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练习5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字词句的综合练习。
2.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3.知道我国主要节日的名称。
4.朗读并背诵儿歌。
5.仔细观察图画,能根据图下问题说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水彩笔。
1.审题。
⑴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语句。
⑵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生要求。
2.指导。
⑴指导观察。
A.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B.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⑵指导涂色。
⑶指导在田字格中写字。图上田字格分别画了什么?指名说一说。指导看图编故事。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
3.练习。
⑴分小组看图讲故事。选一人上台讲。
⑵课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指名读题,教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⑴认读:十、牛、丰。指名按笔顺书空,说说这3个字的笔顺有什么共同之处。观察这3个字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⑵复习描红,教师范写。
3.练习。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综合性学习。
1.审题。
⑴教师讲解本题要求:
⑵指名读题目,让学生说说本题先练习什么,再练习什么。
2.指导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说说题目有哪几个要求。
2.辅导。
3.练习。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应该怎样做。
一.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教学录像带。
二、审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拼音读图下的要求。
三、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
2.讨论:图中的同学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3.读一读录象上的歌谣。
四、练习
1.说说在马路上应该怎样做。
2.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3.说说在马路上还有哪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语文教案-》。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l.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彩优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作者描写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
解决方法:反复吟诵、体味。
2.难点: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怎样在写景中渗透感情的,意图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三峡风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我们一起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都知道,这一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逦道元的《三峡》,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
(-)整体感知,突出重点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略,副词;大略,几乎。阙同缺。自,假设连词。若,羲,日光,此指太阳。襄,冲,漫。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流而上。或,副词,偶或。虽,假设连词,纵然,即使。奔,名词,指奔驰之马。湍,激流。潭,积聚的深水。绝,副词,极。()(yǎn)极高的山巅。漱,冲洗。其,代词,指“怪柏”。良,副词,极,实在。涧,此指峡谷。肃,寂静。属(zhǔ)引,连续不断。响,名词,回声。绝,动词,消失。沾,浸湿。
2.学生简单叙述作者写景思路。
作者先总写山峡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秋天山峡的景色。
3.教师范读,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
总特点:峰峦绵延,山势雄伟峻拨。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凄凉。
4.学生自由读,反复吟咏体会以上特点。
(二)突破难点
教师讲解 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突出重点。
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夏水襄陵,沿沂(sù)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
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就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则用“清荣峻茂”四字。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三)解决疑点
1.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2.各组出一名同学发言
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末了特别点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四)总结、扩展
总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用字遣词的简练及其作用。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蟑,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扩展: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姻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都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世上万物都是写作素材,如细致观察,到处都有可写之景;如仔细品味,随时都有可抒之情。
八.布置作业
l.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略无阙处( ) 自非亭午夜分( )
虽乘奔御风( ) ( )绝()(yǎn)( )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的一角,要求用词准确,仔细观察,写出特色。
九.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3、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告天气
4、第二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
蓝色的天边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也许能
发现( )
碰到( )
也许能
找到( )
(1)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学生填空。
(2)读读这首诗的第二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3)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4)第三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激地对鹰说——学生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激情引读重点句,达到高潮: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告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充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高呼吧!—学生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学生酝酿后齐呼。
板书:
预告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语文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世科
纪学
之随
交想
的
第一层( )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浅
第二层( )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
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第一部分( )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个别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科技
↗↘
经济←-工业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领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教学难点。突破的办法就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质疑导入:
1、出示朗费罗名言,带学生欣赏。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若想射中靶子,就得瞄得高一些:每支射出去的箭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失败可能是变相的胜利,最低潮就是高潮的开始。
2、板书课题。理解:礼赞。能给“赞”组个词吗?(赞美、赞扬、赞颂……)这些意思“礼赞”都包含,只是更深了一层,是“带着敬意的赞扬”。
3、质疑:看了课题,你们有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人生礼赞”?“人生”为什么要“礼赞”?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礼赞”?)
是啊,怎么样的人生值得礼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学习课文吧。
二、合作交流:
检查预习
(一)检查生字词
1、出示:昭(指生读,齐读。)
左边的“日”像个太阳,在太阳灿烂光芒的照耀下,一切都那么清楚、明白,这就是“昭”的意思,给它组个词吧。(学生说词)打开书,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想想可以用哪个词替代?
2、出示:搁浅、乘风破浪
想像一下,一只小船航行在茫茫的在海上,“搁浅”了,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乘风破浪”呢?
(二)检查读文
指生分节读,要求:正确、流利。其他认真听。
(三)思考讨论:
1、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说说诗歌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3、用一个字概括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思考)
4、(板书:闯。)
5、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品读体验:
(一)人为什么要“闯”,静读思考,诗歌的哪些部分给了我们启示?
(诗歌的一、三、四小节阐明了这个问题,以下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而灵活进行。)
A、第一小节的学习。
1、指生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是怎么样的一些人?
3、“战斗中的闯将”是怎么样的一些人?
4、你们觉得自己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第三、四小节的学习。
1、指生读第三小节,说说理解。板书:高尚
2、口语表达练习:
谁,凭借什么,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学生思考练说)
3、这些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跟我们一样,一样的身躯,一样的血,一样的肉。他们能活得那么高尚,我们呢?(生:也能像他们一样高尚!)指生感情朗读。
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人生礼赞》教案及教学反思》
4、当我们即将告别人世时,看到时间的沙滩上,伟人的脚印旁,多了一双自己的脚印,会是怎么样的感受?练习读,读出这种美好的感受。
5、“闯”不仅能让自己高尚,还能影响别人,读读第四小节,想想,我们的努力能给哪些人以怎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板书:积极
6、同学们,如果看到时间的沙滩上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增添了许多的脚印,你们又会有怎么样的感受?
7、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二)第二、五小节的学习。
1、现在同学们说:人活在世上要不要“闯”?(要)可怎么“闯”,诗人也给了我们启示,读读剩余两小节,认真思考。
2、指生读第二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3、未来真的不用想吗?(生:不)哪些是要想的?
4、过去真的都得忘吗?(生:不)哪些还不能忘?
5、诗人究竟想让我们怎么做?(学生回答)
板书:行动起来乘风破浪
6、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7、指生读第五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板书:沉着稳重不断追求理想期望
9、诗人又一次向我们发出了“行动”的号召,我们应该怎样“行动”呢?(学生回答时,回顾板书。)
10、全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甲: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的舞台比喻成战场。
学生已: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不要空想未来,不要怀恋过去。。。。。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对人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动笔写一写。(学生交流)
2、朗费罗一首《人生礼赞》让同学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课件出示朗费罗图像)看,这位就是朗费罗,一位老人,霜染须发,深邃的目光中透出刚毅。他用生动、睿智的语言驱散了我们心中的迷雾,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不断追求。希望同学们都能从此刻振奋起来,做生活中的一名“闯将”。最后,让我们齐声诵读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人生礼赞
行动起来
高尚乘风破浪
闯←————沉着稳重
积极不断追求理想期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弄清“意外”包含哪些方面
4、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品质
2、继续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你们有吗?学生交流
今天咱们要和一起去经历她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2自然段
2.读后自主,思考:文中哪些事情让作者意外?
①陌生人主动搭话,碰到钉子后仍不放弃。
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人就是《童年》的作者,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让我们揣摩一下高尔基当时的内心。为什么他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要主动和作者搭活,在碰到钉子后仍然不停地追问呢?
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和剧院这个特殊的场所来思考。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的关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情感。
②在作者大声哭了起来的时候,陌生人安慰“我”。
指导学生把描写高尔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分别画下来,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高尔基体察作者的内心感受,适时地安慰使作者走出了悲伤,他对青少年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对他不由得产生崇敬之情。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③“我”和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扣住“微笑”一词,引导学生讨论:从高尔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是对作者在剧院中读书的批评。既然是批评,为什么还要带着微笑说?从“一同欣赏”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高尔基刘·作者真诚的帮助和平等友好的态度。
3、指导感情朗读。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7
一年级下册语文《炎帝种谷》讲了什么知识内容?同学们知道如何学习?
教学目标:
1.识“炎、靠、集、充、饥、灿、谷、粒、植、稻、平、保、农”13个生字;会写“方、农、平、给、金、食、谷、完”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感受炎帝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随文理解词语,学习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炎帝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漫”激趣,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动画片)今天,老师有份特殊的`礼物要送给大家,你们想不想要呀?(想要)此时学生的胃口已被吊起,心情处于兴奋状态,及时出示课件,播放“动漫”。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炎帝的传说》这篇课文。
2.出示课件(炎帝影像),板书课题。介绍炎帝。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用圆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子音,并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新词,比比看谁读得正确。
3.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测自读效果
1.出示会认的字:“炎靠充饥灿稻平谷粒集植保农”。指名读生字、新词,齐读,打乱顺序读,开火车读。
2.出示会写的字,指名认读、齐读,扩词并用个别词语练习说话。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重评价。
四、图文结合,再读课文,了解文意
1.逐图观察,先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观察完一幅图,再把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指导写字
1.出示“平方农给”4个生字并指名认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及特点,并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方”和“农”的笔顺。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个别指导。
六、巩固练习
1.找朋友。(连一连,再读一读。)
炎充靠稻平采种农保
饥热谷着民集地障植
2.照样子说词语(ABB式的)。
例:金灿灿
绿()黄()静()
白()蓝()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炎帝的传说这一课,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看图读读,说说:
齐读第一自然段,看图一。理解:传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图二。理解:庄稼、充饥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图三。理解:金灿灿、谷粒
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图四。理解:稻穗
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看图六。理解:采集、收获、食物、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看图七。理解:保障“神农”
2.讨论:人们为什么样称炎帝为“神农”
3.引导朗读,组织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相机板书重点;最后归纳答案。
读第三、四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炎帝仔细观察。
读第五、六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亲自试种,有收获教给种植方法。
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人们生活有保障,尊称炎帝为“神农”。
引导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三、总结拓展: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2.把炎帝的故事,说给小朋友听一听。
3.读一读:金灿灿金灿灿的阳光照亮了大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