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了解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乐伎和艺人们的悲剧命运
2.体会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诗人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用意
3.体会作者运用生动、恰当、新颖的比喻来描绘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诗篇中对音乐形象描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战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这段时期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集团互相倾轧,政治非常黑暗。白居易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乱和贫困中度过的,这使得他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着较深的了解。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在任左拾遗的三年,白居易从他的正义感和政治上的进取心出发,对时政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屡次上书,反对宦官掌兵权,指责皇帝的过失,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在内的大量讽喻诗,对这段在其政治与文学生涯中最有光彩的历史,直到几年以后白居易还颇为自豪。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客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刺客,反而因越职言事而得罪,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他送客浔阳江边,遇上一位弹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请她弹奏,听她诉说不的身世,诗人既同情她的飘泊憔悴,又联想到自己的贬谪,悲人自悲,于是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琵琶行》。通过这一打击,使他早年的思想理念逐渐动摇,而向佛道思想靠近。他在庐山东林寺建了草堂,礼佛参禅,越到晚年,他心中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后他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相交,自号香山居士。七十五岁卒于洛阳。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创作必须民生疾苦,揭露社会时,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二、教学“序”
诗人在《琵琶行》中是借琵琶女沦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满怀迁谪之怨,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口译序
2.教师补充资料:
①在《江洲司马后记》中,白居易对司马之职,有一段议论:“若有人蓄器贮用,急用兼济者,居之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安于独尊,处之虽终身无闷。”
②白居易在被贬谪谪去江洲途中新写的《杂感》里,曾用控诉的口吻说:“是非不由已,祸患安可防。”在以后的一些诗中,亦曾多次表露此种心情。
可见,怀抱“兼济天下”,意欲有所作为不甘于“养志忘名”的诗人是不可能“恬然自安”的。所谓“恬然自安”只不过是诗人在满怀激情而又难以排遣时的旷达之语和强自安慰的话。
三、教学诗篇
1.范读诗篇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自读题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荻花 声声思 捻 抹复挑 六幺
迸 虾蟆 钿头银篦 呕哑嘲哳
②找出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
③理清诗中所叙事情
3.交流自读题
四、作业
自读题②、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琵琶女的身世
二、新授
1.领读第1段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寂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此时又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从夜送客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说是“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2.音乐的描写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琶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内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节节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节节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过程中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流,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文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语文教案 篇2
训练要求
1、辅导学生熟读、背会《对子歌》。
2、指导学生读通、读顺《纸上谈兵》的故事,懂得理论要联系实际的道理。
3、指导学生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训练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对联。
2、收集童话故事,准备一些道具。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2。
训练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背一背
1、学生自读,感知对偶的修辞方法:
(1)正确朗读下面的对联。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3)边读边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4、再次朗读,感受对子整齐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凝练的内容美,深远的意境美。
5、背一背:看谁记得快。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对联。
三、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3、指名朗读短文。
4、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题:第一问回答原因抓住赵括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的行为和骄傲自大的品性。第二问讲明赵括的表现及作战的结果,对应前面的判断。
第二题:各抒己见,谈出有新意、独特的感受。可以是从成语故事中明白的道理,也可以是从故事里的人物身上明白的道理。
5、把《纸上谈兵》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3。
训练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欲望
为学生营造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的氛围,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讲童话故事
指导学生注意事项:
1、对主人公的描述要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尽可能地讲清楚,讲具体。
2、要注意抓住听众的心理,尽量把故事讲得完整,讲得生动。
3、学生分组讲故事。
4、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看哪一组的故事讲得精彩,并能说出为什么。评选班级的故事大王。
三、把你讲的'故事写下来。
四、把故事编成童话集。
五、把童话集带回家,让家人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会读、背对仗工整的句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会编童话故事。
4、会制作新年礼物。
教学准备
阅读关于动物方面的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朗读,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对读,理清每一句前后事物的关系。
例如:
天——地 雨——风
秋月白——晚霞红
……
3、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集体交流,指名背诵。
5、分组背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二、完成“阅读”
1、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中小男孩过河时的动作描写。(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小男孩过河时动作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短文内容的。
3、自渎短文,体会小男孩的聪明和爱动脑筋。
4、小组讨论,小男孩是用什么办法把水挑过河的?为什么大家都说他的办法
5、拓展活动。
(1)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爱动脑筋的事。
(2)你有更好的办法将水挑过河?
(任选一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二、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那些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童话就是把这些小动物写成会说话,有感情的人。
三、学生练习编写童话故事。
1、启发学生思路。通过和学生谈话,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开阔思路。
2、让小组里说一说自己选择的小动物。说一说他们中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试着给这些小动物起个名字。
3、将想好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好的故事。
1、修改故事。
同桌交换提意见,个人修改。
2、先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班级交流。
二、实践活动。
1、准备活动
明确要求,准备好制成新年礼物的材料和制作工具。
2、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想一想:新年到了,你会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什么样的礼物?
引导学生在写祝福的话的时候,应该写一些赞美、祝愿、鼓励方面的内容,不要写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话或不健康的内容。
3、在班级交流自己准备制作的礼物。
在交流制作过程时,要求学生把话连贯、说通顺,说清楚,让同学能明白。
另外:学生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展览会,将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展出,组织评委,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鼓励。
教后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
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互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最真挚的情莫过于亲情。亲情虽然没有爱情那样浪漫,瑰丽,却像小溪一样平淡中见隽永。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那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回答)是的,哪怕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莫怀戚一家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浓浓亲情吧。
二、走进课文,感受亲情。带着问题于都课文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E:结局
齐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④为什么说“我”的背上和她的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难点理解)
3、品析课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赏析难点句子,文章重点段落,以及分析文章主旨句子。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感和情感。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
①课文中出现了那几个人物?
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学生自主发言,辩论走大路还是小路)过渡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③面对母亲和儿子的分歧,我做出了什么决定:“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
④我已经决定走为什么我觉得责任重大?
⑤最后,全家是怎样走过那条小路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合作,最终挖掘文章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启发,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板书:使命感承前启后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希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3)齐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
2.结构分析
母亲→走大路呈上
散步我
妻子分歧责任重大尊老爱幼
儿子→走小路启下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探讨我出来散步的原因?
⑴为了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⑵外面的空气很清新,景色很美。
2、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合作探讨,仔细品味。
4、质疑。
5、中心探讨。
四。走出课文,谈论亲情。
语文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1.出示玩具毛毛虫,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这是谁?那你见过真的毛毛虫吗?在哪见的?它在干什么?小毛毛虫还带来了他的好朋友另一条毛毛虫,那条毛毛虫太调皮了,它爬呀爬,爬到了我们教室里来了,爬到了大屏幕上,看,它来了…”(播放PPT大蝴蝶)。
2.咦?怎么回事,怎么变成一只蝴蝶了呢?小朋友别着急,先和老师一起看个故事,看完故事你就知道了!
二、讲解故事
1、仔细观察第一页,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现在是什么时间呢?(通过观察到有月亮)
——树叶上躺着什么?(重点突出有一个卵)猜一下,谁住在里面?
2、星期天的早上,太阳刚刚升起,“啪”蛋壳钻出一条又瘦又小的毛毛虫。刚刚出生的毛毛虫饿坏了,到处寻找吃哦东西。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动作)可他还是很饿!星期二,毛毛虫吃了两个梨子,可它还是有点饿!星期三,毛毛虫吃了散了李子,可它还是饿呀!星期四,毛毛虫吃了四个草莓,可他还是饿呀!星期五,毛毛虫吃了五个橘子,可它还是饿啊!星期六毛毛虫吃了一块巧克力,一个冰激凌蛋筒,一条酸黄瓜,一片瑞士奶酪,一截萨拉米香肠,一根棒棒糖,一角樱桃馅饼,一段红肠,一只杯形蛋糕,还有一块甜西瓜。这下糟糕了,这天晚上,毛毛虫就肚痛起来(肚子疼)为什么?(贯穿一下健康饮食,提醒幼儿双休日在家不要放任自己大吃特吃,要注意健康饮食)
3 .星期天,毛毛虫吃了一片又嫩又绿的树叶,这下它舒服多了,吃完树叶后的毛毛虫也不再是一条又瘦又小饿毛毛虫了,而是一只胖乎乎,圆滚滚的大毛毛虫,又怎么了?(对比前后毛毛虫的表情,让学生学会比较)
4.吃了一个星期,毛毛虫终于吃饱了,毛毛虫吃饱后变成什么样子的?(又肥又大)它后来造了座房子叫茧,它在小房子里住了两个多星期,又在上面咬了个洞,钻了出来!
5.小朋友请你猜一猜,从“茧”里面出来的会是什么动物呢?(适时制悬念,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学生讲述时,教师利用图片演示毛毛虫演变为蝴蝶的自然生长规律。(图片的摆放教师应有意识地摆成一个圆形,代表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6、(课件出示)小朋友,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它就是毛毛虫变的'?
三、拓展引申
.小朋友们,在我们现在的教室里就有75只毛毛虫,你们知道在哪?就是我们一(3 )班的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关于你们这些毛毛虫的故事?在很多年前,你们这些小毛毛虫啊,还躲在妈妈的肚子里,美美的睡着觉呢,有一天,你出生了,你长得又瘦又小,为了长大,你不停的寻找吃的东西,第一年,你遇到了一本书“啊呜”米一口吃了下去,可是,没过多久你就饿了.......到了第六年,一一口气吃了很多很多本书,槽糕,是不是很多书看不懂呢?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把我们送到了学校!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茧,我们这些毛毛虫会在这里变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那你们要在这里做些什么,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呢?(引导学生说话,揭示本课主题)
四.小结
小毛毛虫们,在我们学校这个茧里,我们要多多读书,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让自己变成美丽的蝴蝶!将来飞的更高更远!
布置作业:
画一画自己变成蝴蝶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黄山虽是安徽的名景,但去过黄山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大量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熟悉文章内容,感受到黄山独特的美,并结合家乡的风景介绍学会解说词的运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型
自读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略黄山的独特的美。
2.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
2.通过讨论探究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写作小练习掌握解说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3.制作PPT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教学工具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学、图片、课文朗诵的声音资料。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熏陶感染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圈点批注法、练习法等。
教学要点
本课是自读课文,着重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通过吟诵感受黄山独特的美,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黄山
1、导语:
师问;我们安徽的骄傲有哪些?
生答后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提到了我们安徽的很多象征符号,我想这些符号中最蜚声海内外的应该要数我们的黄山了。今天我们就走近黄山,共同感受一下他那独特的魅力。
2、作者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介绍
二、整体感知,网游黄山
1、文章内容解析(屏显)
这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2、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了解黄山美景。
3、结合课文,欣赏图片,谈谈赏后感受。(屏显)
4、观看视频,网游黄山。(视频《如画江山,黄山秋冬》)
三、合作探究,共赏黄山
屏显问题
1、浏览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飞红——文中的黄山日出;滴翠——青山苍松 (屏显)
2、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你能通过研读课文分析出来并作具体的解说吗?(提示:时间,空间,逻辑)(屏显)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黄山地质的形成:时间顺序
上山到出山:空间顺序
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等景物依次且相互独立:逻辑顺序
3、本文依照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
学生作答后屏显:
总写黄山(1-3)
奇峰
古松
分写山上(4-17) 怪石
云雾
日出
山下温泉(18)
4、从时间顺序上说说黄山是怎样形成的。(或用简明示图画表示)
汪洋大海——丘陵——地壳运动,形成基础——喜马拉雅运动,黄山形成——冰山侵蚀,形成奇特的造型。(屏显)
5、用吟哦讽诵读书法朗读课文,回顾前面风景,标出文中所写景物及特点。
奇峰——高而险;古松——苍翠奇特;怪石——千姿百态;云海——轻盈;日出——瑰丽、壮观、辉煌;温泉——令人有温馨感。(多种表达方式,多角度描写)(屏显)
四、赏析佳句,品味黄山
1、仿照示例,品味优美的语句,领略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在书本上做批注。
例: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析:“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又是审美观照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这是外加上去的,就是“外在美”;峰石本身的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属于内在的,就是内在美。这句话是着重讲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学生圈点批注,然后交流欣赏。
2、黄山的美景激发了你哪些情感?
赞叹大自然、热爱家乡、珍惜保护这些自然美景等。
五、延伸拓展,超越黄山
1、明确解说词与游记散文的区别。
结合学过的知识总结(屏显)
游记散文 解说词
作者出现 作者隐形
文学体裁 文艺性说明文
不必全面 全面反映
2、和州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就名胜上说就有不少象征性的符号,如刘禹锡的陋室、白桥的天门山、乌江的霸王祠、香泉的度假村等,选你熟悉的一处景点,为其写一段解说词。
3、交流评价。
六、课堂小结,回味黄山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领略到了黄山的美景,又深入了解了解说词的写作,同时,对我们可爱的家乡又多添了几分热爱。对这些自然美景我们更要珍惜保护。
七、布置作业,永记黄山
选取课文中你最喜爱的两处黄山风景描写进行背诵。
【教学总结】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但是却被上成了一篇游记散文,觉得很怪,文学常识重点教给学生之后,下面是读课文,课文很长,学生没有读完,但教室已经安静下来了,在讲解课文时,也就那几个学生在说,而且短短续续,明显是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熟悉。然后是讲解写作角度时,浪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按着课文顺序找,其实很多学生都不明白的,再者,分析时,过于追求速度,忽略了很多思考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完全没有得到锻炼。
这是这段时间来,上课最大的弊端:教师准备很充分,不会去保留一些东西,而是完全要展示自己,过多地占据了学生太多的空间和时间。
记住:课堂要学会有选择地讲解。
对于游记与解说词的分析,也是教师直接提出,而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果讨论,效果会更好。
下午的听写课,学生显得很随意,主要是自己的要求有些放松了,这是完全不应该的,尤其是默写要求背诵的硬性知识,这一方面是不能放松的。
再者,可能是今天的课多了,与学生之间混得很熟了,学生就问了一些私人的问题,我也随便编了一些,无形中让课堂有些偏了。玩笑是要有一些,但是不能涉及到个人自己的'问题,因为如果要让学生摸清楚自己的底线,是非常不好的。
必须得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尤其是要把握好和学生课堂交流的这个度,很重要。
严与爱要很好的结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