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6 08:45: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品(7篇)

语文教案 篇1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重点及难点

  生僻词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教学准备

  对联的初步知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汉语家园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学习对对联的基础是古代蒙学的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利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其中的字音。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生朗读并正音。

  4.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5.上下联对比接读。(男女生或小组间)

  三、学习对子歌(一)

  1.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还原古文。

  2.注释

  牛女:牛郎、织女二星。

  河,银河。

  参商:二星名。《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伯,季实沉。兄弟不睦,日寻戈矛。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沉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斗:北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3.交流互补。

  四、当堂积累

  1.齐读,齐背。

  2.同桌互相考:我出上联你对下联。

  五、留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对子歌》(其一)并背诵下来。

  3.预习《对子歌》(其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1.指生背诵《对子歌》(其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提问《对子歌》(其一)中的个别对联。

  二、继续学习《对子歌》(二)

  1.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对子歌》(其二),边默读边标记。

  3.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三、教师点拨

  四、总结全文

  1.你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2.做课后题

  五、留作业

  1.抄写《对子歌》(其二)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用文艺笔调阐释事理的说明文:简洁丰富,生动有趣。

  2.学习本文“多次分类”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本文词语较多,可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阅、指导学生理解“多次分类”说明方法,用列表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及掌握这种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订正步骤:

  霁颜(jì) 撇嘴(piě) 解颐()(yí) 抿嘴(mǐn)

  脱颔(hàn) 笑煞(shà) 讪诮哂嗤(shàn)(qiào)(shěn)(chī)

  粲齿(càn) 拊掌(fǔ) 莞尔(ǎ) 冁然(chǎn)

  咍然(hāi) 揶揄(yé)(yú) 回眸(móu) 佯笑(yáng)

  妍笑(yán)

  作者介绍:

  导语:讲一个有关“笑”的故事,春秋战国,齐威王在位时,楚国派兵进攻齐国,威王让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了他一百斤金和十套车马算是送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仰天大笑,系帽子的带子全都断了,威王问他为什么笑成这样,他说:“我从家到宫里来的时候,路旁有个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洒向神求丰收,祝愿道:狭小高地上的收成要装满篝,易积水的低田的薪要装满车子,我看他献出的东西少要求却很高,所以笑了起来“威王懂得他的意思,除将上述礼品增加十倍以外,更添上十双白璧,后来果然请来了赵国救兵,楚国只好撤军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课文中提到的“冠缨索绝”,此外,课文中还讲了一些笑的典故,“回眸一笑”“呵呵大笑”(《红楼梦》中张道士,他是贾府家观的主持人,80多岁了,在主人们面前“呵呵大笑”,颇有阿谀逢迎和倚老卖老),至于孔夫子的“莞尔”自然是在庄重而又亲切的表示。

  从上述诸多人物的笑,我们可以看到笑的内涵是丰富的。

  给课文划分段落(见书)

  (1)说明笑的各种类型

  (2)借“笑”说明祖国语言是何等的丰富和生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课文说明了几种笑的类型呢?

  (①笑和脸的关系②笑和全身的关系③笑和人的关系)据此,我们把第一部分划分为三层(见书)

  1节、“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课文以定义开头,简洁明快地直接入题。

  “内心感情的反映”说明“笑”这种生理现象是人们情感流露,渲泄的一种必然,人的.感情纷繁、复杂,笑的状态也就多种多样,这就为下文展开分类提供了依据。

  反映的部位“是人们直接观察的对象。笑的词语的产生,正是人们由观察对象,探求内心情感的结果,这个给“笑”下的定义正是全文给笑分类的整体标准,也把笑同其他生理现象区别开来。

  文章内容见下页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综观上文,作者由局部到整体,紧扣“笑”字,把一百多个表示笑的词语连缀成篇。(读19节)

  20节、课文用总结性的话开头,引出说明的事理祖国

  语言是何等丰富,何等生动,点明中心。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太空生活,感受宇航员的探索、牺牲精神。

  2.巩固实践所学的读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课文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1.课前阅读、观看一些有关航天的书籍影视,了解太空知识。

  推荐书目:

  ①《太空漂流记》(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xx年版)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

  《奔向太空》科学普及出版社

  《飞向人马座》科幻小说郑文光

  《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太阳系历险记》科幻小说儒勒·凡尔纳

  ②网络资源:

  ③影视资源:

  《太空站实录》

  2.课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总体感知课文。

  3.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方式,多搜集资料,自主探究;注重将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

  4.学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物投影仪

  5.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块:导入新课,交流知识。

  师:当我们遥望夜空,总不免要想月球是什么样子的?有嫦娥、吴刚、玉兔、桂花树吗?那茫茫的银河中有牵牛、织女吗?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是不是一种偶然?浩瀚的宇宙中还有没有其它文明?有没有人类的朋友?从古至今,地球上的'人类从没有停止过探寻!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课前所所搜集的太空及航天方面的知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二十七在太空中理家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块: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师:提到理家,同学们往往就会想到“衣食住行”,那么在太空中理家又是指理哪些呢?

  生:阅读、思考,发表观点。

  师组织交流评价,并结合学生讨论板书:跑步长高穿衣洗漱睡觉)

  第三块:现场采访,再现情景。

  师:现在同学们请将自己当作宇航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太空生活片断给大家作现场介绍。

  生:为进入角色认真研读课文,先小组讲解,再班级交流。

  生:介绍生活片断

  师:聆听,组织交流评价

  第四块:实践巩固读书方法。

  师:复习提问相关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根据投影要求圈点勾画。

  投影:1.第5—9节分别介绍了太空跑步活动的哪几方面内容?

  2.划出解说某种活动的意义及进行某种活动与地球上进行同一活动的不同之处与难处的语句。

  3.划出体现太空探险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词句。

  生:阅读、圈点勾画

  师:组织交流(引导同学圈点勾画的注意点,并作板书)生:交流、评价

  师:一位科学家这样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发现一个真理更重要。现在请大家在阅读文章时,注意能根据文章进行质疑。

  生:讨论、提出问题

  师: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组织交流评价(主要依据问题的价值性等)

  生:解答、交流、评价

  第五块:发展延伸

  师:播放美国“哥伦比亚号”升空爆炸的录像

  生:观看视频

  师:结合录像、及课文最后“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小组讨论

  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价生:交流评价。

  第六块: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吃饭、跑步、洗漱、睡觉这些在地球上最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一切就都与地球上不同了,能够大太空中吃饭、跑步、洗漱、睡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际旅行的需要,是人类向其他行星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学习宇航员身上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努力学习,争取在以后的航天方面飞得更远!

  作业:

  话题作文:以“人类的飞天梦”为话题作文,字数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跑步(方式、作用、感受)

  长高(长—不长)

  总体概括穿衣(艰苦)总感受(探索、牺牲精神)

  洗漱(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

  睡觉(头脚倒置)

  总分写(叙述与说理结合)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强)及新词,认读6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我”的感情。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树立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强)及新词,认读6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什么是奇迹?齐读文章的课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文中画出读不准字音的字,自学生字新词。

  出示幻灯,指名读准带点字的字音。

  干涸勉强小心翼翼蹑手蹑脚挽救

  多音字组词:

  强中几尽

  交流在自学中理解了哪些词语。

  勉强:在本课是“将就、凑合”的意思。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课文指看起来不是很清楚。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归纳。

  在一个极度干旱的夏季里,6岁的男孩比利为了挽救中暑脱水的小鹿的生命,一次次地用双手捧水给小鹿喝。

  3.全班接龙读课文。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1——2):写“我”居住的地区遇到了严重的干旱。

  (2)(3——8):6岁的比利用双手捧水,一次次地给因中暑而脱水的小鹿喝水。

  (3)(9):“我”决心把小比利培养成优秀的科学家,让更多的人获得生命之水。

  5.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爱的奇迹是什么?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课后:段落比较复杂学生分段效果不好,特别是段中分层,正确率更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我”的感情。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树立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

  爱的奇迹是什么?

  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

  他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

  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二、新授

  通过自己的预习你初步知道了哪些问题?

  (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爱的奇迹是什么。)

  教师梳疑,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他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2.学习课文第一段,明确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从课文内容中你知道了什么?

  集体交流:说明旱情相当严重,不仅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人畜的饮用水都很困难了,比利双手捧水喂小鹿的感人故事正是在这样极度干旱、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发生的。

  此时你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吗?(这一段的描写与爱的奇迹有什么关系?)

  3.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比利的为人。

  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比利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

  在文中标画有关比利动作的语句,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比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

  集体交流

  “他目不斜视,好像面对着一个严肃的目标”、“双手好像努力捧着什么重要的`东西”、“慢慢地向树林走去,然后快步跑回来”这说明孩子是在极严肃、极认真地做着一件重要的事情。“反反复复地忙了将近两个小时”,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孩子一心想着救小鹿。

  (做事认真、专注,善良、有爱心)……

  (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当时小比利心里会想些什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己的感受。

  联系上文,说一说第一段与爱的奇迹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当时水的宝贵以及水对挽救小鹿生命的重要,突出了比利捧水喂小鹿这一行动的意义和小比利的心地善良。

  集体讨论,升华主题,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各抒己见)

  1、这件事发生在严重干旱的夏季里,在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比利却用宝贵的水挽救野生的小鹿的生命。

  2、比例只有6岁,可是他所做的事情是了不起的。

  3、一个6岁的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描绘了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

  课后:先默读课文,以《语文帮你学》中的一道题,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第一个填空完成较好。对于第二个填空,很多学生没有写出是“中暑”的小鹿,此时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体会水对当地人们的重要性。此时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且体会出真是奇迹。订正第三个填空时,请同学找到描写比利动作的语句,加以体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为什么是奇迹。这样利用内容引出中心学生感觉到水到渠成,同时更加明确了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是:准确、全面、简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陪、拍、圈、注、影、默”6个字,会写“投、拍”等4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圈”。

  2、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二自然段描写小男孩动作的句子,体会动词的用法。

  3、在阅读中积累“投入”“默默”“注视”等词语。

  4、会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重、难点

  随文识字,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初步体会男孩玩球时的投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人曾经对你说过“孩子,你长大了。”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心情怎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小男孩也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1板块第2课《孩子,你长大了》,请同学们伸出小手与我一起书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注意预习中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检测:(师范读课文)指名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边听边思考:“孩子,你长大了”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生读文后汇报:板书(父亲 儿子)

  三、随文识字

  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注、影、默”。

  (1)师过渡: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呢?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屏幕出示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这三个字(拼读、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

  (3)请学生当小老师来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注: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形声字)练习组词,结合课文理解注视的意思,用注视说话。联系实际:请大家注视黑板。

  影: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形声字)练习组词。

  默: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出示记字小妙招(黑狗黑狗你为什么沉默?)] 理解“默默地”在文中的意思?适当扩词默默地( )

  (4)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猜想父亲说这句话的心情,学生说出某种心情就带着某种心情去读)教师引读:此时此刻,父亲注视着儿子的身影,可能怀着无比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默默地说:(生齐读:孩子,你长大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陪”。

  师: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儿子呢?父亲当时的心情是否像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同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1)指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第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认识陪(说记字方法,领着拼读,结合句子说说陪的意思,练习组词)

  3、学习第二自然段认识“拍、圈”。

  师:有了爸爸的陪伴,小男孩安心地玩起球来了。让我们一同看看小男孩玩球时的情景。

  (1)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屏幕的句子,快速地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的词。

  (2)识记“拍”(交流记字方法、组词、做动作识记)

  (3)重温“投”组词,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投入的意思。联系实际。

  你投入地做过哪些事?教育学生投入地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地读这句话。

  (4)认识“圈”这个多音字,读音,分别组词,投入地读。

  (5)完成动词填空(课后题)

  师:正当我们读得特别投入的时候,这些调皮的词语从家里跑出来了,我们试着把他们送回家吧!

  生填空,做动作试读,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组

  (6)指导朗读(自己练读、一边想象小男孩玩球时的动作,一边试着做一做动作)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动作,女生读,男生做动作,生齐读,老师做动作)

  (7)用“一会儿…… 一会儿”说句子。

  (8)齐读这句话,体会关联词语的妙处。

  四、指导写字

  过渡:小男孩玩得特别投入的时候,几个大孩子跑过来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那你们就必须出色地完成本节课的写字任务。

  1、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出漂亮、规范的字?

  2、指导书写投和拍两个字。

  3、重点指导投字,生试说关键笔画位置及需要注意的笔画;教师范写、学生试写两个,同桌互评,如果你认为他写的好就在他的本子上画一张笑脸。同桌展评,说一说好在哪里。

  4、学生试写“拍”字,最后给同桌提一条写字小建议或写一句鼓励的话。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孩子,你长大了

  父亲 儿子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就让我们来发现, 去倾听, 去感受山雨的美!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3、思考: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学生朗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总结:大自然创造了美,作者发现了美,描写了美,而我们也通过丰富的想象感受了美,用动情的朗读再现了美。实话实说,这节课我感觉感到很快乐,因为始终被美丽所紧紧包围。你们呢?快乐吗?

  五、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板书设计】

  雨前

  山雨 雨中 颜色美 声音美 喜爱之情

  雨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