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2 09:37:1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优秀(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4、教育学生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鲈鱼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我了解他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却能把一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与学生共同理解“启示”一词的含义。

  3、读课题,从题目中,你提出哪些问题?

  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

  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三,钓鱼的启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仿写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认识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了解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续写诗歌。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明白了无论遇到再大的诱惑,也应该遵守规则。可是在生活中却有一些人不能遵守规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规则”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这句是个什么?再读课题,这句什么意思?带着理解再读。这些人在规则面前怎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先看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

  二、检测。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词:

  喂养 翻越 界栏 横穿 快捷 搁下 顺序 抢座

  满不在乎 瞪起眼睛

  (强调喂、横、序、搁、抢 的写法,听写生字)

  3、指名读文。

  (四名同学,每人一节,其他学生注意听,他们有什么优点值得学习,有什么建议需要给他们提出来。)

  三、交流释疑

  课文大家读的准确、流利了,相信课文的.内容大家一定会理解的更好。

  自学提示

  1、自己默读诗歌,用“~~~~”画出课文中都讲了那些规则?用“——”画出文中的孩子是怎样做的,为什么那样做?想想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2、组内交流,准备在班级展示。

  小组在班级交流,教师板书。

  3、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把课文读一遍, 想一想规则写得“明明白白”,为什么有人不遵守?

  (在规则面前只为自己着想,不自觉,缺乏公德意识。)

  4、想想你从文中都明白了什么?

  5、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和同桌说一说。

  6、补充资料,

  (1)、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20xx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起,造成98738人死亡、469911人受伤。

  (2)、由于游人不遵守动物园管理规则乱投喂食物,致使部分动物死亡。

  (3)、由于有些工厂不遵守环境保护规则随意向江河投放有毒污水,致使部分鱼类无法生存… …

  看完这些资料,你最想说什么,(遵守规则很重要,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则。)

  四、快乐习作,

  结合生活,仿写诗歌: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

  问他为什么?

  ----------------------------。

  全班交流,评议作品。

  五、积累规则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园。 —— (孟子)

  2、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 于动物。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同学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我相信,只要人人都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六、老师寄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定规则是为大家,

  遵守规则才是美德。

  我们人人遵守规则,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七、阅读

  《让规则看世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什么?

  八、作业:

  必做:积累课文中重点词语和语句,写摘录笔记上。

  选做:阅读课外拓展书上《让规则看守世界》。

  板书

  不准喂动物食品

  请走天桥和地下通道 遵守规则,

  不准乱扔垃圾 共建美好生活

  请按顺序排队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教时

  学习四首古诗

  一、情景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文学知识,得到了美得享受,也让我们理解许多物候气象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小组讨论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5)背诵这首诗。

  (6)引导学生阅读《塞下曲》的其它几首。

  2、因第二首还是李白的诗,让学生试着自己去阅读、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己心中所想,提自己心中所惑。教师只是在学生解决不了时,给予适当地补充。结合素材教学片,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3、学习第三首《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

  (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提示: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

  (3)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如: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4)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月黑雁飞高”月黑雪猛,非大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定有敌情。

  (5)背诵这首诗。

  4、学习第四首诗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提示: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5)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三、拓展想象。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那些诗中体现了物候现象?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杜甫的《梅雨》

  四、布置作业:

  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

  2、完成《导学与测试》的单元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

  2.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

  3、了解文中所寓含的气象物侯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及按要求用生动的语言改写所筛选的信息。

  三、教学过程

  1、感知内容:

  认真阅读这组文章,从多面角度多侧面了解有关云识天气、物候和物候学中的物候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考察。

  (1):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②理解说明语言的通俗准确性。说明方法的恰当性。(分类别、打比方等)

  ③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

  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天气预报”。说到天气预报,以前的天气预报,仅仅预报一下明天的天气,而现在的天气预报,既预报天气,也介绍有关天气、物候方面的知识;既讲究科学性,也注意趣味性,这样,既吸引观众去看,也能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④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云彩图片。(教学素材片)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2、拓展延伸:

  (1)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搜集、整理的天气物候的谚语多

  如: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台云,雨淋淋。

  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⑥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2)已布置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主题,今天请同学们筛选整理资料,并派代表用2至3分钟时间介绍各自的研究成果,要做到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3).给每一小组25分钟时间,25分钟过后,各小组展示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个性,不要造成思维定势,不要用给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4).交流后,请同学互评,教师最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5)、课后还可以进行研究,当然还可以有更好的选题,如:

  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题

  2、观察近几天云彩的变化和天气情况的变化,能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3、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敢和高手比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兔妈妈最后说的一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的大意。

  2、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认识新偏旁。

  二、教学重难点:

  初知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各自拼读。

  2、指名拼读。提问: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大家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上面的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2、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说的是谁发奖品?发给谁?为什么发给他?

  3、再次自读课文,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带上音节)

  练习提参加乌龟冠军敢

  蘑菇临走嘱咐得地

  4、自主拼读,同座对练,互相指正。

  5、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拼读,领读。

  6、问:上面这些词语,哪些你们已经弄懂了它们的意思?说说你是怎么弄懂的?

  7、学生发言。

  (1)看软件理解:

  乌龟提蘑菇

  (2)练习联系上下文理解:

  练习参加

  (8)自主记忆生字:谁已经想出好办法?

  学生回答。

  歌诀法:敢、参、练

  部件法:军、加

  减一减:乌

  换一换:提

  (三)布置作业

  1、认读、熟记、练习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敢和高手比的道理。

  把课文改编成刻本剧。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敢和高手比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

  练习提参加乌龟冠军敢

  蘑菇临走嘱咐得地

  2、根据说出的歌诀写出适当的字:

  (1)横折在耳上,右边反文旁。()

  (2)丝字头,三撇从上写到下。()

  3、指名朗读。

  (二)讲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来表演课文内容。

  2、演一演。

  3、议一议:

  (1)表演得怎样?

  (2)为什么这个大蘑菇应该奖给小百兔?

  (3)理解“出色、得意、所有”的意思。

  4、读一读

  (1)自主读文。

  (2)学生质疑。

  (三)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跟()赛跑,他们都跑得比我快。()说。

  (2)小黑兔()问:“我今天得了冠(),为什么把大蘑菇给小白兔?”

  (3)“我的好孩子,”兔妈妈亲了亲小白兔,从篮子里挑出()蘑菇,“这是()奖品。”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写字,能把生字正确、端正、匀称地写在田字格中。

  二、教学重难点:

  进行朗读、写字指导。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按课文内容口头填空。

  (1)小白兔比赛的对手是(),落在后面的是()。

  (2)小黑兔比赛的对手是(),小黑兔得了()。

  (3)兔妈妈把大蘑菇奖给了(),因为他()。

  (二)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四人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说话的语气,并交流。

  2、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角色,你能读好哪个角色?

  3、分配角色,朗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揭示生字:习乌加军参练敢提

  2、指名读生字。

  3、自主学习,说说这些字的注意点。

  4、归纳:

  习:独体字,横折钩略呈斜势。

  乌:独体字,第二笔是横折钩。

  加、练、敢、提:左右结构。

  军:上下结构。第六笔是竖。

  (四)布置作业

  1、描红练习。

  2、练习分角色朗读。

  板书:

  蘑菇该奖给谁

  跟谁比 结果 奖 给 谁

  小白兔 马 落在后面 ? (敢和高手比)

  小黑兔 乌龟 得了第一 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创意说明】

  这两首散文诗,形象生动感人,情感美好真挚,语言清丽流畅,是进行朗读训练的上佳文本。教师以其中的一首诗为范本,在精心设计的有序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形象,品味情感,并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再以另一首诗作方法实践,自学自读,使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感情朗读。

  【教学设计】

  一、设情境、激兴趣、导入新课

  1、设情境:

  教师朗读《花之歌》(节选):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2、激兴趣:

  老师读得好不好?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学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听读、入诗境、绘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播放《浪之歌》的配乐朗诵,学生凝神细听听。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

  你在听读中感受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点。

  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浪”的形象的理解,口说无凭,课本为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

  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5、总结“浪”的形象:

  “浪”的形象感知可能有一定难度,可视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先从前4个诗节感知“浪”的热恋中的情人形象,再由后2个诗节感知“浪”多情浪漫的形象特点。

  多媒体显示:海岸的情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博爱者

  三、品读、察情感、悟意蕴

  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句时,老师反复地要求同学要读出感情。老师是要告诉你们,诗根情,诗中的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浪之歌》,品味诗中的情感意蕴。

  1、学生轻读《浪之歌》,讨论交流。

  2、总结:

  前4个诗节总体上抒发了热情洋溢的爱恋之情,后2个诗节则抒发了博大深沉的爱恋之情。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多媒体显示:炽热深沉的爱

  四、美读、习技巧、传情意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1、重点读后两个诗节,教师作朗读技巧指导。

  2、技巧简介:

  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停顿:

  ⑴生理停顿;

  ⑵语法停顿;

  ⑶强调停顿。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

  ⑴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⑵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⑶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⑷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五、实践,自主学习《雨之歌》

  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

  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

  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

  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

  情感──慷慨无私的爱。

  3、全体和乐朗读《雨之歌》。

  六、结语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深情地朗读再现了诗情画意。谢谢同学们和老师度过了美好的45分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汉字的分分合合的奇妙结果。

  2、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词汇。

  3、进行改变句式练习。

  4、朗读课文。

  5、进行口语交际。

  6、才艺展示。

  7、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受到爱的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汉字的拆分,掌握学习新字,巩固熟字的方法。

  2、不改变句意,用“被”字改变句子结构。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并能背诵。开启同学的想象力。

  4、以儿歌形式和实际行动来表示自身维护小动物的决心。

  教具准备:

  1、小黑板,自制“小花鹿”的头饰。

  2、课前编好的“拍手歌”、“顺口溜”等儿歌。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是一道组合拆分认字的练习题,蓝绿相配的'长方形中是一个多字组合体,它可以拆分出“立”、“日”、“音”等十多个字。教学时要让同学认真观察,自身去拆字,充沛发挥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在有趣的“找字”活动中,巩固同学的识字能力,激发同学对汉字的喜爱。

  1、出示教材提供的字组合体。进行活动说明,这个组合中藏着许多我们以前学过的汉字,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发现的字最多。

  2、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3、汇报评比。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当“小老师”,把本组找到的字指给大家看。根据又快又多的规范,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4、拓展练习

  (1)“圆”、“葫”、“鸽”分别可以变出几个字来?

  (2)让同学自身写出能够拆分的字,相互考一考。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这一局部分成三个“版块”。即“我会接”、“读读说说”、“读读背背”。

  “我会接”是一道词语接龙练习,引导同学了解“尾首相接”是顺利进行练习的关键。目的是协助同学积累词汇,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口头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也可以采用互相挑战的作法,交替接词,比比哪个组接的词语最多。

  2、教师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再选择词语让进行全班范围的练习。比方:前后、鲜花、明亮等

  3、同学自由选择词语做接龙练习

  “读读说说”是“把”字名改成“被”字句的练习。第一、二句是改写的例句,第三句是要求同学改说的句子。教学中要要让同学反复朗读例句和要改的句子,体会句子前后内容存在的联系,改后要让同学对比着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是否变化。面对二年级同学的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关于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述语。在完成教材中的题目的基础上,可视同学情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风把乌云吹走了。()被( )。

  2、父亲把受伤的小鸟治好了。()被( )。

  “读读背背”是读背《小花鹿》。这是一首充溢童趣的儿童诗,配图精美,形象可爱,可以先引导同学看图,激起同学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同学自由朗读,在通过范读、指名读、评议、扮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出情感,读出小花鹿的可爱。让同学觉得“我”就是淘气可爱的小花鹿,最后让同学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7

  雨从铅灰色的空中散落人间。

  我望着天,望着雨,望着雨中的一切,感受风,感受雨,感受雨中的心情……

  听着窗外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起了诗情词意,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消失,天地间只剩下了被雨声一统的宁静,被雨声勾动的寂寥。

  黯淡的灯光映射着密密的雨脚,隔着玻璃窗,冰冷冰冷的,一片迷雾,能看清的景物很少,我的思绪却似乎飘的很远……

  风不大,轻轻的一阵,却又立即转换成淅淅沥沥的雨声,转换成溪中细密的涟漪,转换成遥远的浮想……

  静谧的意境。

  凄凉、孤寂的感觉。

  江南多雨,也多爱情,尤其是那些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含蓄、静谧地在江南的烟雨中,飘散着遥远的古香和淡淡的幽怨。

  雨和爱情也许本就是融为一体的吧……

  雨天。伤感。

  悲凉的心情化作雨水,滴落在眼中,与泪混为一体。

  雨中浮想,思绪飞向遥远的古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孔雀东南飞》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一对情谊深重的小夫妻,却因为婆婆的骄横而落的一个“举身赴清池”。另一个是“自挂东南枝”。

  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人皆徇情而死。

  呜呼,怎不让人在千年以后仍然扼腕叹息。

  常说最悲惨的爱情莫过于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却不知已成眷属的有情人被活活拆散才是最让人伤心,惋惜的。因为,他们之间已经不仅仅有爱情,而且已经有了亲情,他们已经是不可分开的亲人了。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自然是最让人断肠,最让人痛心的。

  东南庭树下,刘兰芝,那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含泪回首。你依然放不下谁吗?是那临别与你殷殷重寄意的仲卿吗?

  兰芝,你遥遥地望向红尘深处那一座座富贵苍凉的朱门庭院,想你的仲卿将如何为你而伤心哭泣,想他将如何携一身风尘来追随你——那是你最奢华的梦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兰芝的誓言尤在耳边回响,芳人已不知踪迹……

  窗外依旧是烟雨蒙蒙的一片。

  细雨纷飞,飘然而莅临人间……

  天也在为那段凄美的爱情而哭泣……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思绪继续在雨中飘浮。

  我恍惚看见“美人终作土”的宋词女子,从八百年不堪的幽梦中缓缓走来,向我倾诉着她的.痴情和万般怨哀。

  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相得,琴瑟甚和。然而不如陆母之意,以至听信谗言,强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唐氏也改嫁赵士程。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心怀郁闷踽踽独行,至城南禹迹祠附近的沈园,恰遇唐婉与其后夫亦来游览。唐遣人送酒肴致意,陆游满怀伤感,借酒消愁愁更愁,挥毫在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唐婉见后曾和词一首,不久便抑郁而死。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婉《钗头凤》

  如果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离我太远,那么沈园就近在咫尺,可不知何故,几次经过,却从未徜徉其中,只知道其中有:

  亭台轩榭,池塘荷花……

  还有那一堵墙,那一堵写着钗头凤的断墙残垣……

  雨寂寂的落着,在水中荡起点点涟漪。

  也许是怕失望,惟恐心底的那一份期待无法从沈园中找到。

  也许是怕惊扰,那年轻的诗人,正在沈园蒙蒙的细雨中,无声的凝望着他爱着的女子,却无缘再执子之手,泪如雨下。

  也许……

  我已无语。

  惟能抄录一词。

  欲叩苍冥,却怕是,非聋即哑。

  苔壁畔,春波无恙,柳绵犹挂。

  人海未曾成隔绝,人心毕竟多牵惹。

  笑鲛绡蘸泪写悲欢,恁挥洒。

  情欲问,愁无暇。

  情欲赎,愁无价。

  只诗魂激荡,一千年者。

  字也何堪消蚀矣,魂应不吝归来罢。

  看山盟重拾凤钗头,惊鸿下。

  ——沙子石子《满江红·绍兴沈园见唐陆题钗头凤》

  雨依旧在下。

  零乱的文,零乱的心,零乱的发,

  都源于窗外的风和雨……

  后记:

  三月多雨,春意多情,两者皆在心,无以遣泄,唯写此文以寄。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缘深情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自行作稽土上,尤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令我垂泪,而垂泪之余,竟有些嫉妒唐婉了,毕竟,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我无法按捺自己和词的欲望,尽管我知道我的文采远远无法望陆翁之项背,可我还是想小心谨慎的说出我对这一段爱情的凭吊。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用字词句。

  2.朗读背诵成语和诗歌。

  3.按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

  一、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要求。

  二、指导第一小题

  1.指导观察。

  (1)出示图片。

  思考:你能看出这是几个什么字吗?

  2.指名说一说。(日、鸟、山、水、人、舟、木、鱼、石)

  3.请你将这几个字写在相应的田字格里。

  4.反馈,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

  三、指导第二小题

  1.读一读题目要求。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1)你们准备怎么设计这幅图?利用文字画将设计草图摆放一下。

  (2)哪些景物需要改动?

  3.你们是怎么设计的呢?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设计得非常好!

  5.学生拿出纸、笔练习画风景画,老师巡视。

  6.分小组传看评议,展示画得好的。

  四、指导第三小题

  1.读一读题目要求。

  2.指导学生说话。

  (1)指导学生说好第一句话。(我画了一幅美丽的画,你们看)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推选出一个代表来交流。

  (4)引导评议说得怎么样,启发学生想开去。(太阳从天山背后升起,小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树木绿油油的)

  (5)每个同学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

  (6)再指名说。

  (7)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

  1.成语。

  (1)审题。

  自己读,指名读题。

  (2)指导。

  A.看图。

  a.图上画了些什么?

  b.小蚂蚁为什么夏天就开始搬粮食了?

  c.晴天的时候为什么要修房子呢?

  小结:是呀,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灾难,有几个词儿说的就是这些意思。

  B.指导读。

  a.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b.指名试读,评议。

  c.自由练读,要求将一个词连贯起来,指名读、齐读。

  d.把四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e.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C.指名背诵。

  a.练习背诵。

  b.指名试背。

  c.集体背诵。

  2.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指导读准字音:一叶出没舟

  (3)老师范读。

  (4)指名读,集体练读。

  (5)看图理解大意。

  A.但:只是。渔者:打鱼的人。

  B.打鱼的人在江上干什么?你觉得他们怎么样?

  C.小结:那些爱吃鲈鱼的人,体会到打鱼人在大风大浪里打鱼的'辛苦了吗?

  (6)指导感情朗读。

  (7)练习背诵。

  A.自由练习。

  B.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认读:日四田

  (2)指名按笔顺书空,说明这三个字的笔顺有何共同之处。(先里头,后封口)

  (3)复习描红、仿影要求: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4)老师范写。

  3.练习。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影。

  (3)四人小组评议、修改。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做客。

  一、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创设情景用的道具。

  二、审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拼音读要求。

  三、指导

  1.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1)小红来到小刚家门口怎么做的?如果没有门铃怎么办?按门铃、敲门要注意什么?

  (2)小刚打开门以后,他们应该说些什么?

  (3)小刚拿出什么招待小红,他会怎么说,小红又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4)小红玩了一会儿,就要走了,他们之间怎么说、怎么做?

  2.练习。

  (1)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2)学生、老师共同评议,对双方的动作和说话的语气认真加以指导,特别要引导学生用好礼貌用语。

  (3)再请一组学生表演,再评议。

  (4)同桌分角色表演,交换角色表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