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8 08:17:5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必备[9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大还是小》本课开始时由作者自我介绍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中以听、说训练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并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自由畅谈,在开放式环境中发展个性,受到从小学会自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的教育。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时、候、觉”等11个生字,认识“彳、亠、忄”3个偏旁,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生字卡片,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疑。(用时:5分钟) 1.点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

  2.板书课题《大还是小》,启发学生看题质疑。 1.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其余学生认真倾听。

  2.读课题,思考并提出问题:“我们自己是大还是小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大还是小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通句子,要把语句读正确,注意停顿。

  3.检查学习效果。 1.认真听课文。

  2.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集体读,轮读。 1.读一读,连一连。

  三、尝试自主识字,识字读文。(用时:13分钟) 1.游戏:考考你。

  2.出示生字卡片。

  3.学习新偏旁“彳、亠、忄”。

  4.小组合作,怎样记住生字,并给这些生字找朋友。

  5.课件:拼字游戏。

  6.自由读文,巩固识字。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认识新部首“彳、亠、忄”。

  4.小组合作学习。

  5.积极发言。

  6.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照样子,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

  例:女 妈 妈妈

  彳______ _______

  亠______ _______

  忄______ _______

  四、指导写字。(用时:8分钟) 1.课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

  3.范写。

  4.巡视指导。 1.认读并认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怎样写。

  3.照笔顺提示在书上描红。

  4.练写生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谈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大还是小》一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孩子们读文后也有同感:感觉到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全文形象生动,本节课认字、写字是重点,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同桌、小组合作的优势,并通过多种手段学习巩固生字,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认识自己,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自我,从小树立自立意识,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用时:6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

  2.课件展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细读体悟。(用时:20分钟)

  1.提出问题: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小?

  2.组织交流,指导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式读书。

  3.出示课件,分男女生分别朗读小朋友觉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分小组朗读。

  (1)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会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大。

  (2)我够不到____________的'时候,我听到________的时候,我要_________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三、自由畅谈,扩展思维。(用时:8分钟)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四、明理导行,课堂总结。(用时:6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我们觉得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很小。这是一种正常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力量范围内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我们要尽量去做,不给长辈增麻烦。

  2.小结:我们现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现在做不到?

语文教案 篇2

  我们常说,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得者便可得天下”。可是,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靠单纯的技巧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积累等很多因素。从教10年来,如何提高学生的水平一直是困扰自己的问题,虽进行过各种尝试,但还是收效甚微。

  上周到涞源二中交流学习并上了一节有关话题的课。接到这个题目时,很是苦恼了一番,一则是话题本来就是个很宽泛很大的课题,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训练的技巧很多,需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反复渗透强化,短短的一节课45分钟,从哪里切入?二是对那里的学生一无所知,进度?话题的掌握程度?学生学情等等。不管怎么样,困难永远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反复思考,最后还是决定由面到点,选择学生最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审题、立意选材来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话题的特点和思路

  2、熟练掌握审题的方法

  3、学会立意、选材的基本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根据自己经验归纳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规律,互相分享好的立意选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多正确立意,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善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情感。

  二、教学过程:

  (1)、河北中考真题回放:

  1、3年: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物使我们感动。同时,我们的一些行为也可能感动别人。

  请以“感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6年:我们每个都需要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财富。金钱是财富,知识是财富,时间是财富,健康是财富,亲情是财富,朋友是财富,成功的经验是财富,失败的教训也是财富……拥有财富,我们才可以拥有富有的人生。

  请以“财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不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悟,发表见解……3、要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

  4、文章中的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3、7年: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一位智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都道出了反省对于成长的意义。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悟,发表见解……3、要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

  4、文章中的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思考:(结合自己经验,思考,之后同桌互相交流补充)

  “话题”的注意事项、思路步骤?

  (2)、现场演练:(攻克重难点)

  1、审题:所谓审题,指的是在对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审题不单是切题的问题,更是把文章写好的前提,它是确定方向的一个步骤。审题不清就会“立”错“意”,会导致偏题、离题,文不对题。文的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审题,审题不清,偏离话题,文章写得再好也是枉然。

  练习:思考并探究下列两组话题的审题方法。(要求:观察两组话题,归纳两组话题的审题方法,并从每组中选择一个话题,做具体分析)

  第一组:曲线、阳光、富翁

  方法:

  第二组:乐趣、温暖、心事

  方法:

  2、选材立意: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确定文章中心的过程。选材:中心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思考:结合自己平时的,说说“立意”、“选材”的注意事项并分别举例说明:

  立意注意事项:

  选材注意事项:

  练习:

  1、某日中午,某同学吃完午饭后仍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教室自习。教室里有些脏物,于是她拿起了笤帚打扫起了卫生。她的心里“咯噔”一下,在一桌子的底下,发现了一张似乎被裹皱了的百元钞票,心想这一定是某同学不慎掉下了今天购买校服的钱,此时她心里明白她比谁都需要钱,因为她的家境是班里最困难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横”财,某同学经过思考把钱交给了班主任……

  根据材料可从几个方面立意?

  2、以“母爱”为话题,选择你认为最真实新颖的事例。

  三、美文欣赏

  金色苦难 河北一考生

  人生百年,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命运总是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障碍,让我们去经历种种苦难。再回首,我们会发现走过的路是神圣的,苦难竟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苦难是财富,它激励着人前进。孟子曾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错的,人要有所成,必先经历苦难。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著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苦难,定是立下汗马功劳。或许,若不是此等苦难,司马迁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史官罢了。人都是有惰性的,而安逸的生活则如缠绵的流水,会渐渐磨淡人的大志,而苦难则是刺骨的冰水,使人保持头脑清醒,心灵明知方能成就大业。正因如此,才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才有孙康的映雪苦读。苦难的金色,照在理想的路上,使歧路暗淡无光,使人毫不犹豫地向前走。

  苦难是财富,它磨砺人的品质。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人经受过磨难,就会如脱胎换骨一般。霍金经受着轮椅上的苦难,使他意志坚强,智慧超群,从而为人类开辟了一片新的星空;贝多芬经受着耳聋的苦难,他学会了“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的面对生活。苦难的金色,曾照着人的身躯;洗尽懒惰、狭隘、不思进取等铅华之色,给人留下如玉般的`品质,留下人生该有的本色。

  总是有人误读了苦难的色彩,有人说苦难是黑色的,于是他们屈服了,他们被命运的浪花打向礁岩;有人说苦难是灰色的,于是他们逃避着,不曾得见人生的真面目;然而我说苦难是金色的,它是炼金的烈火,使淘沙的巨浪,是结成珍珠必备的那一粒沙粒,是人生的一笔大财富。正是如平原不出骏马,陡崖间方见骐骥;小林中多见寒鸦,山顶端可寻鸾凤。苦难是闪着金光的财富,它使人生绚丽,使人生达到目标,而无所悔恨。

  所以,我们要善待苦难这笔财富,让人生同它一样,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所以我们要昂首带着笑迎接苦难,有了这笔财富,人生的目标就不会太远。

  一、审题立意。

  从要求来看,考生既可以从材料中提到的“金钱、知识、时间、健康、亲情、朋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任意一个方面来命题,又可以选择材料之外的,比如一件礼物、一句话等内容来构思。但要注意,不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做就会导致文章没有深度。另外考生在中还要注意,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写得符合题意且有个性,就必须突出一个“真”字,即写真情、抒真意。材料的选择也要符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能够表现青少年的个性、、志趣、情感、风貌等。换句话说考生只有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以及人生态度来写,才能够使自己的文章立意高远,情感真挚。

  体的特点来,千万不可写成“四不像”类的文章。总之文体上是自由的。

  二、名师点评

  作为满分,《金色苦难》有以下特点:

  1、立意高人一等。苦难,是令人畏惧,让人害怕的。但是考生一反常人之举,将“苦难”前面冠以“金色”二字,这样,使“苦难”不再是以前的灰色、消极、令人畏惧的,而成了积极向上的、令人欣喜的追求。立意出人意料,真可谓高人一等。

  2、丰富的文史知识为文章和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考生在文中引用的孟子的名言、古人名句以及司马迁、勾践、霍金等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可谓信手拈来,但又极合题意,令人佩服。另外,语言连贯,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尤其是排比修辞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又显示了考生的不同一般的文彩。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是这方面的极好的例证。

  课后反思:

  本课的优点:

  1、本节课的三个维度的目标,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小组的合作交流、老师的点拨举例引导都得以完成。

  2、本节课采用由面到点——先让学生明确话题步骤,再具体训练关乎成败的审题和立意选材,层次比较清楚,符合学生对的学习认知和步骤,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大部分规律方法都是由学生思考谈论得出,并且让学生举自己中的实例,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规律,更能直观形象地掌握方法。

  4、本节课的作业设置的是美文欣赏,选取的是河北省06年中考的话题的满分,后面附有关于选材立意的的分析和满分的理由。是对前面所讲知识的一个全面的升华。而且用河北满分为例文,更有针对性。

  本课的不足:

  1、无论是“审题”还是“立意、选材”对学生来讲都是难点,不要说一节课,就是三年都不一定能达到老师的预期。而在不知道学生任何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我还是选了两个大难点来用一节课的学习来完成,势必会出现蜻蜓点水的问题。所以,还是应该让学生一课一得,围绕一个重点来学习,来挖掘、吃透。

  2、课后自己反思,自己选择美文欣赏时是注意了细节,是注意和第一部分的真题再现和第二部分的训练点想呼应的,起到了好的效果,可是发现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细节。第一部分真题再现,第二部分审题和立意选材中的所有话题都不一样,这样学生就要对每个话题调动自己积累进行思考,势必花去很多时间,如果话题再少些,只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话题,不论哪个环节都用一个话题,那么学生就会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审题、立意、选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和过程。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还是不够信任学生。因为课前我问老师和班里学生,他们没有实行生本教学,也没有我们这样的小组,但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所以完全可以信任学生,给他们更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因为,每个学生都像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单元 汉语家园

  板书设计:

  词语的变迁

  丰富多彩 摇身一变 脱口而出 侧耳倾听

  课后小结:

  表达——我创编的故事

  表达内容

  如果发挥想象,几个看来不太相关的`词语就可以创编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你想试试吗?

  请你自己任选下面的一组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创编一个小故事,题目自拟。

  1.斧头 森林 农夫 洪水

  2.天空 白云 小鸟 风筝

  3.老虎 河水 小羊 猎人

  4.大海 陆地 帆船 狂风

  5.铅笔 橡皮 格尺 小刀

  表达提示

  1.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想象你要编写的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比如,你选定“斧头、森林、农夫、洪水”这一组词语,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并由此展开联想。先口述故事,然后再详细地写出来。

  2.想象尽可能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

  3.创编故事可以选用一组词语,也可以自由挑选词语重新搭配一组,还可以挑选上述5组词语以外的词语来。

  交流评改

  1.把你编的小故事读给爸爸妈妈、朋友听,看看他们赞扬你的是什么,并概括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

  2.读一读同学编的故事,看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考虑: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局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熟读成诵。

  2、向同学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本课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我会读中的`词语,具有积累词汇和巩固生字双重目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如,尽力、尽量;爽快、凉爽、直爽写字时应注意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可按照主动学习的策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

  (一)识字写字

  识字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安排上,要突出这个重点。

  在引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倡导自主识字,注意在生活中识字。比如,让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识字;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自己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并记下来,用学到的词语去描述秋天的大自然。

  识字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在积累词语中识字。

  要求认识的字要在多次复现中巩固。在认读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在学生认识后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反馈、巩固,如用生字卡片做游戏、听写、阅读补充的短小儿歌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

  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自读,初步思考学法。

  1.自读。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看看关于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本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文言原文;注释;译文;阅读提示。

  3.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根据学生的提议,制定学习方案。

  预设:

  初读故事,注意停顿

  与译文互现,了解大意

  疑难字词,注释帮忙

  把握停顿,读出韵味

  熟读回味,收获感悟

  但不需以教师的为准,可顺着学生的提议,稍作调整。

  三、理解故事,感悟寓意。

  1.采用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己学。

  2.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译文带到小组中交流。

  3.汇报初学情况。

  (1)指名读。相机画出停顿标记。

  参考: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齐读。

  (3)字词质疑交流。

  3.小组长开启问题袋,试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熟悉课文。同时也为感悟做铺垫。

  4.交流问题袋中的问题。

  (1)蝉危矣,因为——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或“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危矣,因为——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危矣,因为——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他们不知这些危险,只知道什么呢?

  蝉只知——高居,悲鸣、饮露,

  螳螂只知——委身曲附欲取蝉,

  黄雀只知——延颈,欲啄螳螂,

  5.致命错误啊!快劝劝他们吧!

  生自由说,在劝说中自我感悟道理。

  6.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或经历过同样的事?说出来,让我们也引以为戒。

  联系实际说。

  7.齐读阅读提示,警醒自己。

  四、拓展。

  1.寥寥58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波澜起伏的故事,让我们有这么多感悟,作者真了不起!这个故事是谁带给我们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进一步强调看注释的方法,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补充:刘向 中国西汉文学家。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

  我们从注释中还知道,这个小故事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既为谏,则所谏何人?所谏何事?若想知道这些,可找原文读一读。

  2.这则短文寓意深刻,故事性强,你能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吗?

  3.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来自寓言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呢?课后搜集。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知…… 不知……

  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断扩大自主识字成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学生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子,让学生试着认一认{苞、胞、炮等}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1}自由读

  {2}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3}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4}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5}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

  {6}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1}自由朗读,感受语气

  {2}填写标点符号

  {3}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1}学生自由看图,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引导学生仔细听。

  {3}学生评价

  {4}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学生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

  {5}把自己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和口语交际

  1、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己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思。

  3、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5、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6、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二、展示台(课前精心布置展示台)

  识字交流站

  学生字,有办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1、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己的卡片怎么读。

  2、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3、自己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加班级的竟赛。

  4、评选出识字大王。

  三、故事会

  1、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2、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3、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4、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5、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6、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及优秀评论家。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二上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

  设计理念:

  1. 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

  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 读中感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

  课力求以读为本,每遍都有每遍的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乐意读书,让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起来。

  3. 迁移扩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

  习为主旨,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 情境故事;

  2、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3、 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初读感知

  1、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 检查读书情况,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探究合作

  1、 师: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创设情境,延伸扩展

  1、 情境设置,指导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 师: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相信大家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更能为人类服务的新型玻璃。

  实践活动

  把这几种新型玻璃介绍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必备[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必备[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必备[9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大还是小》本课开始时由作者自我介绍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中以听、说训练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并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自由畅谈,在开放式环境中发展个性,受到从小学会自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的教育。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时、候、觉”等11个生字,认识“彳、亠、忄”3个偏旁,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生字卡片,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疑。(用时:5分钟) 1.点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

  2.板书课题《大还是小》,启发学生看题质疑。 1.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其余学生认真倾听。

  2.读课题,思考并提出问题:“我们自己是大还是小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大还是小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通句子,要把语句读正确,注意停顿。

  3.检查学习效果。 1.认真听课文。

  2.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集体读,轮读。 1.读一读,连一连。

  三、尝试自主识字,识字读文。(用时:13分钟) 1.游戏:考考你。

  2.出示生字卡片。

  3.学习新偏旁“彳、亠、忄”。

  4.小组合作,怎样记住生字,并给这些生字找朋友。

  5.课件:拼字游戏。

  6.自由读文,巩固识字。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认识新部首“彳、亠、忄”。

  4.小组合作学习。

  5.积极发言。

  6.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照样子,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

  例:女 妈 妈妈

  彳______ _______

  亠______ _______

  忄______ _______

  四、指导写字。(用时:8分钟) 1.课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

  3.范写。

  4.巡视指导。 1.认读并认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怎样写。

  3.照笔顺提示在书上描红。

  4.练写生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谈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大还是小》一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孩子们读文后也有同感:感觉到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全文形象生动,本节课认字、写字是重点,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同桌、小组合作的优势,并通过多种手段学习巩固生字,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认识自己,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自我,从小树立自立意识,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用时:6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

  2.课件展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细读体悟。(用时:20分钟)

  1.提出问题: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小?

  2.组织交流,指导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式读书。

  3.出示课件,分男女生分别朗读小朋友觉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分小组朗读。

  (1)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会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大。

  (2)我够不到____________的'时候,我听到________的时候,我要_________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三、自由畅谈,扩展思维。(用时:8分钟)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四、明理导行,课堂总结。(用时:6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我们觉得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很小。这是一种正常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力量范围内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我们要尽量去做,不给长辈增麻烦。

  2.小结:我们现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现在做不到?

语文教案 篇2

  我们常说,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得者便可得天下”。可是,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靠单纯的技巧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积累等很多因素。从教10年来,如何提高学生的水平一直是困扰自己的问题,虽进行过各种尝试,但还是收效甚微。

  上周到涞源二中交流学习并上了一节有关话题的课。接到这个题目时,很是苦恼了一番,一则是话题本来就是个很宽泛很大的课题,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训练的技巧很多,需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反复渗透强化,短短的一节课45分钟,从哪里切入?二是对那里的学生一无所知,进度?话题的掌握程度?学生学情等等。不管怎么样,困难永远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反复思考,最后还是决定由面到点,选择学生最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审题、立意选材来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话题的特点和思路

  2、熟练掌握审题的方法

  3、学会立意、选材的基本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根据自己经验归纳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规律,互相分享好的立意选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多正确立意,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善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情感。

  二、教学过程:

  (1)、河北中考真题回放:

  1、3年: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物使我们感动。同时,我们的一些行为也可能感动别人。

  请以“感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6年:我们每个都需要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财富。金钱是财富,知识是财富,时间是财富,健康是财富,亲情是财富,朋友是财富,成功的经验是财富,失败的教训也是财富……拥有财富,我们才可以拥有富有的人生。

  请以“财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不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悟,发表见解……3、要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

  4、文章中的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3、7年: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一位智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都道出了反省对于成长的意义。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悟,发表见解……3、要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

  4、文章中的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思考:(结合自己经验,思考,之后同桌互相交流补充)

  “话题”的注意事项、思路步骤?

  (2)、现场演练:(攻克重难点)

  1、审题:所谓审题,指的是在对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审题不单是切题的问题,更是把文章写好的前提,它是确定方向的一个步骤。审题不清就会“立”错“意”,会导致偏题、离题,文不对题。文的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审题,审题不清,偏离话题,文章写得再好也是枉然。

  练习:思考并探究下列两组话题的审题方法。(要求:观察两组话题,归纳两组话题的审题方法,并从每组中选择一个话题,做具体分析)

  第一组:曲线、阳光、富翁

  方法:

  第二组:乐趣、温暖、心事

  方法:

  2、选材立意: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确定文章中心的过程。选材:中心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思考:结合自己平时的,说说“立意”、“选材”的注意事项并分别举例说明:

  立意注意事项:

  选材注意事项:

  练习:

  1、某日中午,某同学吃完午饭后仍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教室自习。教室里有些脏物,于是她拿起了笤帚打扫起了卫生。她的心里“咯噔”一下,在一桌子的底下,发现了一张似乎被裹皱了的百元钞票,心想这一定是某同学不慎掉下了今天购买校服的钱,此时她心里明白她比谁都需要钱,因为她的家境是班里最困难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横”财,某同学经过思考把钱交给了班主任……

  根据材料可从几个方面立意?

  2、以“母爱”为话题,选择你认为最真实新颖的事例。

  三、美文欣赏

  金色苦难 河北一考生

  人生百年,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命运总是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障碍,让我们去经历种种苦难。再回首,我们会发现走过的路是神圣的,苦难竟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苦难是财富,它激励着人前进。孟子曾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错的,人要有所成,必先经历苦难。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著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苦难,定是立下汗马功劳。或许,若不是此等苦难,司马迁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史官罢了。人都是有惰性的,而安逸的生活则如缠绵的流水,会渐渐磨淡人的大志,而苦难则是刺骨的冰水,使人保持头脑清醒,心灵明知方能成就大业。正因如此,才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才有孙康的映雪苦读。苦难的金色,照在理想的路上,使歧路暗淡无光,使人毫不犹豫地向前走。

  苦难是财富,它磨砺人的品质。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人经受过磨难,就会如脱胎换骨一般。霍金经受着轮椅上的苦难,使他意志坚强,智慧超群,从而为人类开辟了一片新的星空;贝多芬经受着耳聋的苦难,他学会了“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的面对生活。苦难的金色,曾照着人的身躯;洗尽懒惰、狭隘、不思进取等铅华之色,给人留下如玉般的`品质,留下人生该有的本色。

  总是有人误读了苦难的色彩,有人说苦难是黑色的,于是他们屈服了,他们被命运的浪花打向礁岩;有人说苦难是灰色的,于是他们逃避着,不曾得见人生的真面目;然而我说苦难是金色的,它是炼金的烈火,使淘沙的巨浪,是结成珍珠必备的那一粒沙粒,是人生的一笔大财富。正是如平原不出骏马,陡崖间方见骐骥;小林中多见寒鸦,山顶端可寻鸾凤。苦难是闪着金光的财富,它使人生绚丽,使人生达到目标,而无所悔恨。

  所以,我们要善待苦难这笔财富,让人生同它一样,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所以我们要昂首带着笑迎接苦难,有了这笔财富,人生的目标就不会太远。

  一、审题立意。

  从要求来看,考生既可以从材料中提到的“金钱、知识、时间、健康、亲情、朋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任意一个方面来命题,又可以选择材料之外的,比如一件礼物、一句话等内容来构思。但要注意,不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做就会导致文章没有深度。另外考生在中还要注意,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写得符合题意且有个性,就必须突出一个“真”字,即写真情、抒真意。材料的选择也要符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能够表现青少年的个性、、志趣、情感、风貌等。换句话说考生只有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以及人生态度来写,才能够使自己的文章立意高远,情感真挚。

  体的特点来,千万不可写成“四不像”类的文章。总之文体上是自由的。

  二、名师点评

  作为满分,《金色苦难》有以下特点:

  1、立意高人一等。苦难,是令人畏惧,让人害怕的。但是考生一反常人之举,将“苦难”前面冠以“金色”二字,这样,使“苦难”不再是以前的灰色、消极、令人畏惧的,而成了积极向上的、令人欣喜的追求。立意出人意料,真可谓高人一等。

  2、丰富的文史知识为文章和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考生在文中引用的孟子的名言、古人名句以及司马迁、勾践、霍金等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可谓信手拈来,但又极合题意,令人佩服。另外,语言连贯,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尤其是排比修辞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又显示了考生的不同一般的文彩。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是这方面的极好的例证。

  课后反思:

  本课的优点:

  1、本节课的三个维度的目标,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小组的合作交流、老师的点拨举例引导都得以完成。

  2、本节课采用由面到点——先让学生明确话题步骤,再具体训练关乎成败的审题和立意选材,层次比较清楚,符合学生对的学习认知和步骤,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大部分规律方法都是由学生思考谈论得出,并且让学生举自己中的实例,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规律,更能直观形象地掌握方法。

  4、本节课的作业设置的是美文欣赏,选取的是河北省06年中考的话题的满分,后面附有关于选材立意的的分析和满分的理由。是对前面所讲知识的一个全面的升华。而且用河北满分为例文,更有针对性。

  本课的不足:

  1、无论是“审题”还是“立意、选材”对学生来讲都是难点,不要说一节课,就是三年都不一定能达到老师的预期。而在不知道学生任何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我还是选了两个大难点来用一节课的学习来完成,势必会出现蜻蜓点水的问题。所以,还是应该让学生一课一得,围绕一个重点来学习,来挖掘、吃透。

  2、课后自己反思,自己选择美文欣赏时是注意了细节,是注意和第一部分的真题再现和第二部分的训练点想呼应的,起到了好的效果,可是发现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细节。第一部分真题再现,第二部分审题和立意选材中的所有话题都不一样,这样学生就要对每个话题调动自己积累进行思考,势必花去很多时间,如果话题再少些,只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话题,不论哪个环节都用一个话题,那么学生就会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审题、立意、选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和过程。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还是不够信任学生。因为课前我问老师和班里学生,他们没有实行生本教学,也没有我们这样的小组,但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所以完全可以信任学生,给他们更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因为,每个学生都像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单元 汉语家园

  板书设计:

  词语的变迁

  丰富多彩 摇身一变 脱口而出 侧耳倾听

  课后小结:

  表达——我创编的故事

  表达内容

  如果发挥想象,几个看来不太相关的`词语就可以创编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你想试试吗?

  请你自己任选下面的一组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创编一个小故事,题目自拟。

  1.斧头 森林 农夫 洪水

  2.天空 白云 小鸟 风筝

  3.老虎 河水 小羊 猎人

  4.大海 陆地 帆船 狂风

  5.铅笔 橡皮 格尺 小刀

  表达提示

  1.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想象你要编写的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比如,你选定“斧头、森林、农夫、洪水”这一组词语,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并由此展开联想。先口述故事,然后再详细地写出来。

  2.想象尽可能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

  3.创编故事可以选用一组词语,也可以自由挑选词语重新搭配一组,还可以挑选上述5组词语以外的词语来。

  交流评改

  1.把你编的小故事读给爸爸妈妈、朋友听,看看他们赞扬你的是什么,并概括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

  2.读一读同学编的故事,看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考虑: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局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熟读成诵。

  2、向同学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本课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我会读中的`词语,具有积累词汇和巩固生字双重目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如,尽力、尽量;爽快、凉爽、直爽写字时应注意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可按照主动学习的策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

  (一)识字写字

  识字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安排上,要突出这个重点。

  在引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倡导自主识字,注意在生活中识字。比如,让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识字;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自己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并记下来,用学到的词语去描述秋天的大自然。

  识字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在积累词语中识字。

  要求认识的字要在多次复现中巩固。在认读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在学生认识后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反馈、巩固,如用生字卡片做游戏、听写、阅读补充的短小儿歌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

  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自读,初步思考学法。

  1.自读。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看看关于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本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文言原文;注释;译文;阅读提示。

  3.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根据学生的提议,制定学习方案。

  预设:

  初读故事,注意停顿

  与译文互现,了解大意

  疑难字词,注释帮忙

  把握停顿,读出韵味

  熟读回味,收获感悟

  但不需以教师的为准,可顺着学生的提议,稍作调整。

  三、理解故事,感悟寓意。

  1.采用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己学。

  2.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译文带到小组中交流。

  3.汇报初学情况。

  (1)指名读。相机画出停顿标记。

  参考: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齐读。

  (3)字词质疑交流。

  3.小组长开启问题袋,试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熟悉课文。同时也为感悟做铺垫。

  4.交流问题袋中的问题。

  (1)蝉危矣,因为——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或“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危矣,因为——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危矣,因为——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他们不知这些危险,只知道什么呢?

  蝉只知——高居,悲鸣、饮露,

  螳螂只知——委身曲附欲取蝉,

  黄雀只知——延颈,欲啄螳螂,

  5.致命错误啊!快劝劝他们吧!

  生自由说,在劝说中自我感悟道理。

  6.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或经历过同样的事?说出来,让我们也引以为戒。

  联系实际说。

  7.齐读阅读提示,警醒自己。

  四、拓展。

  1.寥寥58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波澜起伏的故事,让我们有这么多感悟,作者真了不起!这个故事是谁带给我们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进一步强调看注释的方法,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补充:刘向 中国西汉文学家。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

  我们从注释中还知道,这个小故事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既为谏,则所谏何人?所谏何事?若想知道这些,可找原文读一读。

  2.这则短文寓意深刻,故事性强,你能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吗?

  3.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来自寓言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呢?课后搜集。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知…… 不知……

  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断扩大自主识字成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学生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子,让学生试着认一认{苞、胞、炮等}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1}自由读

  {2}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3}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4}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5}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

  {6}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1}自由朗读,感受语气

  {2}填写标点符号

  {3}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1}学生自由看图,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引导学生仔细听。

  {3}学生评价

  {4}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学生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

  {5}把自己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和口语交际

  1、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己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思。

  3、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5、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6、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二、展示台(课前精心布置展示台)

  识字交流站

  学生字,有办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1、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己的卡片怎么读。

  2、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3、自己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加班级的竟赛。

  4、评选出识字大王。

  三、故事会

  1、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2、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3、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4、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5、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6、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及优秀评论家。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二上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

  设计理念:

  1. 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

  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 读中感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

  课力求以读为本,每遍都有每遍的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乐意读书,让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起来。

  3. 迁移扩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

  习为主旨,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 情境故事;

  2、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3、 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初读感知

  1、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 检查读书情况,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探究合作

  1、 师: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创设情境,延伸扩展

  1、 情境设置,指导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 师: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相信大家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更能为人类服务的新型玻璃。

  实践活动

  把这几种新型玻璃介绍给你的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