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6 18:39: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逍遥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反思1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我今天上了这节课,和学生们有不一样的互动,现在我要详细说一下《逍遥游》教学反思。

  开始,我布置学生怎么自学课文。班级自然分成三组,我就让一组学生自学一节。学习分三个步骤:先是朗读课文,把该读的那节读熟,因为开始几节是要求背诵的,读好是背诵的前提;第二是逐句弄懂大意,可以是自己努力,可以是小组合作,重要的词语意思必须落实;第三是针对那节,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自学15分钟后,每组学生上台讲解。

  在讲解前,我叫了一个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带领大家朗读了那节文字。他们读好课文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那个学生还是读的不错,学生们也自觉地鼓掌。这也是帮助学生找寻自信的一种方法。第一组的张成举同学站到讲台前,不算紧张,按照事先布置,把重点词与句子都讲了起来,翻译的也很顺利,只是提的问题还没有想好,我就叫了另一学生,问题是:写鲲鹏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比较好地串联起文章内容,我补充了怎么写鲲鹏形象的。第一节内容学生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讲的,我只是做了一点补充;第二节大致像第一节。等到第二节讲完,下课的钟声已经响起,只有把第三节内容放到下一节语文课上了。这就是今天语文课的大概内容。

  《逍遥游》教学反思一,我觉得有一些方面做的比较好。首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以前一学文言文,学生就依赖老师的讲,他们记录。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今天,我把时间还给了学生,首先是他们有足够自学的时间,一节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讨论;其次是我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了学生,一节课,学生发言占主要的,既有讲解课文的,也有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的;尽管问题的答案不够完美,但是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无疑会加深他们的理解。

  《逍遥游》教学反思第二是,学生分节学习文言文未必不是一种方法。一节课学习三节,一组学生学习一节,其余两节由其他学生来讲,同样达到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讲台上讲的'时候,其他学生也在听。虽然有两节理解的可能不深,可是集中注意力学习一节,那一节的效果应该不错。这只是尝试,可能带来影响,那还要看学生课后巩固。

  第三,解放了老师,学生得到了口头语言表达及思维的训练,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老师课堂讲得少不代表课不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有序,自然,流畅。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也是显然的。首先课堂的容量不够,学生在讲的时候,有的地方准备不足,拖延了时间。准备上三节的内容,只实施了两节。显然容量不足;其次是学生的提问深度不够,有的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思考不够,还有学生自学,只是把课外资料拿来翻一翻,自学钻研的成分少了。

  这一节课,我尝试用了这种方式去教学。我认为有好的地方,也有该改进的地方。我的《逍遥游》教学反思就是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如果大家对我的教学还有什么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逍遥游》教学反思2

  最近执教了《逍遥游》这一课第一二节内容,现就本课教学中得失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

  1、学习目标制定为(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

  2、教学步骤制定:(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二、教学效果反思: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

  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逍遥游》教学反思3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如果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逍遥游》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逍遥游》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对于文言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在利用学案结合注释自我口述课文的基础上,各组展示成果,同时提出译不通的地方,交予全班讨论解决,这一方案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无法做到的,老师首先引导,共同探讨解决,但绝不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例如,有的学生问到“彼且奚适也?”怎么理解。学生一时语塞,这时我说:“这个句子不好翻译,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大家看‘彼’作何解释?”,有生答“是‘他’吧?”我说“对,‘彼’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此处可作‘他’讲,‘且’呢?”有生说:“表‘将要’”我肯定了他的回答,继续追问:“实际上最关键的是‘奚适’的理解,‘奚’是什么意思?”有生小声说:“哪里”“‘适’呢?”“到”我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哪该怎样翻译?这是什么句式?”“倒装”“准确讲,这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前置,它做‘适’的宾语,所以可翻译为……”齐声说:“到哪里去”。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有和谐的课堂。这时我结合文中出现的几个同类的例子“之二虫又何知”等将宾语前置句的这一类型讲透,从而将生硬的语法知识具体化。这种教学方式,我感觉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课堂的参与欲望。

  《逍遥游》之难,不在文言词语、文言现象,而在理解那种“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我从“三笑”入手,破解《逍遥游》,而第三笑是全文的关键。宋荣子笑“知、行、德、而(能)”者,宋荣子达到的境界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怎么理解这一句?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思考,不难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句话。经过讨论和引导,学生都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便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积极思考道家的“逍遥”境界。我们可以结合现今的从众心理、凡事做表面文章不实事求是的风气,让学生体会到,大家都称赞你,并不一定你就做得是对的;大家都诽谤你,并不一定你便要否定自己。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当然,先让学生来举这些例子。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认定自己和外物的区别,辨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了。那么庄子认为,宋荣子达到了“逍遥游”境界了吗?显然不是。学生能够找到一句话——“虽然,犹有未树也”。从行文的逻辑来看,下面讲的列子,应该比宋荣子高一级了,但是,他也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为什么?让学生去回答,也不难,文章中有,“犹有所待也”。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来,“所待”指的是什么就成了理解“逍遥游”内涵的一个关口。引导学生去说,多半学生会想到名和利,这就差不多了,再补充,人生在世,最放不下的,首先是利,更难放下一些的是名,引导学生分别举例。再想想,还有什么放不下?教师再联系庄子的“鼓盆而歌”,那一定会让学生恍然大悟:“所待”的还有生与死。

  这样,《逍遥游》用两课时,从文言知识到核心解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逍遥游》教学反思4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另外,课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色彩浓厚,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的,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按部就班去疏通课文,然后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疏通字词,也同样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庄子思想的作用,这一环节从思想上对学生作出了正确引导,对他们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指导作用。也达到了教学上的情感德育目标。

  不足的地方在于:学生朗读课文和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有时自己还包办代替,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能给学生拓展庄子的思想和故事,从而学生对庄子的了解可能不够到位,关于课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没时间总结,这些我都打算放在第二课时再带领学生进行巩固和落实。

《逍遥游》教学反思5

  自我认识中,本课教学中的引导和课外延展做得比较好。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有一定的独到性。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庄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习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节辅导课,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效果的确不错。

《逍遥游》教学反思6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授课时,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庄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习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节阅读课,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效果的确不错。

  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于是又布置了作文“我要飞得更高”。

【《逍遥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6

课后教学反思03-03

教学设计的反思03-01

《秋天》的教学反思03-01

《绝招》教学反思03-05

aoe教学反思03-05

认识教学反思03-06

跳绳教学反思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