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课文,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用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方法,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
2、索溪峪的风景区是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4、引导学生用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索溪峪风光的自然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美,并用朗读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媒体运用】
1、索溪峪的VCD。
2、音乐《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背诵入手,回顾学法
让学生背诵《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回顾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1、齐读课题,质疑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样的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2、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同学们,野字在字典里是什么意思?在本课又是什么意思?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请同学们用笔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过渡:作者围绕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个方面来写,而且每一节就写了一个意思的内容。每段开头还用了总起句引领下文,条理多么清晰口口呀!指名四人分别读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小节。)
三、明确目标,把握重点
1、这几位同学读得很准确,通过读课文,老师想同学们一定初步感受到了索溪峪野性的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要结合阅读提示进行学习,同学们看看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几个要求?
2、我们还有哪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① 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② 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读,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
3、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四、以法促学,探究教材
1、首先我们来学习文章描写山野的部分。针对这样的.目标,让学生谈谈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学生汇报:
⑴ 读书画简笔画。
⑵ 朗读欣赏。
⑶ 品词析句。
⑷ 边读边想象。
⑸ 总合收集的材料进行学习。
3、同学们的阅读方法真多也很好,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方法,现在我们就走近索溪峪的山,去感受它,去拥抱它吧!待会儿我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⑴ 作者先概括写山是野的,然后从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来具体描写山的野性美。作者还运用了对比写法以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⑵ 作者从三个角度来写山的野性美,哪种美你感受最深?(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汇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想象读、齐读、合作读)
⑶ 老师把收集到的图片、VCD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索溪峪山的这种野性的美。
⑷ 出示长句:这是一种随心所欲、别具一格的美好似窈窕淑女(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想,想象山的形态,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说,体会山的特点。)
⑸ 出示这一长句的另一排列,体会句式的整齐及韵律美:
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横拦绿水,敢弄倩影。
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
抱成团伙,便高筑峰上平原,
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
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5、小结:这样的长句,不是作者信手拈来,它使我们不仅了解索溪峪的山各种形态,更使我们看到作者由于仔细观察、考察用词,给我们展示了诗画般的语句。
6、设疑过渡:索溪峪的山千变万化,鬼斧神工,野性十足,这种美是一种独特的美,真是此山未必天上有,人间只应索溪寻。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感知父亲形象
2、 把握作者感情
3、 体会父爱
二、导语
学生演讲杨丽娟的故事。
(学生讨论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杨丽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认为杨父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女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父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的那份深沉厚实的爱;而刘鸿伏的《父亲》,又为我们刻画了父亲的那份苦涩而温馨的爱。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刘鸿伏的《父亲》
三、进入文本
1、 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生活片段,分别是:
接通知书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别
2、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把你的感动写下来。
A、 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
父亲以儿子为荣
B、 第二自然段
全体朗读。
作用: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足和质朴,同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仅仅表现他的勤劳吗?这里面有着穷苦和艰辛啊!
C、 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明确: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诗《三代》:
爷爷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
D、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确:重视这趟远行,郑重其事,然而我们还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严重有的只是好奇与惊讶,感动与怜悯。
E、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衰老感到难过和心疼,同时心中感受到一种重担。
此处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断相比较,让学生找异同。
3、 那么如此伟大无私的父爱,作者感受到了吗?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发了你的共鸣呢?请找出有关作者感悟的语句,各抒己见。
A、 父亲啊,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B、 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C、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父亲的生活经历、故乡的点点滴滴、父亲对我的爱都是翻开的日历,都是我奋进的动力,我将凭借这些动力珍惜每一分钟来提升自己。
四、谈了这么多父爱,说了这么多作者的感受,让我们也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吧
请以“感谢父亲”为开头表达你对父亲的感谢,每个人说一句,准备一分钟。
也可以仿写第二段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和父亲的故事
五、总结
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伟大的父爱!铭记父爱,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更有动力,我们人生的篇章会写得更加清楚和完美。
让我们在这首崔京浩的《父亲》中结束今天的课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示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 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谈话 (感动)
贝多芬 看:贫穷 (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 (激动)
记:曲子 (兴奋)
语文教案 篇4
一、引入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国歌
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熟悉吗?谁知道这段音乐是什么歌?
生:是国歌。
师:是哪个国家的国歌?
生:是我们中国的国歌。
师:那你听到了国歌,想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国歌,想到了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
生:我听到了国歌,想到了解放军叔叔在升国旗。
生:我听到了国歌,想到了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进行升旗仪式。
2.指导看图
师:我们实验学校每个星期一早上都要进行升旗仪式。你们看,这些同学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呢!(出示插图),你们看,他们是怎样升国旗的?
生:有几个大哥哥大姐姐在升国旗。其他的同学在敬礼。
生:他们都站得正正的,抬头看着国旗,很认真。
3.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儿歌。(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升国旗”
师:“升”是我们这一课要掌握的一个生字,读的时候要注意,这是一个——后鼻音。我们一起来拼一拼。
师: “升”能给它组个词吗?
生:升起 生:上升 师:“升”就是从下往上的意思。(做手势) 师: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谁再连起来读一读课题?老师从你脸上看到了认真严肃,真棒!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 教师范读课文
师:先认真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边。请你们仔细看着课文,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二、接触文本,反复诵读
1.读课文
师: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简洁的小儿歌,下面请小朋友自己根据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这些是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能准确地拼读出来吗?自己试试看。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生借拼音自读)
师: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它小朋友要仔细听,听听他们是不是读准了。
师: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特别注意?
师:你读得很准!带着大家读一读。还有后鼻音的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带有后鼻音的词。
师:词语宝宝们玩得有点热了,摘掉了拼音帽子,还会读吗?我们来开小火车读。
2.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读准了,现在老师把这些词语宝宝送到课文里,你还能认出他们,读准他们吗?下面再读一遍课文,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词儿连读,把句子读连贯。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老师发现儿歌里有两个标点符号宝宝(课件出示儿歌,逗号和句号变红)“,”像一只小蝌蚪,它的名字叫逗号;“。”像个圆圈,它的名字叫句号。一句话还没有说话需要停顿 ,我们可以用上逗号;当把话说完了,我们就可以给它放上句号。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生:(数句子)有3句话。 师:我请3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话,大家听一听,他课文读正确了没有,句子读连贯了没有? (指名3人分句读,集体评议,纠正)
3.三读课文
师:你能连起来把整首儿歌读流利吗?下面同桌一人读一遍课文,互相听互相评。 (同桌互读课文) 师:谁能站起来把整首儿歌读好? (指名读)
三.细读品味,指导欣赏
1.第一句
(1)师:读了儿歌,你能完成一个填空吗?(出示: 是我们的国旗 我们的国旗是 )
生答:五星红旗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展示国旗)这就是五星红旗。它是什么样子的?
生:它是长方形的,颜色是红的,上面有五颗金色的星星。
生:它是长方形的,红红的旗面上有五颗金星,一颗大,四颗小。
师:说得对!你觉得我们的国旗美吗?
生:美! 师:谁来把这一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那美丽的五星红旗。 (出示: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指名生读)
(2)师:你们在哪里见过五星红旗呢? 生: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我见到过五星红旗。
生:我家就住在镇政府对面,我看见那儿也升五星红旗。
生: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看见解放军叔叔把五星红旗升上天空。
生: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获得了金牌,也会升五星红旗。
生:国庆节那天,我看见妈妈的厂门口插着五星红旗。
师:大家说了很多,总之,五星红旗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重大的日子出现。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所以说,五星红旗是——
生(齐):我们的国旗!
师:那有谁知道怎么样来读这句才能让人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国的国旗呢? (指名生读)
师:要告诉别人是“我们的”国旗,你再试试? (生再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用自豪的语气再读一遍。 (生齐读)
2.第二句
师:(边播放国歌,边说)小朋友,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还会听到国歌。听,国歌多么雄壮有力!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在是怎样升起来的?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指名生读)
师:(出示升国旗的动画) 小朋友们看,五星红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升得多高啊!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上,多美啊!谁能把这样美丽的情景通过你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国歌声中,高高升起。(突出“高高”)
师:升得真高,谁还会这样读? (再指名读,分小组读)
3.第三句
师: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应该立正,敬礼。 生齐读句子: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师:这里的“您”指什么?为什么在这里用“您”而不用“你”呢? 生:因为我们要尊重国旗。
师:您一般用在长辈或值得你尊敬的人身上,在生活中可以用“您”称呼哪些人?
师:你能对他说一句话,用上您字吗? 生:老师,您早! 生:妈妈,请您该我买一支铅笔!
生:奶奶,您对我太好了! 师:向国旗立正敬礼,表示小朋友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吗?
生:热爱! 师:谁来把对祖国的尊敬、对祖国的热爱读出来?
生: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师:能加上动作读吗? 生表演读: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4.指导背诵
师:小朋友,读完了课文,我来考考你会背了吗?
5 出示填空
( ),我们的国旗。 ( )声中,( )升起。我们( ),向您( )。
四、把握主题,感悟诗情
师: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应该尊敬国旗,热爱国旗,你怎样用行动表示对国旗的尊敬?
生: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要全体立正。
生:升旗仪式上,身体要站直,眼睛望着国旗,不讲话、不乱动,少先队员要向国旗敬礼。
师:不仅是升旗仪式上,平时你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升国旗,听到奏国歌的时候都应该这样做。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歌送给五星红旗。 生唱游《国旗国旗真美丽》
五、拓展思维,模仿创作
师:学完了儿歌,你想对五星红旗说什么呢?让我们也来做小诗人,编一首小诗吧!(出示:五星红旗,高高 。五颗金星,真是 。五星红旗,我们 。) (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五星红旗,高高升起。五颗金星,真是美丽。五星红旗,我们 爱您 。
生: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五颗金星,真是漂亮。五星红旗,我们 爱您。
师:小朋友,请你课后画一画五星红旗,并把你的小诗写在画旁边。
六、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升国旗》一课,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告诉孩子们国旗是我们祖国的国旗,升旗时要奏国歌,我们要敬礼的生活知识,短短三句话,知识融入其中,饱含浓浓爱国之情。如何让学生透过小诗的文本,感悟到文中的爱国之情,读出小诗的节奏美,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应得到有效的尊重。情感体验是伴随着阅读全过程的,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是促进文本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凭借,情境渲染,品读悟情,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 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 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 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 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 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 心的美感 。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 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 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六、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 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根据苏教版第一学段阅读课文编写意图,遵循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对诗歌内容不做过多讲解,而是紧紧围绕“读好书、写好字”两大任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写,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和创新,将识、读、写结合,让学生们学出乐趣,学出信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写好“飘”、“装”、“荡”、“船”几个生字。
3、让学生感受到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旧知引路,激趣导入
1、在开学初我们学过一课书,这课书讲述了江南水乡美丽迷人的景色,描绘了水乡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小朋友们还记得是哪一课吗?
谁能为大家朗诵一下?
2、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首诗歌——《水乡歌》(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这首诗歌将把我们再一次带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中去。小朋友们请准备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回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小朋友们愿意读一读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读一读,不懂读的字多读几遍。
3、出示课件,学习生字。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池塘边的小青蛙看了可高兴了,它给大家送来了几朵美丽的荷花。可是,小青蛙说,要得到荷花,就得先回答它的问题。小朋友们,行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
师:小朋友们,小青蛙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新朋友,请看一看,你们能认出它们吗?
指名读。
开火车读。(火车火车你来开——)
师:不错,第一个问题小朋友们都答对了,小青蛙的荷花送给你们(贴出两朵荷花)。
(2)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
师:小青蛙把它们的拼音帽子去掉,看看你们还能不能认出来。认得哪个就读哪个。
指名读。
齐读。
师:真不错,小青蛙的第二个问题你们也解决了(再贴出两朵荷花)。
(3)出示带有生字的`词条(湖面、咱们、白帆、装满、荡清波)
师:小青蛙把这几位朋友藏在词条中了,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词语读一读。
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师:小朋友们真棒!小青蛙的问题都没把你们难倒!(贴两朵)为了奖励你们,小青蛙还多送了两朵给大家。(再贴两朵)
(4)生字宝宝找朋友。(“飘”、“荡”、“装”、“船”)
师:小青蛙说,这荷花后面还藏着生字宝宝呢。请帮荷花背后的生字宝宝找朋友,组成这一课的生字。哪个小朋友想上来找朋友?
学生将荷花背后的生字部件重组成本课生字,并向大家介绍。
(5)课件按笔顺描红,“飘”、“荡”、“装”、“船”,学生书空,再在课本上描红。
师:小青蛙请小朋友们跟着它一起写一写这几个字。
三、感情诵读,感悟诗句
1、小朋友们生字学得真好,我想,你们一定也能把书读好。
齐读课文。
师: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2、每个小节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这个句子后面是个什么符号?
(相机出示“?”,认识问号:当你有疑问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小钩子——问号了。)
怎样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来试试看?你为什么这么读呀?
3、水乡到底什么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是怎么写的。
师: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练习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初步了解课文按不同地点连段成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2、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1、教师重点强调生字读音。
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句子中生字的字音。
教师辅导讲解。
2、借助熟字识记生字。
出示卡片。
教师帮助识记。
四、写字指导。
1、观察分析字的结构。
2、讲解字的主笔。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
五、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欢乐场面?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2、还记得这情景吗?谁知道是什么时间?
3、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自由读课文:课文中介绍的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你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出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读出激动自豪的语气。
3、小组内开火车读。
4、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5、师生读课文。
6、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一、班级情况分析
1、知识能力掌握情况:
班中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大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能运用偏旁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初步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问号、句号、叹号的用法。初步学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能正确地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理解自然段的内容。听说能力有所提高,能看图听故事和讲故事,能看图较为连贯地说一段话。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了解大概内容。
2、后进生情况:
班中有个别学生字、词掌握得不够好,经常写错,总是多点少画,学过的生字极容易回生。有一部分同学,阅读短文有一定的困难。看图写话有时不够通顺,错别字较多。
二、具体措施: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在复习时我制定了以下几条措施:
1、重点复习一些难写的字和一些错的字。通过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辨别差异。通过边读边写、试默自查、听写、看拼音写词语等形式,巩固所学字词,
2、在课堂上,采用找朋友、夺冠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
3、加强阅读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多读,从读中感悟,指导学生阅读短文,让学生先学后练,先学习后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辅导,查漏补缺。
三、课时安排:
拼音 三课时 识字写字 三课时
词语 三课时 句子 二课时
阅读 二课时 说话写话 二课时
拼音(3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母表,能默写字母表。
2、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3、复习拼读音节,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母表(52页)
1、背诵字母表。
自由背诵—组内检查—台上展示(拼音接龙)
2、考查。
(1)将声母、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补充完整。
如:a u üe er
(2)能挑出声母、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
如:找出整体认读音节,用“ ”画出来。
(3)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分类。
如:我能送拼音宝宝回家。
二、能正确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1、分类。
翘舌音:zh ch sh r
平舌音:z c s
单韵母:a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 u iu ie üe
特殊韵母:er
前鼻韵母: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ang eng ing ng
2、考查。
如:(1)出示绕口令,找出里面的平舌音和翘舌音。
(2)出示小儿歌,找出里面的前鼻音和后鼻音。
三、能准确区分形和音相近的声母、韵母。
1、形相近的声母:b—d p—q f—t
音相近的声母:z—zh c—ch s—sh l—n
形相近的韵母:ui—iu ie—ei un—ün
音相近的韵母:an—ang en—eng in—ing
音相同的声母与韵母: —i 5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