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2 09:06:20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经典】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朗读、背诵课文;记住一些重点文言词、句。

  2、能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试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注音)

  阙 嶂 曦 襄 溯 ? 属引 郦 巘

  2、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把握停顿和节奏。

  划分句间停顿: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⑷、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顺,并初步把握惊叹、赞美之情。

  4、朗读比赛:个人或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自主译文,圈画疑点、难词难句。

  课堂探究

  6、小组讨论交流疑点、难点,疏通文意。

  (1)解释重点词语:

  自; 阙; 嶂; 曦; 襄; 沿; 溯; 或; 虽; 以; 疾; 湍; 漱; 良; 肃; 属引;

  (2)译句:

  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边读文章边根据课文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准备用“三峡美在……,……”的方式来口头描述一下你脑海中留下的最美的一副画面!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再读课文,抒发我们内心的赞叹之情。

  如此美景,浓缩于150多字中,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先口头描述,再完成下列表格。季节?景物?景物特征?

  当堂检测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1、试找出关键字词,抓住每段的关键字词背诵。

  如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2、、背诵课文,摘抄积累精彩词句。

  基础题测试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分别是

  (1)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岩叠嶂(zhàng)( )

  (2) 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

  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 阙:

  (2)自非亭午夜分 自: 亭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沿: 溯:

  (4)虽乘奔御风 虽: 奔:

  (5)素湍绿潭 素: 湍:

  (6)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

  3.解释下列词语。

  (1)重岩叠嶂:

  (2)隐天蔽日: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A.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译述课文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请你补出下边句子中省略的词。(5分)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①其间,②清③荣④峻⑤茂,良多趣味。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6.按要求默写并译述句子。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7.请用横线标出译述下列句子不妥的地方,并在横线下改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日子,树林里十分清冷,山涧里一片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大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长时间还未断绝。

  8.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综合题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郦道元:字----,----著名-----家,-----家。范阳涿县人。历任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为政素称严猛,得罪权豪,被遣至政局动荡不宁的陇西任关右大使,途中被人杀害。他一生好学,博览奇书,所著《水经注》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2、《水经注》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书,《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由于郦道元酷爱自然,有意探寻祖国山川美景,通过实地考察体验,才写出了如此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他的写景部分历来被文学史推为山水游记的首倡。

  基础题

  1.(1)A(2)C 2.完全没有 同“缺(2)如果正午 (3)上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即使 奔驰的马 (5)白色急流的水 (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1)B(2)A 5.①于②水③树④山⑤草

  6.(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7.(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

  8.水经注郦道元 地理学 散文

  综合题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课文写三峡之水的顺序说得清楚,并概括出这种顺序;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正确。

  良:课文写三峡之水的顺序说得较清楚,但未作概括;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较清楚。

  中:大体上能说出写三峡之水的顺序,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不够清楚。

  下:对写三峡之水的顺序及其作用说得不清楚,语言也不通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把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具准备:录音机、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词语----出示在图中相应的事物旁)

  1、春姑娘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能把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你看(课件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伴着《春之歌》的音乐)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从图中的哪些景物中找到了春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景物旁出示词语。

  春风

  (1)注音“春”的读音,谁能读准它?指名读、齐读。

  (2)春风跟其他季节的风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春风像

  (3)真好!那我们一起把这轻柔的春风读一读。

  春雨

  (1)齐读词语两遍。

  (2)春雨有是什么样的?

  (3)出示春雨像 ,像 ,又像 。 同桌讨论,指名读。

  (4)通过课外阅读,你知道哪些有关春雨的诗句?

  (5)有感情读一读词。

  柳树

  (1)注意两个生字的声母,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看,在春风吹拂下,柳树在干什么?真像什么? 出示春风一吹,柳树 。指名读。

  嫩芽

  (1)注意“嫩”的声母和韵母,谁能读准它?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图,找一哪些是嫩芽呀!

  (3)“嫩芽”是什么样儿的?

  (4)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齐读这个词。

  小草

  (1)读准“草”的声母,一齐读两遍。

  (2)你们看到小弟弟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往外钻呢?

  (3)说的真棒!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布谷

  (1)齐读词语。

  (2)它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叫的?你能学一学吗?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布谷”的叫声吧。

  (4)初夏时,“布谷”常昼夜不停地叫,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杜鹃“。布谷能吃许多害虫,我们可要保护它。

  燕子

  (1)小燕子穿什么衣服呀?

  (2)你对小燕子有什么了解?

  (3)齐读词语两遍。

  梨花、杏花、桃花

  (1)把这些花儿的名字读准,指读,齐读。

  (2)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3)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美丽的花是怎样开放的?

  (4)除了上面这些花外,还有哪些花也是春天开放的?

  (5)齐读三个词语。

  二、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将词语和图画对位。将12个词语的卡片分给学生,老师点出课件上某个景物,拿相应词卡的学生上来,带领同学们齐读词语两遍。

  3、班一起读12个词语。

  三、齐读词语,体会特征

  1、读词串,说一说每一组词串与春天的什么有关?

  2、除此之外,你在春天里,还观察到过什么?教学后记:学生乐学,喜欢学习对春天的特征。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明白“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是课文重点段的浓缩,与下文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抓重点句“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把握重点段的学习。

  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

  5.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

  6.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颂。

  7.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

  二、教学流程:

  (一)练习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积累了许多成语,愿意来做个小练习吗?

  2.出示练习:

  守株待( ) 金( )独立 九( )一毛

  胆小如( ) 万( )奔腾 画( )点睛

  (1)读一读,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

  (2)想一想,再说几个这样的成语。

  3.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成语,我们一起来看——金( )脱壳

  4.一起来读这个成语——金蝉脱壳。

  5.正音。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成语中读qiao,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e。我们一起来读。

  6.相信同学们一定已经在《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中读过“金蝉脱壳”的故事。我们也了解到了这个词的比喻义: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今天我们一起和作者一起去观赏大自然中的“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耳倾听,课文“金蝉脱壳”主要讲了什么?

  2.同学们,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金蝉脱壳的情景。作者用了两个词概括了这个过程的特点,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3.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金蝉脱壳”的过程究竟

  4.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思考课文哪些章节完整地写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5.课文紧抓住重点段,分三部分给我们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展开研读。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三至五小节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板书: 脱壳前(3)

  脱壳中(4)

  脱壳后(5)

  2.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

  (1)同学们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

  (2)课件出示:“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3)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4)蝉虫停下来不动,就是要脱壳了。

  3.大家都很想知道蝉是怎样脱壳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神奇所在吧!

  (1)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

  ①用直线画出第一句话,这句话和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②蝉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脱壳的?用圆圈圈出各个部位。

  (2)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幻灯出示:背—→头—→脚—→尾

  4.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5.出示蝉尾出壳的内容。

  (1)默读思考: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___”标出来。

  (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过程的有趣?同学们注意到“使劲地抖动着、升着”、“腾空向后仰”、“敏捷地向前扑来”、“抓住蝉壳用力一抽”、“蝉尾就出来了”这些描写动作的词了吗?不妨自己模仿蝉儿试一试。

  (3)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处栩栩如生。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来读蝉尾出壳的句子。

  6.同学们,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描写了蝉背、头、脚、尾出壳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

  7.金蝉脱壳后,身体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五小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部 位

  变 化

  8.完成了吗?我们来看正确答案。

  9.齐读第5自然段。

  (四)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1.如果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想不想看一看?

  2.仔细观察每一张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蝉脱壳时的变化。(幻灯演示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

  3.齐读: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板书:奇特动人)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课文记录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呢?(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2.对,靠的是仔细的观察。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呢?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在农村,可以观察到许多动物,比如说公鸡打鸣,母鸡生蛋,小羊吃草,猫捉老鼠等等,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三、教学备注:

  《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抓住课后习题四作为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揣摩,获得体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佳词妙句,理解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用平实语言表达浓浓真情,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方法。

  5.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平实的语言中体会浓浓深情。

  2.学习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浓浓真情,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字幕:作者简介;《我的老师》中写另两位老师的片段;生字新词;练习题;第8自然段;《我的老师》原文结尾;伴读的轻音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从幼儿园到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能说说原因吗?

  二、介绍作者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完了平民小学、高小,后进入简易乡村师范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八路军。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让我们去中看看作者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画下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想想课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感情?哪两个词最能表现蔡老师的品格?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读一读,并口头组词。

  芸yún痣zhì阀fá褪tuì(卜bǔ)

  3.请个别同学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可抽查生字新词较多的段落)。

  4.“难忘”最能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感情;“温柔”“美丽”概括了蔡老师的特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围绕着“难忘”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其中,哪几件事写出了蔡老师的“温柔”“美丽”?注意说清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意见。

  3.集体交流。

  (本文共记叙了7个生活片段: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课内);

  ②课外,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假日,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平时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我们对老师的依恋);

  ⑥校内,老师排除小纠纷;

  ⑦假日,我梦里寻师。

  其中①②③④⑥主要写出蔡老师的“温柔”“美丽”。)

  五、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先读1—4个生活片段,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想或评论,然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读,然后同学间交流。

  3.集体交流。

  让学生充分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过程中,可指导学生认真体会下列句子: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画线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在她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看)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看到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第一次)吃了蜂蜜。(把画横线的词换成括号里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从前4个生活片段可体会出:①假生气——真爱学生;②教跳舞——关系密切;③观蜜蜂——良师益友;④教读诗——影响深远)

  4.小结:是啊,像这么“温柔”“美丽”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请同学们带着对老师的爱齐读第8自然段。(出示第8自然段字幕。)

  你能用上关联词“即使……也”“连……都”赞赞蔡老师或你喜欢的老师吗?

  “是啊,这么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他……”再读第8自然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故事吗?读过哪些呢?(小红帽、海的女儿……)看来同学们都读过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你能根据图片猜出它们的名字吗?真厉害!很多时候,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不单单是人,而是?(动物、植物)而作者会赋予他们奇妙的能力,他们能够做什么?跟人一样(会说话、交流、有思想)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以及象征手法来进行描写,这就是童话的一大特征。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的世界,学习第九课——《巨人的花园》!

  二、新授

  (一)检查预习

  1、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课前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先自由练读一下。谁能领读一下这些生字词?/开火车读。

  2、现在,我们把其中一些重点字词放到句子当中,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五句话,开始。

  (二)初读文本

  1、掌握了生字词,就能够将课文正确无误的朗读出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带着这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找出描写花园的景色的句子,并做批注,这是一座怎样的花园?注意学会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好,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纲来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从前,一位巨人拥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孩子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美丽、漂亮。没有孩子的时候,就会变得特别荒凉、冷清。

  (三)精读体会

  1、通过刚刚读课文,你一定找到了不少描写花园景色的句子,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花园?(美丽、吸引人、荒凉、冷清…)那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花园?(美丽、漂亮的)【板书】课文中最能体现出花园美丽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这座美丽的花园里都有什么花草树木?到了秋天又会结什么果子?这句话里有四个四字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花园四季的不同美景)你能不能把这些四字词语换一换/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四季美景的词语?(春光明媚、万紫千红/骄阳似火、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秋高气爽/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同学们的词汇量非常丰富!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描写花园美丽的句子当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喜悦、幸福……)那就请同学们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2、孩子们喜欢在这样美丽的花园里尽情玩耍,花园里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是什么意思?谁能联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能不能把洋溢换成另外一个更通俗一点的词语?你能用“洋溢”说一句话吗?孩子们在如此美丽的花园里尽情玩耍,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联系你自己在游乐场、公园里玩的场景。现在,同学们对“洋溢”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边想象画面,再读第一段。

  3、同学们,你们不喜欢什么样子的花园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孩子离开了花园,这时候的花园不再是美丽漂亮又吸引人的,而是变得十分的(用一个词概括)——冷、荒凉【板书】。

  花园原本是漂亮、美丽、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可后来却变得荒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花园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没有了孩子变的荒凉的花园你还愿意留在那里吗?在读你不喜欢的花园的景色的时候,你还能是刚刚的语气吗?

  4、巨人外出旅行回来后,看到属于自己的花园有孩子在玩耍,他喜欢这些孩子吗?(不喜欢)你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1.……2.……3.……)

  这些都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大部分同学都受过家长或者老师的批评,联系实际想一想,这三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谁能试试?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读的更好!巨人说这些都是为了把孩子们?(赶走、赶出花园)【板书】为了赶走孩子,他还做了什么?(砌起围墙、竖告示牌)

  你觉得巨人这么做对吗?(不对)是谁帮助巨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男孩)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什么是凝视?(聚精会神地看、眼神不是飘忽不定的)他想告诉巨人什么?巨人又从他凝视的眼神中体会到了什么?

  5、你知道春天又到花园的原因了吗?(是孩子们带来的春天,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所以巨人最后拆除了围墙,不再赶走孩子们,反而?(邀请、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与孩子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6、 同学们,春天其实是不会迟到的,阻止美丽的春天到来的,其实是心。一堵高高的围墙,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禁止了孩子们进入花园,禁止了春天进入花园,同时也禁止了温暖、欢乐、幸福进入花园。只留下了冬天、寒冷、孤独和荒凉。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你们在家,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父母和长辈和你们在一起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非常开心、愉快)想象一下如果你们不在呢?所以《巨人的花园》里孩子能给花园带来春天,你们也能给家人带来快乐、温暖、幸福。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巨人推倒围墙之后,花园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运用上课内外积累的词语,用自己的话续写课文。

  (四)总结升华

  1、学完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A.童话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读起来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B.我们做人和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可以自私、冷漠,而应该心胸宽广,与人为善,懂得分享才能收获幸福的道理。C.孩子能给世界带来快乐和幸福……)

  2、其实,这座花园象征着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物,当我们独占某样东西,不愿与别人分享时,快乐通常会减半。而如果我们敞开心扉,懂得分享,便会收获双份的快乐!所以我们只有懂得分享快乐,才能和巨人一样,最终收获快乐和幸福!

语文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能背诵课文。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

  教学难点

  读好问句。

  教学准备

  简笔画图片、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猜谜语比赛,看谁猜得又对又快?(教师出谜语,给猜对的同学戴上动物图片)

  (1) 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

  (2)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兔子)

  (3) 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4) 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裁,清晨唱支歌,千门万户开。(公鸡)

  (5) 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鱼虾,不湿小花褂。(鸭子)

  (6) 花冠头上戴,锦袍披身上,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孔雀)

  2 这么多的小动物聚在一起,谁能猜猜它们要干什么?

  板书:比尾巴

  (1)认真看老师写“比”。谁记住它的笔顺了?指名说,齐写。

  (2)谁能记住“尾”?

  (3)“巴”谁能记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读课文,看看哪些动物比尾巴了?在下面划横线。

  3谁知道哪些动物比尾巴?在小动物的名字下面划横线。(猴子、兔子 、松鼠、 公鸡、 鸭子 、孔雀)

  4讲解识字方法,教学生字。

  加一加:猴、松、鸭、把。

  减一减:把、巴,松、公。

  多读:鼠

  数笔顺:公

  三、听范读

  四、分四组分别朗读四节

  1读第一节。(学读问句)

  (1)听老师范读第一节。

  (2)看第一组能否读好问句。

  2读第二节(回答)

  3 读第三节(问)

  4 读第四节(答)

  五、分角色演读

  请6个学生分别问,戴动物图片的学生走上讲台,其他学生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教学生字“短、扁”。

  六、 全班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手势。表现出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读读画画 给动物加上尾巴。(教材第85页)

  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参观了小动物们比尾巴的比赛活动,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课后练习与课外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谁知道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回家问问你们的家长或者课后问问老师。

  板书设计

  10 比尾巴

  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好像一把伞

  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朗读全文。

  2出示生字。认读。

  二 背诵课文。

  三 学习“把、短、扁、最”4个生字。

  加法:短 把

  多读:扁 最

  1用“最”说话。

  2比一比。

  巴――把――爸――色

  公――松 鸭――鸡

  3练习。

  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扁――( ) 短――( ) 弯――( )

  四 指导书写。

  云:第二笔横要写长,落在横中线上。

  公:上面的“八”的开口要适中。

  车:最后一笔竖要压在竖中线上。

  五 课后练习

  按笔画笔顺书写生字。

  10《比尾巴》教学反思

  本人担任语文教学工作近半年来,第一次参加优质课评比,在上完这节课之后,作如下总结,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去粗取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 教学的成功之处

  1、 教学程序的设计较合理化。采用猜谜语激趣导入,结合图片展示,能激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方式多元化。低年级语文教学重在读,在读中领会课文,在读中背诵课文。学生自读,提示易混淆音节,指导学生学作批注;齐读,从整体上听学生读得不准确之处,便于及时纠正;分组朗读,便于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学生演读,让学生边读边演,表现出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

  3、 认字教学较清晰。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生字的偏旁部首,能醒目地提示学生。

  二、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 在这节课的前部分,我放手学生去做,去读,去演,到后面我就有些收不回来了,学生课堂有些乱,教师思路有点被扰乱。

  2、 课堂总结时,学生发言不积极,应该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做总结,指出小动物尾巴的特点。

  3、 评价方式单一化。教师不善于采用言语、肢体等评价方式,不善于激励学生。

  鉴于以上这些得与失,本人悉心听取各位老师的宝贵意见,多参加各种课例,有机会迈出校外,多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多向广泛教师学习,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吸取老师们的精华,不断地创造适合的实效的教学设计,不断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地增加课堂的附加值,期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上一个台阶。

语文教案 篇8

  文本细读: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么《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么《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么《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 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 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 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7) 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海上的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

  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

  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的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