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模拟表演,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2.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真假值周生相遇后会怎么说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3.培养学生遇到突发事件,能够比较恰当地处理.
重难点
模拟表演,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演一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说己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一年级学生打闹吗?当时你是怎样做的?说听一听。
2.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1.学生读提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
2.换位思考:如果你和同学就是龙龙和大姐姐,你们会怎么说。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
三、模拟情境,体验角色
1.学生自由组对,根据自己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2.先组内演一演,然后到讲台上演。
3.同学评一评
四、,激励进步。
1.师生共同。
2.师鼓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
2.了解汉字“换一换”的汉字方法,学会巧妙识记汉字、理解汉字所表达的意思。
3.会用生字口头扩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了解汉字“换一换”的汉字方法,学会巧妙识记汉字、理解汉字所表达的意思。
3.会用生字口头扩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10)
1.出示加一加的几组汉字,开火车认读。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咱们读的这些汉字间有什么关系,吗?
3.今天咱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认识汉字,什么方法呢?(教师板书课题:换一换)
4.指题,并教学生认读“换”。
二、找出规律,认读生字(15)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生字,一边认读生字,一边观察,今天要认识的生字和以前认过的生字有什么关系?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反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它们间的关系了吗?
4.教师:对了,这些新的生字,都是通过把原来我们会认的字的部首换部首得来的。
5.激发学生的兴趣,认读、识记生字:这样,这些生字不是长的很像了吗?怎样才能不把它们认错、记错、用错了呢?小朋友,你们快快动动脑筋,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6.小组讨论后,集体反馈:说说应该怎么记。
7.教师出示生字词卡,集体认读。
8.指名认读,其他评议。
9.互相读一读,互相考一考。
三、游戏巩固,加深印象(10)
1.指名用生字口头扩词。
2.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
四、布置作业(5)
1.认读生字。
2.写本课学的生字。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学习、积累汉字,鼓励他们课后探究,提高识字及识字量。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10)
1.以摘苹果的方式,认读生字,巩固复习。
2.读一读课文中的几组词语。
3.指名认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进行生字扩词练习。
二、语文实践,拓展延伸(15)
1.小朋友们,其实咱们这学期已经学习了不少这样能够互相换一换得来的生字,你们快行动,把它们找出来,越快越好。
2.引导学生在课本后面的生字表里头去找。
3.学生反馈,教师按组写在黑板上。
4.集体复习这些生字的认读。
5.指名说一说如何识记、区别这些生字,并用它们组词。
6.动手练习。
跑→袍 进→( ) 限→( )
7.集体讲评。教师激励学生课后自行对本学期学过的生字进行归纳、。
三、指导写字(15)
1.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要写好每个生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3.学生反馈后,教师。
(1)看清字形,不能写错。
(2)看清楚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尽量写漂亮。
(3)坐姿端正,态度要认真。
(4)尽可能做到每个笔画运笔鲜明。
4.学生自行观察生字,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互相评议,互相学习。
6.教师表扬、激励学生认真写字,争取人人写一手漂亮的字。
四、布置作业(5)
抄写本课生字。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确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知识的来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就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来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自主性,效果还不错。
一、激:激发阅读兴趣,使之乐于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一开始,我便以兴奋的口气说:“小朋友,去年的十月份,咱们中国有一件举国欢庆的大喜事,是什么呀?”孩子们小手如林:“‘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了!”“对,那你们想知道飞船在太空中遇到了谁,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我叫‘神舟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题。”学生的朗读个性飞扬,精彩纷呈。有的说:“飞船成功发射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所以要用特别高兴的语气来读。”有的说:“这可是好多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我们中国却做到了,我觉得特别自豪,所以要用自豪的语气来读。”还有的说:“我觉得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很高了,我对中国很有信心,所以要用自信的语气来读。”……
诚然,如果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以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为引子,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的话,那么,学生将会有更自主的个性化表达。
二、放:放手自主阅读,使之思维发散。
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口,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着让这些刚从幼儿园进来不久的小朋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如下对话。师:“读了课文,小朋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甲:“太空是指哪里?”生乙:“嫦娥姐姐是谁?”生丙:“什么叫‘散步’?”生丁:“科学家为什么要派飞船弟弟去做试验?”……可以说,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都被孩子们自己解决了。有的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解决了关于“嫦娥”的问题;有的讲了关于宇宙太空的故事解决了“飞船”的问题;有的上来做了一个小表演解决了什么叫“散步”的问题……尽管孩子们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他们的独特感受,听来令人动容。
确实,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个性化的所思所感,应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自主表达、展现自我!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简述老孙头的形象。
二、研习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研读一下,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谁?他的思想品质如何?
郭全海。
分马前,他抓住时机教育群众,“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啊”,分马时,他虽然在最前分马,却“随随便便”牵一头;当老孙头马跑了,他立即“翻身骑上”自己的骡马去追,累得“人马都气喘吁吁”。当他发现老王太太不中意自己的马时,他就主动提出跟老王太太换马,并又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启发大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跟老王太太换马。当老王太太换走了老田太太的马,郭全海又做老田太太思想工作,决定“开春马驹归你”,使矛盾圆满解决。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郭全海是一个忠于党,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
2.小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分马换马的描写,反映了翻身农民分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表现了先进农民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3.体会本文写人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元茂屯参加分马的有三百来户人家,作者只写了其中十来个人,这十来个人,也安排得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说说看,哪些人写得详;哪些人写得略?
详写:郭全海(主),老孙头(次)
略写:赵大嫂子,白大嫂子,老田夫妇,老王太太等。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小结:这样能突出中心思想,有略写配合,使得文章内容完整、全面,写出翻身农民的欢乐和他们觉悟的提高。同时,在各种人物对比映衬中,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课堂练习:
三、四、六
作业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一、 教材简析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 目的要求
1、 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较快的书写速度。
2、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
5、 能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一班和三班共有学生100来人,少数同学们爱好语文学习,约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相对优异的。另有十分之四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
四、 教学措施
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
4、 加强作文指导,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芜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9—11自然段) 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四、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2、学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并进行故事创编,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二、活动准备:
1、《梨子小提琴》的图书(人手一本)
2、图画纸、蜡笔等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1、出现“梨子”,“以梨子有什么用”引入课题;
2、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故事:提醒孩子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不懂的可以问老师或同伴;
3、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1)谁,捡到了什么?它用它做了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2)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3)为什么大家都有了梨子提琴,大家在森林里干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4、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上来讲故事。
四、延伸活动:
画画,编故事。
水平一:要求孩子能选择故事内容来绘画并进行讲述;
水平二:要求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水平三:能主动地将创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五、评估:
由于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引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大家也都能在老师的提醒下一页一页地翻书阅读。在延伸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如岱逸小朋友,他把森林画得很美,而且狮子后面不只跟着小鸡,还带来了小老鼠等。但尚有个别孩子虽画得好、编得好,却未能主动地讲给同伴听(如芷欣)。总的来说,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品读文章重点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意。
二、引领学生走进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进而产生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学会在困境中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拼搏进取。
说明: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回忆性散文。文章看似写外婆手艺好,实则表现了外婆对待自然,对待人,对待生活的仁爱、宽容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无限怀念以及想要延续、传承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真挚感情。文中有许多自然清新而细腻的细节和语句,需要学生沉下心来品读,抓住关键词来品味,联系语句前后来思索才能够深知其意蕴。所以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段并品读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是关键,而我校的课题是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的研究,因此在设计时重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谁能谈谈自己收到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礼物?为什么它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谈对礼物情有独钟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感悟。
教学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好本文奠定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
1、师:自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默读,归纳,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明确:手纹
2、整理本文的写作提纲。
明确:一、(1—6)回忆外婆缝补新衣时的心理和习惯。
审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准则:做衣如做人
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二、(7—8)“我”穿新衣的时节和穿旧衣的心情。
三、(9—13)外婆的灵感和作品。
四、(14—20)“我”临摹外婆的作品。
教学时间:10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在整体上进行把握,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三、质疑问难
1、师:分小组活动:
1)、小组准备朗诵。(形式不限)
2)、每组至少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并联系上下文整理出大家认可的较为合理的回答。 (可关注词、句的含义)
3)、时间8分钟。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注意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并挖掘其深意。
教师预设的主要问题:(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预设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预设的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以“外婆的手纹”为题?而不是“手”或“手艺”?
2) 理解第11、12、14段对外婆绣品的描写,体会作者的用意。
3) 现实中的作者是怎么对待他的私人文物的?结合具体段落和词句分析:保存、复制
4) 我为什么要亲手复制外婆做的私人文物呢?复制的目的是什么?(延续、传承)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相互讨论分析
2、沉浸文本,品读重点段落和词句并挖掘其深意,教师注意引导对于外婆人格魅力的挖掘。
3、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25分钟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因为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所以,开展质疑问难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手纹”的内涵。从而体会外婆的人格之伟大。
四、小结
手艺体现的“三美”不该失传,刺绣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不该失传;外婆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的精神也不该失传。
五、作业
细微之处见真情,请以长辈的某个细节为题,写一个片段,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深刻感悟。(100—200字)
语文教案 篇9
论 美
培根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
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论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 。
检查字词:
肃然起敬( ) 吝啬( )( ) 滑稽( )
摄取( ) 谚语 ( ) 愧悔( )
问题设置:
1. 作者谈论了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 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品味语句:
例:美言: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美言:
赏析:
拓展延伸:
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美。
作业布置: 以“论不美”为题写一篇小随笔。
论美
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古诗教案01-21
语文教案(精选)10-30
语文教案11-0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