高。

  生:高得头都顶到了天上。

  师:原来,得很高很高的大楼才能被称为——(生齐:大厦)所以,有这样一个词语:高楼大厦。(出示齐读)

  2、师:这么高,爬得动吗?

  生:(起劲地摇手)不用爬,有电梯。(出示:电梯,齐读。)

  3、(出示图)师:你们认识这个标志牌吗?

  生:停车场。

  师:看,停车场里整整齐齐地停放着——(出示图)

  生:轿车。

  师:都坐过吧?来,说说你坐车的感受。

  (生答略)

  师:轿车这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舒适。江阴的老百姓,开着轿车上下班的越来越多了。哎呀!十字路口常常堵车!上学、上班要迟到了!怎么办呢?

  (生答)

  师:别着急,交通部门的叔叔阿姨有办法,他们建起了(出示词语)立交桥。(齐读)这立交桥和江阴大桥这样的桥一样吗?什么不一样?

  生:立交桥下面没有河。

  生:立交桥下面还是马路。

  师:你能用上“轿车”和“立交桥”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吗?(出示参考句式:的轿车在立交桥上。)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堵车的问题呢?

  生:坐地铁。

  师:在我们江阴,已经有了铁路、火车,可还没有地铁,那什么是地铁,与火车有什么不同呢?

  生:地铁是在地底下开的火车。

  师:看来你一定已经乘坐过了,是吗?

  生:是的。

  师:有什么感觉?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很快,可是不会晃来晃去的,很舒服,还有电视看,还可以听音乐呢!

  师:地铁真是一种更方便,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啊!我们相信,随着我们江阴城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地铁一定也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让我们一起期待吧!(齐读:地铁)

  5、师:(出示六个词语)这些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记住它们吧。(齐读)

  五、熟读背诵,激发生活及学习的幸福感。

  师:这十二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诗一般的韵文,让我们想像着刚才的画面,一起来读好它。(师范读后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师:现在,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感觉生活在这样美丽而又现代化的江阴,怎么样?

  生:很快乐!

  生:很幸福!

  六、练写生字,延伸情感。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把“江阴”的“阴”写得漂漂亮亮的,好吗?(生异口同声答好,情绪高昂。)(出示生字)(指导、练写过程略)

  (真巧,“林阴道”的“阴”就是“江阴”的“阴”。通过前面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带着对家乡江阴的无限热爱之情来学习写好本课中最难写的生字:阴,将使学生更乐学。)

  教后反思: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特点偏向于形象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能力。

  一、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通过课件的制作,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拉进了课堂,与教材紧密结合,创设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以更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即生活,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课始的谈话导入,到课中每一张与课文中的词语相对应的照片,都为的是最大程度地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把学习与他们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词语,在学习词语中体验生活的事物,取得词语教学的好效果。

  二、师生互动,在平等和谐中说出精彩。识字课的课文都是由词语构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理解课文,我们必须填补空白,通过说话练习引导学生将词语具体化,从而达到理解内化词语,准确运用的更高一层的学习目标。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假如话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往往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说不出,或者说不具体。对此,我在设计说话练习时,有意识地将说的练习又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说的冲动,找到说的感觉,生成说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说通顺,说连贯,说具体,说精彩。如让学生们利用“有的”句式介绍喷泉喷射的情景;想像雕塑的画外音;借鉴前面所学课文中的词句描绘花坛、大厦等等,正因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老师指向明确的引导,从而说得顺畅,说得生动。这就犹如在坚实的土地上,教师再为孩子提供一块踏板,他们怎能不腾空飞跃呢?而反之,在让学生看图利用“轿车”“立交桥”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时,因为这情景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说的较为贫乏。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多途径、多形式指导学生识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文字,因此,也是最难掌握的。低年级又是大识字量。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识得并写好大量汉字,少出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好好探索。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安排掌握四个生字:泉、厅、林、阴的书写。对这四个生字,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如“喷泉”的“泉”,通过让学生描述喷泉向上喷射的情景,体会到字义,再由教师引导融会贯通至字形:向上喷射的白色水流——泉。又如“林阴道”的“林”,通过对画面的认识,“独木不成林”自然识得生字。在指导学习“音乐厅”的“厅”时,鉴于以往学生大面积地表现出与“听”的右半部分“斤”混淆,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特别花了心思。正巧,在制作课件采集照片的过程中,音乐厅这一建筑外形给了我启发。在课上,我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掌握第一笔横——大大的平屋顶。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领则通过想像来解决。通过想像“丁”为音乐厅内整整齐齐排列的固定椅子,与墙壁之间有宽敞的走廊轻松地解决了难题。作业证实,此举教学效果明显。的确,千形万状的汉字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题,但只要我们教师立足汉字产生的源泉——生活,多根据字的形、声、义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构建一种适合于该汉字的认知环境,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引导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汉字的把握能力将越来越好。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

  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

  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

  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

  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

  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

  (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

  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

  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

  (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精选]语文教案10-03

语文教案(精选)10-28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精选】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