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5 09:29:09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本文使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很适合朗读,所以,应以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运用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通过反复的'朗读,领会比喻说明的道理。文中有些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讨论,看看这些说法是否恰当。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些所了解,而黄河的相关视屏资料学生也看了不少,学生的情绪容易被调动起来。而比喻手的运用必须在理清说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比喻句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

  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创设情景由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引导学生考虑国家对待困难的态度,引出写作背景。

  (二)朗读提示交流预习教师泛读,指出朗读技巧,学生根据朗读要求练习朗读。

  (三)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讨论理解题目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提升意义通过了解同时代类似作品,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

  2、理解文章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提倡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教学重点、难点

  1、对宽容和批评统一关系的理解。

  2、理解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林则徐自题联的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生说下联:壁立千仞,无

  欲则刚。这幅对联16个字,气势磅礴,表现了林则徐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文3段,按照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

  第一段:论述提倡宽容的意义。

  第二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第三段:对观点作补充论述。

  三、学习第二段

  思考:作者按照什么层次来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段有5个层次,先总说后分说,分说的内容由轻到重,安排十分讲

  究。第一层(开头2句)是总述。

  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

  “要……就必须……”说明“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是宽容的基本要求。

  这一层不仅概述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而且在结构上也是全段的总领,以下

  四层依照“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顺序分别进行论述。

  第二层谈互谅。第一句话先说什么是互谅。第二句从人的心理需要的角度说明

  为什么要互谅。第三句说明具有宽容这样的品德的意义。

  第三层谈互让。在说明什么是互让之后,着重阐述互让的意义。运用了对比说

  理的方法。

  第四层谈互敬。先说什么是互敬,再运用对比说明为什么要互敬。

  第五层谈互爱。在说明什么是互爱之后,着重说互爱的意义。运用一个排比句从正面加以论述。

  这一段四个并列的层次之间,写法大体一致又有一定的变化,使文章思路严谨而不呆板。四个层次的顺序,也安排得十分恰当。“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

  四、探究活动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如果你

  觉得你周围的有的人心胸狭窄,请引用课文中关键性语句,对这些人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对生活中具体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加深对主旨的理解。要有独特的见解,不求统一。

  2、搜集有关宽容的名言、故事等

  小组合作、交流

  有关宽容的名言,如下:

  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孔子家语》

  ②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毛泽东

  ③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法国)笛卡儿

  ④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俄罗斯)屠格涅夫

  ⑤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黎巴嫩)纪伯伦

  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⑦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薛 渲

  ⑧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 (俄罗斯)斯宾诺莎

  五、小结

  本文通过有力的透彻分析,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并逐层说明了人们

  怎么样才能宽容相处,提倡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探究练习二

  3、练习册P、59 1、 2、 5、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人性中的丑。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

  2. 从人物性格品主题。 认识人性中的丑。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熟知内容,了解情节。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1. 快速浏览全文。

  2. 思考: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的相似之处。

  讨论后明确:

  1)运用巧合的手法。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尾声都即高潮。

  3. 激发想象。

  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我刚刚送走你前面送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

  “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4. 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合理。

  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

  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二、延伸。

  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烛台还能再送下去吗?

  小组讨论,将本组的探讨结果写出来。

  提示:

  1. 烛台还能再送下去。一是从编写小说的角度来看,旧事重演是可能的,另外或许在礼物转送的过程中引起反思,会改变一些人世俗的看法,这也未尝不可。

  2. 烛台不能再送下去。一是从本小说精妙的环形结构,尾声即高潮的巧妙构思,结局是主题的总结性深化,结局引人遐想,趣味良多,不应再画蛇添足写下去。二是从世俗的`现状将继续下去的角度,读者可以想象将出现的情况无须再作交代。三十医师或许意识到了烛台的价值,有了新的想法而不再送走了。

  三、知识拓展。

  1. 契诃夫的幽默之源。

  2. “契诃夫式的答非所问”。

  四、学以致用。

  请结合课文的结尾再续写一段话,想想医师会怎么处理这件艺术品。

  1. 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 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五、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的写作风格。

  1. “原来是这么一个玩意儿!”他大笑道,“啊,见他的鬼,这是魔鬼才想得出的玩意儿!妙极了!迷人啊!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么一个可爱的东西的?”

  2. “大夫!”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开口说,“您想想我的高兴劲吧!说来也是您走运,我们总算个您的大烛台配成了对!……妈妈快活极了。……我是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

  3.萨沙由于满心感激而发抖,把一个大烛台放在医师面前。

  4. 化妆室一直充满兴奋的叫声和类似马嘶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文章写作风格:

  ①语言明快,朴素平淡,发人深省。

  ②情节生动,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仿写一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孙悟空"的神通广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听写生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知"小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吧!

  二、走进"小孙悟空",感知它的神通广大

  1、指名读课文第5-11自然段。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的话介绍-下这个"小孙悟空"。

  (2)"小孙悟空"是怎样帮爷爷治病的?

  3、学生自读自悟,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

  (1)"小孙悟空"像小蚂蚁似的,是个微型机器人,靠电脑控制。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1自然段。

  (学生用文中有关语句回答)

  5、学生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讨论:神话中的孙悟空和文中的'孙悟空有什么不同?

  (1)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描写晓蒙心情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3)全班归纳、小结。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2、说说"小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课后收集一些有关现代高科技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解疑。

  2、学生小结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方法和收获。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和风有关的游戏,好吗?谁能唱唱和风有关的歌?(抽生)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抽生)对了,孩子们,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可以说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继续学习──《画风》。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2、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请你起来读一读你到找的句子好吗?(生读)

  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想出了画声音和气味的办法。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板书〗

  赵小艺 旗子在空中飘

  画风 陈 丹 弯弯的小树

  宋 涛 几条斜斜的雨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画小手,会拼读词组,知道小手能干哪些事情,围绕小手的用处,练习说话。

  2.按照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写铅笔字“们、叶、江”

  3.朗读背诵儿歌,试着仿写儿歌。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借东西、还东西。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画小手,会拼读词组,知道小手能干哪些事情,围绕小手的用处,练习说话。

  2.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借东西、还东西。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时间: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图上画了什么地方?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2.指导画小手。

  (1)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小手的?画小手需要哪些东西?怎样画才能画得又快又像呢?

  (2)指名回答。

  (3)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手示范。

  (4)边画边讲解:画小手时,一定要注意把白纸平整地摆放在桌上,左手五个手指分开,按住纸不要移动。右手用笔在手掌和五个手指间画,这样就画好小手了。

  (5)学生拿出纸笔,练习画小手。

  (6)反馈,集体评议,展示画得好的。

  3.指导说小手。

  (1)出示图画

  (2)认读拼音词。

  ①出示拼音词:pāi píqiú ná kuài zi

  dǎdiàn nǎo

  ②指名读,正音:ná、nǎo(鼻音)kuài、diàn(三拼音节)kuài zi (轻声)

  ③出示词,认读: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

  ④指名读,齐读。

  (3)小结。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会拍皮球,会打电脑,还会拿筷子吃饭,手的作用可真大!

  (4)说说我们的`小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教师相机纠正动词是否用得准确。)

  4.练习说话。

  (1)指导说好开头第一句话。(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或者:我的小手真能干……)

  (2)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我的小手可以( ),可以( ),可以( ),还可以( )。我的小手真了不起!

  三、练习

  1.齐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2..完成同步导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认读:们、叶、江

  (2)指名按照笔顺书空,这三个字的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左右结构,从左到右书写)

  (3)三个字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4)复习描红、仿影要求: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5)教师范写。

  3、练习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红、仿影。

  (3)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进行个别辅导。

  4.反馈。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书写时存在的问题。

  教学读读背背

  1.指名读第题目。说说题目中有哪些要求。(朗读、背诵)

  2.指导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同桌互查。

  (4)指名读。齐读。

  3.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1)图上画了什么?

  (2)儿歌中把爸爸、妈妈比作什么?把我又比作什么?

  (3)“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告诉我们什么?(我得到了父母的爱,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4.练习读背。

  (1)自由读,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5.我来当个小诗人

  (1)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生活十分幸福,就像小鸟离不开大树,大树喜爱小鸟一样。如果让你来编编儿歌,你打算怎么写呢?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2)出示小诗,读一读。

  爸爸是一朵小花,

  妈妈是一朵小花。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蝴蝶,

  在两朵小花间飞来飞去。

  (3)学生仿照着创作小诗,现场说一说。

  6.作业:

  (1)把创作的小诗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完成同步导学。

  第三课时

  一、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画的意思。

  2.指导说话。

  (1)小猴是怎样问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小猴在干什么?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

  三、练习

  1.指名回答图旁的问题。

  2.将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四、反馈

  1.同桌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

  (1)教师相机点拨:你们看,小猴说话多有礼貌呀,在向别人借铅笔时用了“请”字。

  (2)小猴得到了熊猫的帮助,应该对熊猫说“谢谢”。熊猫也会客气地对小猴说“不用谢”。

  4.学生演练。

  5.评价小结:我们在向别人借东西,用过以后要及时归还。借东西、还东西都要注意应该把话说清楚,还要注意礼貌,用上礼貌用语“请”“行吗”“谢谢”“不客气”“不用谢”等。

  五、拓宽内容,强化交际本领。

  1.除了借铅笔,平时,同学之间还互相借过哪些学习用品?你是怎样向别人借的?怎样还的?别人又是怎样说的?

  2.分小组练习表演。

  3.评出最佳表演奖。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2、给课文列提纲,进行有条理地叙述事情的训练。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2、理解伯父语言的意义。

  三、教具:

  教学挂图、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

  建议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2、读课文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三段

  1、读第二段,以小姑娘卖柚子的语言和表现为重点,联系有关内容设计提问。在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第二段分成三层,逐层进行学习。

  ①读第一层(第3—12自然段),思考:小姑娘是怎样向伯父介绍自己的柚子的?(引导学生抓住小姑娘“一毛钱”、“其实里面肉不多”、“有点苦”这些语句,弄清小姑娘是怎样卖柚子的。)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卖柚子的呢?(把“不是柚子上市的旺季,一筐筐黄澄澄的柚子摆在街道两旁”、“卖的人在吆喝”和“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指着小姑娘的柚子问”这几种情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在市场上的柚子很多,竞争又非常激烈,而伯父在精挑细选之后又恰恰相中了小姑娘柚子的情况下这样卖柚子的。)再思考:你觉得这个卖柚子的小姑娘怎么样?(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诚实的`品德。)读小姑娘介绍柚子的有关语句,体会她诚实的品质。

  ②第二层(第13—22自然段)抓住小姑娘劝阻伯父的话,联系上下文,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思考:得知客人要买自己的柚子,小姑娘是什么态度?(少买一点儿吧。)接着思考:小姑娘是在了解到什么情况下让客人少买一点儿的呢?(把伯父“我买十个”、“我住在圣地亚哥……离这一万多里呢”这些语言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在了解到伯父买苦柚子的数量多,带柚子路途远的情况下劝伯父少买一点的。)小姑娘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朗读第20自然段小姑娘的话,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原因。)最后思考:你觉得小姑娘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姑娘不仅诚实,而且善良的美好品质。)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伯父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的话,深入体会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③读第三层(第23—27自然段),可以抓住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先思考:从哪些语句看出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联系“把100元钱还给伯父”、“飞快消失在人流中”这些语句,理解小姑娘不肯要的态度是那样坚决。)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也不肯要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小姑娘是在伯父把100元钱塞到她手里,并祝她幸福的情况下,说什么也不肯要的。)再思考:学到这里,你对小姑娘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层意思,深入体会小姑娘坚决不肯要的态度和伯父被小姑娘感动后的激动心情。

  2、读第三段,先理解伯父赞叹的那段话所表达的意思(赞美小姑娘品德高尚)。再进一步理解苦柚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善良、不接受别人馈赠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小姑娘能把这些品质集于一身,品德无比高尚。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朗读这段课文,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温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关键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关键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上广播站的播音你听了吗?今天早上有一篇故事是

  讲雷锋叔叔的,那雷锋是谁呢?大家都是细心的孩子,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雷锋有关的文章《温暖》。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请看黑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大家齐声读出学习目标。有没有信心完成?首先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听的时候要认真

  看,仔细听。

  三、自学指导(一)

  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一起来闯关,请看我们今天的第一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2自然段:

  1、划一划:划出雷锋关心战士的句子。

  2、议一议:雷锋发现小韩棉裤上的洞时,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4、“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这些词好在哪里?

  (六分钟后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第一关完成得非常好,那第二关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四、自学指导(二)

  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3—6自然段

  1、用“”划出雷锋做了好事后的表现的词语。

  2、抓住“不吭声”“大惊小怪”等词想一想:雷锋当时是怎么想的?

  3、讨论“又是班长……”中的“又”是什么意思?

  (4分钟后赛一赛哪一组最棒)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小韩觉得心里暖哄哄的?

  五、拓展延伸:

  1、写作技巧渗透: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围绕雷锋

  帮小韩补裤子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描写。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大胆的运用这种方法。

  2、收集雷锋语录: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雷锋叔叔说的话,大家看一下: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那我们以后的生活中,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事。今天回去之后呢,大家就可以学一学雷锋叔叔,不留姓名的做一件好事,明天的课堂中,我们一起交流心得。

  板书设计:

  17、温暖

  轻手轻脚

  缝棉裤一针一线关爱战士不图回报

  捅炉子一声不吭

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2、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教学过程:

  一、 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

  风雨飘摇,苍茫……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

  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xxxx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xxxx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 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