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1 09:37:09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学习从媒体及身边的生活中获得信息,并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学习从媒体及身边的生活中获得信息,并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世界真奇妙》。

  二、看

  认真观察两幅图,说一说他们都在干什么?

  三、读

  读一读讨论的'内容。

  四、说

  你知道哪些新奇事,讲讲,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写

  选择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写一写。

  要求:

  1、时间,即在什么时候。

  2、地点,即在什么地方。

  3、你发现的是什么事物。

  4、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六、评读一读内容

  1.根据内容自己对照文本思考。

  2.落笔书写。

  七、作业

  本学期你所学到的知道情况。

  板书设计:世界真奇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商鞅要变革旧的法规,推行新法,争取国家富强)

  2、推行新法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不容易。从一方面…….另一方面……)

  3、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老百姓的好办法,那就是(师生一齐:南门立木,并板书)那么,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态度呢?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2)

  1、自由读4~12自然段,回答。

  先说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回答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的前两个小题进行分析)

  了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基。(师生看板书进行总结)

  板书:

  冥思苦想

  顺应民心,推行改革

  商鞅南门立木南门立木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言而有信

  作业:

  1、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把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样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

  演示南门立木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南门立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二、新课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回答:

  1、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说话算话、非常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演示《商鞅南门立木》。在演示中体会读

  2、四人小组练读,师巡回辅导

  3、全班交流,评议读

  4、分角色读

  5、齐读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写字

  2、读写词语,除了读写课后要求的2个词语,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3、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实际

  作业:

  修改自己的练笔,办一期“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习作展教案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3、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重点】:

  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

  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 自学检测。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上主张____教育上主张____ 。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诲( )女( )知之乎 弘( )毅( ) 凋( )

  二、 参照注释,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1、 第一则:重点词语翻译:

  子:___ _ 时习:____ 说:____

  愠 :____ 君子:____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 …吗?”

  翻译()

  内容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 )

  第三句讲的是学习的(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2、 第二则:重点词语翻译:

  吾:______ 日:______三:__ ____省:__ __为:____ __

  谋:______忠:____ __交:___ ___信:____ __传:___ 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 第三则:重点词语翻译:

  故:___ ___知:____ __可:___ ___以:___ ___为:___ 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思考:这则论语在学习方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 第四则:重点词语翻译:

  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思考:这则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5、第五则:重点词语翻译:

  诲:______女:_____ _知之:___ __为:______是:__ 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课堂小结】:

  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课后作业】

  1、 背诵这五则论语。

  2、 继续掌握这五则中未掌握的`字词及句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当堂训练】

  一、 孔子和论语。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6、诲女知之乎?( )

  7、是知也。(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谁?从中你有何感悟?

  二、板书课题并简析:

  1、愚公移山属于什么类型的短语(主谓短语);课题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_ _,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复习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二两段的理解性阅读。

  四、范读课文(注意:字的正确读音、句的分断)

  1、范读:

  2、完成课本中的预习练习:

  五、根据预习谈谈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言)

  六、对课文第一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女生齐读,男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要字词,让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方、万仞、本、河阳

  3、思考:(幻灯)

  (1)体会"本"在文中的作用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

  (3)体会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课堂责疑:

  七、对课文第二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男生齐读,女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点字词,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预习回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幻灯)思考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根据愚公的提议,设想可能达到怎样的前景蓝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难处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

  (4)文中提到"孀妻"、"遗男"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举深得民心。

  (5)其妻献疑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想让丈夫充分认识到移山的复杂与艰巨。

  4、分小组讨论

  5、集体讨论:

  6、归纳小结:

  八、课堂责疑: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默写《愚公移山》第二段:

  _。

  二、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字:

  惩_险_塞_迂_汝_

  面_如┅┅何_箕畚_始龀_反_ 2、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译:_。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翻译:_。

  (3)杂然相许。翻译:_。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翻译:_。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愚公移山的最终目的是_;愚公移山的艰巨性主要体现为:_/_/_。

  4、愚公之妻献疑的出发点是:_。

  5、强调"孀妻"、"遗男"的目的是_。

  三、预习完成:

  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二讲)

  执教:行宫中学黄玉中

  一、检查作业:

  二、齐读第一、二段:

  三、导课:同学们,昨天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艰巨性、原因以及邻人的帮助,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愚公移山坚信能把山移掉的信心之源--

  四、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对课文第三四段的理解性阅读,了解愚公移山的信心之源和结果;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3、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教案《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五、对课文第三段进行理解性阅读:(幻灯)

  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幻灯打出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集体翻译:

  4、幻灯打出思考题,分组讨论:

  (1)"笑"与"长息"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

  (2)文中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反驳智叟的理由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从两个人的对话来看:两个人分别从哪一个角度看问题?分别是怎样的人?--愚公:发展/是一个有长远目光和坚定意志的人

  --智叟:静止/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4)这场争论最终以谁的失败而告终?(理由是什么?)

  --智叟(理由:河曲智叟亡以应)

  (5)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分析两人的态度的不同。

  --两个人虽然都反对移山。

  但愚公之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从"献疑"中可以看出她完全是出于关心与担忧;而智叟的目的'则完全是嘲讽愚公移山之举。

  (6)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不受限制)

  (7)你对本段还有什么高见或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5、集体讨论:

  6、归纳:

  六、对课文第四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翻译课文:

  2、思考思考题:

  思考题:这一部分是故事的什么部分?(高潮)本段借助深化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和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

  3、讨论回答:

  4、归纳:

  七、课堂责疑:

  八、归纳小结课文: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给加点字注音:

  穷匮_亡_汝之不惠_ _

  陇断_冀_一厝朔东_ _

  二、解释加点字:

  笑而止之_毁山之一毛_虽我之死_

  其如土石何_其妻献疑曰_穷匮_

  汝心之固_固不可彻_汝之不惠_

  三、阅读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毛"应解释为:_,用该字该意组一个成语:_。

  (二)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1、_通_解释为:_ 2、_通_解释为:_

  (三)本段文字属于故事的_部分,大意为:_。

  (四)选文中的"笑"和"长息"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笑"表现了智叟_;

  "长息"表现了愚公_。

  (五)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有_语气。但愚公先斥责智叟的"固不可彻",后_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六)请默写出愚公之妻"献疑"的一段话:

  _ _

  (七)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谈谈它们的异同:

  _ _

  (八)以愚公的长远眼光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的用意是:_

  (九)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认识“咒、暂”两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童话吗?为什么?

  (故事吸引人。我们不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还受到教育,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三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细读课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了课文之后,谁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文章分为三段?

  (2)探究明理

  ①提出探究专题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它就藏在文章中呢,看谁长着火眼金睛,一下子找到它?浏览课文,画出来。(文章最后一段:“他说不管是不是梦,从小养成好习惯总是对的!”)

  “没头脑”为什么这么说?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谈谈你对要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②分段汇报

  A第一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谁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名字的由来——“没头脑”记什么都打折扣,想什么都想不周全,经常丢三落四;“不高兴”脾气古怪,做事与别人反着干,经常不高兴而吃尽苦头,体会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B第二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没头脑”和“不高兴”认为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没什么,长大照样能干大事。是不是长大就能改好呢?我们快看看第二段,谁从第二段中,找到答案?

  ③角色换位,明道理

  此时,你就是这个“没头脑”,看着自己设计的大楼、看着台上不肯倒下的“不高兴”,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明理:知道从小养成好习惯,没有好习惯长大会给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大家带来更大的危害。有问题应该马上就改。)

  ④你喜欢这个童话吗?

  ⑤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没头脑”与“不高兴”?他们遇到过什么麻烦吗?

  (4)拓展

  想象一下,如果“没头脑”当了演员,“不高兴”当上了建筑师,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语文教案 篇6

  一、设计说明。

  本篇韵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能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为使学生体会读韵文的快乐,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促悟——读中识字——再读再悟”的模式,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对会意字的认识从朦朦胧胧到逐渐清晰再到豁然开朗,完成这一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会意字的兴趣,激发其探究会意字的欲望,进而培养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教师)

  2、准备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教师引言:

  (课件出示太阳图案)这是什么?(太阳)

  古人根据太阳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日)

  (课件出示月亮图案)这是什么?(月亮)

  古人根据月亮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月)

  古人不仅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出了象形字,还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造出一种非常有趣的字——会意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课件演示:日和月合到了一起。

  3、教师导学:看,光芒四射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新字,你们认识它吗?(明)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通过复习象形字,引入会意字,可以激起学生对汉字的探究欲望,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探究的基调。

  (二)以字引文,兴趣读文。

  1、认识“明”字。

  (1)导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个字?

  (2)教师指名读,强调“明”是后鼻音。

  (3)教师导学:日是光芒万丈的,月也是明亮的,两个字放到一起组成的新字是什么意思呢?

  (4)学生看课件猜想生字“明”的意思并互相交流。

  (5)教师组织学生给“明”组词。

  预设:光明、明亮、明白、明朝……

  2、读文感知。

  (1)过渡:(课件出示“明”)看,日和月相处得多友好呀,“日”总是让着“月”,“月”总是伴着“日”,多棒的组合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许多像“明”这样的字,让我们翻开书看一看吧,它们都藏在《日月明》这一课里。

  (2)教师范读韵文,学生指字跟读。

  (3)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齐读韵文。

  (5)男女生比赛读。

  (6)教师导学:同学们把字音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你们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教师指名读文,随机纠正字音。)

  (7)教师导学:看到你们无论怎么读都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咱们来合作读,好不好?(好)老师读日月——你们接(明)。

  (8)教师导学:看到你们现在已经能把韵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我想增大些难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敢)(多媒体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韵文)看,没有了拼音,你们能准确地读出韵文吗,先和同桌读一读。

  (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借助生字“明”的教学,依托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反复地读文,从读准字音、正确读文再到流利读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逐步让学生感知会意字的特点,加深对本课生字的记忆,为接下来学习会意字做好铺垫。

  (三)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1、学习会意字“尘”。

  (1)教师导学:同学们,你们真棒,生字宝宝很佩服你们,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2)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和“土”。配图:小小的灰土。配音:同学们,猜一猜,我们两个组合在一起是什么字?(尘)

  (3)教师导学:想一想,怎样才能记住“尘”字?

  预设:

  生1:我是这样记住“尘”字的:“小小的土”就是“尘”。

  生2:我能给“尘”组词:尘土。

  (4)教师引导学生给“尘”组其他词。

  预设:

  生1:灰尘。

  12334下一页生2:粉尘。

  生3:扫尘。

  2、学习“木”“林”“从”“双”。

  (1)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出示一棵树,再出现一棵树。

  (2)导学:这是什么字?你们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这是“林”字,一棵树是“木”,两棵树就是两个“木”。书上说“双木林”。

  生2:我能给“林”组词:树林、林海、林区。

  (3)导学:你是怎样记住“从”的?

  生:我用“想一想”的方法。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就是“从”。(课件显示此图)

  (4)你是怎样记住“双”的?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双”,两个“又”就是双。

  生2:一双手。

  生3:一双鞋。

  3、引导学生小组内学习“森”“众”。

  (1)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三棵树成上下排列的图案;三个人成上下排列的图案。

  (2)教师引导学生猜字、弄清字义、组词。

  4、学习“心”。

  导学:这些生字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可是有一个字还没有出来,很着急。(多媒体课件出示“心”)快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预设:我用妈妈教的谜语记住了“心”:锅里煮三个豆,跑了一个,蹦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

  5、初步感受会意字的特点。

  (1)教师导学:同学们记字的方法可真多,老师认为你们真棒。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字,看看它们的构字方式与意义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交流。)

  (2)教师介绍会意字:像“明”“尘”这样,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就是会意字。

  (3)拓展:同学们找找本课中还有哪些字是会意字。

  预设:

  生1:我找到了,“林”就是会意字。

  生2:“从”也是会意字。

  生3:“森”也是会意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独立识字。通过课件出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带动下,了解会意字的特点,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会意字的探究兴趣。通过教师引导,再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识字,达到让学生习得识字方法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趣读词语,练习说话。

  1、多媒体课件以“小青蛙过河”的形式出示词语:明月、力气、尘土、众人、从前、森林、中心、一条。教师组织学生先默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要求:请你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练习说,再举手汇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课件“小青蛙过河”的形式让学生读词语,这一形式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复习巩固识字效果的目标。而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这一形式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选择权,进而达到考查学生对字与词理解的目的。

  (二)竞赛读文,渗透德育。

  1、过渡语:同学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让老师和同学们见识到了你们的表达能力。那现在我们男生与女生进行一下朗读比赛,看看是男生读得正确、流利,还是女生读得好。

  2、教师组织学生推荐4名男生与4名女生比赛,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数。

  3、教师导学:从成绩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的实力不相上下呀。那咱们就来一场加分赛,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读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你又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我有一个地方不懂:什么叫“黄土变成金”?

  生2:我知道“众人一条心”的意思就是要团结。

  4、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读文的兴趣,提高读文的效果,达到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处理“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一段文字,一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与团结的作用,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解决难点,体会韵文所传达的情感目标。

  (三)先看后写,方法指导。

  1、指导书写“力”。

  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你们能读文,会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字写正确、写端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语文书73页的生字“力”,说一说怎样书写“力”。

  预设:

  生1:我知道“力”的.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生2:我看到横折钩要写在横中线的上边。

  生3:我看到撇要在竖中线上起笔。

  上一页1234下一页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那就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再请同学们拿出本,自己认真写一遍“力”,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看看谁写得跟书上的例字是一样的。

  师:(找出优秀例字)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和书上的例字占格很像,看得出他写得很用心。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书写两遍“力”。

  师:谁能给“力”组词?

  生1:力量。

  生2:劳力。

  生3:动力。

  2、指导书写“土”“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2)指名说一说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6)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指导书写“林”“心”。

  (1)导学:请学生观察“林”字里面的“木”哪笔有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根据书上例字进行对比评价。

  (4)学生再次独立书写。

  (5)注意“心”的新笔画“卧钩”的写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一些书写汉字的规律和技巧。本环节采用让学生先观察再汇报的形式,以学生主动为前提,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生字笔画及位置主动观察,要比教师的客观描述效果好,同时更能检验学生的书写汉字的能力。

  (四)猜谜游戏,拓展延伸。

  1、教师导学:同学既能读,又会写,很了不起呦。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玩一下猜字的游戏,看谁猜得准。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一个字“泪”。

  预设:

  生1:我知道这是“泪”字。目代表眼睛,从眼睛流出的水应该是“泪”。

  生2:我能给“泪”组词:泪水、眼泪。

  2、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三题第2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休”的字音,引导学习“休”并扩词。

  3、出示“歪”。把字拆开,猜字义。

  设计意图:学生们有了学习课文中会意字的经验,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以很直观地弄清楚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顺势教读字音,引导学生扩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1、将本课的儿歌背给家长听一听。

  2、请你和家长找一找,还有哪些有趣的会意字,把它们写下来教给班里的同学们。

  设计意图:第一个作业是背诵儿歌,一是为了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是一种积累。第二个作业是借助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突出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感悟韵文内容,感知会意字特点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辅助教学,利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认识更清晰化、具体化,更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指导写字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汉字书写的规律及间架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体美,进而培养其独立书写汉字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7

  《太阳》教案

  师:课文里有许多字是我们的老朋友,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

  (通过学生找熟字,能够巩固熟字,扫清朗读课文中的障碍。在分组学习中,学会交流。)

  师: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老朋友?学生说,教师用课件在课文中显示它们。

  师:我们一起叫叫它们的名字。学生开火车读熟字。做集体检查。

  师:生字表中的字是我们要认识的,你能把它们在课文中圈出来吗?

  学生:能。

  师:圈出来自己读一读,不会的用拼音拼一拼。我们比比谁认识的生字最多。

  (发挥学生自主性,同时尊重学生的不同差异,让学生自己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不会的字,提出了用拼音拼一拼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拼音对识字的作用。)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认识了哪些字?

  生:我认识了太阳、从、跳、出、美丽、世界、照、叫、草。

  学生说,教师出示这些字。

  师:同学们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来,在小组里互相读读它们,不会的字用拼音拼或者问问别人。再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们。

  (运用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帮助学习生字,同时渗透识字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记住生字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卡片。

  师:谁有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生一:我有方法记住“草”,早晨的“早”上加草字头,就是“草”。

  师:你这是用汉字加偏旁的方法。

  生二:我有方法记住“世”,横、竖、竖、横、竖折就是“世”。

  师:这是数笔画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

  生三:我可以编一个顺口溜记住“美”,一只羊没尾巴,长着一双大脚丫。(其他同学大笑)

  师:太形象了,老师的方法和你的差不多,一起看屏幕。(出示课件:一个羊字,下面的竖慢慢消失,出现一个大,和上面的羊字组成美)(利用新技术辅助教学,创建有活力的课堂,也加深学生对“美”的印象。)

  生四:我也是用顺口溜记住“从”的,一个人跟一人,就是从。

  师:太好了,谁还有好方法?

  生五:大字加一点就是“太”,太阳的“太”。

  师:这样方法可以叫什么?

  生六:可以叫熟字加笔画。

  生七:我能记住“出”,一座山压座山,一压压出一个出。

  师:又是一个顺口溜,我们看看电脑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课件出示一座山掉下来压在另一座山上,出现了出。学生们都很聚精会神,也若有所悟。)

  师:你看,咱们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记住生字,今后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也要多动脑筋,肯定会发现更多巧妙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生字的特征,学生在自己积极的思维过程当中,又一次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找到了方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师: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个邮递员的'游戏。老师先做邮递员,当当当,谁呀?我是邮递员呀,把信送给谁呀?送给赵启宾呀。学生读老师送给他们的信。继续让四名同学做。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喜欢这个游戏,那就让我们在小组里做做邮递员。学生分组做游戏,气氛热烈。

  (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阶段特征,利用一年级喜欢游戏的心理,运用游戏,激发兴趣,巩固新字。)

  师:男生女生分别读卡片。

  师:字都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咱们来个小组比赛,哪个组把老师出示的字都认识了,老师就授予他们组为认字小博士组。好吗?

  学生:好。

  师:哪一组先来?老师出示卡片,小组内开火车。教师给予奖励,有一个组有一个字不认识。

  师:不要紧,老师相信只要你们继续努力也会把字全部认识的,老师奖给你们努力奖。

  (小组比赛的形式,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上面是我的生字教学的一个片段。对设计它的时候,我就考虑到教学是不是能充分的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的理念中提到过,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生学习生字时,我没有采用灌输式方法,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说的很少,主要指导学生怎么学,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在教给学生记字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记字方法。

  课堂上学生利用小组学习得到了充分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生字教学对一年级儿童来说往往很枯燥,怎样才能让他们愿意学生字,达到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想必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采用了邮递员的游戏,以及小组比赛的形式。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爱学生字了,达到了预期目的。

  要帮助学生学好生字,必须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标准》也提到了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方法。所以这节课,我在有意无意中,渗透了识字方法。如:拼音识字、互助识字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课堂气氛的营造上,我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评价学生,我也按照新的评价,尊重每一个学年生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教学还是要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我采用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设计识字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2.帮助学生理解个别不常见词语:如羽虱、蚁酸等。

  教学准备: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出世图片小鸟用水搞“个人卫生”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鸟在干什么。激发他们的兴趣:今天的“快乐读书屋”让我们去动物世界看看,动物怎么搞“个人卫生”的。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小组内“开火车”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动笔画一画,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结合图片、理解课文。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看、读、议,了解不同动物搞“个人卫生”的不同方法。

  (2)学生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有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拓展延伸。

  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办法,你知道吗?交流汇报。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1)搜集有关动物种种仿人行为的资料。如:睡觉方式、安家等。

  (2)阅读《阅读》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天地教案04-26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