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案最新

时间:2024-10-22 08:10:4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牧童》教案最新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牧童》教案最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牧童》教案最新

《牧童》教案最新1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习戴嵩是一位著名画家时,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去掉了“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比较意思表达上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带有“一……就……”的这句话是说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画刚挂出来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体会到了这组关联词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最后再让学生用上“一……就……”来说说大家看到戴嵩的画以后的反应?出示:看画的人一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有钱的人一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这样抓住重点语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而且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上台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一生上台指示,全体学生直观感受,立刻理解。这种让小学生用手指一指画面的方法,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理性的变成感性的。这里也渗透了一种解词方法:结合具体画面来理解词语。再让学生运用“、、、、、、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另外,这几个词的理解都是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体现了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对“纷纷夸赞”这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夸,就是纷纷夸赞”。后面理解“拱手”这个词时,让学生来做做这个动作,怎么做呢?古时候的人做这个动作多表示感谢,表示欢迎,表示歉意,表示告别。教师当场示范讲解,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二、培养积累、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悟、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在指导读:“太像了,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此处要写两遍“太像了”“画活了”?因为反复说相同的话更能突出戴嵩的画好。再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围观人群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说呢?在两个学生说出简单的夸赞的话后,再给学生推荐几个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赞美画精美的词语。让学生在夸赞时用上这样的词。然后出现练习题:“ , ,这真是 !”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所描述的场面,还让学生在表达中用上积累的词语,体现的“积累、理解、运用感受”的学以致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自己设计教案的时候设计的训练点很多,感觉什么都想抓,导致了没有完成设计的内容。

  2、在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时候,品读的形式太少。

  3、在识字环节,指导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只抓住难记的字识记就行。

  再教学设想:

  通过这次讲课,结合老师们的建议,下次执教第一课时,识字有针对性的指导识记,课文内容只学习画家的优秀品质。牧童的表现放第二课时完成,时间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就能够落实课堂练字环节。

《牧童》教案最新2

  一、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海蜇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爱阿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一向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2、让我们认真地读,满看度,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报贩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2)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都弄得她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约二)

  (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富县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那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实在则那样那个抖动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1、牧童在清风明月知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银处: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牧童》教案最新3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

《牧童》教案最新4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为好友作画,当所有的人都在夸赞这幅画的时候,一个牧童却勇敢地指出了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一课时,结合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第一,通过读书帮助学生理解“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通过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感受围观的人对他的夸赞来体会“著名”的含义;第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寻找近义词、结合上下文、结合画面等方法来落实;第三,识字写字。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先观察再指导后书写重反馈的教学方法。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鼓励学生质疑、自读自悟、读悟结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书写三个带有提手旁的生字“抹”、“挤”、“拱”,努力做到字迹工整、美观。

  3、通过读书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读课文3至5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给文中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

  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环境设计与布置: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具:生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

  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出词卡)请你读读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纸(课本)。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在上面做个记号,并且要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帮助纠正字音。

  2、识字

  (1)在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难读或是拿不准的字音,告诉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

  (2)指名说,结合字卡,领读。

  (3)自己练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4)生字大家都认识了吗?我们来读一读。出示词卡,开火车读词语,如果他读对了,就请你跟着他读,读错了举起小手帮助他纠正。

  (5)大家把生字读的又对又好,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纠正“夹”的读音。

  师:像我这样把拼音标在它的头上,就不容易读错了。

  生:标拼音,齐读句子。

  (6)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师:难读的.句子也读好了,相信课文你也能读好,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一人读一段,争取做到一字不错。

  生: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好课文纸认真听。(遇到问题停下来全班解决)

  (三)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同学们将课文读的真准确,相信大家对文中的主人公戴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著名)。

  师:(板书:著名)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著名?

  生:出名、有名。

  师:用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齐读第一段。

  2、学习戴嵩作画的句子。

  师:说戴嵩著名,相信他画的画一定非常好,文中有一个写他作画的句子,(课件出)快来读一读。

  (1)生齐读这一句。

  (2)请你好好地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3)指名读,说说你的感受。

  (4)这个句子中有两个不好理解的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你知道意思吗?指名说。

  师:这两个词语是国画的绘画技巧,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我们来欣赏一幅图片,请你上台指一指,哪里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哪里用了轻笔细描的方法?

  生上台指示。

  师:现在你明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是呀,有时我们借助生动的画面就能体会出词语的意思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吧。

  (5)读句子

  师:戴嵩就是这样寥寥数笔画出了一幅《斗牛图》,快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生:齐读

  师:从描写戴嵩作画的句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6)回读第一自然段

  师:是呀,戴嵩画技高超,画出的画精美绝伦,所以课文第一段中才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带着你的体会齐读第一段。

  3、学习夸赞的句子

  (1)读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读读商人和教书先生是怎样称赞他的。

  ①指名读

  师引读:商人看到戴嵩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他禁不住由衷的赞叹道:

  他的画技多么高超,仅仅是一会儿时间,就把牛画得像真的一样,多了不起呀!教书先生看了发自内心地夸赞。(指名读)

  ②自由读

  师:真是神来之笔呀!快来看看这幅传世之作吧,如果你就是商人和教书先生,你会怎样由衷地赞美他呢?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自由练习读一读。生自由练读句子。

  ③指名展示读

  看到如此精美的画作,你情不自禁地夸赞道——指名读。

  戴嵩画的又快又好,围观的人都忍不住纷纷夸赞,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带着你的感受读——指名读。

  他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就像是用神笔在描绘,画出的牛都像活了一样,请你再来发自内心地赞美他吧——指名读。

  ④齐读

  (2)比

  孩子们,你在刚才读这三个句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几个词的意思很相近?

  指名说。(夸赞、称赞、赞扬)

  你还知道其他和它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吗?指名说,师板书。齐读词语。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巧妙呀,表达一个意思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避免了重复,而且作者用的词语多么的恰当呀。我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话中也要向作者学习。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体会吧。生齐读。

  (3)说

  ①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来夸赞他呢?想一想,自己试着先说一说。

  指名说,相机点评。

  ②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你能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子,并且可以学着书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夸赞的句子来说一说就更好了。

  指名说,点评。

  ③同学们真会学习!如果你能在刚才所说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用上这些词语,你的语言就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了。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领读词语,生跟读。

  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说句子。评价。

  ④小结:真棒!积累的词语如果能恰当的用在表达中,我们的说话、写话就会更加生动了。

  就是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都在夸赞,就叫做“纷纷夸赞”,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纷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请你带着此时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生齐读。

  戴嵩的画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大家都喜欢他的画,怪不得有人还要花大价钱购买呢!可见他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吧,齐读。

  (四)复习生词

  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还记得吗?我们再来巩固一下吧。

  出示词语,齐读。希望你能在记住这些词语的基础上,积累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当中去。

  (五)书写指导

  有一个难读的词语“浓墨涂抹”(出词卡,生齐读),词语中有一个需要写的字:“抹”,这是一个带有提手旁的字,请你认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指名说。

  师板书范写,强调字型注意事项,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一个。实投出示,点评,再次练写,实投展示。

  还有两个带提手旁的字,大屏幕出示,齐读,相信你一定能在刚才的基础上将这两个字写的正确又美观。先认真观察,再来写。写完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大家,实投展示。(强调写字姿势)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著名的画家(出示词卡)——戴嵩,我们再来齐读一次课题吧,生齐读。文中的小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戴嵩和牧童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21 画家和牧童

  著名 夸奖

  出名 表扬

  有名 赞扬

【《牧童》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牧童古诗教案01-29

关于牧童教案01-10

《牧童》教案优秀04-25

牧童优秀教案03-05

《牧童》古诗03-08

《牧童》教学反思07-01

《牧童》教学反思15篇11-05

《牧童》教学反思(15篇)02-13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7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