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梅、止”等14个生字,会写“士、万”等6个生字,积累“望梅止渴、有气无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望梅止渴”的故事。
3.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
2.理解成语“望梅止渴”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揭题导入,引入新课
1.人渴了要喝水解渴,“解渴”又叫――出示:止渴(读准翘舌音“zhǐ”,齐读)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不是喝水止渴,而是一种特殊的止渴的方式,叫――望梅。(补充板书:望梅止渴)
3.在学习本课之前,谁能先告诉老师你们吃梅子的感觉?(学生交流发言:酸酸的、甜甜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想到这又酸又甜的梅子,我们课文中的人物又是什么反应?下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再读课文,思考:谁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1.给下列生字注音。
烤()速()
灵()酸()
快()止()
三、疏通字词,指导书写
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出示课文生字,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卡片抽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比一比:士――土上――止
加一加:云+力=动
4.我们已经会认,并能识记这些生字了,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吗?
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认识新偏旁“力”,指导书写生字。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士()万()
土()方()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干()燥
灵机() ()
有()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生字,同学们都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真是太棒了。
2.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课文生字、新词。(出示课文生字,认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深入地理解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4.读读记记。
将士忽然很多
望梅止渴灵机一动二、学习课文
1.谁望梅止渴?自读第1自然段,从哪个词语看出将士们口很渴?(出示:口干舌燥)
(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或者动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1)将士们为什么会“口干舌燥”?(正值夏天,烈日高照,大地被烤得滚烫。 找不到水)
(2)找不到水的将士们口干舌燥――(引读)有气无力,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2.现在处境十分危急,曹操心中也万分着急,怎么办呢?曹操有没有想出办法来为将士们止渴呢?
(1)自读第2自然段,曹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指名交流)(同桌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2)出示句子:“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满了梅子,能够解渴,大家快去吃吧!”5.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又酸又甜
又又
又又
(2)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越来越。3.曹操想的这个办法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
(1)出示生字:酸(指名拼读,齐读)吃过酸的东西吗?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叫――(酸)
(2)填空。
将士们原先(),现在想起梅子又酸又甜的味道,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将士们原先(),现在个个打起精神往前赶路,不久就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3)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来历。
4.思考:(1)前面真的有一大片梅林吗?(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曹操为什么这样说?
(2)将士们走出荒原,没有看到梅林,会怎么说?
出示:将士们有的说:“。”有的说:“。”
师小结:所以“望梅止渴”的“望”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想”,那么“望梅止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自读、齐读)6.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曹操想的办法是()
A.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梅林,树上的.梅子可以解渴。
B.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水源。三、总结延伸
1.出示:三国时期、烈日高照、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灵机一动、打起精神、望梅止渴。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2.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和大家说一说。
[教学板书]
望梅止渴烈日高照 没有水源――将士们口干舌燥、
有气无力
灵机一动 前面有梅林
“望梅止渴” 走到有水的地方积极
动脑
克服困难
[教学反思]
《望梅止渴》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遥远,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开拓思维并非易事。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课题导入时,让学生自己说说尝梅子的感受,然后说说口渴时想到梅子酸味后的反应,最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课文的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学习提问,敢于提问。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未读懂,并对学生所提问题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语文教案 篇2
执教人:杨小丽
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
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3、概括段意:这段写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起来。
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用几句话写和尚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分组轮读四句话。通过读,了解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
师概括板书:①找“牛”②装沙③搭架④拴牛
3、分组讨论:
*为什么要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儿?
*为什么两船要装满沙子?
*为什么要将两船并排拴得紧紧,在两船之间搭架子呢?(为了保持船身的平衡,而且浮力也大)*
*为什么要用两只大船、结实的木料搭架子和用很粗的绳子拴“牛”呢?(因为铁牛笨重,需要很大的力量。)
4、老师检查讨论的情况。
5、提问:
*和尚做的这四项准备工作出色吗?(做得很出色,考虑得很周到。)这四项准备工作能随便乱做吗?这说明了和尚做事怎样?(和尚做事情有条不紊)
*这四项准备工作用了四句话,一句接一句,每一句写了一项准备工作,句子之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6、小声读,体会出色的准备工作。
过渡: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是怎样将一只只铁牛打捞上来,拖回岸边的?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这的?
五、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女生齐读四、五自然段。
2、读完,指名复述打捞一只铁牛的过程。
3、分组讨论:
*为什么要铲沙?(铲沙使船上浮)
*船靠什么上浮?船上浮拴铁牛的绳子怎样?(绷紧)绳紧,铁牛就会怎样?铁牛靠什么力量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
*为什么要划桨?划桨时,为什么要使劲?
*两辆大卡车拖也拖不动的铁牛,为什么两只大船能拖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出示投影片)老师边说边演示,学生仔细看片,看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
师质疑: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铁牛,水是不是真的有浮力?我们来看下面的一项小实验。
5、演示浮力小实验。
*老师将小烧杯中的小沙包提出来,学生观察盆底的粉笔头有什么变化。(将圆底玻璃缸装入大半盆水,盆底有细沙,两个烧杯上架小棍,小棍中央系有棉线,线下吊有一个粉笔头。)
*说说:这项实验的操作与捞铁牛有什么相似之处?即:盆底的粉笔头和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都是靠什么把它们从盆底、河底拉出来的?
*指出操作器具相当于捞铁牛时的哪些物体?
6、提问: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其余七只呢?
7、课文只详写打捞一只铁牛的准备工作、打捞的过程,为什么不再详写其余七只呢?
师:这说明作者在写打捞铁牛的过程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那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就把文字减少了呢?(同样)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和尚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出色,而且打捞的工作也做得你认为这个和尚怎样啊?他叫什么名字?请男生读第七自然段。
六、学习第七自然段。
1、男生齐读。
2、这一段指出了什么?(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七、读、思、议相结合,领会全文中心,.总结全文。
1、怀丙和尚为什么会想到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这个出色的办法呢?
请大家齐读怀丙和尚说的话。
“叫水送回”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早就知道水有浮力。)
“我来试试看”说明和尚说话怎样?(谦虚)
2、铁牛被水冲走,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灾难)叫水送回,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师:这说明水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害也有利。怀丙就是利用水的有利一面,变害为利,捞起铁牛的。他为重修浮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我国人民同样利用水有利的一面,利用水的冲击力建造水力发电站发电,给我们带来光明,解决我们用电的问题。
3、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怀丙和尚很聪明,有才干。你们是不是很佩服他呀?我国古代像怀丙这样的人有很多。我们光佩服他们还不行,要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现在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学会认识事物,预防事物有害的一面,利用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做一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板书设计:
19 捞铁牛
找“牛” 铲沙船浮
装沙 绳紧拔“牛”
准备 打捞
搭架 划桨拖回
拴“牛” 同样拖回
出色
课后小记: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努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教《捞铁牛》想努力体现的正是上述这些精神。
1、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大容量、快节奏。
2、语言文字训练有层次、有发展。
3、在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饶有兴味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声母b p m f ,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能准确拼读b p m 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点
1、教读、教写b p m f.
2、学习拼读音节。
3、教学带调拼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指导儿童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声母。
师问: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看大佛)对,这就是“大佛”的“f”,相机出示卡片“f”指着图上的山坡部位,问,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么呢?(山坡)这就是“山坡”的“p”,出示卡片“p”,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出示卡片“b”。
二、教学发音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口语语音,来体会声母的发音方法。
1、教学声母“b”
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广播”的“播”,然后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变化,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发音。一定要读的又轻又短,也可以运用教材中“波浪”的的“波”。编口诀“帆船冲浪bbb”。
2、用同样方法学习“p m f ”
编口诀为“猴子推车ppp,兔采蘑菇mmm,手扶拐棍fff。”
三、读语境歌
指导儿童练读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四、教学书写
先教笔顺,再描红,最后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复习韵母:a o e i u v;声母:b p m f。要求把声母和韵母的音读准。
二、教学拼读
1、出示音节。教师出示:ba。告诉学生这就是“八个”的“八”,知道“八”的读音是“ba”,是由声母b和韵母a组成。
2、教师拼读。教师先范读,然后利用插图进行拼读:一个猴子推着b,一个猴子推着a,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遇猛一碰,b---a---ba。教师范读,学生随读,再适当选几个不同类型的音节进行拼读示范,学生随读。
3、学生试读。先练习b p m f与a相拼,开始教师可以领读,后面的可以让学生按顺口溜的规律,“溜”下去。练习熟了之后,就可以改为与i u v相拼。熟练后可以打乱顺序拼读,也可直接读出音节。
4、带调拼读。
(1)出示音节。
出示bā,再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向学生讲明这是“八”的读音(同一音节不带调号读第一声)。
(2)教学读法。
用音节数调法。先用声母和基本声调(第一声)的韵母相拼,拼成音节,再看上面是哪个声调,就用这个音节按照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的顺序数下去,数到这个音节的声调为止。
5、用以上方法,教师辅导学生练习拼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6位军人所处的困境,体会两只军鸽以生命为代价送信的神勇精神和舍身救人的高贵品质,渗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同样值得尊重的人文思想。
2、认识“樯、镌”等9个生字,读准作品中音译过来的一些词语,正确书写“餐、幼”等14个生字。
3、训练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体会学习衬托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两只军鸽以生命为代价送信的神勇精神和舍身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和感悟画面,体会两只军鸽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精读感悟、从读学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碑文导入新课
师叙述:在加拿大空军司令部的一个山坡上,静静地埋葬着两位特殊的英雄,在它们的墓前庄严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的碑文……(出示碑文生齐读)
“神勇军鸽奥斯卡及其偶鸽维娜之墓,它们曾于危难中救过六位军人的命。加拿大空军中将罗伯特·莱基”
2、围绕着“危难”和“神勇”这两个词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一个发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的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鸽血染红的求救信》(板题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谁,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3、指名汇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谁,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4、快速浏览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写6位军人遇到了危险?哪几个自然段写军鸽神勇?
三、精读课文,感悟主旨
1、轻声读第1、2自然段,想象6位军人遇到了怎样的困境?边读边画出能表现6位军人遇到困境的词语或句子。
2、指名汇报
师:在气候恶劣的白熊岛海域,飞机无法起飞,与外界无法取得联系,这种情况下就意味什么?
3、是啊,他们的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如果你就是处于危难中的6位军,你会坐以待毙吗?处于危难中的6位军人把生存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哪?
4、两只军鸽将带着重任飞向目的地,让我们随罗伯特中将为这两只军鸽送行!出示句子:罗伯特放飞时说:“宝贝儿,去吧,我们6条命都系在你们身上了!”6位军人同时向两只军鸽举手行军礼。
5、从这句话和6位军人的这一军礼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两只军鸽使命重大)
师:谁说动物不懂认得语言,谁说只有人类才懂情感,两只军鸽看看主人的脸,又看看机窗外的风雪,似乎明白了此行任重而道远,毅然振翅冲向风雪漫卷的长空。它们能否完成任务?
送信的途中会遇到那些艰难险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7自然段,看看军鸽在送信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指名汇报,并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对军鸽一路上可谓困难重重。他们是如何冲出风雪圈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悟吧!抓住关键词“奋力、足足、终于”等体会北极风雪圈环境的恶劣及两只军鸽的艰辛和神勇。
出示北极鸮的图片,在文中我们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北极鸮的凶猛呢?(外形:铁钩嘴、利爪、浑身雪白;动作:伸、扑、转、追、抓)
维娜明知不是北极鸮的'对手却猛地向北极鸮撞去,这不是以卵击石吗?在力量悬殊的搏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维娜用自己的生命为奥斯卡赢得了时间,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它死得那么悲壮、那么惨烈,那么这两段文字是要突出北极鸮的凶残,还是要突出维娜的英勇呢?那为什么作者用那么多的笔墨描写北极鸮的凶猛呢?
衬托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如果你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就会使你的习作增色生辉。
维娜的牺牲让我们悲愤不已,此时此刻你想对维娜说些什么?作为它的战友奥斯卡又会怎么做呢?如果你就是奥斯卡,看到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儿成为北极鸮的午餐的时候,你又会对维娜说些什么呢?
<<<12>>>
但是奥斯卡却只是绕着北极鸮扑杀维娜时桌下的几支残羽转了三圈,悲哀地叫了几声,转身向赫尔辛那森林飞去。因为它身负重要使命,还有6位军人在等待它去送信救援。
同学们,维娜与奥斯卡冲出风雪圈与勇斗北极鸮这两个场景是作者亲眼看见的吗?想象与现实相结合,能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合理想象,是文章更加生动感人,接下来,我们想象一下,奥斯卡在送信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奥斯卡孤零零的飞了两天两夜,终于看见了一个桅杆林立的军港,带着极度饥饿和疲乏载了下去。奥斯卡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一会,为什么不停下来吃点东西。奥斯卡撞在了停泊在英国罗默军港里的“威尔逊” 号巡洋舰的杆上。水兵们发现了一封鸽血染红的求救信。六位军人得救了,可这对军鸽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罗伯特他们隆重地安葬了这对军鸽,罗伯特他们仅仅在安葬两只鸽子,一对动物吗?
此时此刻,当你站在墓碑前,你会想到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
这是一段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也是一段战友间舍身相救的动人故事,鸽血染红了求救信,但求救信上已不仅仅是点点滴滴的鸽血,而是生命,是意志,是军人的军魂。
让我们怀着对这对儿军鸽的崇敬之情再读这段碑文……
四、总结
两只军鸽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6位军人的生命,演绎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同学们让我们也永远记住这对军鸽,一个叫奥斯卡,一个叫维娜。也记住动物是我们人类永远的朋友,动物和人类同样值得尊重。
五、作业
收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10.鸽血染红的求救信
冲出风雪圈
危难 勇斗北极鸮 神勇
血染求救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18
(精选)语文教案01-31
【经典】语文教案10-05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10-16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经典)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