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9 08:01:1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实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2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高中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因声求气”板块的一篇讲读课文。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觅得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本板块的教学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气韵和魅力。

  课文安排在专题首位,是因为内容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又涉及秦、晋、郑三国历史上的恩怨和古代官职、人称以及外交辞令,更涉及到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所以扫除文言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逻辑美和语言美的前提。

  【学情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读或者读不好文言文。因而,本文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关于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

  【设计思想】《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因而我在设计此篇课文时注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在掌握重点文言句式和字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置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结果以及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劝谏艺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句式及实虚词,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烛之武)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2、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3、了解劝谏艺术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雄在人们心目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替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借选自《左转》的这篇历史散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起去学习他的说话艺术。

  题目中的“退”是使动用法,“师”解释为军队。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解难。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强调文中重点实虚词,疏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

  二、了解《左转》

  《左传》是我国第一步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多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生动,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设计意图】文科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学习需要落实到每节课,每篇课文中。

  三、把握文章脉络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烛之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退秦师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①其无力于晋: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投影: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二)一言使国兴,一语使国亡,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呢?生读第三自然段。

  ①郑既知亡郑——避其锐气。

  理解:烛之武似乎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这自然会使秦伯放下戒备之心,愿

  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

  理解:秦、郑相距遥远,晋、郑确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君之薄”。烛之武这两句话的目的是阐明利害,委婉而谨慎地动摇秦君。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相诱。

  理解:以利益引诱秦伯,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可能有种种好处。当然,获得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

  ④君之所知也——以史为例。

  理解:在一番拉拢利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两国的历史关系上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⑤何厌之有?不厥秦,将焉取之?——推测未来。

  理解:从历史讲到现实,进而推测未来,烛之武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推测其灭郑之后必定要进犯秦国。烛之武**裸地挑破秦晋关系,可以读得慷慨一些。

  诵读指导:这段话说的委婉谨慎,但又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力量,诵读时要注意说话的口吻,口气不可太强,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能软弱无力。

  文言实虚词:①越国以鄙远。②敢以烦执事③焉用亡邻以陪邻?④何厌之有?⑤舍郑以为东道主⑥行李之往来⑦既东封郑⑧唯君图之

  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的古今异义词语较多,重点讲解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国悦,与郑人盟。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诵读指导:此段以整句为主,思维严密,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

  断,要读得沉稳自如。

  自由诵读课文一、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和寻找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四)烛之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自告奋勇要求去劝退秦师的吗?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从佚之狐口中我们得知,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才华横溢早已闻名郑国。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吗,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业已。”(语言描写)有满腹委屈和牢骚,不过牢骚发泄后又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知难而退的勇士。

  ③巧妙地掌握秦伯的心理,一番话便说服了秦伯,说明烛之武是个不卑不亢、机警善辩的外交家。

  ④之所以能够抓住秦伯要害,是因为他对郑国这样一个小国的地位、力量以及兵临城下的局势了如指掌,说明烛之武还是个审时度势、统观全局的政治家。

  诵读指导:烛之武满腹牢骚,郑伯情真意切,读这段话时虚词是关键。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人物形象特征,对人物塑造方法的把握。

  (五)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机智、善辩这些主观原因还有那些客观原因?

  ①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②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作为一国之君,能主动自责,可见其肚量和情真意切。况且郑伯不止于自责,还能指明郑国灭亡的后果。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打动了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③“无礼于晋”、“贰于楚”之事也是小事,晋郑间并无深仇大恨,且与秦关系不大,所以危急情形尚可缓和。

  ④两军分兵驻扎,使郑有机会单独接触秦君。

  (六)内容小结

  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作结,塑造了烛之武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审时度势的形象。

  再次自由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筛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加深对烛之武形象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按课文顺序讲解的枯燥沉闷。

  四、合作探究

  1、古话说:伴君如伴虎。披“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而作为君王更需要虚心采纳方可成就伟业,你还知道哪些善谏忠臣和善纳明君?

  ①邹忌与齐威王: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有“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②触龙与赵太后:触龙抓住赵太后爱子之心,将心比心、动之以情、申明大义,最终解开太后心结。

  ③魏征与唐太宗: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

  ④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豁达大度,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相,后来齐国日益强大。

  2、劝谏艺术对于现代人有怎样的意义?

  ①理解对方感受,委婉对话,有效沟通;

  ②倾听别人意见,完善自我,提高修养;

  【设计意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内容,感受烛之武的勇敢、机智和善辩,这种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和交流,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六、布置作业

  整理课文中文言句式和实虚词。

  七、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解题: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 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 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 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 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徙xǐ抟tuán 邪yé(耶) 坳āo 夭阏&egra一ve;蜩tiáo(蝉) 决xu&egra一ve;起(决速的样子) 舂chōng朝菌zhāo jūn椿chūn 斥鴳y&agra一ve;n数数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 泠líng然(轻快) 恶乎hū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 海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野马(山野雾气) 胶(胶着,贴地) 夭阏(阻塞) 控地(落,掉) 莽苍(郊野景象) 穷发(不长草木) 以久特闻(独,闻名) 众人匹之(比) 扶摇羊角(旋风) 知其修者(长) 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 绝云气(超越)

  四、 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 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 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 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 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 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 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 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 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 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 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园地教案08-19

语文古诗教案01-21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