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5 09:14: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童话故事,说一说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今天我们学习一新的童话,板书:《群鸟学艺》。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投影(先请一名同学把三个问题读一遍。)

  (1)课文讲了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

  (2)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是怎样学的?它们为什么没有学会搭窝的本领?

  (3)小燕子是怎样学的?为什么它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

  4.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

  (二)细读课文,填表格。

  1.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然而,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结实、暖和。这是为什么呢?默读课文。

  2.填写表格,理清思路。

  3.同学交流,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三)再次读文,谈体会(班上交流),悟道理。

  师:同样是向凤凰学搭窝,五种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归纳如下:

  1.猫头鹰听了凤凰的话心想:“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表现出它看不起凤凰,根本不屑一学的傲慢态度。

  2.老鹰听了凤凰的话后,心想“挺简单”,也飞走了。表现它认为搭窝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以为是。

  3.乌鸦听了凤凰的话后,心想:“原来就是垒树枝,我也会了”,“得意地飞走了”,反映它认为搭窝没有什么可学的,非常不虚心的态度。

  4.麻雀听了凤凰的话以后,心想:“和我想的一个样”,“转身飞走了”,反映了麻雀自鸣得意的神态。

  5.小燕子自始至终认真地听,最后“唱起动听的歌,向凤凰表示感谢”,说明了小燕子认真、虚心的态度。

  总之,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应有的虚心和耐心。因此,窝都没有搭成功。而小燕子学习态度端正,在学习中认真、虚心、耐心,因此与它们的结果不同。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身份,时的语气及心理活动。比如:凤凰是老师,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所以读它时的语气要亲切而耐心。猫头鹰很骄傲,觉得凤凰只是长得漂亮,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朗读中应注意把它骄傲、目中无人的语气读出来。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只学到一点就走了,自以为学会了,朗读中要把它们不虚心,很得意的语气读出来,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提示语不必读出,遇到省略号处,下面的对话要紧接上,显出这些鸟很不耐心的态度。

  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先分组练习,然后各自推荐代表,做朗读表演。也可以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带动作表演朗读,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读熟课文,预习16课。

语文教案 篇2

  这一节课,教师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学习兴趣设计教案。教案设计层次清晰,教师教学有重点,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配乐朗诵,填写古诗的方式,将课堂气氛调动很到位,学生的感悟有了升华。

  但在这节可上,教师按教案设计行课,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较差。感觉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参与及情绪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教学设计好

  教学准备:

  投影胶片

  拟订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导入:

  1、板书课本两个字

  2、同学们谁能说说课本的作用?(指名说)课本的用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

  3、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照预习六字去做。

  2、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指名默写生字新词。

  ⑵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2、轻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方法如何?

  (1)查词典重点理解温馨

  (2)看图理解明媚

  (3)师帮助理解:胸襟饱览

  四、读通课文、理解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段,随机纠错

  2、默读课文想想每节的意思

  3、找出诗中呼应的部分,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节)可爱的孩子们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段(2节5节)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丰富的馈赠

  第三段(6节)呼应开头,总结全诗,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soft/

  4、学生练读全文(要求达到五不)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看清字形,读帖。

  2、描红(注意运笔)

  3、重点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1996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1997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内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出示材料乙,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乙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D)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B、第三、四句是叙述。

  C、卧读陶诗是指D、卧度陶渊明的诗。

  E、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F、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G、陆游不H、可眼不I、愧为爱国诗人,J、即使是写田园生活,K、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训练整体鉴赏能力。

  材料丙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将对友人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张炎《南浦*春水》的鉴赏文字。

语文教案 篇5

  课堂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课堂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生,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四、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1、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2、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3、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老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老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老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老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课堂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老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设计意图:老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二、重难点。

  1、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三、乐学善思办法。

  1、通过让学生听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激发学生去探究北京话的魅力的兴趣。

  2、让学生听北京话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相声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请同学们欣赏。听了这段相声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北京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2、汇报点拨:

  (1)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2)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3)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

  3、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2)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写朋友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说说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这体现出北京话在朋友的心中怎么样?

  (3)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话?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4. 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生字的读音。

  (2)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 快速读课文,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地说是按照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记叙的。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把这些部分再好好地读一读。

  四、 引发想象,谈体会。

  1. 读了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说说对小狮子爱尔莎和那位女科学家的印象。

  2. 概括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感情深厚。

  五、 小结。

  1. 复习生字词。

  2. 学习了解文章叙述顺序的又一种方法找关键词语,理出顺序。

  3. 一边读一边想,认真体会,发现问题。

  六、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

  1. 根据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经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 指名读。

  3. 按照学生找到的'语句进行分组,分成出生、成长、放回大自然两组。

  二、 开展朗读比赛。

  1. 讨论出比赛规则:分别给自己的队起名字,进行合理的分工。

  2. 学生准备,教师引导、点拨。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3. 进行比赛,引导感悟、体会。

  (1)出生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爱尔莎的可爱和作者对它如母亲般的关怀。

  (2)成长要透过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词语,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学家内心的感受,她和爱尔莎难舍难分的情感,体会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 小结,深入体会。

  1. 了解了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出作者与小狮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有什么感想和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说出来。

  2. 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个题目,你会怎么改?

  四、 画出描写我无限关爱小狮子爱尔莎的语句,把它们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 五、 布置作业。

  思考:学习了《小狮子爱尔莎》后,你认为爱尔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还是留在女科学家身边好?

语文教案 篇8

  一、朗读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3、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学生齐吟《春望》)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二、译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你国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语文教案 篇9

  目标全解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学常识,教案。阐释“唐宋八大家”,激励学生古文兴趣。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树立大语文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反复颂读第一段,理解其内容含义。

  教学内容

  1名古诗词欣赏。

  2. 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3个学生上黑板来写几个名字。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苏辙(三苏) 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

  写毕后,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学生不难答出是“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新授

  1.疏通生字、生词,教育论文《教案》。

  惴(zhūi)栗 榛(zhēn)莽 袵(ren)席

  颢(hao)气 颓(tui)然 冥(ming)和

  2.背景资料(用电脑放大到屏幕)

  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被贬到永州做司马,长达10年,后改派柳州刺史,病死于住所,年仅47岁。他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秀美,在模山范水中寄寓了政治上受迫害的悲愤之情。

  3..放录音带《始得西山宴游记》。

  4.老师范读。生齐读、自读后,再听录音带。

  5.展示课件一: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语文教案【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童话故事,说一说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今天我们学习一新的童话,板书:《群鸟学艺》。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投影(先请一名同学把三个问题读一遍。)

  (1)课文讲了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

  (2)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是怎样学的?它们为什么没有学会搭窝的本领?

  (3)小燕子是怎样学的?为什么它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

  4.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

  (二)细读课文,填表格。

  1.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然而,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结实、暖和。这是为什么呢?默读课文。

  2.填写表格,理清思路。

  3.同学交流,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三)再次读文,谈体会(班上交流),悟道理。

  师:同样是向凤凰学搭窝,五种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归纳如下:

  1.猫头鹰听了凤凰的话心想:“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表现出它看不起凤凰,根本不屑一学的傲慢态度。

  2.老鹰听了凤凰的话后,心想“挺简单”,也飞走了。表现它认为搭窝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以为是。

  3.乌鸦听了凤凰的话后,心想:“原来就是垒树枝,我也会了”,“得意地飞走了”,反映它认为搭窝没有什么可学的,非常不虚心的态度。

  4.麻雀听了凤凰的话以后,心想:“和我想的一个样”,“转身飞走了”,反映了麻雀自鸣得意的神态。

  5.小燕子自始至终认真地听,最后“唱起动听的歌,向凤凰表示感谢”,说明了小燕子认真、虚心的态度。

  总之,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应有的虚心和耐心。因此,窝都没有搭成功。而小燕子学习态度端正,在学习中认真、虚心、耐心,因此与它们的结果不同。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身份,时的语气及心理活动。比如:凤凰是老师,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所以读它时的语气要亲切而耐心。猫头鹰很骄傲,觉得凤凰只是长得漂亮,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朗读中应注意把它骄傲、目中无人的语气读出来。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只学到一点就走了,自以为学会了,朗读中要把它们不虚心,很得意的语气读出来,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提示语不必读出,遇到省略号处,下面的对话要紧接上,显出这些鸟很不耐心的态度。

  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先分组练习,然后各自推荐代表,做朗读表演。也可以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带动作表演朗读,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读熟课文,预习16课。

语文教案 篇2

  这一节课,教师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学习兴趣设计教案。教案设计层次清晰,教师教学有重点,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配乐朗诵,填写古诗的方式,将课堂气氛调动很到位,学生的感悟有了升华。

  但在这节可上,教师按教案设计行课,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较差。感觉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参与及情绪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教学设计好

  教学准备:

  投影胶片

  拟订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导入:

  1、板书课本两个字

  2、同学们谁能说说课本的作用?(指名说)课本的用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

  3、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照预习六字去做。

  2、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指名默写生字新词。

  ⑵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2、轻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方法如何?

  (1)查词典重点理解温馨

  (2)看图理解明媚

  (3)师帮助理解:胸襟饱览

  四、读通课文、理解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段,随机纠错

  2、默读课文想想每节的意思

  3、找出诗中呼应的部分,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节)可爱的孩子们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段(2节5节)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丰富的馈赠

  第三段(6节)呼应开头,总结全诗,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soft/

  4、学生练读全文(要求达到五不)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看清字形,读帖。

  2、描红(注意运笔)

  3、重点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1996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1997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内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出示材料乙,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乙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D)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B、第三、四句是叙述。

  C、卧读陶诗是指D、卧度陶渊明的诗。

  E、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F、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G、陆游不H、可眼不I、愧为爱国诗人,J、即使是写田园生活,K、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训练整体鉴赏能力。

  材料丙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将对友人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张炎《南浦*春水》的鉴赏文字。

语文教案 篇5

  课堂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课堂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生,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四、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1、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2、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3、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老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老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老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老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课堂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老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设计意图:老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二、重难点。

  1、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三、乐学善思办法。

  1、通过让学生听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激发学生去探究北京话的魅力的兴趣。

  2、让学生听北京话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相声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请同学们欣赏。听了这段相声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北京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2、汇报点拨:

  (1)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2)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3)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

  3、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2)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写朋友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说说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这体现出北京话在朋友的心中怎么样?

  (3)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话?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4. 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生字的读音。

  (2)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 快速读课文,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地说是按照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记叙的。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把这些部分再好好地读一读。

  四、 引发想象,谈体会。

  1. 读了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说说对小狮子爱尔莎和那位女科学家的印象。

  2. 概括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感情深厚。

  五、 小结。

  1. 复习生字词。

  2. 学习了解文章叙述顺序的又一种方法找关键词语,理出顺序。

  3. 一边读一边想,认真体会,发现问题。

  六、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

  1. 根据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经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 指名读。

  3. 按照学生找到的'语句进行分组,分成出生、成长、放回大自然两组。

  二、 开展朗读比赛。

  1. 讨论出比赛规则:分别给自己的队起名字,进行合理的分工。

  2. 学生准备,教师引导、点拨。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3. 进行比赛,引导感悟、体会。

  (1)出生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爱尔莎的可爱和作者对它如母亲般的关怀。

  (2)成长要透过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词语,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学家内心的感受,她和爱尔莎难舍难分的情感,体会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 小结,深入体会。

  1. 了解了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出作者与小狮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有什么感想和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说出来。

  2. 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个题目,你会怎么改?

  四、 画出描写我无限关爱小狮子爱尔莎的语句,把它们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 五、 布置作业。

  思考:学习了《小狮子爱尔莎》后,你认为爱尔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还是留在女科学家身边好?

语文教案 篇8

  一、朗读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3、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学生齐吟《春望》)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二、译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你国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语文教案 篇9

  目标全解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学常识,教案。阐释“唐宋八大家”,激励学生古文兴趣。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树立大语文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反复颂读第一段,理解其内容含义。

  教学内容

  1名古诗词欣赏。

  2. 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3个学生上黑板来写几个名字。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苏辙(三苏) 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

  写毕后,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学生不难答出是“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新授

  1.疏通生字、生词,教育论文《教案》。

  惴(zhūi)栗 榛(zhēn)莽 袵(ren)席

  颢(hao)气 颓(tui)然 冥(ming)和

  2.背景资料(用电脑放大到屏幕)

  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被贬到永州做司马,长达10年,后改派柳州刺史,病死于住所,年仅47岁。他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秀美,在模山范水中寄寓了政治上受迫害的悲愤之情。

  3..放录音带《始得西山宴游记》。

  4.老师范读。生齐读、自读后,再听录音带。

  5.展示课件一: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