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2 13:24: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选9篇)

语文教案 篇1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3.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了解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用具

  投影片、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1. 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注意生字的写法。

  “盈,”是后鼻音,读作y0ng,不读y9ng;

  “茄”读作“qi6”,不读ji1;

  “揉”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盈”的上半部“ ”,“又”不能忽视;

  “庙”是“广”字头,撇要大,必须包住“由”,这叫半包围结构。

  3.启发发言,讨论词义,检验的能力。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解释词语。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各色云霞。

  紫檀:常绿乔木,木质坚硬,带红色,可做贵重的家具或美术品。紫檀色,和紫檀木相似的颜色。

  高寿:长寿的意思。

  恍恍惚惚:不真切,不清楚。

  笑盈盈:满脸笑容的意思。盈,充满。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威武:本课指力量强大的样子。

  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粉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百合色就像百合那样的颜色。

  金灿灿:形容像黄金一样发亮的颜色,鲜明耀眼。

  4.出示投影片,注意字音词义。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对的(√)。

  (2)出示以下各字,请同学口头组词。

  檀——紫檀色 檀香 檀树 紫檀

  猪——小白猪 肥猪 野猪 猪圈

  寿——高寿 长寿 寿面 寿辰

  模——一模一样 模范 模型

  恍——恍恍惚惚 恍然大梧

  霞——霞光 红霞 霞光万道 彩霞

  庙——孔庙 庙会 庙门 神庙

  烧——烧火 烧水 火烧云

  威——威武 威风 国威 威严

  蹲——蹲下 蹲坐 蹲着 半蹲

  (3)区别字形,辨析词义,然后组词。

  形相近、音相同的汉字有很多,必须正确区分,把握字义。

  教师指导学生把形相近、音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区别字形、辨析字义是掌握这些字的好方法。最后通过组词加以验证,会使学生记忆牢固。

  须(必须) 跪(跪下) 偏(偏远)

  需(需要) 脆(干脆) 遍(遍布)

  低(低头) 根(树根) 伸(伸展)

  底(到底) 跟(紧跟) 申(申请)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按一定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日落时的火烧云,主要讲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及变化。)

  2.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

  通读全文是正确划分段落的基础,然后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懂自然段间的关系。

  分段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日落时的火烧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课文的哪部分讲到了这一点?”

  (课文的第3、4、5、6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的样子。)

  第1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吗?

  (不是火烧云,是火烧云到来之前的霞光。)

  最后一个自然段还在讲火烧云吗?

  (这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不见了,看不清了。)

  现在请同学们考虑本文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应该按什么顺序分段。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的顺序来写的,因此应该分为三段。)

  教师板书“三段”,学生讨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没有直接写火烧云,而是通过写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从侧面描写绚丽多彩的火烧云的,并告诉我们这是晚上太阳要落山时的火烧云,也就是说火烧云就要来了。因此,这段的段意应该是:写天上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先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又写了火烧云的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因此这段段意应该是:具体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第7自然段)这一段写到火烧云越来越恍惚,变化极快,几乎看不清楚了,说明火烧云就要消失了。因此,这段段意应该是:火烧云退去时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分析,请同学说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巩固对本文结构的认识。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的到来、出现、退去的顺序写的。)

  (三)请同学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理解火烧云的变化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注意积累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用具

  (一)幻灯机,录音机,小黑板。

  (二)火烧云幻灯片。

  (三)有条件可以播放火烧云的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火烧云的认识。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齐读课题,并以课题为题。请同学讨论,以达到了解学生对火烧云认识程度的目的。

  什么叫“火烧云”?你见过火烧云吗?你见过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当时心情怎样?

  (火烧云是日落或日出时天空出现的红色云霞,色彩非常美丽。)

  2.明确结构,抓住特点。

  已故作家萧红通过仔细观察对火烧云做了生动的描绘,语言精练准确,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呢?

  (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的顺序写的。)

  板书:到来前 出现时 消退后

  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一段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作者抓住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写的,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二)以读促讲,启发想象。

  1.学习第一段。

  火烧云出现之前,天空及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读一读,想一想。

  (火烧云出现之前,天空布满霞光,周围的人和动物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板书:霞光照耀

  “霞光”使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霞光使“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都在颜色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具体描写了火烧云出现前的景物。)

  火烧云到来之前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同样的景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提示同学把“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的颜色变化前后的情况对比着想象。

  (由于霞光照在它(他)们身上,使颜色发生了变化。但是因为底色不同,所以变化之后的颜色也不同。)

  指导朗读,体会火烧云到来之前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画出说明火烧云出现的句子: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想一想火烧云是什么样子?

  (火烧云是红通通的,好像着了火。)

  板书:红通通 像着火

  (2)理解“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句话中的“烧”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词吗?为什么?

  (“烧”是烧火、着火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任何字都不能替换“烧”,因为“烧”既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和动态,又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气势,而且还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更重要的是“烧”字在这里点了题。)

  (“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一直”说明火烧云的面积大,而且是运动的,“烧”字本身就给人一种跳动的感觉。)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火烧云的动感和美丽。(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准确地概括火烧云的特点。

  (这个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极”是什么意思?“极多”又是什么意思?)

  (“极”表示程度深,多到了极点。“极多”就是很多、十分多、特别多、非常多。)

  课文中连续出现的“一会儿”说明什么?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说明火烧云的变化不仅多而且也很快。)

  板书:多 快

  火烧云变化多主要是讲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上的问题,边读边想。

  出示小黑板:

  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要求学生高度概括出颜色多,变化快。然后具体说明。

  (颜色多表现为:火烧云不单是红色,还包括金、紫、黄、灰、百合色等说得出名的有九种,“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葡萄灰”、“茄子紫”,以增强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多的认识。

  (变化快表现为:“一会儿……一会儿……”说明各种颜色交替出现,持续时间都很短,转换频繁而迅速。)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一会儿”,不一定读得很快。为背诵做准备。

  板书:颜色 变化

  启发学生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的颜色特点。

  (绚烂多彩、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板书:色彩斑斓

  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火烧云的形状怎样呢?请一位同学改动小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同学们用学习描写火烧云颜色部分的方法自学描写火烧云的形状部分。

  出示小黑板,做如下改动:

  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作者描写了马、狗、狮子的形象,但很快就不见了。)

  板书:形状 变化

  (3)教师在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合上书,看幻灯片,把同学们带入火烧云的情景中,让他们感受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这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有帮助。

  ①出示描绘火烧云变化各种形态的幻灯片。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提问:图上画的像什么?

  (马、狗、狮子。)

  教师把一种形状定格在幻灯机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描述图意,尽量按照作者描写马、狗、狮子的方法来说。

  提示:作者是按照怎样出现→什么样子→怎样消失来写的。

  教师出示幻灯片也要有技巧,不能把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就完了,这样反映不出各种形状的变化。教师应该拿着幻灯片在幻灯机上演示。比如马,一开始是“天空出现一匹马”,可以把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那匹马大起来了”,这时教师要抬高幻灯片,投影幕布上的“马”就会真的变大,实际上是幻灯片离镜头近,图片被放大了。紧接着“那匹马变模糊了”。幻灯片继续抬高、投影幕布上就会模糊一片。这样演示既形象逼真,也符合作者“怎样出现”——“天空出现了一匹马”,“什么样子”——“马是跪着的”,“怎样消失”——“那匹马变模糊了”的写作顺序。

  其他的形状都可以这样演示,同学们记住了火烧云的形状,对课文的内容就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好处。

  利用幻灯片出示一段话:火烧云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狮子。真是形态万千,变化多端。

  请同学读一遍之后,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哪种写法好。发散思维。

  (书上的内容写得生动具体,因为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也就是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也就是为什么像。因此火烧云的形象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③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想象天空中出现的其他动物、人物或植物,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及说话能力。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做以下提示: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小白兔,( ),过了几秒钟,( );

  很快又来了一位老奶奶( ),老奶奶的拐杖( ),又不见了。

  ④启发学生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形态万千、形状各异、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板书:形态万千

  (3)小结第二段,使学生对第二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火烧云的颜色色彩斑斓,火烧云的形状形态万千。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火烧云,抓住了变化极多这个特点,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怎么像”,使人感到火烧云不仅美丽,而且非常神奇。遗憾的是火烧云不能像一幅画可以长久保存。

  板书:奇

  3.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齐读第三段,想一想,此时的火烧云又具有什么特点?

  (火烧云在迅速变化中消退了。)

  “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

  (“恍恍惚惚”就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若隐若现,虚虚实实。因为火烧云变化极快,所以人们的肉眼就会有这种感觉。)

  这时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火烧云消失时,人们非常留恋。从“揉揉眼睛”,“沉静了一会儿”,“可是”,“偏偏不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请同学们带着留恋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板书:留恋

  (三)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1.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板书来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讨论完成。作者在写火烧云的过程中,始终抓住火烧云的特点,从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观察。观察火烧云的颜色,作者抓住了颜色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一个“极多”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不单是红色,而是色彩斑斓;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转瞬即逝。观察火烧云形状时,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形状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多,这一点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美;“两三秒钟”、“正在……就”、“忽然”、“一转眼”等词语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一点又具体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把握得这么准确。

  2.启发学生讨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体会。

  提示学生抓住两点:一是观察事物要抓重点;二是观察事物时,既观察静态,也要观察动态,做到静动结合。

  (四)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2、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①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②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③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④全班交流。

  ⑤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②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③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分析葛朗台的行为、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识葛朗台的社会意义,

  学习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培养描写人物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把握葛朗台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葛朗台人物形象把握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子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整体感知

  思考[1]:守财奴是怎样的人?课文第1段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葛朗台的性格?

  思考[2]:"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思考[3]: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思考[4]: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课文至此,情节是跌宕多变,环环紧扣。作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多变中将守财奴贪婪吝啬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思考[5]: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思考[6]: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

  思考[7]: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情节发展表(右图)

  四、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五、学生举例讨论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点: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金钱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法学法】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参考资料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游恒山记〉一文以游踪为线索,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游记美文。

  思路条理化。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详略得当化。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观察细致化。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景物形象化。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语文教案 篇6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出示课件)

  2、“冬天”自述: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冬天。你们知道吗?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给大地带来很多很多的变化。大家都夸我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二、播放录像,整体感知“冬天”

  1、过渡:小朋友,下面,冬天就要开始给你们变魔术啦!你们看,它"呼地一吹",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播放录像(老师可以相机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冬天的本领事可大着呢!你看,他“呼”地一吹,满天飘起了雪花,一会儿,大地就变白了。小树像株洁白的珊湖:那些房子有的像一座座银砖搭起的城堡,有的像一朵朵蘑菇,还有的像个奶泊面包,可爱极了:雪越下越大,大山像一位披上白纱的仙女:过了一会儿,大地就像一块白白的软软的.地毯。公园里的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了:不知怎么的,棉衣啊,手套啊,都从衣柜里跑出来,街上的人都变胖了。在这么冷的冬天里,小朋友们一点儿也不怕冷,他们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到公园里堆雪人打雪仗,好玩极了!

  三、揭题并质疑

  1、揭题:

  (出示课题)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一一冬天是个魔术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2、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四、合作学习,初读课文。

  1、过渡: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冬冬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感到太有趣太神奇了,于是他们就写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冬天是个魔术师》。你们想不想读一读?

  2、学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画条横线作个记号:

  3、在2人小组内互相学习,把这些字记住:〈学完后检查一个组〉

  4、再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

  5、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一套字卡),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同组的同学教一教。

  6、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五、学习课文一、二节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过渡:同学们学得不错。但是,潘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在刚才的录像当中怎

  么没有小动物呢?他们都到哪里去呢?(指名回答)

  2、观看录像。

  3、指导朗读第一节。(出示第一节)

  4、指名读,评议。

  *你们觉得“冬天”这个魔术师变得快不快?它变得怎么快,你能不能用朗读来表现?(指名读,评议)

  5、读这句话时,还要注意什么?(轻声——啊)指名读,评议。

  6、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要冬眠?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冬天这个魔术师要给我们变什么?

  2、(出示第二节课文)指名读,说一说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

  3、播放“雪景”录像,感受雪景的美。

  4、冬天真不愧是个魔术师,太神奇了!你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出示第二节第二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解,区分语言和语文,做学习语文的小主人。

  2、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尝试去做到:读、写、说。

  3、通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了解学语文的用处,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解,区分语言和语文,做学习语文的小主人。

  2、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尝试去做到:读、写、说。

  教学难点:

  1、通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了解学语文的用处,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小朋友们,从进入小学就开始接触到很多有趣的课程,其中就包括语文课,它不仅有意思,而且作用非常大。谁能说一说学好语文有什么好处吗?(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向往的.事物来激励他们,如可自己阅读有趣的故事书,看报纸,写文章等)

  二、引导理解:

  (一)看一看

  1、第一幅图:讲了什么?

  一个小女孩坐姿端正地在读书(讲解读书时要坐姿端正,让同学练习正确的坐姿。)

  2、第二幅图: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在干嘛?

  一个小男孩握笔写字(讲解正确的握笔方法,并练习;写字时正确的坐姿,同时练习,让同学把两个姿势结合起来练习,练习完,要求学生运用刚刚学习的方法,写一写自己会写的字。)

  3、第三幅图:有几个人?他们在做什么?

  从图上一个小女孩嘴是闭着,另外三个孩子嘴巴都张着,说话,(说什么呢?)每个孩子头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卡通图片,看出他们在讲故事,并且是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在说。

  他们分别饰演什么角色?

  第一个女孩演猪八戒,第二个男孩演孙悟空,第三个男孩演唐僧,第四个女孩演沙僧。

  4、播放一段《西游记》动画片视频。

  5、小朋友们,你们在幼儿园听过什么故事?说能说一说?哪位小朋友也听过这个故事?你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一演?

  同学们演。

  三、总结

  小朋友们,我们的语文课有意思吗?(孩子们答有)我们不仅能学习到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而且还教我们写字,与此同时,我们还能讲故事,演故事,你们喜欢语文课吗?(喜欢)那就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吧!

  四、作业

  1、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演一个小故事。

  2、预习新课《天地人》,看一看他们怎么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俺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同学一起协商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同学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同学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俺们目的地不在这里,俺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俺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观赏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俺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俺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同学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俺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出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同学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俺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同学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只陪着俺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中国,再拟游览顺序,使同学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俺们学习这篇游记,不只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俺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俺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一起归纳,让同学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俺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俺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俺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淡淡优伤痕迹的散文,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读自悟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词卡、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

  1.CAI播放配乐朗诵《匆匆》片断(第三节)。

  2.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聆听《匆匆》这一名篇时,总会油然而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是啊,时光一去不复返!说说看,你每天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你是否想过珍惜有限的时间呢?你是怎样珍惜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课文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 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教师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 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汉学习这一部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精选)10-28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