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

时间:2024-05-26 07:16: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

《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1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老山界》的第二课时。

  首先我说一下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读了这篇文章会让我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譬如星夜翻山时,战士们互相鼓励的生动有趣的对话,以及那特殊的夜色:在“之”字拐的山路上,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

  又如:“半夜里,忽然醒来”那段,写的是露宿山腰,环境是那样的险恶,而红军看到的却是一番美景,其实是一种苦寒生活,是苦中作乐。这种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让我联想到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想起自己做和尚化缘时的自嘲诗:

  天作帷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腿,恐为山河一脚穿。

  这些又让我感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含义所在。这真是大英雄饱经磨难,方可成就一番宏图伟业。

  再如:作者写红军战士成功地翻越老山界,下山十五里的所见所感,体现出红军战胜困难后的乐观豪迈的情怀。这又让我联想到《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尼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当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让我们联想到的远不只这些,诸如: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等问题,在《老山界》一文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有所感悟,都能让人产生联想。但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没有必要讲的。过细,过深,过于政治化,那些是他们以后要再认知的内容。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在践行一种理念,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老山界》,不论是文学价值,还是精神价值都值得讲,而且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去讲。

  因为此文中那些壮丽的景象,乐观的情怀,不屈的斗志,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这些,真的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他们生活中多了幸福,少了理解幸福的能力;多了随遇而安,少了对生活的思考;多了自私享受,少了吃苦奉献。可以说当代的孩子几乎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缺少冒险、挫折教育;不知道逆境教育的意义,更不懂得风吹浪打对人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身上的这种优秀的品质,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真正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中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为将来更好地贡献社会而做好准备,这正是我讲授此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现自己的教学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词语。

  2、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掌握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掌握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学习并弘扬长征精神。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安排了六个问题进行探究。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带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再次速读文本,为什么还要读文呢?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感到:作文的水平是写出来的,文章的理解是读出来的。

  第二个问题:“老山界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其难具体表现在哪里?”启发学生理解文本,剖析文本。并引导学生概括出: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第三个问题:“面对这样难以翻越的老山界,红军战士不但没有退缩,相反成功翻越,那么红军凭借什么精神翻越老山界的?”

  学生能概括出凭借的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至此,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种精神。学生起码能概括出三点:星夜行军、露宿山腰、下山所见。

  想借此落实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一点。

  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跳读课文,顺次找出文中写时间的词语,并对应说出红军所在的位置,让学生理解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行文线索的好处。借此完成教学目标2,落实教学重点中的1。

  第五个问题是精读“半夜里,突然醒来”一段,指导学生勾画出重点词语及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赏析此段,并为背诵,积累,仿写这段做准备。借此完成教学目标1和2,落实教学重点2。

  第六个问题是研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学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明白“三十里”强调山高,是为下文写难以翻越埋下伏笔。结尾扣题,深化了主题,形成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再次让学生品悟到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长征中的巨大的作用。想借此完成教学目标1和2,落实教学重点2,突破教学难点1。

  至此,六个问题探究完毕,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二、三个问题是针对探究主题而设,后面的三个问题是针对写作手法而设。

  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总结的基础上布置作业,让学生办一期介绍长征和理解长征意义的手抄报。用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真正突破教学难点。至于板书设计我就省略不谈了。

  总之,以上是我有关《老山界》一课的教学设计。当然这只是一种预设,实际教学中能否真正实现自己的构想,或还能生成什么,我还不能真实的加以说明,这有待于我实际教学之后进行反思,再去修正,尤其是因为自己学识浅薄,能力有限,水平一般,一定存在很多不足,诚望各位专家,同行加以指导,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今后的语文教学。

《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3、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10—15分钟)

  1、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2、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3、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讨论明确:全文按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5—10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2、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3、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完成填表。

  4、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5、研读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6、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四、激励评价,学用延展(8—10分钟)

  1、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2、总结全文,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意志”指什么?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4、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1996)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盛饭)shèng(茂盛)

  嚼:jué(咀嚼)jiáo(细嚼慢咽)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四、理解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33段)。

  第3部分: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七、问题归纳

  1、这一些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拟人)“叹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度不满。

  4、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5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

  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以图绘情,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

  在播放歌曲时,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用心聆听:这首歌能让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复述课文,既检查了预习情况,也拉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

  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歌词中处处体现出红军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上课伊始,通过音乐营造一种长征的情境,定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课文所展现的红军的优良传统的之中并受到熏陶,同时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绝对是一种整体感知红军长征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赏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语言生动、形象、逼真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联系课文、影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两幅图的内容。

  3、【百度图片展示】夜宿山腰图、星夜爬山图

  【设计思路:百图图片最后展示,而不是开门见山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说话的训练,防止图片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4、学生自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的多种方法朗读这两处景物描写。

  (1)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2)这段景物描写之中,运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观察的视角又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是视觉,观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视。】

  5、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6、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听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整体感知修辞方法

  1)文中修辞方法除了比喻,你还能发现哪些?

  2)调动你得记忆,能从你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3)幻灯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语言,你觉得美吗?

  举例之后再归纳比较,学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采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诗一样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对比等等。

  7、文章除了写到了这两处,还写到了哪些地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课文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结合地点转移为顺序。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半山腰,雷公岩,山顶,下山。】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为下文体会红军的可贵精神做一铺垫。】

  二)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党95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播放《长征》电影的片段:

  【百度视频】电影《我的长征》片花

  带着一个任务去欣赏:你对红军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几个成语呢?

  【明确:不怕困难、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乐观主义。】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内容摘要: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这里的“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到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B、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D、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1、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许多课文都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来领会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平时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启发想象或口头描述场景的方法来理解词句,体会人物品质。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各自大脑储存的表象层次不一,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有的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课堂教学效率当然难以提高。课件中穿插的图片或者视频,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长征》的一段视频,这也许是学生们曾经看过的,能有效的唤起学生对此整部《长征》电视剧的记忆,或者是类似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想象或者联想,课文中心思想的揭示水到渠成,学生在逼真的场面中正确理解了语言文字,受到启示,受到感染,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促成了文道的统一。】

  (三)作业传情

  朗读全文,熟读、感悟、背诵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

  (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整体感知的方法)

【《老山界》教案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11-22

优秀教案设计01-06

《唯一的听众》教案设计优秀11-22

《桥之美》教案设计优秀12-14

《邓稼先》教案设计优秀03-29

雪地里的小画家优秀教案设计02-17

最新《父亲的叮嘱》教案设计意图优秀10-16

《父亲的菜园》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01-28

迷人的张家界教案 11-14

透镜教案设计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