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1 08:36: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秀[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以来我们吟诵过不少古诗文,我想苏武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研读过程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明白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B.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明白论据的作用。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明白两者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武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有趣的影子(喷画)

  活动目标:

  1、学习喷画的技能,体验喷画方法再现物体形象的'乐趣。

  2、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利用光线做影子游戏。

  2、1—4种调好的颜料;每人2只吸管或1把牙刷、一块纱布;擦手布。

  活动过程:

  a) 出示喷画范例:小象的影子,引起幼儿的学画兴趣。

  老师:画上是什么动物?画的前面没有光也没有小象,小象的影子怎么会到纸上呢?

  b) 学习喷画的方法。

  i. 先将图画纸铺平,再把自己喜欢的物形卡片放在纸上,然后用吹管蘸色在站上吹(或用刷子蘸色在纱窗上来回刷),将颜色喷在纸上,这样有物形卡片的地方,因为喷不到颜色而不变色,喷完后过一会将物形卡片轻轻拿掉,就留下了物形的影子。

  ii. 为了使画面更漂亮,可以喷2或3种颜色:喷完一种颜色后,必须等晾干才能喷另一种颜色。

  c) 提出要求,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d) 请幼儿欣赏作品,说一说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引导幼儿从图案排列美观、色彩搭配好、喷色均匀等方面进行欣赏)

语文教案 篇3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犹如、坐落、不由自主”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能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价廉物美”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请一名学生在书写投影片上练习。

  完成后看投影片反馈、集体订正。

  (1)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恬静、热闹、紧张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总起句,圈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的?

  (2)讨论、交流。(第一句是总起句,课文主要描写了霞光、小河、小船、石桥等景物。)

  (3)细读分述部分,体会情境。

  ①轻声读分述部分,找出哪些甸子写出了小镇的“恬静”,仔细读其中的一句,从中体会出小镇“恬静”的特点。

  ②交流理解“遥遥相对(看图)、坐落、各色各样”等词语的意思。

  ③重点研读两句话:

  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抓住“净、静”“透明、带子”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重点抓住“一叶叶、悄悄、轻轻、飘”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4)按“总--分”有感情地读第2自然段。

  (5)小结:第2自然段用“总--分”的写法,围绕“恬静”的特点,从“霞光、小河、小船”几个方面写出了小镇的恬静。

  (6)背诵指导。

  3.学习第3自然段。

  (1)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

  (2)自学第3自然段。

  ①轻声读一读,划一划,完成口头填空:

  这一自然段从()、()、()这()个方面说明了()。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3)同桌交流,说一说,读一读。

  (4)重点研读:

  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

  (抓住“不宽、很多、不由自主、拥挤的人流”来体会。)

  来赶集的'农民面带微笑,甜甜地诉说着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

  (结合上文说说,农民怎样诉说,结合理解“诉说、价廉物美”,理解这句话说明了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5)用“价廉物美·造句。

  ①价廉物美的()。

  ②把”价廉物美的商品“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尾说一句话

  ③用”价廉物美“造句。(口头)

  (6)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完成课堂作业4(1)(2),5(1)。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让学生在交际中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能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2.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动物世界》光碟。

  2.多媒体课件:课文《翠鸟》(人教版第六册第13课)、《猫》(人教版第八册第10课)的动画和录音。

  3.学生完成“身边动物调查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播放《动物世界》有关“猎豹”的介绍,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2.学生谈观后的体会。

  3.师小结激趣:

  同学们,动物世界真奇妙呀!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你身边有哪些动物,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和这些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奇妙的动物世界》:下面请前后排的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流课前所填的“身边动物调查表”的内容。要求是:别人讲时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对所填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板书:身边的动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组内交流,生生互动

  小组内按调查表的内容顺序介绍身边的动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落实口语交际“人人参与,互动交流”的目标。)

  三、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讲,大家提问、补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口语交际策略。)

  四、说写示范,激发写话兴趣,实现由说到写的迁移

  1.师:从刚才小朋友的发言中,老师发现,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全班同学听,可是时间有限,怎么解决呢?请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你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写你与这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如果这几方面你都想写,更好。(板书:样子、生活习性、趣事)

  2.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翠鸟》、《猫》的动画和录音,让学生体会怎样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3.学生动手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和为学生怎样介绍好、写好一种动物作示范。)

  五、作业

  没有写完的同学,回家后先完成自己的写话,然后读给家人听,请家人提提意见。写完的同学,回家后也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家人听,请家人提提意见。明天把修改好的写话带到课上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写话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写话的快乐,同时,为交流写话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交流写话,强化自我意识

  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写话读给大家听,如果你不愿意读出自己写的东西,就说“过”。

  (设计意图:选择“过”是一种新兴又实用的教学策略,称为“选择过”原则。选择“过”,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选择的自我管理机会,对于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暂时不会或不愿说的同学来说,能增加其聆听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调整后由自如“选择过”到自如选择说。)

  二、传阅写话,互相评改

  同学之间自由选择对象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后再修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三、写话展示

  学生把自己修改后的写话内容工整抄写在方格纸上,放入“自我展示”栏,课后供同学阅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获得写话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

  板书设计:

  [总评]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既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也是一个参与者。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在本设计中,教师利用电教媒体,课始播放《动物世界》光碟片断,课中播放课文《翠鸟》、《猫》的动画和录音,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为学生怎样介绍好一种动物作示范,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时机的把握十分恰当,是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是在铺垫充分,从已知向未知过渡的学习阶段中出示和使用的。所以,起到了建立经验,激趣、引思、解疑的作用,为观察、表达、写话等能力的培养和终级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2.紧扣“交际”组织教学,点面结合,人人参与,努力实现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要做到“人人参与”,就必须实行“点面结合”的组织形式,“点”主要起示范、启发、引导作用,“面”则是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参与的机会。本设计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3.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创设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情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友好学伴的角色,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协同、配合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二、三段的学习,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

  2、能应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银色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对话。

  教学准备:

  课件、知识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现在老师先检查你们词语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高兴

  羡慕

  担忧

  惋惜

  惊喜

  庞然大物

  雄壮威武

  一掠而过

  专程来往

  你觉得哪个词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慕、忧、惋)

  2、咱们用半分钟的时间把这些词记住,等会儿请大家默写出来。

  3、学生默写后,进行校对。

  二、自主合作,深究课文

  1、同学们,这是一篇儿童科普文章,我们读这篇文章要学什么?怎么学?

  2、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再现银色飞机与航天飞机的两次见面情景。我们先默读课文,认真自学,想想你能读懂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等会儿到小组中讨论,可以运用知识盒中的资料解决某些问题。

  许多同学都能边读边想,做点记号,找到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请教其他同学。小组重点讨论一两个部分,等会儿用各种形式汇报。

  3、汇报交流

  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很好,下面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可以运用各种形式,老师建议大家先来汇报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1)第一次见面

  a、生读对话

  b、评一评。

  c、为什么把这几个词读成重音呢?突出航天飞机的快。

  〔快〕

  d、航天飞机是一掠而过,该怎么读他说的句子呢?

  “再见吧!”越来越轻,好像声音从远处传来。

  现在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叙述语,你们读航天飞机,你发现了什么?

  e、从这组对话的写法上看,你能发现航天飞机飞得快吗?

  f、为了表现航天飞机的速度快,作者把说的话写在一起,把第二句的叙述语放在后面。以后在表达速度快或情况紧急等都可采用这种方式。

  (2)第5自然段

  外形特点是“雄壮威武”,指名读,读出了航天飞机的雄壮威武。

  “银色飞机为结识了这样一个新朋友而感到高兴”。

  a、读

  b、银色飞机感到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c、把这个句式换成“因为……所以……”

  d、作者就是抓住银色飞机的心情变化来写的。读读下文,你还发现了什么?(羡慕担忧惋惜)

  e、选一个词语说说心情变化的原因。在说羡慕原因时播放课件,演示课件。(航天飞机飞出大气层情景)

  f、选择一两句读读,读出不同的心情。

  指名读。

  g、引读。你把老师的心读得痒痒的。我也和大家一起读,好吗?

  (3)航天飞机作用

  “他专程来往于地球和空间轨道之间。”

  a、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b、下面老师请个同学来演示一下航天飞机的作用?

  他演示得对吗?(不止一次,是多次,这就是“专程”,指名学生板书航天飞机的作用。)

  c、有一个词直接告诉我们“能去能回”——来往

  d、3、4两句话讲航天飞机为人类做同一件事,请两位同学一起读,大家边听边想,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两个字,合起来类似“来往”这样的词。(接送)

  e、从资料中查明,航天飞机的作用不止这些,请大家说说你知道航天飞机现在有哪些作用?将来还可能会做什么事?

  f、大家真像一个个科幻家。航天飞机的作用说得完吗,这有待于大家不断去研究,去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飞机的历史也将写上崭新的.一页。

  (4)第二次见面

  a、读

  b、朗读时你注意了什么?

  c、银色飞机为航天飞机还能回来吗感到担忧之时,迎面又碰到了航天飞机,心情自然格外惊喜。

  4、经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已了解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请大家看着板书以第一人称自述。(如:我是一架航天飞机……)

  5、说说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写的。

  作者把两架飞机当作人来写,会说话,有复杂的心情变化,就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成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三、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一个月后,航天飞机经过维修保养,补充燃料,又请来两个仆人——助推器和一个管家——燃料箱,再次点火上天,与银色飞机相遇。两机相见,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做呢?请找两个伙伴说说第三次机见的情景。自由准备指名一组说。

  把第三次见面的情景写下来,注意提示语位置。

  板书:

  航天飞机

  外形

  雄壮威武

  特点

  快、高、能去能回

  用途

  送卫星、做实验、接送病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难点: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目标】

  1、感悟雪孩子善良的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喜欢这个在别人遇到困难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雪孩子。

  【课时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看课件首页:“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雪孩子、雪人、雪娃娃……)

  2、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3、“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

  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边播放插图,师一边范读,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观察,这篇课文和别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图多,没有拼音。)

  3、看书有几幅图,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图文对照,练读图旁的句子,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4、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弄懂所画字的读音。(问老师、问同学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在家里可以问爸爸、问妈妈、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

  5、学生小组交流不认识字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思考感悟

  1、从小组中各选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评价,老师正音。

  2、同桌互读课文。

  3、说说通过刚才多次朗读你知道了什么。(由于课时紧张,这个环节相机指导朗读并引导品味最后一句话。争取一节课结束教学。)

  4、小白兔还会回来吗?课件展示最后一副图。(不要求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读句子识记生字:孩子,你要知道,玩火可不好。万一火烧起来,往往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2、播放课件读读说说,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表,逐个讲解写字的要点注意事项: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2、在学生看范字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两个字。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上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并与它相接,与“左撇”对称。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自“横”中间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从“撇”的中上部起笔,转折处低于撇尾,第五笔“短撇”,从横收笔处下方起笔,方向与长撇一致,最后“捺”低于长撇并相接,向右伸展与撇对称。

  六、作业布置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语文教案 篇7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 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 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 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 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 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 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 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 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 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 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 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 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 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 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 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 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 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 ,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 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 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