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7 09:15: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实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1。 自读感知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3。 探究阅读

  第二课时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名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结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朗读、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谜语:一缕红丝线,交错接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

  2、板书课题,说说: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指名回答)

  3、展示中国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典雅、风韵、憧憬、巧夺天工、叹为观止、不离不弃、图腾、烘托、渗透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默读课文,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1)每段写了什么?

  (2)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师生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中国结这几年特别受宠;中国结富有丝绸质感;中国结造型典雅;中国结风韵独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1)为什么说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巧妙编结,配以各种饰品,变化无穷)

  (2)说说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齐读第4--6自然段。

  (1)为什么说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中国结是一根丝绳缠结而成,是围绕起点曲折缠绕的,不离不弃像中华儿女同根生,不论离国家多远,都永远离不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2)“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度句。说一说过度句的.作用。

  (3)外国人为什么也喜欢中国结?

  因为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代表祥和、喜庆。

  4、总结: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

  三、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试这编中国结,体会丝绳绕着起点,曲折缠绕,不离不弃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中国结

  绕着起点,曲折缠绕,不利不弃(炎黄子孙心连心)

  中国结 中国情

  渗透着文明,传递着祥和、喜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和书写规律。

  2、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3、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体会成语的含义,懂得方向错了,是达不到目标的.道理。

  5、能把过年时的情境写下来。

  教学重点:

  1、学习拟人的手法将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2、说话、写话。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

  教学准备:

  田字格小黑板。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海畅游和背一背。

  教学目标:

  1、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2、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难点:

  学习拟人的手法将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语文百花园八走一走,那里有一道道难关,只要你有开启智

  慧的钥匙,就能打开它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吗?

  二、语海畅游

  1、出示“带、壳、常、茶”四个汉字,指导观察。

  2、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一般书写特点

  3、教师示范写“带”,引导学生描红,书写。

  4、依照例子,练习写“壳、常、茶”。

  三、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地、反复地朗读句子,看谁能有所发现。

  2、指导理解句子。

  (1) 同学们,这些句子真有意思啊!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想像句子的意思。

  3、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情感。

  四、背一背

  1、出示挂图,了解诗人。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诗。

  2、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古诗的意思。把你读懂的与伙伴交流一下。

  4、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5、诵读古诗,把古诗背下来。

  五、作业

  1、背一背《悯农》。

  2、搜集诗歌。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读一读,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能模仿过年时的情境互相拜年。

  重点难点:

  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百花园八的内容。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文申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小伙伴。

  2、小组互读故事,互相纠正读音。

  3、你明白了南辕北辙的意思吗?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跟同桌说一说。

  三、能说会道。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拜年。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并在班上演一演。

  4、过年时,你还看到哪些情境呢?指名说。

  5、把看到的情境写下来。

  6、讲评。

  四、作业

  1、把《南辕北辙》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修改写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 j、q、x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2.学会 j、q、x 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 j、q、x 开头的三拼音节。

  认识5个字,会读儿歌。

  3.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懂得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重点是学会 j、q、x 三个声母,认清形、读准音,能正确书写。学会 j、q、x 与 ü 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

  【教学难点】

  难点是 j、q、x 与 ü 相拼时,ü 上两点省略。

  【教学准备】

  1、j、q、x 的字母卡片、拼音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已学过的声母。(学生自由读,教师抽读。)

  二、教学声母 j q x

  1、学习声母“j ”。

  (1)图上小孩在干什么?把母鸡的.鸡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j的读音。

  (2)教师示范读,学生仔细听。

  (3)学生试读、齐读、“开火车”读。

  (4)看一看,j像什么?

  教顺口溜:鸡吃小虫j j j,竖弯加点j j j。(边念顺口溜,边书写j的笔顺。)

  2、学习声母“q”。

  (1)图上小孩在干什么?气球的“气”读成第一声,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q的读音。

  (2)读j和q,有什么不同?教师领读、抽读,j和q对比读。

  (3)q像什么?

  教顺口溜:气球拖线q q q,左上半圆q q q。(边念顺口溜,边书写q的笔顺。)

  3、学习声母“x”。

  (1)图中桌子上有什么?

  (2)教师领读,学生模仿读。

  (3)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教顺口溜:好大的西瓜x x x,像个叉子x x x。(边念顺口溜,边书写x的笔顺。)

  4、与易混字母比较,巩固字形。

  (1)这三个字母和已学过的哪几个字母很像?

  j--i q--b--d--p x--y

  (2)你能用笔描一描,写一写吗?

  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拼音教学

  1.教学声母j q x和i的拼音。

  (1)出示j q x和i的拼音,学生自由拼读。

  (2)教师抽读,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对比j--ji、q--qi、x--xi,说说有什么不同。

  2.教学声母j q x和ü的拼音。

  (1)自由拼读:n--ü→nü l--ü→lü j--ü→ju q--ü→qu x--ü→xu

  读一读,想一想,这些音节有什么不同?

  (2)抽学生拼读,问:谁能说说ü有什么不同?

  (3)用儿歌帮助学生记住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小ü见了j q x,去掉两点还读ü。

  (4)带调认读ju qu xu。

  四、朗读巩固

  课件出示儿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画面,你是否想到了一首诗?这首诗中描绘的正式盛夏的景物。你还学过哪些描绘了夏天景物的诗吗?不是很多。你们喜欢夏天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梁衡先生的《夏》,在冬日回忆夏这一的季节,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你会读吗?你会写吗?(默在默写本上)两人上黑板

  三、初读感知:听录音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问题:

  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夏天的?

  3.(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 喜爱、赞美 “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品读夏天

  (过渡)作家梁衡用多情的笔调、精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莽莽秦川之夏的艺术画卷。欣赏三幅“夏之景”。

  1.第二段描绘了夏天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的?表现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2.品读第2段,划出文中你认为表现夏的特点最精彩的句子,试从词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提示: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佳句的方法。

  赏析步骤①指出修辞类型

  ②分解 a.该修辞的总作用 b.赏析描写对象的特点

  c.作者表达的感情(深层含义)

  示例:我喜欢“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沸腾”一词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示范品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在空白处写写你喜欢的理由。

  过渡: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相信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能擦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突出了林木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③“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赏析修辞、“烘烤”能否改为“照射”)

  修辞:比喻,把“麦浪扑打汽车”比喻成“海浪涌舰船”,形象地写出麦子的多,气势雄壮,体现了“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势”

  烘烤:突出夏天太阳照射下温度高的特点。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扑打、涌:描写了田野里麦浪翻滚的动态特征,突出了麦子的多而旺盛。

  ④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多感官角度赏析)

  “金色”从视觉角度写,“热风浮动”从触觉角度写,“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嗅觉角度写,这句话从多种感觉角度传达出夏的成熟和热烈,充满了对夏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找出文章中心句品读文章的方法,学习了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夏之热烈。

  六、布置作业:

  仿写第二段,描写冬天之景,注意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赏析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二、“夏之色”整体感知:

  1.春、秋、夏三季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作的?

  2.夏天时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文中扣住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农作物蓬勃的生命力的?

  三、赏析有表现力的语句

  1、“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挑”让读者感觉到嫩壮棉苗的力量;“举” 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2、“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品析: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句中“不是……而是………”以及“细滋慢长”“蓬蓬勃发”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夏天作物生长的蓬勃有力,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朗读品味

  朗读的最终目标——情感,而要读出情感,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

  1、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

  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2、其次是节奏,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出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方法:①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能找出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总结规律——连读有时可突出情感。 快 慢……

  听读录音(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划出重音和节奏的快慢,

  过渡: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五、感悟夏天的旋律

  (过渡)从同学们的`品读中,我们对夏的景致有了更深切的体悟。那么,是谁点染了夏的色彩,是谁拨响了夏的旋律?对,是人(劳动者)

  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第4段,思考:

  1.夏天的人们处于怎样的状态?(人忙)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如:“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紧张、急促的旋律。

  连用四个“快”,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作者写夏,为什么还要写夏天的人?

  ——夏天,虽然人们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但那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

  3.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1)如何理解“黄金的夏季”?(屏幕出示问题)

  (明确:金黄:指色彩。 黄金:既有金黄的色彩,还有金子般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突出夏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直接表明夏的价值的句子。(或作者赞美夏天的原因)

  明确: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是啊,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季节,它承接着春的希望,蕴含着秋的成熟。如果没有了夏日的劳动,春的希望便会落空,秋的喜悦也会成为镜花水月,只有有了夏日的苦涩汗水,才能迎来秋的硕果。这正是夏的价值所在。

  所以,作者大声赞美这个金色的世界,生命的旺季,就是在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这就是作者对夏季的感情,夏季的感受。

  (全班读最后一句话。 重读“却”、“赞美”、“黄金”)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用饱满的热情、集体朗诵《夏》的最后一段。(齐读)

  4.创意朗读

  学习了如何朗读,下面我们就来展示自己精美并富有创意的朗读吧!

  师:同学们的朗读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

  六、学以致用

  梁衡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填补这个遗憾吧。梁衡眼中的夏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我们同学们眼中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夏天。

  (投影:请以“夏天是 的。”开头,自选画面,写出自己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示例:

  1.夏天是喧闹的。青蛙的歌声一朵一朵开在宁静的夏夜,和着浮动的稻花香,在乡村的田野上升腾。

  2.夏天是圣洁的。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着挺拔的身姿,水面泛起点点涟漪,日光浮在水面上,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七、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抓住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的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

  八、写作特点:1、修辞:比喻、拟人、2、动词的运用 3、 各种感官的运用

  九、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七、教师寄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同学们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

《语文教案[实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实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1。 自读感知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3。 探究阅读

  第二课时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名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结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朗读、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谜语:一缕红丝线,交错接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

  2、板书课题,说说: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指名回答)

  3、展示中国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典雅、风韵、憧憬、巧夺天工、叹为观止、不离不弃、图腾、烘托、渗透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默读课文,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1)每段写了什么?

  (2)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师生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中国结这几年特别受宠;中国结富有丝绸质感;中国结造型典雅;中国结风韵独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1)为什么说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巧妙编结,配以各种饰品,变化无穷)

  (2)说说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齐读第4--6自然段。

  (1)为什么说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中国结是一根丝绳缠结而成,是围绕起点曲折缠绕的,不离不弃像中华儿女同根生,不论离国家多远,都永远离不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2)“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度句。说一说过度句的.作用。

  (3)外国人为什么也喜欢中国结?

  因为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代表祥和、喜庆。

  4、总结: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

  三、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试这编中国结,体会丝绳绕着起点,曲折缠绕,不离不弃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中国结

  绕着起点,曲折缠绕,不利不弃(炎黄子孙心连心)

  中国结 中国情

  渗透着文明,传递着祥和、喜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和书写规律。

  2、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3、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体会成语的含义,懂得方向错了,是达不到目标的.道理。

  5、能把过年时的情境写下来。

  教学重点:

  1、学习拟人的手法将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2、说话、写话。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

  教学准备:

  田字格小黑板。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海畅游和背一背。

  教学目标:

  1、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2、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难点:

  学习拟人的手法将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语文百花园八走一走,那里有一道道难关,只要你有开启智

  慧的钥匙,就能打开它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吗?

  二、语海畅游

  1、出示“带、壳、常、茶”四个汉字,指导观察。

  2、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一般书写特点

  3、教师示范写“带”,引导学生描红,书写。

  4、依照例子,练习写“壳、常、茶”。

  三、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地、反复地朗读句子,看谁能有所发现。

  2、指导理解句子。

  (1) 同学们,这些句子真有意思啊!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想像句子的意思。

  3、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情感。

  四、背一背

  1、出示挂图,了解诗人。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诗。

  2、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古诗的意思。把你读懂的与伙伴交流一下。

  4、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5、诵读古诗,把古诗背下来。

  五、作业

  1、背一背《悯农》。

  2、搜集诗歌。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读一读,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能模仿过年时的情境互相拜年。

  重点难点:

  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百花园八的内容。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文申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小伙伴。

  2、小组互读故事,互相纠正读音。

  3、你明白了南辕北辙的意思吗?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跟同桌说一说。

  三、能说会道。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拜年。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并在班上演一演。

  4、过年时,你还看到哪些情境呢?指名说。

  5、把看到的情境写下来。

  6、讲评。

  四、作业

  1、把《南辕北辙》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修改写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 j、q、x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2.学会 j、q、x 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 j、q、x 开头的三拼音节。

  认识5个字,会读儿歌。

  3.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懂得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重点是学会 j、q、x 三个声母,认清形、读准音,能正确书写。学会 j、q、x 与 ü 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

  【教学难点】

  难点是 j、q、x 与 ü 相拼时,ü 上两点省略。

  【教学准备】

  1、j、q、x 的字母卡片、拼音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已学过的声母。(学生自由读,教师抽读。)

  二、教学声母 j q x

  1、学习声母“j ”。

  (1)图上小孩在干什么?把母鸡的.鸡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j的读音。

  (2)教师示范读,学生仔细听。

  (3)学生试读、齐读、“开火车”读。

  (4)看一看,j像什么?

  教顺口溜:鸡吃小虫j j j,竖弯加点j j j。(边念顺口溜,边书写j的笔顺。)

  2、学习声母“q”。

  (1)图上小孩在干什么?气球的“气”读成第一声,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q的读音。

  (2)读j和q,有什么不同?教师领读、抽读,j和q对比读。

  (3)q像什么?

  教顺口溜:气球拖线q q q,左上半圆q q q。(边念顺口溜,边书写q的笔顺。)

  3、学习声母“x”。

  (1)图中桌子上有什么?

  (2)教师领读,学生模仿读。

  (3)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教顺口溜:好大的西瓜x x x,像个叉子x x x。(边念顺口溜,边书写x的笔顺。)

  4、与易混字母比较,巩固字形。

  (1)这三个字母和已学过的哪几个字母很像?

  j--i q--b--d--p x--y

  (2)你能用笔描一描,写一写吗?

  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拼音教学

  1.教学声母j q x和i的拼音。

  (1)出示j q x和i的拼音,学生自由拼读。

  (2)教师抽读,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对比j--ji、q--qi、x--xi,说说有什么不同。

  2.教学声母j q x和ü的拼音。

  (1)自由拼读:n--ü→nü l--ü→lü j--ü→ju q--ü→qu x--ü→xu

  读一读,想一想,这些音节有什么不同?

  (2)抽学生拼读,问:谁能说说ü有什么不同?

  (3)用儿歌帮助学生记住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小ü见了j q x,去掉两点还读ü。

  (4)带调认读ju qu xu。

  四、朗读巩固

  课件出示儿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画面,你是否想到了一首诗?这首诗中描绘的正式盛夏的景物。你还学过哪些描绘了夏天景物的诗吗?不是很多。你们喜欢夏天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梁衡先生的《夏》,在冬日回忆夏这一的季节,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你会读吗?你会写吗?(默在默写本上)两人上黑板

  三、初读感知:听录音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问题:

  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夏天的?

  3.(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 喜爱、赞美 “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品读夏天

  (过渡)作家梁衡用多情的笔调、精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莽莽秦川之夏的艺术画卷。欣赏三幅“夏之景”。

  1.第二段描绘了夏天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的?表现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2.品读第2段,划出文中你认为表现夏的特点最精彩的句子,试从词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提示: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佳句的方法。

  赏析步骤①指出修辞类型

  ②分解 a.该修辞的总作用 b.赏析描写对象的特点

  c.作者表达的感情(深层含义)

  示例:我喜欢“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沸腾”一词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示范品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在空白处写写你喜欢的理由。

  过渡: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相信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能擦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突出了林木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③“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赏析修辞、“烘烤”能否改为“照射”)

  修辞:比喻,把“麦浪扑打汽车”比喻成“海浪涌舰船”,形象地写出麦子的多,气势雄壮,体现了“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势”

  烘烤:突出夏天太阳照射下温度高的特点。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扑打、涌:描写了田野里麦浪翻滚的动态特征,突出了麦子的多而旺盛。

  ④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多感官角度赏析)

  “金色”从视觉角度写,“热风浮动”从触觉角度写,“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嗅觉角度写,这句话从多种感觉角度传达出夏的成熟和热烈,充满了对夏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找出文章中心句品读文章的方法,学习了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夏之热烈。

  六、布置作业:

  仿写第二段,描写冬天之景,注意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赏析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二、“夏之色”整体感知:

  1.春、秋、夏三季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作的?

  2.夏天时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文中扣住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农作物蓬勃的生命力的?

  三、赏析有表现力的语句

  1、“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挑”让读者感觉到嫩壮棉苗的力量;“举” 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2、“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品析: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句中“不是……而是………”以及“细滋慢长”“蓬蓬勃发”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夏天作物生长的蓬勃有力,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朗读品味

  朗读的最终目标——情感,而要读出情感,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

  1、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

  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2、其次是节奏,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出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方法:①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能找出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总结规律——连读有时可突出情感。 快 慢……

  听读录音(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划出重音和节奏的快慢,

  过渡: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五、感悟夏天的旋律

  (过渡)从同学们的`品读中,我们对夏的景致有了更深切的体悟。那么,是谁点染了夏的色彩,是谁拨响了夏的旋律?对,是人(劳动者)

  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第4段,思考:

  1.夏天的人们处于怎样的状态?(人忙)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如:“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紧张、急促的旋律。

  连用四个“快”,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作者写夏,为什么还要写夏天的人?

  ——夏天,虽然人们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但那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

  3.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1)如何理解“黄金的夏季”?(屏幕出示问题)

  (明确:金黄:指色彩。 黄金:既有金黄的色彩,还有金子般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突出夏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直接表明夏的价值的句子。(或作者赞美夏天的原因)

  明确: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是啊,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季节,它承接着春的希望,蕴含着秋的成熟。如果没有了夏日的劳动,春的希望便会落空,秋的喜悦也会成为镜花水月,只有有了夏日的苦涩汗水,才能迎来秋的硕果。这正是夏的价值所在。

  所以,作者大声赞美这个金色的世界,生命的旺季,就是在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这就是作者对夏季的感情,夏季的感受。

  (全班读最后一句话。 重读“却”、“赞美”、“黄金”)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用饱满的热情、集体朗诵《夏》的最后一段。(齐读)

  4.创意朗读

  学习了如何朗读,下面我们就来展示自己精美并富有创意的朗读吧!

  师:同学们的朗读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

  六、学以致用

  梁衡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填补这个遗憾吧。梁衡眼中的夏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我们同学们眼中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夏天。

  (投影:请以“夏天是 的。”开头,自选画面,写出自己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示例:

  1.夏天是喧闹的。青蛙的歌声一朵一朵开在宁静的夏夜,和着浮动的稻花香,在乡村的田野上升腾。

  2.夏天是圣洁的。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着挺拔的身姿,水面泛起点点涟漪,日光浮在水面上,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七、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抓住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的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

  八、写作特点:1、修辞:比喻、拟人、2、动词的运用 3、 各种感官的运用

  九、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七、教师寄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同学们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