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1。 自读感知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3。 探究阅读
第二课时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1、灵活运用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3、学习本课生学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课前查阅了《儿童和平条约》了吗?(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生读课文,互读,指名读,齐读,自读。
(三)学生生字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学习中,重点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多加指导。需要注意字形的字:予(四笔写成),惧(右边是八笔)。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录音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音乐(《月光曲奏鸣曲》第一乐章前四小节)说说听后感觉。
2、学生介绍《月光奏鸣曲》。
3、一起来了解《月光奏鸣曲》背后动人的.故事。
二、汇报预习
1、生字:
⑴ 指名读字说部首,组词。
⑵ 正音:券、缕、陌。
⑶ 正形:
券的形近字:卷、拳、眷、豢、誊。
蜡的形近字:腊。
幽的笔顺。
粼、盲、瞎、茵的注意的部分。
⑷ 齐读生字。
2、指名说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直奔重点
1、自由读课文,哪几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8、9、10 。)
2、自主学习8、9、10三段,你读懂了什么?标记不明白的地方。
3、四人小组讨论。
4、汇报:
⑴ 为旋律是怎样的?应该怎样读?
(弱──强。)
指导读“忽然……”有气势,高昂。
⑵ 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示音乐描述的意境的?
(联想 。)
画出联想的内容自由读。
⑶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实在的事物。)
去掉联想的句子再读,这样好吗?
⑷ 练习对比读,体会联想内容的必要性。
5、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对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的描写,通过对月光下大海的描写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意境、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示音乐以景美写音乐美。我们再读,试背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字”“代”等7个生字。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地朗读词语、小诗。背诵小诗《小鸟》。
3.在和同学交流时,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愿意爱护身边的环境。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识字“苹果树”。
3.学生课前搜集食品商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小朋友在学习语文园地一、二时,已经发现了一些识字方法,小朋友还记得吗?(生交流)今天,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我会认1
1.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自己认认书上的这些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组里的小朋友(四人小组自由读生字)。
2.指名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学生互相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朋友。
4.谁在我们今天的识字中又有新发现(四人小组交流并派代表说)。
我会认2
1.(出示课件:秋、灯)
谁认识这两个字?(指名读)
2.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出示课件
秋 灯
禾 火 火 丁
3.(出示课件:秒、炒)
这两个字谁认识?(出示拼音,指名拼读)。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四人小组交流在识字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得出不同的结果:如两个字可以合成一个字,或“秋”字把“火”换成“少”就是“秒”)。
“展示台”。
1.老师知道小朋友在课外认识了很多字,买东西时,还收集了许多商标呢?请大家把收集的商标拿出来。
2.小组里的同学互相看看组内同学收集的商标,读读上面的字,不认识的字可以询问,组长安排好交换顺序(四人小组互相识字)。
3.你们在课外识字时又有什么新发现吗?
(学生上台说,同时用实物展示台展示收集的商标)。
(如果学生答出语文园地中学的识字方法,教师鼓励;如果答出新的识字方法,老师应大加赞赏。)
4.把收集的商标贴在本组的展示台内。
5.学生下座位去认识其他组小朋友收集的商标上的字,不认识的可以互相询问。(学生下座位识字,交流)
第二课时
导入
小朋友真聪明,上节课又认识了许多字。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我会读。
1.(出示识字“苹果树”,树上一个一个的“苹果”上写着“我会读”中的词语)
我们来开展一个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组内每个小朋友都能正确读出“苹果”上的词语,获胜小组的奖品就是这些漂亮的“苹果”。
2.竞赛要求:
a.小组内每个同学都会读后,就插上小旗告诉老师。
b.检查读词时,小组内同学一人读一个词,轮流读,组内同学不准提醒,违反规定的取消成绩。
3.小组同学自由读词,准备竞赛。
(教师下位巡视点拨方法;组内同桌可以按顺序一人读一遍,派一人做好记录,不会读的词,互相帮助,反复多读,增强记忆)。
4.识字比赛
a.按插旗顺序,每个小组同学轮流读一遍。
b.选派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5.按时间和读的正确率评出第一名,给予奖励。
6.请第一名的小组汇报学习经验。
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画面:一棵小树慢慢长高了,一只小鸟在小树上跳来跳去,小树摇摇摆摆)小朋友,看见了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小鸟》。
3.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我”为什么要小鸟轻轻地跳?
4.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
5.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情朗读小诗,背诵小诗。
6.配乐、配动画背诵。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阜新正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吗?你觉得阜新城干净吗?(播放阜新风光或校园风光,让学生感受到城市的整洁美)
城市的垃圾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要谈的`话题是:
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小调查的汇报交流
1.每人在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2.每组派代表交流。
3.教师小结:
垃圾的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厨房垃圾。
三、开展活动,处理垃圾
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少不了出现垃圾,但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仍然这么美丽干净,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
1.让学生自由说说,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可能会说扔到垃圾桶里,垃圾房里去了,那么老师就追问:“垃圾房装满了怎么办?”)
2.该怎么处理垃圾呢?今天我们来成立“点子公司”,为处理垃圾出出点子吧。
(1)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公司,动脑筋、想办法。
(2)分组汇报,注意评议:
谁听的认真?谁的点子好,好在哪里?
你认为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四、介绍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
1.阜新的处理方法:垃圾填埋场。
2.焚烧法。
3.积肥法。
五、讨论质疑,求真创新
1.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请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从环保、废物利用等方面谈谈看法。
2.介绍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用人造闪电处理垃圾的新方法。
六、导行
我为创建出力,携手共建卫生城。
成立环保小卫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 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 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4. 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识字,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有多媒体课件辅助更好。
2、搜集关于写春天的词句、文章、图片、等资料、学唱一些关于春天的歌曲、画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画。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认会“评、访、挤”等七个生字。
教学重点:识字。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出示图:春天的花园。
2、春天来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3、试着认读出示的字。
二、我会认
1、出示:
哥——歌 直——植 星——醒 古——故
丁——灯 鸟——鸣 底——低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学习:小组里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
4、出示:
平——评(评论) 方——访(访问) 齐——挤(挤满
油——邮(邮局) 桥——轿(轿车) 线——钱(花钱)
按照刚才大家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同学们来认一认这些生字,看看哪组的同学认得又快又好。
5、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