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03 15:12:5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优选】

科学教案 篇1

  1、用怎样的方式储存啤酒才能保持新鲜呢?

  1.啤酒和威士忌一样,在避光的环境中窖藏一年以上会变得更美味。

  2.低温避光的环境下保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啤酒的味道会变差。

  3.啤酒和生物有相同的喜好,在通风、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才能使其味道不变,并保存一年以上。

  A

  夏天,啤酒既爽口又好喝,由于生产商亦或是制造工艺的不同,啤酒的味道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鲜啤酒属于发泡型酒,与威士忌之类的蒸馏酒不同,刚制成灌入易拉罐时口感最好。之后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保存,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啤酒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变差。所以,尽早地把它喝掉,才是保证啤酒味道鲜美的秘诀。

  购买啤酒后,如果不能马上喝完,应置于低温避光的环境中保存,比如冰箱里。如果将啤酒长期放置于高温环境中,啤酒中残留的氧气会使啤酒花中的苦的物质和单宁酸发生氧化,使啤酒变得更苦。并且啤酒在光照下会分解,散发出类似动物身上的臭味——阳光臭。啤酒瓶多为深色,就是为了避免光线的照射。购买啤酒后就不要想着如何保存了,尽快喝掉才是上上之策。

  啤酒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1.湿润的麦子会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芽成麦芽,然后将麦芽干燥,除根,并进行粉碎。

  2.粉碎后的麦芽与煮米水混合,煮米水中的蛋白质与麦芽中的酵素发生反应,糖分转化为麦汁。

  3.将麦汁过滤后加入啤酒花并加热。

  4.用蒸汽加热,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糖分。

  5.在冷却后的麦汁里加入酵母。

  6.酵母使麦汁中的糖分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大约一周的时间)低温储藏,过滤后啤酒就制成了。在大约零摄氏度以下储藏(大约两个月)。这期间,二氧化碳气体充分融入,美味的啤酒就做好了。

  (正确答案是2)

  2、为什么罐头里的食物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呢?

  1.罐中的空气被抽出,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2.罐中的空气被抽出,并注入了氮气,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3.罐中的食物无法与外界空气接触,且里面添加了防腐剂。

  A

  食物变质是因为食物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制造出酵素。酵素会伴随有害物质的产生,释放出难闻的气味。这种微生物不耐高温,可以被高温消灭,同时,酵素也会在高温下分解,食物会保持原有的味道。罐头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原理来长期保存食物的。首先,将食物放入罐中,抽走罐中的空气并密封罐口,然后将罐头高温灭菌。如果不抽走空气,罐头里就会出现细菌。除了像罐头那样密封加热保存外,将食物冷冻也能防止其变质。冷冻环境下食物可以被长久地保存,但其中的微生物并没有死亡,只是失去了活动能力而已。食物被放回温暖的.环境后,不久微生物就会开始繁殖,并引发食物变质。总之,将食物解冻后应该尽快烹调并食用。

  (正确答案是1)

  3、怎样长期保存草莓、梨子之类的水果呢?

  1.用接近冰点的温度保存。

  2.用冰点以下的温度保存。

  3.用1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保存。

  A

  如果像保存鱼那样,将草莓、梨子等水果冷冻在冰箱里,解冻后的水果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水果适宜在冰温环境下保存,冰温是指从零摄氏度至食物开始冻结前的温度范围。顺便说一下,即使将草莓放入冰箱中保存,最多也只能保鲜一周,但是在冰温环境中存放的话,保鲜一个多月也不成问题。那么,为什么冰温环境中保存效果好呢?冰温环境下,食物的细胞开始冻结,处于濒死状态,其细胞为了使自身免于冻死,会在体内制造出防冻液,以使自身温度上升。防冻液中含有糖分、氨基酸等物质,它们可以提升水果的口感。而且,在冰温环境下,有害微生物、病原体细菌的活性会下降,与之相反,酵素、乳酸菌之类的有益菌的活性却会提升,让水果更美味。

  4、将食物装在乙烯树脂或聚乙烯制成的袋子里之后再存入冰箱保存,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呢?

  1.冰箱中的空气会对流,塑料袋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接触食物表面使水蒸气凝固。

  2.防止食物中的水分被周围的空气吸走。

  3.防止不同食物之间发生串味。

  A

  空气中含有水分,水分的含量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气温降低而减少。所以,当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分会液化变为水滴或霜。由于冰箱内部温度不均,空气会发生对流,温度较高的空气上升,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所以空气在对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带走食物中的水分,温度下降时,空气的储水能力下降,一部分水分变成水滴或霜。因此,在对流空气中,食物中的水分容易被吸收,食物的品质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时,不同的食物放在一起还容易串味。注意将食物装在塑料袋或者有盖子的容器中避免与冰箱中的对流空气直接接触。

  (正确答案是2)

  5、为什么在石头上烤出的红薯比较好吃呢?

  1.石头的热容量大,能持久保温,所以能充分释放出红薯的甜味。

  2.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中的化学物质使红薯更甜。

  3.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不会吸收红薯的水分。

  A

  住宅区里常常会出现叫卖烤红薯的小贩,小贩们从滚动的石质烤炉中取出红薯递给你,说:“给,5元钱。”

  接过他手中热气腾腾的红薯就迫不及待地咬一大口。贪吃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质烤炉烤红薯呢?

  不像一般家庭通常都是把红薯蒸着吃,而是在预先加热的石制烤炉中用石头中保存的热量间接地烤熟红薯。

  石头的热容量大,在加热的过程中,它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如果要想把石质烤炉和金属锅加热到同一个温度,加热石质烤炉的时间要比加热金属锅的时间久得多。由于石头良好的保温性,一旦被加热,温度就会存留很久不易冷却。因而石头有着“加热难,散热也难”的特性。

  为什么用石质烤炉烤出来的红薯会那么香甜呢?

  红薯之所以会在加热过程中变甜,是因为红薯中的一部分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了糖(麦芽糖等)。使淀粉变成糖的酵素在50摄氏度左右最为活跃,高于这个温度的话,酵素就会被破坏。石质烤炉可以持久地使红薯保持在酵素最为活跃的温度范围内,这就是烤红薯香甜美味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1)

科学教案 篇2

  师讲故事:

  从前,有一位智慧老人,他想寻找一名助手。于是他便在智慧屋外贴了一张招聘启事,上面写着:如果谁能花最少的钱把一间智慧屋装满谁就能被录用,并且还能获得一顶智慧小帽。听了这个消息,小动物们纷纷行动起来。你瞧,小狗信心百倍地扛着树苗,小猪兴高采烈地搬着稻草,小马满头大汗地驮着泥土……慢慢地,天黑了,只见小兔蹦蹦跳跳地走进这间智慧屋,它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手指,便获得了这顶智慧小帽。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兔是怎样获得这顶智慧小帽的吗?(出示图片1)

  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三幅城市夜景图,你们想欣赏吗?(出示图片2、3、4,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好吗?(出示图片5课题:灯泡亮了并板书)关于灯泡你有哪些问题呢?

  学生猜想小白兔的方法,并起来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思考并回答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并配以图片,开始一节科学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和思维的火花。

  关于灯泡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有的可以当堂解决,有的不能当堂解决,这一问题的创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提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活动一、大胆猜想。

  (师出示小灯泡)看,老师这儿就有一个小灯泡,想一想这种小灯泡常用在哪里?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把手电筒,试一试你能让它亮起来吗?你是怎样让它亮起来的?为什么把开关一推手电筒就亮起来了呢?手电筒里有什么秘密呢?猜猜看。

  活动二、验证猜想。

  要想知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1)出示小建议(出示图片6,提醒学生在拆装手电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注意安全。②要注意按顺序摆放拆下来的器件。③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在记录卡上,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④观察完之后,再按顺序组装好。

  (2)学生拆装手电筒。

  在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爱把手电筒当成玩具,不仔细观察,就忙着组装。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巡视,关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活动。同时注意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3)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不仅说出手电筒的组成部件,还说出组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发现手电筒中两节电池装反了,灯泡就不亮了。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这些发现和问题为后面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出示图片7,针对组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电池的正负极。)

  活动三:提出假设。

  你认为让手电筒亮起来的最主要的材料有哪些?

  老师也给你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活动四: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

  1.小组分工,拟定实验方案。

  (1)出示图片8,让学生认识这些实验器材。(2)选取器材,想一想活动中应注意什么?出示图片9,(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特别提醒学生:不能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两极直接连接,这样电池里的电会很快用完的。)

  2.分组合作,实施探究。

  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把电路图中常用的符号展示给学生。

  强调指出出手电筒的弹簧和金属外壳就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活动五:电从哪里来?

  阅读资料卡,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发展史的兴趣,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出示图片10、11、12,让学生了解电池的种类、电池的发明及电的来源。)

  学生就会联系实际回答,自然会想到手电筒

  实验验证。

  学生拆开手电筒看一看,看看手电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认识的有几种,不认识的有几种。

  学生分组合作,再把手电筒装上,,看哪组完成的最好

  学生相互交流组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出现的问题。

  学生回答:让手电筒亮起来的最主要的材料是:小灯泡、开关、电池、弹簧和金属外壳。

  认识并选取做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掌握它们的功能,知道不能把电池的正负极连起来。

  分小组合作进行试验

  学生:展示电路图,介绍连接的方法。

  学生用符号画电路图

  总结: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了解电的相关资料,知道电的来源有两种:1.电池,2.发电站。学会辩证的看问题。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定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可认让同学和演示)

  2) 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自然光源如阳光、电光等。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 得到下面3点: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本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1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六、作业设计

  1实验: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下 午

  太阳在( )丶方太阳在( )方太阳在( )方

  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获取天气预报的各种办法和途径。

  2.感受天气预报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天气与生活

  2.教具:电视(准备一段天气预报的播报语言)。

  3.课件:天气卡片

  趣味练习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报天气预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播报

  各位观众,大家好,现在播报天气预报,

  2.幼儿播报

  谁想当天气预报的播音员来给大家播报天气预报。

  请幼儿尝试播报。

  二、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

  1.你们是从哪里知道天气预报的?

  (让幼儿互相讲述,怎样知道天气预报的。)

  2.课件演示

  教师:原来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知道天气预报呢。

  观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

  手机短信提示天气预报;

  收音机里播报天气预报;

  网络获知天气;

  人们互相告知天气等。

  三、感知天气预报与生活密切相关。

  1.人们为什么要获取天气预报的消息呢?

  知道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2.课件演示

  使幼儿充分感知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课件1:蔬菜大棚

  这位叔叔为什么这么关心天气预报?

  (2)课件2:司机

  司机叔叔为什么关系天气预报?

  (3)课件3:游客

  游客为什么也关心天气预报呢?

  3.小结: 天气预报百姓生活离不了, 我们可以听天气预报出门 旅游;

  听天气预报增减衣服;农民伯伯也要听天气预报栽种庄稼、蔬菜等;

  不知不觉间,我们每天收看收听的天气预报变出了新模样。

  四、制作天气卡片

  1.出示天气卡片

  让幼儿观察天气卡片,分别说出天气情况,感知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2.请小朋友制作天气卡片,也来关心天气,学习保护自己的生活常识。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过程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放录象,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放录象,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活动延伸:

  给大熊猫画像(国画);教幼儿玩《抢救大熊猫》的游戏,教育幼儿要爱护大熊猫。

  活动要求与准备

  一、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二、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三、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五、准备:大熊猫玩具一个、录像机、录像带。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10-19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经典)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经典】09-09

科学教案01-16