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逍遥游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逍遥游教案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逍遥游教案优秀1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教案优秀2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 )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
(3)众人匹( )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逍遥游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逍遥游》教学反思12-26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08-16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优秀02-14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优秀01-22
《母亲的恩情》优秀教案优秀11-22
中班教案(优秀)12-22
《画》优秀教案01-07
《赵州桥》优秀教案01-31
(优秀)大班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