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9 10:05:0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城市的特征以及别称,学习因果句的三种表达方式。

  2、练习写好钢笔字。

  3、读读背背。

  4、口语交际:说笑话。

  5、学写毛笔字,练习写捺。

  教学重点:口语交际和写字。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用字词句

  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学生自己试读每个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解决方案:

  (1)。(2)问同学或请教老师。(3)联系词语猜一猜。

  3、集体认读词语,正音。

  4、观察画面,说一说城市的特征。(1)小组内交流(2)指名说。(3)连线。

  5、补充句子。

  (1)自己先说一说,在指名说,订正。(2)填写句子。(3)教师小结:因果句的三种表达方式。

  6、说一说自己还知道的'城市别称,谈一谈为什么有这样的别称。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写下来。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a说说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b出示:效、诊、初,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发现?(三个字中都有撇,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

  c在写的时候,左右的比例怎样,哪些笔画要收,哪些笔画要放。

  d出示“效”,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e教师范写,注意左部收右部宽,撇要缩,捺要伸。

  f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描红“效”,并临写。

  g按以上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书写“诊、初”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h反馈写字情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1—4),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第二段(5—6),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第三段(7),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本课6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1—4)小节,即“飞向月球”部分,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字词的预习情况利用早读等时间解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前阶段,我国宇航事业中取得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

  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二、络查找加深体验

  1.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精彩的络世界,找到杨利伟叔叔,去揭开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中的奥妙吧!你还可以约上好朋友一起查找!

  2.学生用“ɡooɡle、百度”搜索器,输入“杨利伟太空之旅视频”观看上的自拍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

  3.络中的太空之旅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习课文彰显个性

  1.教师: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出示课文)读到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课文,感悟语言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四、课外拓展解决疑问

  1.教师:除了课文的信息,你还想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哪些情况?

  2.学生提出问题,找到与自己有同样疑问的同学一起上查找资料,进行。

  3.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与答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飞向月球

  知道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他们……

  2.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消息,我们有机会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愿意的同学请举手。

  3.那么,我们进行一个简短的入队仪式,全体起立,“欢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我们鼓掌表示通过”。——请坐下。

  4.现在就有一个飞行任务交,跟着课文中的三名宇航员一起——飞向月球(生读课题)。临行前,老师有个小小的愿望,你们能否把旅行中有趣的经历认真地记录下来,带回地球,跟我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5.那我们准备出发吧,穿上价值三十万美元的宇航服,登上“阿波罗11号”飞船,准备发射,倒计时开始,10、9、8、7、6、5、4、3、2、1升空!(音乐起,学生开始自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有趣的见闻)。

  二、精读体悟

  1.现在,老师已收到部分队员发回的信号,请求飞回地球。

  2.很高兴,大家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不知道你们带回了什么有趣的.见闻,能否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交流:(说到哪儿讲到哪儿,但建议作适当引导,避免先讲第六自然段后面的文章)

  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

  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2.通过朗读表达你的体会。

  3.那么,当你刚抬脚,就跳起三、四米高,你心里害不害怕?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4.还有哪些宇航员也认为这很有趣的,请你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们的体会。

  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2.在空中睡觉你感觉如何呢?(轻飘飘的,自由自在)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3.谁还愿意来轻飘飘一回的?

  4.指导朗读

  5.交流出示:“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在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漂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6.请你通过朗读来感受吃饭的特别。

  7.指导朗读:个读——小组读——齐读

  学习第六自然段(提前要求阅读飞向月球助读第141—143页)

  1.交流出示:“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2.当你登上月球时看到高山耸立,巨石嶙峋时,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4.“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5.抓住三个“有时”来指导朗读。

  6.“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7.景色的确太美了,棕黄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在月球上看地球真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百看不厌。来,你来读好它,感受一下它的美。

  8.美吗?谁再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景。

  师:我们都觉得这次旅行非常有趣,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景色,那么大家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在干什么呢?

  1.“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开关,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A.你亲眼目睹了他们工作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老师听了也非常的佩服,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一赞他们吗?

  C.指名读

  D.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几位工作认真的宇航员。

  2.“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等月舱的扶梯下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指好“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再指好句子。

  3.“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壤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A.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接读课文至结束

  B.大家查找过资料,具体是哪种元素呢?

  (铝、钙、碳、硅、钛、镁、钾等66种元素)

  C.这些元素就是我们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资源将会被充分利用起来,月球也将成为我们人类另一个家园。

  三、拓展

  1.各位见习宇航员,请问我们现在能否到月球上居住?能说说原因吗?

  2.那你想为月球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做些什么?

  3.除了66种元素,你还有本课相关的哪些资料推荐共享?

  4.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5.听了大家的设想,老师信心倍增,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能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一起努力吧!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交流思路

  分小组交流。

  三、指导写作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引导写作。

  四、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二课时

  修改习作

  教学目标:

  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 多少 东西 来往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情怀。

  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A层:了解课文大意

  B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C层: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诵读要求

  A层: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B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层:背诵课文第四段。

  5.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教学设想:

  1、学习文质兼美的散文,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以破坏其美感。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利用实物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深入学习。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

  3、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提问:

  1. 要求学生回答《黄鹂》、《黄山记》的作者、语言特点。

  2. 背诵《陋室铭》,以便导入新课。

  二、导入新课:

  我国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刚才背诵的《陋室铭》是刘禹锡表明心迹之作。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大家翻开书P126页。

  三、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知课文

  1、问题设计:

  ⑴、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雅舍)

  ⑵、“雅舍”是什么?

  2、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4、出示教学目标

  (二)整体把握课文,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

  1、问题设计:

  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雅舍。)

  ⑵、什么是雅舍呢?(室名,实际上是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梁实秋。)

  ⑷、他是何许人也?(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雅舍”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雅”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雅舍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让学生朗读描写雅舍的句子。

  3、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梁实秋先生描写他的雅舍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雅舍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4、[板书:雅舍的很,你看。]

  5、过渡语:雅舍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雅舍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雅舍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雅舍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三)深入品味课文,达到B层目标

  1、出示几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2、分层要求:A层: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

  B层: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

  C层: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针对每一幅画,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

  ⑴、请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⑵、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

  4、小结并过渡:如果你是梁实秋先生,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提高,达到C层目标

  1、问题设计: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环境室中事)

  ⑵、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雅”还是“不雅”?(不雅。)

  ⑶、作者认为雅舍之所以丫的原因是什么?

  ⑷、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总结: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五)、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

  (六)、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四、回顾所学,背诵课文第四段。

  1、课文板书(略)

  2、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

  3、先齐背,后抽背。

  五、布置作业: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⑴前面有阡陌螺旋的稻田⑵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⑶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⑷再远望过去是葱翠的远山几抹

  ⑸是竹林,是水池,是粪坑⑹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

  A、⑵⑶⑹B、⑴⑷⑸C、⑵⑶⑸D、⑴⑷⑹

  六.附:《雅舍》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捕了瓦,四面编了竹蓖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蓖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让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琼楼王字”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吁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棒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有六间,我居其二。蓖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晰晤诗章,喝喝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于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胳都象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撅,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惊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读后说说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缩写(不超过400字) 减少篇幅,适当改写 保留重点内容,删减次要内容。

  二、习作指导 1、出示提纲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⑴ 《小英雄雨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小英雄的什么品质? ⑵ 简要列出文章的结构和详略,然后根据此提纲边读课文,边划划记,逐段删留。 ⑶ 整理成文,检查文章是否详略得当,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是课文的重点;雨来游泳本领怎么高超,怎么从鬼子眼皮下逃走是次要的,可一笔带过。 2、投影出示文章结构(列提纲) 主要内容: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中心:表现小英雄雨来的崇高精神和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结构: ⑴ 雨来游泳 ⑵ 上夜校念书 ⑶ 掩护李大叔(重点) ⑷ 跟鬼子斗争(重点) ⑸ 河沿上的枪声 ⑹ 雨来没有死。

  三、学生独立完成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学生互评,然后读一篇范文,并点评缩写《小英雄雨来》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的芦花村住着小英雄雨来。雨来在还乡河练就了过硬的仰浮本领。 秋天,雨来被送去上夜校,他跟着老师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一个人在家。忽然,交通员李大叔闯了进来,雨来赶忙把他藏到缸底下的洞里。 十几把雪亮的`刺刀对准了雨来,鬼子用尽各种方法盘问雨来,但雨来一口咬定没有看见人。敌人毫无办法,把雨来拉出来去枪毙。几声枪响,芦花村的人们异常难过,可是谁也没有料到,雨来没有死。原来在枪响之前,雨来趁鬼子不备,扎到河里,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评析】 文章详细地记叙了小英雄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的经过,这是原文的重点。作文重点突出,语言简洁。故事干练完整,不失原意,完全符合本次习作要求。

  四、写成文章。

  【板书设计】 缩写《小英雄雨来》 减少篇幅,适当改写。 保留重点内容,删减次要内容。 不超过400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到准确、流利。

  4、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说明了“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

  A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B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补充资料:

  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在本课指“我们”做芦叶船的技术。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浩浩荡荡:本课指水势大。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芦苇》、《风筝》。《芦苇》描写了作者与芦苇紧密联系的童年生活,记叙了做芦叶船和芦哨的童年趣事,赞美了芦苇默默奉献的品格。

  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从文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童年乐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过硬、硬是”中的“硬”的意思。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出示京剧图片欣赏)在众多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又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出示四大名旦的照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今天我们就要去认识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出示梅兰芳的图片)(板书:梅兰芳)

  2、介绍梅兰芳:(出示介绍内容)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8岁时曾跟一位先生学戏,可由于进步缓慢先生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不愿再教他。后来他进了一个叫“云和堂”的戏班子拜师学艺,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终于成为了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大家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读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3、补充课题:梅兰芳练功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全文,找一找刚学艺时,他的师傅是如何说他的'?请找到句子用“— —划下来。

  2、交流,出示:“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3、指名读,自读,联系第二节内容完成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4、交流,师生配合读填空题,齐读第二节 。

  三、深入学习课文3--9节,体会道理

  1、快速读3--9节,找出文中描写他获得成就的句子

  (1) 指名读句子、齐读

  (2) 指导“蜚”的字形

  (3)理解“蜚声海内外”的意思(在海内外都很有名)

  (4)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吗?(闻名中外、举世闻名)

  2、那么他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请你再读这句句子,找一找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3、板书:凭着顽强的毅力

  4、齐读这句句子

  5、出示学习要求:

  (1) 读3--8节,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有顽强的毅力?用“﹏” 划出句子。

  (2) 同桌交流并读好它,说说你们选择这句话的理由。

  6、按顺序交流句子:

  (1)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理解“跷功”,出示图片,) (这是抓住了梅兰芳的动作来写的)出示:动作、神态 说话练习:秋天,梅兰芳 ,使他的跷功大又长进。

  (2)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踏上高跷,在冰场跑。那光滑的冰面,不 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动作)

  (3)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4)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吴先生看见后,劝他休息几天。梅 兰芳说:“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动作、语言) 理解“一日不练三日空”这句话的含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7、指导朗读句子

  8、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以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师生配合读4--8节。

  9、小结: 是啊,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获得了成功(板书:获得了成功)

  成为了艺术大师。在梅兰芳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出示优秀剧目的图片),他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他的这种凭着顽强的毅力,获得成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0、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11、从梅兰芳的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12、巩固词语(出示)

  四、语言直播厅

  交流一位通过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物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