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0 13:34: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从奶奶把杏子分送给孩子们、乡亲们尝鲜的故事,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道理,引导学生从小懂得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

  2.继续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奶奶把杏子分给孩子们、乡亲们尝鲜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们看见过结满果子的果树吗?

  如果你家有一棵果树,当果子成熟后,你准备怎么办?《杏儿熟了》这篇课文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

  (二)自读课文。

  (三)拼读生字词。

  黄澄澄羡慕栽仰着头糊涂忍不住傻不敢吱声馋猴儿揉揉腿

  颤颤巍巍衣兜婶子

  (四)再自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层次。

  △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可以合并?

  1.“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

  2.杏树是奶奶种的。

  3.奶奶让“我”数杏子。

  4.“我”数来数去没数清。

  5.邻居家孩子偷摘杏子摔下来。

  6.奶奶扶起孩子,叫他们别走。

  7.奶奶打杏子。

  8.奶奶把杏子分给孩子。

  9.“我”照奶奶的话,把杏子送给乡亲们。

  10.今年“我”又把杏子送给乡亲们。

  分段,归纳段意。

  (六)范读课文。

  (七)分角色朗读全文。指导:奶奶的话,要读得亲切。“我”的话要读得天真、可爱。“我”心里想的话,要读得轻。

  (八)引导理解重点词句。

  1.奶奶为什么要把自己家结的杏子分给大家?

  2.指名读第七、八两个自然段。(突出:“颤颤巍巍的'”“嘴角上露出了微笑”)

  3.齐读奶奶的话。“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你觉得这句话对吗?再齐读奶奶的话。

  (九)总结。

  片断表演:

  “我”捧着果子给大爷、老奶奶、大婶、小伙伴们送去。乡亲们接过果子,表示感谢。通过表演体会把快乐分享给大家的幸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意思。

  4、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5、感受对子这种语言形式的优美,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信息资料】

  1、图片、生字卡、小黑板、课件。

  2、学生搜集的对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对对子: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对对子,比一比看谁接得快,谁的对子美。

  (如:师:我说“云对雾”,生接:我说“花对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对对子、贴词语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认识生字,在乐中感悟了句子,积累了词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效率。

  2、谈话: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评一评自己吧,要是实话实说噢!

  (学生畅所欲言,揭示本单元主题──我们都有好品质)

  导语引入:

  “你爱劳动,我爱集体,他很诚实。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都是好孩子。”

  利用本单元的`导语引入新课──揭示主题──好品质、好孩子,体现了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组织教材”的特点。

  二、自学

  1、借助拼音自由读:

  把字音读准,把对子读流畅。

  2、同桌互相读:

  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3、把自己读得不够好的字或对子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学生读对子,教师依次贴出如下几个对子:

  是──非长──短赞──嫌

  热情──冷淡诚实──虚伪虚心──骄傲

  2、摘掉了所有生字的拼音帽子,你还能读吗?读了上面六组对子,你有什么发现?

  (互相提醒注意“诚、实、招”读翘舌音,“赞”读平舌音。)

  3、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4、巩固识字:

  ⑴对对子:

  学生用手中的字卡,一生举起“是”,手拿“非”字的同学立刻举起字卡,以此类推。

  ⑵看图贴词语:

  图一:

  两支铅笔,一长一短。

  图二:

  两个小朋友,一个热情地招待客人,另一个脸上表情很冷淡。

  词卡:

  长、短、热情、冷淡。

  学生看图,将词语卡贴在相应图画的下面。

  四、写字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6个字:

  引导学生观察你觉得哪个字难写。

  2、引导学生将字归类:

  本节课写好“冷、淡、情”3个左窄右宽的字。认真观察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其中的一个字,其余两个字学生自主练习。

  4、学生描红、临写,并展示写字成果。

  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字分类指导书写,有利于学生抓住规律,把握特点,自主写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自己的板书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老师把上节课结识的生字朋友藏在了下面句子里,你还能认识他们吗?

  小黑板出示句子:

  1、妈妈待人很热情。爸爸待人很冷淡。

  2、王晓红虚心好学,诚实勇敢,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3、我们要向别人学习,用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课前复现上节课要求认读的字,并把这些字编排在句子中,意在让这些字和孩子们反复见面,避免了认字多、巩固率差的弊病,而且这种复现方式完全符合认读的字的教学要求。即:在课文中认识,换个语言环境还能认识。

  二、朗读背诵

  1、和小组同学一起练读对子,请小组同学为你的表现打分。

  2、小组派代表朗读对子,其他小组评议。

  3、师生合作接读句子,生生自由组合对对子。

  4、背诵课文。

  三、感悟

  1、你最喜欢对子中的哪些词语,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3、选择你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四、练习

  1、我会读。

  2、你还能说出几个对子吗?你能像课文那样编几句对子歌吗?

  3、把你课外收集的好对子展示给大家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艺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江山美丽多娇,培养爱我世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意大利半岛南端,亚得里亚海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威尼斯,她被人们称为世界水城。说到她人人都赞不绝口;我们也曾通过书本、电视、网络对她有所了解。

  课前我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下面我就请大家说说你对威尼斯的了解。

  1、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有多少个大小岛屿?

  2、威尼斯有多少条大小河流?

  3、威尼斯有多少座桥梁?

  4、其中有一座全由大理石建成的桥,名叫什么?

  5、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是什么?

  6、威尼斯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7、威尼斯的机场是用哪位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8、威尼斯的护城神是谁?

  9、威尼斯的城徽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

  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威尼斯风情照片。通过照片让学生对威尼斯的美有一个感性的、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的无比喜爱之情。

  三、生字注音

  舷 眺 缀

  簇 魅 瑰

  鳞次栉比 绚

  四、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威尼斯的绮丽风光的?作者的漫游路线

  2.请学生概括作者的漫游路线及所写之景:

  飞机上俯瞰威尼斯概貌--一片蔚蓝色的世界。

  夜里泛舟亚得里亚海--进入水晶宫般的人间奇景。

  汽船上观赏运河两岸的建筑--像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

  散步时领略圣马可广场秋景--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3、从总体上看,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不同方位视角,用一幅幅色彩明快的画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风采展现出来,使人们如临其境,陶醉其中。

  五、把握特色

  1、思考:作者抓住威尼斯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水都美 桥梁精细优美

  蓝蓝的威尼斯 建筑美 游船造型别致

  秋色美 广场绚丽多姿

  2、思考:从总体上看,本文虽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但细细梳理,在景点与景点之间,作者还穿插了其他内容,看看这些内容的穿插对表现威尼斯的美丽景色有什么影响。

  第3自然段简介威尼斯的历史,突出了威尼斯人用双手雕塑起来这一点,赞美威尼斯人民的勤劳智慧。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更突出了这个亚得里亚海的瑰宝的价值。

  第5自然段穿插了威尼斯城徽的传说,给威尼斯美丽的景色抹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3、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

  蓝蓝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总体印象。 蓝蓝还是宁静、安详、和平、美满、幸福的威尼斯的象征,是威尼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六、品味语言

  1、出示《世界地理》对威尼斯的介绍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沿海,是通往亚得

  里亚海的主要港口. 城市建筑在100多个小岛上,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初中《世界地理》)

  请思考:

  (1).这段文字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说明)

  (2).这段文字介绍了威尼斯哪些内容,最突出之处是什么?

  (地理位置、交通地位、形成特点,尤其突出介绍了 闻名世界的原因----水上城市)

  总结:这段文字的语言很平实

  2、提问:

  本文的语言给你的感觉怎样?(生动,运用了比喻)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风光。请你找出这些比喻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体会。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欲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段文字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文中的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别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3、出示秦牧语:贴切新鲜的比喻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甚至使人能记它一辈子,平凡的事物,常常也在形容比喻之下变得美妙起来了

  4、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你也可以用你五彩的笔描写出美好的景色的。请同学们试一试,写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威尼斯的美。

  七、知识迁移

  1、比较威尼斯与扬州

  浓墨重彩的油画 清新淡雅的国画

  2、城市建设出现 千城一面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大楼越盖越大,广场越建越阔,马路越修越宽。某个城市一有标新立异,其他城市立即群起效尤,而本城市原有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街道、景观则拆除殆尽,造成城市特色逐渐消失。你对此有何看法?

  3、如果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扬州,提高扬州的国际知名度,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开展一些什么活动?请说说你的想法。

  八、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第一次带团出游威尼斯的导游,而你又从没去过威尼斯,请你根据作者马信德游览威尼斯的路线设计一个讲解稿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 )上,还体现在( )和( )上,更体现在( )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 )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妈妈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学习了本课的字词,并初读了课文,对《苏州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充分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

  二、赏析课文3-6段,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描述出来,在班上交流。

  (一)第四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

  作比较 (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池沼的配合,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照应

  1池沼有两种情况:

  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

  2相同点: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 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三)第五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四)第6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角落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美-(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美-(园林建筑的色彩美)

  文中十余次提到绘画,“图画美”这一特征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 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本文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第10自然段

  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三、辅导课后作业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某个有趣的地方,2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08-09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精选】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