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6 12:36:01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通过讲同学们观看《卫星比武》的电影,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课文介绍这几种人造地球卫星时,写法基本一致,先讲它的外形,再介绍它的功能,然后是自述本领。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教学目标:

  1、认识“拐、循”等8个生字,会写“培、训”等10个生字。

  2、理解内容,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3、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4、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第5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卫星图片。你喜欢他们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 教师出示卫星课件,学生观察卫星。

  (3) 板书课题。卫星比武

  (4) 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子。

  2、 提出自学要求。

  (1) 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 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

  (3) 课文主要是些什么事情?

  (4) 你读懂了什么?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 检查学习情况

  (1) 指名分段朗读

  (2)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4) 指名认读生字.

  (5) 出示文中词语.

  (6) 学生认读生字

  (7)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8) 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什么?

  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等各式各样卫星的特点与作用,告诉我们在今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里,各种卫星各显神通,为人类做出了人类巨大的贡献.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小组在小组内先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各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给课文分段。

  五、小结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去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卫星的构造、作用。

  六、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二、 情境导入

  三、 整体感知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四、 学习课文

  1、 默读全文,思考:你从文中知道了哪几种卫星?卫星的.什么知识?

  2、 学生交流汇报,你最感兴趣的是介绍卫星的什么知识?(样子、用途)

  3、 自由朗读你喜欢的部分,想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初步交流。小组成员互相讲述在自己喜欢这部分知识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 评议充分。小组成员互相肯定意见,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6、 师生交流,通过读议学习并结合实际体会拟人等说明方法。

  五、 探究学习

  1、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关于其他卫星,你有什么问题吗?

  2、 激励评价,上网查寻资料。

  六、 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谈谈你今后在保护动植物方面要怎样做?

  七、作业

  有感感情的朗读课文,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设计:

  卫星比武

  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

  各显神通 贡献巨大

语文教案 篇2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 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照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

  飨(xiǎnɡ) 卮(zhī) 俎(zǔ) 玦(ué) 瞋(chēn) 杓(shá) 戮(lù) 鲰(zōu) 跽(ì) 彘(zhì) 啖(dàn) 眦(zì)

  异读字:沛公欲王关中(5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而《世说新语.咏雪》一文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词意隽永。勾画了古人家庭的生活画面,两代人在妇幼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生活的乐趣。学习时,联系自身情景及文化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能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充分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能深刻体会到家庭中亲人之间那种人情美。但因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其认识作品时会停留在表面,会被故事所吸引,却很难关注语言背后的深意,所以,应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和适时的引导把学生领进语言的殿堂,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和意蕴,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学媒体

  朗诵配乐:

  音乐放送:《塞北的雪》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运用谈话和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感受雪之美。

  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激发想象

  播放生歌曲《塞北的雪》

  提问:歌曲中如何描写塞北的雪?用了那些修辞?

  朗读课文——理解读

  1.请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出朗读评价。(准确、流利、注意停顿、节奏及情感的把握)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学之间互听互评。

  3.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疏通文意——积累读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并理解。

  2.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

  圈点评注——品味读

  语文活动设计:我为他们来颁奖。

  题目:如果让你为这次家庭聚会中的人物颁奖,你将会为谁颁发什么奖,为什么?

  (运用圈点评注法,抓住文章关键词句。)

  想象联想——创造读

  我们来咏雪:

  再读课文,说说你能联想到那些描写雪的诗句,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来咏雪。

  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结合音乐,谈一谈。

  听读,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

  学生齐读。

  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标出,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间合作,感受文中洋溢着家的庭温馨,人物的聪颖机制

  拓展思维,诗意表达

  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白雪的想象,激趣将学生引入课堂。

  教师朗读,学生诵读,三位一体,将文中情感融入课题。

  通过学生的交流、思考,初步感知文章内涵。

  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深化文章理解,提升学生阅读与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外在之形(形似)温馨和睦

  内在之神(神似)聪颖机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理念上有学生意识,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学生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有语文意识,有语文味道,深入发现语言美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大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从内容到语言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层进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模式的实效性;我把全班分成了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六名同学。这样,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一组内组长发挥带动作用。

  本课的设计还有很多的不足:本堂课课堂的容量不小,课堂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学生心里有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过于细致,交流品读语言的方式有些单一,这样显的太过于理智,感性不足,要弱化对课堂的掌控;解析课文和指导朗读时经历牵掣过多,时间分配欠佳,导致后面的诗文拓展无时间解决,也就没有了效用,这个地方的处理也欠妥当,没有时间处理,也完全可让学生记诵岑参《白雪歌》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这些都是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周总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体会人民热爱周总理真挚感情。

  2.掌握记叙的要素,了解倒叙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记叙的要素,了解倒叙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练习为主,教师提示,讲解为辅。

  教时:1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旧课作业;

  2.导入新课;

  3.指导自读;

  4.教师小结;

  5.学生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作业

  二.导入新课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幸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他的光辉形象一直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他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一直鼓舞着亿万人民继续前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北京低压电器厂工人刘秀新同志,在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为缅怀总理,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口述,刘宗明记录整理而写成的。

  提问:题目中关键词语是什么?

  “珍贵”。

  “珍贵”有两个意思:1、因价值大而宝贵;2、因有特殊意义而宝贵。

  提问:题目中的“珍贵”属于哪种意思?衬衫是普普通通的东西,说“价值大而宝贵”不确实,只能说这件衬衫有特殊的意义。

  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三.指导自读

  1.出示自读要点(幻灯片)

  (1)查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珍藏(cáng)刹车(shā)着重(zhuó)

  宝藏(zàng)刹那(chà)凝聚着(zhe)

  (2)解释下列加点字。

  百感交集(交织);

  日理万机(指国家大事)

  微乎其微(细小,轻微)

  平易近人(接近,亲近)

  (1)(2)先遮,后揭。

  (3)摘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4)说说一件珍贵衬衫的由来。课文是从哪一节到哪一节写这件事的?

  (5)主体部分是按事情起因、发展、结局三个层次记叙的,应怎样划分?记叙的顺叙是什么?

  (6)“我”在叙述这次事故发生的经过时,心情怎样?课文中哪些词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同时解答“要点”中提出的问题。

  3.组织讨论,逐条明确:

  (1)、(2)、(3)略。

  (4)1972年8月3日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迫使后面开来的“红旗”轿车紧急刹车,紧贴“我”身体左侧;“我”被汽车剐破了衣衫,后背蹭破了一点皮,周总理“唰”地拉开了窗帘,亲切地注视,派司机下车询问,派工作人员察看现场,派轿车送我去医院检查。在医院里,周总理亲自打电话来了解“我”的伤情和检查情况。在交通队派人给“我”送来一件崭新的白色的`确良衬衫。

  课文从第2节~7节写这件事。

  (5)

  (1)“我”被汽车剐破了衣衫,周总理拉开窗帘,亲切地注视,表现了总理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使“我”百感交集,思潮翻滚。

  (2)周总理派人送“我”到医院里检查并打电话来询问伤情和检查情况,使“我”心里十分激动。

  (3)在交通队,总理派人给“我”送来一件崭新的白色的确良衬衫,“我”心里激动极了。

  这部分是按时间推进、地点转移的顺序记叙的。这样的顺序记叙事情的经过,突出了周总理热爱人民,人民也热爱周总理这一中心思想,又使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这一部分已经把事情讲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开头和结尾两段呢?(分别写了什么)这两段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归纳:

  课题为“”,开头一段自然要交代自己所珍藏的是一件什么样的衬衫,因为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阶级的深情,很自然地引出这衬衫所以珍贵的原因,提示全文中心。

  结尾一段交代衬衫现在的情况,抒发感想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揭示周总理平易近人,深切关怀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使“我”永远难忘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所以一直精心收藏着这件衬衫,表现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

  提问:首尾两部分是如何与中间回忆往事部分衔接起来的?请找出过渡句来说明。

  讨论、归纳: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表明下文要追述往事。

  最后一段的开头两句:“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但是,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像这样先写珍藏衬衫,然后再写这件衬衫的由来的写法,叫做倒叙。即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一种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且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运用时,要把时间关系交代清楚,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了,这样才能使读者易于理解;二是追述部分仍要按时间顺序写,才不至于使时间关系发生混乱。

  四、练习

  做练习三。

  后记:学生在寻找事件起因时,容易割裂开,此时要提醒学生事件发展过程当中地点的变化。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

  3、 说出两文的思想感情;

  4、 字词积累。

  教学设想:

  1、 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

  2、 《金黄的大斗笠》注重体会三幅图画,《散步》注重理解“我对生命的使命感”。

  3、 指导学生建立词语积累本;

  4、 重点分析好几个重点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 预习设计:

  1、 自读课文,解决读音障碍,读通顺。

  2、 给下列字注音、组词(在本文中的读法,用课文中原句)

  蓝lán 谣yáo 看kān 埂 gěng 梳 shū 调 tiáo 缩 suō 数 shǔ

  辟里啪啦 pīlípālā 斗 dǒu 笠 lì 辫biàn 揽 lǎn 咩 miē 澡 zǎo 咯 gē 蘑菇mógū

  3、 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在书上用“------”标出;

  4、 有人说本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请分别标出其起止;

  5、 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① 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

  ②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

  二、学习新课

  (一)引课: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金黄的大斗笠》。这篇文章是作者1986年为“六一”儿童节写的。文章写得优美活泼,充满意趣,很值得我们学习。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一遍,看有无共性的问题,如有,给与纠正。

  2、指名一名同学读,其余同学找毛病,师生共同纠正:

  读音提示:蓝(laˊan)看埂啃梳调数辟里啪啦斗笠翘辫揽咩澡咯蘑菇“”

  3、 分组讨论,交流三幅图画的分法。

  指导要点: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一是练习二的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风小雨稀;第二个镜头——风疾雨急;第三个镜头——风雨交加。 对于这种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

  二是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将文章分成三幅图画:牧羊图、风雨图、斗笠下

  (本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章)

  (三)以三幅图画为框架品味课文

  1、 牧羊图分析:

  突出其风景优美、和平恬静的特点。

  用两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第一种为再造情景法。

  (1)启发提示:

  (多年前,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有一次组织学生写观察作文。学校前面是一条河。暮春的河里没有水,却长满了碧绿的嫩草,铺在河筒里,像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地毯;河坡上有几只牛和一群羊、一群雪白的鹅在吃草;对岸村庄的红墙绿瓦掩映在浓郁的翠绿之中,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着《花为媒》选段。当时,我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觉。明白了什么叫“和平自由”——这和煦的春风、绿草如茵的河道,那悠闲的牛羊、引颈高歌的雪白的鹅、动听的戏曲、烟树掩映中的村庄,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

  这是老师在阅读这一段课文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同学们有这种体会吗?能否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2)学生讨论,发言,表述自己的联想。

  第二种方法为用语比较品味法。

  (1)请一同学朗读第一幅图画,然后提问: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庄稼、小男孩、山羊、风)

  (2)讨论:下面这段文字与原文比较描写对象相同吗?用语相同吗?表现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短文:梯田里的庄稼像咆哮的海水,卷起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穿一条短裤的男孩子,紧握着一根粗大的树枝,站在高高的山头上;旁边一头雪白的山羊,高昂着头,警惕地环视着四周。

  提示:这样的`描写肯定让我们联想到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儿童团员在放哨的形象。这两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一样的,但用语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3)请找出两段中相对的几个词语,并说说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溜、 亲切、 柔和、 悠闲

  咆哮、粗大、 高昂、 警惕

  2、“风雨图”品读

  (1) 找同学朗读,分风、雨A、B角色朗读。第三个镜头齐读。

  然后提问:a、写了风雨的几种状态?(答:三种状态,即三个镜头。)

  b“风来了,雨来了,……”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清楚地表明了风雨到来的过程,层次清晰,节奏紧凑,语言活活泼,使我隐约感觉到小男孩兴奋的心情。)

  c、女生齐读风、男生齐读雨,通读本层。

  3、“伞下”品读

  a、 师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读了本层,你就一句、或一个词、或其他什么有什么想法,讲给大家听听。

  例:“——姐姐,你是怎么知道雨来了?

  那团乌走过咱们家窗前,我看到了它的影子了。”

  (表现了姐姐的聪慧,生活经验丰富,识风雨)

  b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讨论。

  (四)质疑

  1、“一个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中的“有”字换成“穿”行不行?

  (“有”不如“穿”通俗好懂)

  2、“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中“缩”字用得好不好?

  (违反常理。一、下雨前,乌云应是越聚越多,不会给人“缩”的感觉;二、在学生的意识里,也是“热胀”而不会“热缩”)

  三、 小结: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完成下表:

  图画名称 重点词语 表达的感情 其他牧羊图风雨图伞下

  (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增加栏目。)

  四、 板书设计 :

  金黄的大斗笠

  牧羊图风雨图 风小雨稀溜 亲切 柔和 悠闲翻过背 梳理好又乱 风景优美 和平宁静兴奋活泼

  风疾雨急用力摇 哗哗响 辟里啪啦

  风雨交加洗 掀

  伞下 啪 嘻嘻 咯咯 亲切

  五、 作业 ;

  1、 辨字注音、组词;

  蓝 梳 辫 操 梗

  辨 澡

  篮 疏 辩 燥 埂

  2、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看 调 数 斗

  3、 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集中体现“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的词语,填在相应处,完成老师的板书。

  4、 在文中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抄在作业 本上,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

  5、 词语积累格式指导:

  kěn

  啃——悠闲地啃着青草。(一点一点儿往下咬)

  溜——偷偷溜来一朵乌云。(滑行)

  ▲拟人,使语言活泼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散步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 预习设计:

  1、 朗读课文,自己,解决字的读音,找出一两个课下注释中没有,你又不理解的字词,准备课上交流。

  2、 准备好字词积累本、字典、词典。

  3、 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的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 学习新课:

  (一) 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本文与《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 同桌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将自己和同桌找出的字词都通过查字、词典,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无误地注音、注释。

  (三) 师范读课文,学生在下面小声或不出声跟读,体会读音、重音、语调、语速,看有无不恰当的地方,标记下来。(读后师生共同讨论、订正。学生说出自己的读法以后,对有道理的要充分肯定,认为没有道理的,归为“一种认识”一类,一般不宜直接否定;学生说出想法后,让其读给大家听)

  (四) 讨论、品味重要语句: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要点: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要点:因为我从小很听话,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亲现在很信任我。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要点:爱幼尊老。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要点: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爱,牺牲自己的意愿,满足孙子的意愿。

  5、 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界。

  要点: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五)师齐读课文,体会文中感情,思考:和《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1、 指导思想: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 要点:

  (1) 相同点:都是写家庭生活的。

  (2) 不同点:a、人员不同《金》写的是儿童《散》重写成人;

  b、 情绪不同《金》活泼《散》深沉。这一点比较难理解,老师可作引导,从作词、描写对象、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列下表:

  课文 用词 人物关系 感情色彩 其他

  金黄的大斗笠

  散步

  三、 作业 :

  1、 ,给下列词语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岐 一霎时 粼粼

  2、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有人说“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很幽默,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2)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段,抄在下面,并说说其作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赶花采蜜的艰辛劳动生活。

  2、通过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领会句子的含义。

  3、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花开时节,无论你是走在田间小路上,还是在小溪边,经常可以看到养蜂人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正把小蜜蜂往花开的地方带呢?[板书:15赶花]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片讲述一支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队忙着赶花的`课文。

  2、齐读课题,读出“赶”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2)找到一句直接概括“赶花”意思的句子,并用“——”划下来。

  2、交流:

  (1)读词语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表示地点、花儿的词语(随机板画解释地点词语的含义。)

  (2)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问题:“天南海北”是什么意思?板书-齐读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出示句子]

  问题:“马不停蹄”是什么意思?板书-齐读

  三、再读课文

  过渡:那么他们是怎样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呢?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方面内容的?

  1、自由读12-14自然段,按要求做上记号:地点花名花时

  2、交流: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采什么花”的句式说[学生说到什么就出示什么,最终形成如下课件显示:

  3、看着大屏幕,请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赶花的过程。能说出赶来更好,能说出马不停蹄、天南海北地赶更好。[生自由准备-指名学生说,板画突出“天南海北”

  4、齐读12、14自然段[师生分角色读,师读时间

  5、小结过渡: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养蜂人带着蜜蜂不停地赶、赶、赶,就是唯恐误了花时。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出示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6、了解了养蜂人赶花的经过,你有什么想对养蜂人说的呢?

  7、作者也像你们一样,对于养蜂人的讲述,听得入神,暗暗地震惊:[出示]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1)“震惊”是什么意思?读出“震惊”来[自由读-指名学生读-评-齐读]

  (2)“艰辛”体现在哪里?[联系板书](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

  提示:文章的前面部分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说明养蜂人艰辛的,请快速地找一找。(千里迢迢)

  [板书-说意思-述:有人做过比较,养蜂人一年的形成等于把长城走了个来回,相当于每年走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读句子:读出“艰辛”来]

  (3)课外拓展感受艰辛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袖、恕、吩”等七个生字。理解“气急损坏、风吹雨淋、屈服”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理解神话故事内容。有感情朗读中,表达独特的感悟。

  3、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种的伟大壮举与英雄品质。感受神话的艺术魅力,发生对神话的阅读兴趣。

【教学程序

  1、走近神话,引发阅读期待。

  2、走进神话,引导阅读感悟。

  3、走出神话,引领阅读逾越。

  一、走近神话

  今天,俺们阅读一个故事──普罗米修斯。

  读课题: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五个字时,是怎样的感觉?

  但当你预习时,读了这篇神话故事后,重新来面对课题,又有怎样的感觉?

  师:让俺们呼唤英雄──(生)普罗米修斯

  二、走进神话

  这节课,俺们可以讨论什么?(普罗米修斯的伟大与痛苦。俺们读课文时的感动。)

  1、研读课文,感悟普罗米修斯的伟大形象:

  师:哪些地方表示了普罗米修斯的伟大,让俺们深深感动?

  ⑴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人间,看到人类没有火的凄惨景象,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读这句话时,俺们能感悟到什么?读懂了什么?(善良、勇敢)

  师导:俺读到了他的与众不同?谁来说说他与众不同在哪里?

  (看到人类的倒霉与痛苦,没有一笑而过,或一叹而过。原本与已无关的事,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多么伟大的普罗米修斯呀。让俺们满怀敬意地朗读这句话。

  ⑵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那里拿取了火种,他拿到的是什么?

  连读第一自然段第一句和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引:

  火使人类从黑暗走向──

  从寒冷走向──

  从痛苦走向──

  从疾病走向──

  从野蛮走向──

  假如没有普罗米修斯,结果会怎样?

  是呀,普罗米修斯的伟大正在于造福人类!

  让俺们再带着全人类的'感激之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

  ⑶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俺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供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这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分角色朗读第4、5自然段。

  你们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宙斯为什么要惩办普罗米修斯?

  从火神的“悄悄”能想到什么?

  师导:俺读到了选择!你们讨论一下,普罗米修斯面临怎样的选择?

  自身自由──自身痛苦

  人类的幸福──人类痛苦

  人类幸福──自身幸福。

  人类痛苦──自身痛苦

  普罗米修斯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

  这是怎样的回答?(理直气壮、毫不犹豫、惊天动地、愤怒)

  “俺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再一次朗读普罗米修斯的回答──

  2、感受普罗米修的痛苦,为他的伟大作证:

  普罗米修斯的伟大还在于他可以忍受各种痛苦,那么他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呢?

  ⑴普罗米修斯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谁能通过朗读把普罗米修斯的痛苦表达出来?朗读练习。

  从句中,普罗米修斯遭受哪些痛苦?

  他遭受到的痛苦只有这些吗?

  炎炎夏日,他将接受怎样的痛苦?

  寒冬腊月,他将接受怎样的痛苦?

  漫漫长夜里,他将接受怎样的痛苦?

  ⑵白昼,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他的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接受的痛苦,就永远没有尽头了:

  你读这段话时是怎样的感受?再读读,说感受。

  (无法想象、生不如死、惨绝人寰)

  最痛苦的是哪一点?(没有尽头)

  在这样的痛苦面前,假如火神或其他天神再来劝他供认错误,归还火种,他会怎样回答?

  激情朗读: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俺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供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⑶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这是怎样的悬崖?(恐怖的、地狱般的)

  ⑷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尽管悬崖如此可怕,尽管痛苦如此巨大,但普罗米修斯……

  读这句话。

  问:你读时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敬佩、肃然起)

  激情引导:

  一年了,普罗米修斯没有向宙斯屈服。

  一百年了,───

  一千年了,───

  几千年了,───

  同学们,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作出了多大的牺牲!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震撼了天上人间!

  让俺们再来聆听他惊天动地的回答: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俺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供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3、拓展,再次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与伟大:

  出示:

  “在看不到光明的夜里想念着光明,在危机四伏的时刻神往着生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提香,在自身的一幅作品《微笑的普罗米修斯》上题下的一句哲理。为人间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被天父宙斯缚在高崖上,日夜不停地遭受着雷劈头颅、鹰啄肝腑的折磨,但他依然微笑,因为他知道自身的生机还在。

  讨论:普罗米修斯为什么微笑?(战胜了宙斯造福了人类)

  普罗米修斯还可能有哪些表情?为什么?

  4、感受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的欢欣:

  ⑴教师激情,同学朗读:

  同学们,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黑暗带来光明的天神永远接受痛苦吗?

  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寒冷带来温暖的天神永远接受苦难吗?

  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痛苦带来幸福的天神永远遭受倒霉吗?

  不,不能!好人一生平安,好神也应该一生平安。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⑵再次朗读:

  俺们应该感谢善良勇敢的大力神,让俺们全人类的恩人脱离痛苦,重新获得了自由。让俺们再次为他的自由而欢呼:

  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⑶讨论:

  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后的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三、走出神话

  1、俺们学习这篇课文,仅仅是读这一则神话故事吗?当初作者仅仅是为了写一个故事让人们消遣吗?

  出示:

  一位作家的话: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因给人类带来火种而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后,年复一年历尽折磨,完全凭借着忍耐和意志而坚持不屈服于主神宙斯的威吓。假如有人具有这样的睨视命运的勇气和抗争的意志,他也可以成为鼓励整个人类更有意义地前进和生存的永恒精神。

  你理解到什么?(普罗米修斯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永不屈服,勇敢抗争。勇气、忍耐、意志。)

  2、拓展阅读:

  诗──《普罗米修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