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横折钩”和3个偏旁“山、木、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个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课前收集有关江南的图片、儿歌或诗歌。
2、课件,表现江南风景的民族乐曲磁带,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览美丽富饶的江南,愿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乘坐的交通工具。
出示课件一书上的竹排图及词语(竹排pái)
谁在哪儿见过?(指名介绍)随机学生字“排”。
2、师:请大家坐稳了,我们跟着小明,怀着阳光般的心情,快乐出发吧!
课件二播放配乐课件,小小竹排画中游
刚才我们游览了这么迷人的江南,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3、师:作者把这风景如画的江南风光写成短短的诗歌,大家愿意读吗?板题提问:读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
2、同桌互谈,相互评价
3、指名试读课文,伺机指导:如“鸟儿”、“绿油油youyou”……
识字
1、自读:在课文中画出的生字。
课件三带有音节的12个生字(新偏旁为红色)岸苗树
2、出示生字:这些带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会认吗?认识哪个就读哪个。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3、观察红色偏旁(学习山字旁,木字旁,草字头),你怎样记住它们?
4、
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轮读,并讨论识记方法。
5、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如,唱:今日唱,明日唱,天天开口唱
两:两个人躲在屋檐下)……
6、开火车读无注音生字
课件四生字去掉音节
7、朗读词语:(课后“我会读”中的词)
课件五课后词语
回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课文
2、前后桌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质疑
仔细读文,体会一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写字
1、出示“口、日”,看笔顺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新笔画“横折”和“横折钩”)
2、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写好这两个字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日”字两竖要写直,第三笔在横中线。
3、示范指导,学生练习
4、引导欣赏,自我欣赏,组内欣赏,集体欣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中区分同音字的含义。
2、诵读与积累中赏析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明确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3、写好钢笔字。
4、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注意采访的`注意点,以及采访的具体要求。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及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语文与生活
目的:同音词的辨析
1、 读题目要求
2、 回忆“开心辞典”节目,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思考为什么选择此答案,同桌交流。
4、 自己独立完成第二题的内容,将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朗读,分析句子的意思。
5、 同学互相订正答案
6、 学生朗读完成的题目。
7、 学生互相出题,在互动中完成思维训练。
诵读与感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反复诵读。
3、 讨论理解。第一节讲“我”给予后不期望回报;第二节讲“我”乐意作装点湖水的堤岸和山岭的青草;第三节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4、教师总结:
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5、写好钢笔字。
提醒学生:字应写在每行的中间,标点符号占一个字的位置。
6、写好毛笔字。
学生观察字的共同点
7、总结书写要点:
右边的部首写得略小些,左边的部分可以写得大点,但右边的部首却可以写得长些。
8、教师示范。
9、学生模仿书写。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 读题
2、 播放电视采访录像,学生讨论采访时的注意点
3、 总结概括采访的注意点:
(1) 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那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
(2)确定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的内容。
4、 作好采访的准备,在班级开展一次采访活动。
5、 请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互相指出优缺点,评出“最佳采访者”。
6、 课后可进行拓展,采访各行各业的人。
7、 写出采访记录。
总结:
布置作业
课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树干、埋没、重重”等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3、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出示树脂图片)知道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吗?这种从树枝上渗透出的黏性液体,我们称为(板书:树脂)古代松树脂在地壳变化后,被长期掩埋在泥沙里,一万年后就形成松脂化石,也叫作琥珀。(板书:琥珀)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与琥珀有关。不过文中介绍的可不是一般的琥珀,而是一块奇异的琥珀。(补全课题)谁来读课题?谁能读好课题?
二、感受奇异,大胆推测
1、文中有一段这块琥珀近距离的描写,就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块琥珀究竟奇异在哪?(板书:苍蝇、蜘蛛)
2、琥珀的种类很多,有蜜珀、花珀、血珀等。其中包裹昆虫的琥珀称为虫珀,也叫灵珀。灵珀是琥珀中最珍贵的,像这种包裹两个完好昆虫的更是绝无仅有,珍贵之极。那这两个小家伙是如何跑进琥珀里的呢?德国科学家柏吉尔就是根据这块琥珀推测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板书:推测)谁能说说推测是什么意思?(推测就是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想象。)
3、就请同学们也来根据这已知的.事物想象一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预设生: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一天,一只苍蝇在树林里飞累了,停在一棵松树上。一只蜘蛛看见了,想把苍蝇当作美餐,于是它慢慢爬过去。正当蜘蛛扑过去的时候,一滴松脂落下来,把两个小东西一齐包在了里头。
注: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4、 对于他的推测有什么不同意见?
根据你们的推测,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在蜘蛛、苍蝇间的一件事。那么你们的推测与作者有何不同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文中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
三、学习1-8节,正确复述故事
1、文中有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媒体出示:飒飒、掸掸、拂拭、黏稠
2、这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读准多音字)
媒体出示:树干、重重包裹、当作
3、刚才同学们轻声地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哪几小节写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
4、就请学号是1——8号的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刚才你们推测的故事,在不同之处作上记号,等会儿进行交流,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找的不同之处最多。
5、你们推测的和作者推测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交流不同之处)
6、你觉得这些地方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
如:一万年前和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 大松树和松树 一个夏天和一个夏天的晌午 一大滴松脂和一滴松脂
师:看来作者用词很准确,写得也很生动。
7、那么还有哪些内容是你们没想到,作者却写到的呢?就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找到后,也请作上记号。(交流没有推测到的内容)
8、你觉得这些内容是不是一定要写?
如:松脂继续滴 太阳火辣辣 远处有海等
师:可见作者推测得合情合理而且十分严密,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个特点。
9、就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再来说说这个故事,尽量做到推测严密合理,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小声准备。
课后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全文
2、按下列词语的先后顺序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看见 想象 推测 知道
语文教案 篇4
【单元学习目标】
一、增强整体阅读的意识,善于把握关键词语,梳理文章内容。
二、关注人物言行和事件过程,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题。
三、学习课文中“敢为人天下先”者的高尚品质和宽大情怀。
【修辞知识学习】
一、在一定条件下,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从而收到一定修辞效果,叫移就。它把原属形容或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形容或描写乙事物性状而改变其搭配关系的修辞手法。
二、拈连,是指甲乙两事物连说时,把原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乙事物上的修辞手法。
三、仿词,是根据上下文中出现过的某一词语,利用更换语素的办法,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新词的修辞手法。
拈连和仿词有区别:
(1)拈连是一种反常规的用法,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具有特殊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而仿词仅仅是词语的模拟仿造。
(2)两者虽都具临时性,而仿词有可能成为新词,如“后进”、“阳谋”等;而拈连的用法却是一次性的,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成立的.。 四、借代,是不直接说出甲事物,而借与甲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乙事物来替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一般用事物的某个特征来代替事物的名称,用部分代替全部。借代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它比较生动,容易引起联想。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方走。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比喻的两事物间是相似关系,而借代的两事物间则是相关关系。 五、反语,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示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如:敌人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二课时。 《永远执著的美丽》二课时。 ※《“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一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书愤》宋·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文教案 篇5
复习目的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2、理解文章的寓意
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整体回顾。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4全文的主旨句是:
5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6.本文采用 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 伯乐指 ;食马者 指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 的愤懑心情和对的抨击。
三、课堂练习
1.韩愈,字 , 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并称 韩 柳 。
2、解释加横线的字。
故虽有名马( )( )只辱于(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
不以千里称也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 )是马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安求( )
策之不以其道 ( )( )尽其材( )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15其真无马邪?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次调查统计。
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调查,将统计过程,结果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情意:通过写调查统计,激发同学们的调查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
对策:先根据自己作前所作的调查写下来,再进行小组习作交流,然后合理地采纳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准备
在本次习作前,要求同学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开展一些调查。调查要真实,尊重别人的调查意见,不能弄虚作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修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到的知识是用来运用的,这不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有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修改:学生各自回忆自己曾经所作过的调查研究,并向同桌介绍,让同桌也来享受你的快乐。
二教师示范调查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
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打算做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修改:对于没参加过调查的同学,老师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本班的学生来一次调查活动,调查前思考好调查的题目。
教师及时统计数据汇报结果:我们班上做过调查统计的同学有41人,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六十七,暂时还没有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的人有20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三。看来,大家对开展调查活动都比较感兴趣。
今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例如:(1)统计每天完成各科作业所需的时间,产生了一些想法,便向老师提出的建议。
(2)喜爱文艺的同学统计大家爱唱的歌曲,列出校园歌曲排行榜。
(3)调查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的情况,从中发现同学们不同的阅读爱好……..
四各自整理,汇报调查结果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一格。
修改;因为今年是奥运年,学生对奥运项目都比较关注,对自己的喜爱的项目能娓娓道来,因此在交流时,收集到的资料多比较贴近学生的真实想法。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修改: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一张统计图表,根据这张表,得出结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目的,通常经过,调查结果,调查结论,这四大板快一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
板书:统计调查:校园歌手
社会环境
我最喜爱的奥运项目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
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小松鼠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二、整体感知
师:很好,他知道的真多,来给他鼓鼓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 生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你说的'太好了!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三、品读感悟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值得大家学习啊!他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师:非常好!先写外表,再写内在的性格,这样才符合人们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板书“由表及里”)
师:松鼠的漂亮显而易见,那么它的驯良和乖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因为它吃素,显得很善良。
师:嗯,松鼠的食谱里面可不包括庄稼粮食,对于人类来说,它是驯良的。
生: “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只在晚上出来活动,不打扰人类的生活,也能体现它的驯良。 生:“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它很少到人生活的地方来,不打扰人类,也是驯良的表现。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全面。那么哪些方面能体现松鼠的乖巧呢?
生1:第四段。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它还十分警觉;
生2:它动作轻快敏捷;
生3:它的叫声响亮,而且它还会生气。
生4:还有第五段,写了松鼠搭窝。从地址的选择、搭窝的过程、窝口的设计等几方面说明松鼠是乖巧的小动物。
师:布丰除了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之外,还有没有写松鼠的其他方面?
生1:还写了松鼠爱干净。
生2:还有松鼠的用途呢。
师:这些都在课文的哪一部分?
生:最后一段。
师:对。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作者在介绍完松鼠的主要特征后,又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其用途,这样使整个文章显得更完整了。(板书“用途”)
师: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而且还很有用。这样的小动物实在是—— 生齐:很讨人喜欢。
师:文章中有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松鼠很讨人喜欢呢呢?
生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生2: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生3:有人说,松树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
生4: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四、拓展应用
师:同学们又没有发现,这几位同学所找的语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不错。这些拟人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咱们同学能不能也来试一试,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你熟悉的动物——狗。想象一下,一只狗看见马路对面有一根它最爱的肉骨头,它会怎么办?又或者,狗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它又会有什么表现?自己动手写一写。写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做片断练习,师巡视。
师:写好了吧,咱们来交流。 生读习作,师做适当的点评。
师:看来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不过不要忘了,
本文是篇科学小品文,它的语言特点除了具有生动性、趣味性,还应该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点——准确性。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或词语吗?我举个例子:“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中在“触动”这一动词前加上一个副词“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生:“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连用两个“那样”,强调了松鼠爪子的锐利和动作的敏捷,用“很光滑”来修饰高树,更能衬托出松鼠爬树技巧的高超。
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交流交流。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将这次课堂上的片段练习再修改修改,誊写到小作本上。下课! 生:起立!敬礼! 师:休息。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⑴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⑵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⑶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⑷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三、课堂讨论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如有争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四、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送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浓浓的乡情。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思维特点,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模仿创作。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那就是我》
一、 导入 1分钟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句句乡音,缕缕乡情,伴随着漂泊的游子默默走过异乡的风风雨雨....最容勾起他们思乡情的,或者那一盏渔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缕炊烟,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黄河浪的那《故乡的榕树》(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2分钟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香港作家。1941年生于福建长乐县,中学时酷爱文艺,出版过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请》。1979年,本文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成为冠军的理由是什么?)
三、走进文本
(一)那树——与榕树凝眸 (理清回忆性散文的思路)7分钟
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文章第几小节点题?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几棵榕树?
明确:
1-2 住所榕树眼前
3-11故乡榕树回忆
12-13 住所榕树眼前
2、这几棵榕树,重点写了哪棵?它有何特点?5 、6、 7三段分别从哪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明确:
驼背的榕树特点是“奇特”,三段分别表现其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忆性散文,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找出过渡句:
① 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由眼前的榕树和哨音自然引发相关联想,“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是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离乡千里万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梦乡”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又由哨音牵引作者由现实到回忆,又由回忆到现实,眼前 哨笛回忆哨笛眼前
(二)那故乡——与作者的感情对视 (分析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7分钟
1、第四段中作者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小时候在“驼背”船上的“水手”梦
有关“驼背榕树”的古老传说
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女人治皮癣及祖母的疼爱
农人们在榕树下的纳荫乘凉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2、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从不同角度抒写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材料的选取自由灵活,从人物来看,有小伙伴、最老的老人、女人、老祖母、乡亲、我;从内容来看,有写人事的,有写传说,有写我夏夜感受的;从情感来看,体现的有友情、亲情、乡情等,所有这一切由榕树贯串起来,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故乡的榕树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而是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的汇聚和象征,文章最后短短六个字浸透了作者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的怀念和眷恋,浓浓的乡思、乡情、乡愁、乡恋跃然纸上。
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黄河浪的这棵树便是永恒的。
3、文章为何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a、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有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b、含蓄深情,有感染力。c、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四鉴赏品味
那“文”——与精美的语言对话 16分钟
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6人小组活动:从文中找出一组富于文采的句段朗读,试作简要评点,并按照它的格式进行仿写,一个朗诵,一个评点,一个仿写,建议可以变换陈述的对象或意象来展开仿写。各小组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归纳:如何使语言“靓”起来?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想象的运用,虚实结合
3、华丽的词语(摹形状物,绘声绘色)
4、句式的选用和变化(长短、整散)
5、关注人称的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a、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b、在表情达意方面,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增强感染力。
五回望模块
那“月是故乡明”——与模块对歌(音乐播放:《弯弯的月亮》)6分钟
本文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选用精美的语言,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于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于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于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故乡的明月,照过你、我、他。
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串联这个模块的所有文章的标题,体现“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学生当场创作,要求只要有创意,自然衔接就成!
六创作模仿1分钟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有时就是一棵小树 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这一天不再遥远),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本文创作手法,完成下周随笔《故乡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